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普拉塔亚陆战
目录
第一章 希腊人是谁?
第二章 纷纷建国
第二章 纷纷建国
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第三章 抵抗侵略者波斯
普拉塔亚陆战
第四章 希波战争以后
第四章 希波战争以后
第四章 希波战争以后
上一页下一页
斯巴达人开始了全面的思考。波斯提出与雅典单独讲和的消息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一旦雅典脱离联盟,希腊联军能够依靠的就只有斯巴达了。他们知道仅靠斯巴达一个国家很难与波斯军队一争高下。相比兵力至少在10万人以上的波斯军队,斯巴达所能派遣的兵力甚至不足对手的十分之一。
波斯军队初战失利,希腊军队无须再担心饮用水的问题,两军隔着河流对峙了整整8天。
尽管如此,波斯军队的1000名精锐士兵没有一人逃跑。他们一边保护受伤的总指挥官一边奋勇作战,纷纷倒在血泊中。这一场面犹如列奥尼达和他的“300勇士”在温泉关壮烈牺牲的翻版。
波斯的右翼是以底比斯为首的来自希腊已归顺地区的士兵。
希腊士兵用担架抬回了敌军将领的尸体。我想应该是帕萨尼亚斯下达的命令,因为这种事情只有总指挥官才有资格下令。他下令将敌方将领的尸首示众,之后就不清楚是就地埋葬还是送回敌方阵营了。
帕萨尼亚斯注意到了波斯军队与希腊军队的不同,注意到了希腊重装步兵无论在个人防御能力还是个人进攻能力上都优于波斯军队。
“不死军”步兵的装束非常华丽、花哨,头上戴的是帽子而不是头盔,他们也没有胸甲来保护最重要的胸部。盾看上去很精致,却徒有其表,圆形的盾直径60厘米,在希腊只为骑兵或轻装步兵所用。剑是长剑,一旦展开肉搏战,非常不便。长矛不足2米,只比身高长一点儿。上战场时的服装还是东方风格的长袍。也许你会问,这个样子也能打仗?能打,因为当时以波斯为代表的东方战法采用的是“人海战术”。
第二,关于底比斯的问题。从战场上逃走的底比斯士兵数量不少。
波斯军队先于希腊军队到达战场,因此,总指挥官马多尼乌斯已经视察了普拉塔亚平原及其南部连成一片的丘陵地带。他知道丘陵地带有两个缺陷。

普拉塔亚战役决战图
只是关于具体人选,斯巴达人着实花费了一番心思。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
不管怎样,这次战役希腊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
公元前5世纪,希腊没有能力将骑兵作为重要的战斗力。这一事实意味着公元前479年在波斯和希腊之间展开的陆战中,希腊只能依靠重装步兵迎战骑兵和轻装步兵组成的波斯军队。
斯巴达5个监察官坚信,对斯巴达国政提出自己的意见是其职责所在。但此时,他们却受到了来自上下两方面的压力。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得不改变以往的做法吧。
另一方面,希腊方面的阵亡情况如下:
他们的盾呈圆形,很结实。直径足有1米,盾上装有两个环,用来固定在胳膊上。
第二天,帕萨尼亚斯带领1万名斯巴达士兵,追击逃跑的底比斯士兵。
第一,海战中能否灵活操纵三层加莱船最重要。在陆战中,决定胜败的是主要战斗力即重装步兵的行动。因此,在这个表中,最有意义的是重装步兵的人数,即38700这一数字。
结果,第二天,朝阳升起的时候,人们发现两翼分别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想起来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马多尼乌斯决定在敌人还没有完成布阵时迅速采取行动。
疏散至萨拉米斯的雅典人不得不用船将参战的近9000名士兵从萨拉米斯送往集结地埃莱夫西斯。担任海上军队指挥官的是该年度的将军之一克桑提普斯。他的第一项任务是将担任陆上军队指挥官的将军阿里斯泰德和他手下的雅典士兵送到希腊本土。
帕萨尼亚斯下令找齐所有白骨,用马车带回斯巴达。就这样,普拉塔亚战役的最大功臣——斯巴达重装步兵带着勇士们的遗骨返回了祖国。
曾在萨拉米斯海战中依靠30艘船牵制住敌人船队的埃伊纳也表示将派遣500名重装步兵参加这一年的陆上战斗。埃伊纳是萨拉米斯南部海域上的一个岛屿,也是需要首先将这500人送上陆地的城邦国家之一。
所谓“佯动战术”是这样的:为了欺骗和迷惑敌人而制造假象,从而扰乱敌人的计划。
除了这3个主要负责人,帕萨尼亚斯没有对底比斯公民动一根手指。帕萨尼亚斯不会为了报温泉关之仇而把一个城邦国家的人斩尽杀绝,因为那样做太过丧失理智。也正因如此,有一些老兵向他投去了不满的眼光,但这位34岁的年轻统帅对此视而不见。
希腊军队到达普拉塔亚平原前的丘陵地带时,时间已是8月。流经平原中央的河流对岸已经布满了波斯士兵。波斯军队营地的右后方,波斯国王留给马多尼乌斯的奢华至极的东方式帐篷正闪烁着金蓝色的光。
总之,马多尼乌斯完全不了解帕萨尼亚斯制定的这个战术。
最后到达集结地的依然是斯巴达人。他们晚到的理由听起来很荒唐,不是类似未及时完成军队编组这样的理由。
作为波斯军队的总指挥官,他深知国王将军队交给他的真正意图。那就是,用胜利一雪萨拉米斯之耻。
于是,这位34岁的斯巴达年轻指挥官找到率领雅典军队护卫左翼的指挥官阿里斯泰德。他开诚布公地提出希望左翼军和右翼军互换位置,由雅典军队负责右翼,斯巴达军队负责左翼。理由是10年前阿里斯泰德在马拉松会战中与波斯军队作战,有取得胜利的战绩。
公元前479年夏天,也就是第二次希波战争第二年的夏天,波斯军队和希腊军队决战的战场定在了普拉塔亚。这也是波斯军队总指挥官马多尼乌斯所希望的。
在阅读本书时,只要看到“5名监察官”的字样就要想到,他们不是单纯的“5名监察官”,而是“小人闲居为不善”的5个“小人”。
“上面”是指国王。他们不能参与国家政治,唯一的任务就是站在最前线指挥军队作战。
仅次于这1万骑兵的是波斯军队中的重装步兵。他们是国王的近卫军,又叫“不死军”。在波斯军队中,他们是精锐中的精锐。这支军队以往与波斯国王如影随形,但薛西斯“撤离”希腊时,把它留给了马多尼乌斯。
对于34岁的年轻人的请求,51岁的阿里斯泰德一口答应。
对此,帕萨尼亚斯断然拒绝。他说,如果我们这样做,就成野蛮人了。
第三,率领波斯骑兵闯入敌阵的骑兵队长不幸阵亡。
斯巴达有两个国王。但是国王的权力仅限于指挥军队作战,至于与哪个国家交战、派遣什么规模的军队等,都由公民大会每年选举产生的5个监察官决定。
鉴于此种原因,这位刚满34岁的斯巴达年轻人顺理成章地成了希腊联军的总指挥官。当然,他是否有能力承担起这份重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未知数。5个监察官虽有勇气将1万名斯巴达士兵交给这个年轻人,却没有能力看出这个年轻人是斯巴达人中的另类——一位不受条条框框束缚的人。
马多尼乌斯想起了这两件事。因此,第二年一开春,他就向雅典,准确地说向仍在萨拉米斯的雅典政府提出了单独讲和的要求。
“我们从小只知道斯巴达战士绝不能让敌人看到自己的脊背。无论敌人多少,我们就是这样打过来的。从敌人眼前撤退简直是无稽之谈。难道这就是你想看到的吗?!你要这样强迫我们吗?!”
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胜利呢?这位斯巴达年轻统帅心里一定只有这一件事。
斯巴达男人似乎不喜欢变成野蛮人,他们接受了帕萨尼亚斯的意见。
但是,雅典人不可能因为斯巴达的国体问题而对他们表示同情或理解。尤其是本年度10位将军中的阿里斯泰德和地米斯托克利,他们不仅参加了10年前的马拉松会战,还是当时10位将军中的两人。他们亲历了总指挥官米提亚德因等不及斯巴达军队的到来而不得不仅靠雅典军队展开的与波斯的决战。
可以想象,在帕萨尼亚斯的率领下前往普拉塔亚的斯巴达士兵大部分是年轻士兵。
从埃莱夫西斯到波斯军队严阵以待的普拉塔亚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
列奥尼达率领的300名斯巴达士兵在温泉关壮烈牺牲。他们是勇士,让斯巴达男人备感自豪。不仅如此,其他城邦国家的希腊人听到他们的壮举,也会热血沸腾。甚至在2500年后的今天,只要说到斯巴达,就会有人接腔说“温泉关、列奥尼达和300勇士”,还有人制作了以此为题材的漫画和电影。在2500年后的现在,只要有人说到“300勇士”,听者就知道所指为何。可见他们的影响力之大。不过,电影中列奥尼达的扮演者有些过于年轻了。
在斯巴达,庇里阿西人只能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工作,希洛人专门从事农业。他们住在斯巴达却没有斯巴达公民权,因此没有服兵役的义务。原因是斯巴达公民担心他们一旦有了武器就会造反。斯巴达的这种社会结构又造成了斯巴达的主要战斗力量重装步兵总是处于后继乏人的局面。
可以想象,对于地米斯托克利提出的又一个佯动战术,余下9人一定面带微笑,愉快地表示同意。
第三,选择普拉塔亚作为战场充分反映了东方人的传统。马多尼乌斯认为决定战斗结果的关键在于优秀步兵的“数量”和骑兵的“破坏力”。而希腊实际上并没有骑兵力量。
这位34岁的将领不只是斯巴达军队的指挥官。根据希腊城邦国家结盟时达成的协议,陆、海两军的总指挥官都是斯巴达人。因此,他又是由4万人组成的希腊联军的总指挥官。
“一到科林斯就杀死他们。”队长向一位科林斯将领口头传达了帕萨尼亚斯的命令。在普拉塔亚战役中,这位将领是以科林斯士兵为主的九九藏书网中路阵线的指挥官之一。不用说,这位科林斯人忠实地执行了帕萨尼亚斯的密令,因为在半个月的作战期间,他对帕萨尼亚斯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萨拉米斯海战前夜,地米斯托克利曾经给薛西斯送去一封信,暗示雅典有意单独讲和。
34岁的年轻人很有耐心。他叫来一个持反对意见的士兵队长,进行了一对一的说服工作。
这一天,8月28日,波斯军队总指挥官马多尼乌斯亲自上阵,指挥波斯军队主力发起进攻。他从“不死军”中特别挑选了1000名精锐士兵保护自己。这1000名精锐士兵就围在马多尼乌斯身边作战。
看表,细心的读者可能还注意到了另一点。
前一年,地米斯托克利应邀访问斯巴达时,帕萨尼亚斯33岁。公元前479年,他34岁。
除此之外,大部分是来自亚细亚的步兵,是希腊人眼中的轻装步兵。在希腊人看来,轻装步兵甚至算不上主要的战斗力量,但是在采用人海战术的波斯军队中,他们不是单纯的辅助战斗力量。
论盾,无论是大小还是结实程度,希腊方面占绝对优势。
也就是说,只要是希腊城邦国家的公民,他们都要在20岁开始服兵役,平时过普通的日常生活,一旦需要立即变身一名战士。
但是,斯巴达战士不会放过敌人的任何破绽。他们扔下长矛拔出剑冲了上来。在他们面前,波斯军队的1000名精锐士兵不堪一击。
此外,还有不少城邦国家需要先用船将士兵送到希腊本土,然后再派军前往集结地。尽管他们提供的重装步兵数不多,每国200人或300人。但爱琴海毕竟是一个多岛海域,所以要运输的士兵总数不少。
两人都清楚,只要受雅典人或斯巴达人的“条条框框”束缚,就不可能赢得胜利。
帕萨尼亚斯和地米斯托克利都是希腊人。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
平凡的将领只会循规蹈矩地制定战略战术。
在这里,完全可以横向摆出一字阵形。最重要的是饮用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中路部队和左翼部队可以从阿佐珀斯河取水,远离河道的右翼部队可以饮用丘陵方向流下来的泉水。
后世有一位战争史学家这样评价普拉塔亚战役:
关于这件事,帕萨尼亚斯提出交由他来处理。
合计——159人
埃莱夫西斯建有宏伟的神庙,因圣礼而闻名。将此地作为集结地大概是考虑到了希腊公民的共性,即他们相信神明的力量。
于是,左右翼开始调换位置。原本为右翼军队的斯巴达1万人去了左翼,原本为左翼军队的雅典1万人去了右翼。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这次行动是在夜间进行的,却因此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一年前,60岁的列奥尼达得知自己带领的斯巴达重装步兵只能有300人时,挑选的都是已有后代的士兵,因为无论战死还是生还,这些士兵的家族都不会绝后。
帕萨尼亚斯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包括自己直接指挥的1万名斯巴达重装步兵在内,近4万名希腊士兵的生死都系于他一人身上。他知道,如果士兵听到总指挥官阵亡的消息,这支军队将不战而败。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始终未接到雅典有关单独讲和的答复。其间,他得到的消息是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20多个城邦国家组建了希腊联军。听闻此消息,想必马多尼乌斯的心情一定十分沉重,他只能下决心在战场上与希腊人一决高下了。为了离间希腊人,他再次占领了已经化为一片焦土的雅典。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波斯军队抢先进入了普拉塔亚平原。
只是这个平原叫“普拉塔亚平原”,在这个平原的西南数公里处有一个叫普拉塔亚的城邦国家,它是希腊阵营中的一员。不过作为一个城邦国家,普拉塔亚规模很小,向希腊联军提供的兵力仅有600人。也许马多尼乌斯认为这样一个小国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希腊人洗去波斯军总指挥官马多尼乌斯脸上、耳朵里的污渍,用白布将遗体包裹起来,郑重其事地埋在了丘陵最高处。
薛西斯回到了亚细亚,马多尼乌斯率领陆上战斗力留在色萨利地区越冬。其间,他发现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除了这一主要战斗力量,另外的6万人与海战中的运输船情况相似,数字是否准确对战局的结果没有太大意义。
只要听到斯巴达国王这一称号,我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生活在非洲辽阔草原上的雄狮。
一、原谅雅典前一年让波斯国王备受屈辱的种种行为,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第一,国王没有授予他指挥20万士兵的权力。
于是,他决定采用“战略性撤退”的战术。
除了地米斯托克利,其余9人当即表示拒绝。只有地米斯托克利回答“我们考虑一下再做答复”。
在温泉关英勇牺牲的列奥尼达是典型的斯巴达男子,但他的侄子帕萨尼亚斯不是。这位34岁的斯巴达男子从来没想过壮烈牺牲,他甚至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想法。
希腊城邦国家联军中只列出了作为主要战斗力的近4万名重装步兵,没有显示骑兵的数量。
二、归还雅典在此次战争中失去的所有领地和权益。
波斯军队全面溃败。他们纷纷蹚过河逃进防御栅栏内。希腊士兵乘胜追击,对于他们来说,逃进寨内的波斯士兵犹如待宰的羔羊,消灭他们只是杀戮而不是战斗。

斯巴达人的死板已经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事实上,全体希腊人都知道他们极其缺乏灵活性。但现在,敌人已经等候在希腊中部的普拉塔亚了。听了他们的解释,惊呆不已的不只是雅典人,在场的所有希腊人都目瞪口呆。
在希腊中部的城邦国家中,底比斯算得上是一个强国,但还没有强到可与雅典、斯巴达和科林斯相提并论。从人口规模来说,派遣2000名士兵参战已是极限。
敌人的主力将攻打斯巴达负责的右翼。那么,如何仅靠重装步兵来削弱敌军最具机动灵活性、攻击力最强的骑兵呢?他知道,这是决定战斗结果的关键所在。
雅典决定由51岁的阿里斯泰德率领本国的8000名士兵。
斯巴达军队的所有事情都采用5人合议制。优柔寡断、行动拖沓正是这个体制的弊端。当然,一旦决定出兵,斯巴达军队的行军速度还很快的,急行军不分昼夜,一天的行程是70公里。
既然投入了5000名超级精英,就不允许一败涂地。第二次希波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斯巴达人摩拳擦掌,决心以斯巴达的力量来赢得战斗的胜利。
斯巴达和雅典一样,都是全体公民皆为士兵的国家,士兵的现役年龄都是20岁到60岁。正在服役的士兵中,45到60岁的一代叫“老兵”,他们通常被派往边境戍守国境线。斯巴达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盟主,除了保护斯巴达,它还需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保护狭窄的地峡伊斯米亚地区,这里是通往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入口。
事实上,这一佯动战术十分奏效。
波斯在历史上和传统上是一个靠陆军力量立国的国家。同样,即将与波斯大军展开激战的斯巴达在历史上和传统上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波斯有骑兵,斯巴达没有骑兵。
不用说,由中小城邦国家士兵组成的中路部分也是希腊城邦国家的重装步兵。尽管敌人数量占优势,但他们的武装和装备只有轻装步兵的水平。面对那些来自中东和埃及的士兵,希腊方面引导战局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展开并非难事。
盘中装的是漂着肉块的浑浊不堪的汤。这是斯巴达人在集体生活中吃的传统食物,被认为是世上第一难吃的食物。
也就是说,相对于波斯12万人的兵力,希腊方面的兵力不足4万人。
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在指挥官帐篷外的士兵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当这位队长最后表示服从时,开阔平原的远处,东方已经开始泛白。
帕萨尼亚斯下令火烧底比斯城。
其中1万人是骑兵。他们是波斯民族特有的战斗力量,是波斯军队的骄傲。即使在疾驰的马背上射箭,他们依然可以百发百中。
仅看这样的阵容就可以知道,公元前479年发生在普拉塔亚平原的战斗中,希腊军队沿用了11年前在马拉松会战中采用的战术,即主力放在两翼,中路军负责牵制敌人。
第二,波斯陆上军队中有相当数量的士兵弃营逃跑。
骑兵团除了骑士,还需要马匹、马具、马夫、随从等相应的配备,这样才可能组成一支战斗力量。因此,在君主政体国家,服骑兵役是贵族需要承担的义务。在这方面,波斯领先于其他国家。
“下面”是指斯巴达年轻的战士。他们曾经怀着崇拜的心情,用炽热的目光欢迎应邀来访的地米斯托克利。
但是帕萨尼亚斯没有这样做。
然而,这样一件斯巴达士兵人人皆知的事情,波斯方面却毫无知觉,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地米斯托克利说要考虑考虑再做答复,这让马多尼乌斯心里很不踏实。时间已进入春季,大军可以行动了。马多尼乌斯下令让波斯军队开始南下,他们一口气进入了雅典城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期待雅典的答复可以如他所愿。
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战败的是腓尼基船队。波斯方面可以说,战败的是其属国腓尼基的船队而不是依靠陆上军事力量立国的波斯。
今年,加上“二级重装步兵”,斯巴达仅陆地战斗力就派遣了1万人。因此,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质上,对于斯巴达将领担任全希腊陆上军队总指挥官一事,没有人提出异议。
词典对于“疑心”九-九-藏-书-网一词的解释是“嫉妒猜忌”,而嫉妒猜忌的情绪只有闲居的小人才会有。
这不是因为底比斯士兵比其他国家的士兵更加勇敢,而是因为他们在前一年的温泉关之战中抛下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和他指挥下的300名斯巴达勇士,投降了波斯国王。之后,波斯军队南下火烧雅典时,底比斯人又是波斯军队的急先锋。
波斯军队和斯巴达军队展开激战后,战况一如帕萨尼亚斯设想的那样开始、展开和结束,他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仅用了半天时间。当然,战斗过程异常激烈。
“列奥尼达和300勇士”的故事流传很广,“300勇士”都是“一级重装步兵”。就“一级重装步兵”而言,列奥尼达率领的士兵有300人,而帕萨尼亚斯率领的士兵有5000人。
得知敌军的阵容后,帕萨尼亚斯好像心生一丝不安。
帕萨尼亚斯率领斯巴达一级和二级重装步兵共1万人负责右翼。
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有耐力,同时也具备瞬间爆发力。
这就是军队规模庞大的弊端。在此情况下,即便是精锐部队也无法发挥他们的作用。内部的混乱成了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一,骑兵在平原上的机动灵活性无与伦比,但是在树木茂盛的丘陵地带却难以正常发挥水平。
这位34岁的斯巴达人想到了萨拉米斯海战时的地米斯托克利,想到了温泉关战场上的列奥尼达。列奥尼达不仅是他的同胞,还是他的伯父。
指挥官的生死也会影响对方的士气。希腊士兵受到敌人的猛烈突袭,他们依靠瞬间爆发力进行了顽强抵抗。战斗结束之初,他们一定不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心有余悸吧。
薛西斯回到了亚细亚,马多尼乌斯则带领波斯陆上军队留在了希腊。马多尼乌斯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不是君主专制国家中常见的宫廷中人。也就是说,这个波斯人和希腊将军一样,做好了一人承担全部责任的准备。
但在普拉塔亚战役中,波斯投入的是其陆上军队主力。因此,这绝对是一次无以辩驳的完败。
左翼除了来自雅典的8000名重装步兵为主要战斗力之外,还有普拉塔亚的600人和其他小城邦国家的兵力,共计1万人,由雅典的阿里斯泰德负责指挥。这是继11年前的马拉松会战之后,51岁的阿里斯泰德第二次参加与波斯军队的战斗。
他的战术成功了。波斯骑兵胯下的马在斯巴达重装步兵的长矛攻击下纷纷倒下。波斯骑兵不得不弃马作战。敌方骑兵变成了步兵,这时防御力占绝对优势的防护装备和两倍于敌的长矛就成了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一旦出现这种结果,波斯大军就会轻松突破伊斯米亚地峡的双重屏障。在他们的疯狂抢掠之下,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城市将被夷为平地,生活在半岛上的希腊人会纷纷遭屠杀。而自建国以来从未屈服于他国统治的斯巴达,将不得不接受波斯国王强加给他们的“土地和水”通告。
就算有两个国王,这种情况偶尔也会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雅典因为有10位将军,国家政权稳定比较有保证。
公元前479年(第二次希波战争第二年)希腊城邦国家联军陆上战斗力量
城邦国家主要战斗力=重装步兵辅助战斗力=轻装步兵等小计
斯巴达1万人(其中5000名斯巴达公民,5000名柏里伊赛人)3.5万名希洛人(1个斯巴达公民即1名重装步兵带7个随从)
5000名柏里伊赛人(1个柏里伊赛人带1个柏里伊赛人)
5万人
雅典8000人800名弓弩兵
8000人(1个重装步兵带1个随从)
16800人
科林斯5000人5000人(1个重装步兵带1个随从)1万人
迈加拉3000人3000人(1个重装步兵带1个随从)6000人
希库隆3000人3000人(1个重装步兵带1个随从)6000人
19个中小城邦国家根据各国能力,参战人数在150—200人之间,合计9700人1800名轻装步兵11500人
城邦国家数合计24个38700人61600人100300人
一个雅典重装步兵所带的随从最多只有一人,海战时甚至一个都不带。坐在雅典战船上的都是重装步兵。在地米斯托克利的努力下,雅典已经开始重视海上力量,与其留空间让随从上船,不如多上去几个桨手。
虽说没有国王,却也不能随便找一个人担任总指挥官。在斯巴达,率领军队出征的必须是国王。而且,公元前479年,斯巴达为了表明决心,派出的大军人数前所未有。因此,率领这支军队的首先必须是本国人,同时他要能得到其他希腊人的认可。
34岁的斯巴达年轻统帅与他的士兵一样,向阿波罗神表示了感谢。他是全军的指挥官,是他率领心怀感恩之心的士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于是,作为赢得胜利的统帅,他向阿波罗神敬献了一块铜板,上刻:
波斯军队投入了全部骑兵,但损失不是很大。因为得知自己的指挥官战死后,几乎所有骑兵都立即掉头回营了。
列奥尼达是两个国王之一,战死在温泉关。另一个国王克里翁布罗托虽然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在这一年的年末,在结束伊斯米亚会议回到国内后也死了。此时的斯巴达,没有国王。

普拉塔亚战役布阵图
一旦开始肉搏战,他们就拔出吊在腰部的剑。就重装步兵来说,最强大的武器是长矛。长矛的长度是他们身高的两倍以上,两端装有尖尖的、闪闪发亮的刀锋。两头都装刀锋的目的是一旦长矛断裂,还可以继续利用刀锋杀敌。
在一年后的普拉塔亚陆战中,敌我双方也将以主力对阵主力的方式展开激烈战斗。
斯巴达国王的寿命也受外敌入侵频率的影响。在希波战争期间,这一影响尤其突出。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普拉塔亚战役与萨拉米斯海战不同,对于当时的超级大国波斯来说,这是一场不容置辩的失败。
本国保护主义乃至一国和平主义,可以说是斯巴达的“宪法”,自吕库古改革以来,斯巴达人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坚守的法律。此时,斯巴达为什么会突然违背这一法律呢?
“力量”一词涵盖了耐力和瞬间爆发力。
如果真是这样,在普拉塔亚战役中,波斯方面的阵亡人数就超过7万人了。如果这一说法是真实的,那么对于自誉为陆上军事大国的波斯帝国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容置辩的完败。
薛西斯的本意是为了尽快回到亚细亚而选择轻装上路。但他贵为东方的一国之君,有些话自然不能明说。他只是对马多尼乌斯说,“为了你在这里越冬舒服些,这些东西都留给你”。既然国王有此话,马多尼乌斯自然不能丢弃这些东西。其实若后勤有保障,留下再多的东西也无所谓。但现在,马多尼乌斯不得不走到哪儿都把这些又庞大又笨重的东西带在身边,无论行军还是上战场。
10个司令官无须对此展开讨论,因为答案早已有了。
得知斯巴达这次派遣了大规模的军队,底比斯的士兵们一定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斯巴达人不可能忘记温泉关,底比斯人很清楚自己的结局不是死在战场上就是死在斯巴达人手里。
像这样,马多尼乌斯在越冬期间为诸多问题苦恼不已。这时,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在这个阵形中,波斯军队右翼将对阵以雅典军为首的希腊军队左翼,波斯军队中路部分对阵以科林斯为首的希腊军队中的中小城邦国家联军,清一色由波斯人构成的左翼对阵保护希腊军队右翼的斯巴达士兵。
不管怎样,他当选总指挥官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斯巴达人认为他是代替年纪尚幼的国王出征。其他地区的希腊人则认为,他是列奥尼达的侄子,列奥尼达在温泉关壮烈牺牲了,因此侄子替儿子上战场为温泉关一役报仇,这种做法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
一旦做出决定,斯巴达军队的行动还是很迅速的。他们经过伊斯米亚地峡,离开伯罗奔尼撒半岛,横穿迈加拉,很快到达了集结地埃莱夫西斯。
第一,不乘胜追击,任由阿尔塔巴兹指挥下的4万士兵逃之夭夭。
但他是王室出身,前国王克里翁布罗托是他父亲,另一个前国王列奥尼达是他伯父。下一任国王——列奥尼达的儿子年纪尚小,帕萨尼亚斯是他的监护人,代替他的亲生父亲照顾他。
右翼(以斯巴达人为主)——91人
4万人转移必然出现混乱。见此情形九_九_藏_书_网,马多尼乌斯决定抓住这个绝佳机会发起进攻。他下令全军过河,超过10万人的大军在对岸开阔的平原上声势浩大地布下了战阵。
希腊中路部分和左翼部分的战场在平原的西侧。他们也分别参与了激烈的战斗。
他要利用这件事刺激优柔寡断、行动拖沓的斯巴达人。
既然如此,这位斯巴达年轻指挥官只好下定决心,让相当于希腊全军主力的斯巴达军队对战波斯军队的主力。
马多尼乌斯这样做的意图很明显,他想离间以斯巴达为首的其他希腊城邦国家与雅典之间的关系。马多尼乌斯认为,即使雅典不站到波斯阵营中来,只要保持中立,以现有的波斯军队完全可以战胜希腊联军。
解决了底比斯问题之后,帕萨尼亚斯率领军队开始北上,前往一年前的激战之地温泉关。列奥尼达和300名斯巴达士兵已经在这里曝尸一年,此时只见由一具具白骨堆成的山,分不清都是谁的尸骨。
数量从来不占优势的希腊城邦国家必须提高每个士兵的防御力和攻击力。
马多尼乌斯下令发起的普拉塔亚初战失败了。原因是:
斯巴达人知道,单靠自己无法抵御波斯这样的强敌。如果不与其他城邦国家联手,特别是不与雅典联手,很难说斯巴达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下去。
萨拉米斯海战的影响太过巨大,大部分来自波斯统治下的爱琴海群岛的士兵,在见识了雅典海上军队的实力后,强烈希望回归希腊。不仅如此,面向爱琴海的内陆地区也不愿再受波斯国王的统治了。此时虽然没有发生明显的叛乱,但是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希腊人显然出现了心理上的变化,他们已不甘心继续屈从波斯的统治了。
一旦敌军进入这片丘陵地带,数量占优势的步兵和战斗力强悍的骑兵就可以决定战斗结果了。
杀戮结束后,回到阵地的斯巴达士兵来不及洗掉满身的血污就团团围住了总指挥官。
听闻此言,大家都笑了。据说平时一向表情严肃的阿里斯泰德也笑了。
这些老兵都比帕萨尼亚斯年长,面对以老兵居多的斯巴达士兵,年轻的总指挥官耐心地做了解释。他强调这不是单纯的退却,是为了胜利而进行的战略性撤退。
不管怎样,这一年斯巴达男人手举与其极不相称的风信子花参加比赛的运动会取消了。在帕萨尼亚斯的率领下,斯巴达军队终于出发了。
马多尼乌斯猜测战斗将在这条河的南岸展开。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将敌人赶至南岸辽阔平原背后的丘陵地带。
我想,波斯军队的总指挥官只了解来自辽阔的波斯帝国各地的士兵和用钱雇来的雇佣兵,却不了解全体公民皆为士兵体制下的希腊城邦国家士兵的“力量”。
这一战术成功地给希腊军队制造了极大的混乱。
首先,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温泉关之战中列奥尼达和“300勇士”壮烈牺牲的意义。
左翼是清一色的波斯士兵。波斯军队引以为傲的骑兵和称为“不死军”的超级精锐在左翼担任主要战斗力量。
首先,以离间敌人为目的的讲和不应该发生在吃了败仗之后。
第一是饮用水不足。
而波斯方面原本引以为傲的“人海战术”让他们陷入了窘境。在总指挥官下达进攻命令后,已经出动的波斯军队士兵不知前方的情况,前拥后挤,陷入了一片混乱,身处前面的士兵甚至动弹不得。
公元前479年,斯巴达做出改变的第二个原因很可能是斯巴达国内局势发生了变化。
围城战没打多久。尽管底比斯在温泉关战役后站到了波斯阵营,但他们还没有愚蠢到看不清形势。他们知道,普拉塔亚战役之后,他们在希腊被彻底孤立了。
此时的帕萨尼亚斯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会刺激到5名监察官——掌握斯巴达国家政事的那5个人。
但是,他终究只有34岁。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他卸下沉重压力之后的一声呐喊,就像全力奔跑的运动员跑过终点时的一声大吼,是紧张感获得释放之后的一声吼。毕竟在过去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他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重。
雅典、迈加拉和普拉塔亚这三个城邦国家负责催促斯巴达尽快出兵。三个国家的使节即刻动身前往斯巴达。他们要求斯巴达立即出兵,说一旦错过时机,波斯军队就会围攻伯罗奔尼撒半岛。然而,迎接他们的5个监察官只答应10天后出兵。
这个情形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打破这一僵局的据说是以帕萨尼亚斯为首的、摩拳擦掌的斯巴达年轻人。他们请出了一个5人监察官不敢小觑的大人物,成功改变了这5个“小肚鸡肠的人”的决定。
看上表时,还有一点希望读者朋友注意,那就是重装步兵的随从人数。
斯巴达人在成为真正的士兵前,专心学习武艺长达10年以上。就算斯巴达是特例,雅典公民在20岁正式服役前也要接受为期两年的训练,一年接受军事训练,一年戍守边境。除了这两个国家以外,其他城邦国家的体制也大同小异,因为这些国家的公民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卫祖国。
第二个理由是,普拉塔亚平原中央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马多尼乌斯将指挥部设在这条河的北岸,下令沿河筑起防护栏,以保护所有士兵的安全。
第二次希波战争中,陆地最大战役“普拉塔亚战役”就这样在辽阔的平原上分三个部分展开了。
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公认的希腊最强军事国家斯巴达的主力军队。
希腊军队的营地设在丘陵地带,那不是光秃秃的连绵不绝的丘陵,而是在希腊并不多见的树木茂盛、随处可见平地的丘陵地带。作为夏季野营之地,这里的环境相当不错,只是饮用水的问题不好解决。
其中的原因是希腊城邦国家虽然全体公民皆为士兵,但缺少骑兵,重装步兵不得不同时担负起骑兵的任务。
这一夜,欢庆活动在波斯国王薛西斯留给马多尼乌斯的豪华帐篷内举行。希腊城邦国家全体指挥官和他们的士兵都参加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总指挥官帕萨尼亚斯说:“波斯已经富甲天下,薛西斯为什么还想征服贫穷的希腊呢?”
中路部分是来自波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地区的士兵。
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制定战术的是雅典的地米斯托克利。在普拉塔亚陆战中,制定战术的是斯巴达的帕萨尼亚斯。
除了食物,大多数必需品补给也中断了。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无法安置军中伤病员,也无法运走战场上毫无用处的冗余物品。例如,薛西斯留下了一大批帐篷。这些帐篷华丽至极,象征着波斯帝国最高权力者的身份。
公元前479年,除去保护本国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入口伊斯米亚的兵力,斯巴达派出了1万名重装步兵,其中“一级重装步兵”5000人,“二级重装步兵”5000人。“一级重装步兵”几乎倾巢而出。
站在底比斯城门前,帕萨尼亚斯要求底比斯人交出向温泉关和普拉塔亚派兵的底比斯军队责任人。
斯巴达人极度厌恶个人崇拜。在斯巴达,像帕萨尼亚斯这样直截了当地刻上个人的名字尚属首例。
他们向总指挥官提出了抗议。
帕萨尼亚斯决定采用这一战术战胜4倍于己的敌人。
在那场战斗中,本该并肩作战的斯巴达军队未及时赶到战场,结果,只有1万的雅典军队以寡敌众,战胜了拥有2.5万人的波斯军队。
前一年,为抵抗波斯入侵而结成的希腊城邦国家联盟在伊斯米亚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已经决定希腊联军由斯巴达人担任总指挥官,包括海军和陆军。前一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尽管雅典的参战船只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但名义上的总指挥官仍是斯巴达人。
正因为他不知道,公元前479年8月28日一早,未对部署于河对岸的己方阵形做任何更改,马多尼乌斯就发出了进攻的命令。
正像后世的战争史学家一致指出的那样,普拉塔亚战役的主战场是波斯军队主力与斯巴达激战的地方。就如同萨拉米斯海战中的主战场在雅典的200艘战船猛烈撞击腓尼基300艘战船的地方一样。
余下的8万名士兵中,除了向北逃往底比斯的希腊士兵,不清楚还剩下多少波斯士兵。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仅有3000人幸存。
雄狮身边每天围着几头雌狮和幼狮,看上去既快活又享受。找食物是雌狮的事,养育幼狮也是雌狮子的工作。雄狮不仅有权优先享用食物,而且好像整天只会睡觉。
第二,波斯人没有预计到希腊士兵的瞬间爆发力如此强大。
最先采取行动的是波斯军队。
尽管诸多不利因素纷纷显现,但马多尼乌斯手中的兵力少说还有12万人,乐观地说可能多达15万人。
古代留存至今日的雕像都是用裸体来呈现的。因此你可能以为他们在战场上也是赤身裸体。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战场既不是运动场也不是体育学校。战场上,希腊男子身着短衣,外披胸甲遮挡整个胸部和背部,腿上还绑金属护具。
结果,斯巴达的人口不断减少。斯巴达和雅典一样,都是全体公民皆为士兵的国家。但是,在斯巴达享有公民权的只有统治阶级。因此,公民权所有者的人数始终不见增多。
三、波斯国王承认城邦国家雅典完全独立并享有完全自治权。
中路(科林斯人等)——16人
就算厨师逃跑是事实,想象一下,在象征东方富裕生活的金蓝色为主色调的豪华帐篷里,喝着象征斯巴达极简生活的、世上最难以下咽的汤,这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只能说,它证明了这位34岁的斯巴达年轻人不仅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武将,也是一位颇具幽默感的人。
波斯军队中幸存下来并保持完整队形的只有阿尔塔巴兹率领的4万人。因为在这天的战斗中他们处在靠后的位置,一得知马多尼乌斯的死讯,他们立即逃跑。
99lib•net第二,斯巴达自建国以来一直恪守吕库古制定的“宪法”,坚持本国保护主义。囿于这一政策,斯巴达从未尝试过改变僵硬的、封闭的社会结构。
出身于这两个家族的男性,王位继承排序靠前的从小接受帝王教育。他们不会像普通公民的子弟那样,从7岁就开始过集体生活,学习武艺。他们也不会像普通公民的子弟那样,一到20岁就要经历极不人性的达标仪式,以获得成人资格。
结果,他们的头盔大得夸张,犹如扫地用的扫帚,视觉效果比实际用途更具威慑力。一旦开始战斗,士兵们就会拉下头盔,只露出眼睛和嘴。
“二级重装步兵”作战技能较差,如果让他们首先冲锋陷阵,只会在敌人骑兵的踩踏下堆砌起一座座尸山,这会成为“一级重装步兵”作战时的障碍,使树木繁茂的丘陵地带这一原本就不利的条件更加不利。
阅读战争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得知战斗完全按帕萨尼亚斯的设想展开,不禁感叹不已。这正是区别名将和一般将领的地方。
波斯军队后方有底比斯,这是一个可靠的补给地。希腊军队后方没有这样的补给地。距离最近的普拉塔亚是个小国,没有能力提供4万人的军粮补给。原本可以成为最佳补给地的雅典已经化为一片焦土。因此,希腊军队的军粮补给只能依赖其他城邦国家源源不断地送过来。但是现在,补给队伍在运输途中遭遇袭击,运送军粮的人马惨遭杀害。希腊方面陷入了困境,他们不得已将营地搬回丘陵地带,因为这里距补给路线较近。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马拉松会战还是萨拉米斯海战,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海上,与波斯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总是雅典。在马拉松会战中,斯巴达晚到一天没有参加战斗。萨拉米斯海战中,斯巴达仅派出16艘船,无异于未参战。而在温泉关之战中,列奥尼达带去的士兵只有300人,结果还全体牺牲了。
在德尔斐,他们应该没有忘记为勇士遗骨净身。当然,活下来的勇士也不会忘记感谢阿波罗神,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胜利离不开阿波罗神的庇护。
第一,底比斯就在普拉塔亚以北10公里处,不必担心前后受敌。同时,在海上补给无望的情况下,相距10公里的底比斯是补给的重要保障。对于超过10万人的大军来说,有了这一保障就可以少一份担心。
在不改变吕库古“宪法”的前提下,斯巴达人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那就是在迫不得已时允许部分庇里阿西人加入重装步兵。但庇里阿西人加入重装步兵团后依然得不到公民权,他们是“二级重装步兵”。
以雅典军为主体的左翼军队对阵的敌人是波斯阵营中以底比斯人为主的希腊人。因此,左翼战场上演的是重装步兵之间的战斗。
阿佐珀斯河的河道窄,水流缓慢。不用说骑兵,就连步兵也可以轻松蹚水而过。
因此,担任全军总指挥的这位年轻统帅是不允许自己死在战场上的。在斯巴达战士的格言“要么胜利,要么战死”中,他只能考虑前半部分。
论长矛,与波斯军队不足2米的矛相比,希腊军队的长矛接近4米。
帕萨尼亚斯下令将这3个底比斯人送到科林斯,在公开审判前暂时将他们拘禁在那里。在送他们前往科林斯之前,帕萨尼亚斯偷偷给负责押送的队长下了一道密令。
当然,“小人”有小人的生存之法。尽管他们心怀猜忌,却知道应该择机而动。因此,帕萨尼亚斯和1万名普拉塔亚之战中的勇士在斯巴达公民的热烈欢呼声中回到了祖国。
同时,波斯军队无须担心饮水问题。在盛夏的希腊,没有一个男人能够在缺水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
如果是这样,我们不知道发生在10年前的第一次希波战争中,他是否参加了马拉松会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他知道马拉松会战。
但是,他的这一战术遭到了部下强烈的反对。5000名“一级重装步兵”中,老兵的反对尤其激烈。
第二是希腊军队只能在丘陵地带扎营。从地势上来看,那里高高低低,面对波斯军队的攻击,很难采用横向排成一线的阵型,也就是说,很难采取全军同时迎战的战术。
51岁的阿里斯泰德指挥下的8000名雅典重装步兵打得非常出色。在前一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中,他们是三层加莱船上的海军士兵。现在他们是在陆地作战的陆军士兵,感觉自然不同。这次他们的脚实实在在地踩在土地上,也许正因如此,他们的士气极高。左翼的战况同样向有利于希腊军队的方向发展。
经过再三斟酌,斯巴达人最后将这一重任交给帕萨尼亚斯。选择帕萨尼亚斯不是因为他将继承国王的王位,甚至可以说他基本上没有可能登上王位。
然而,他上了地米斯托克利的当,尽管他所犯的错误没有他的君主薛西斯那么严重。
斯巴达有两个国王,这两个国王必须出自斯巴达建国初始就已存在的两个名门望族。
前面已经介绍过,斯巴达重装步兵分“一级重装步兵”和“二级重装步兵”。通常指挥官会让“二级重装步兵”首先冲锋陷阵,在关键时刻再投入“一级重装步兵”,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指挥官的生死对部下士气的影响就是这么大。在战场上,为了保护指挥官,在其身边作战的常常都是精锐,毕竟指挥官过早死在战场上总是一件麻烦事。
但是接下来,大家突然都变了神色。看到端上来的盘中食物,除了斯巴达人,所有人顿时泄了气。帕萨尼亚斯只说了这样一句:因为波斯军队的厨师逃跑了。
当然,公元前479年,马多尼乌斯率领的波斯陆上军队中也有希腊士兵。他们大多来自波斯统治下的地区,例如位于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地区、希腊北部的色雷斯地区等。在希腊士兵中,马多尼乌斯唯一信任的是来自希腊中部的城邦国家底比斯的士兵。
由归顺波斯的希腊士兵组成的右翼军队攻打以雅典军队为主的希腊军队左翼,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士兵组成的中路部分攻打科林斯率领的希腊中路部分,由清一色波斯士兵组成的、以1万名骑兵和1万名“不死军”战士为主力的左翼军队攻打斯巴达的1万人。
可一旦登上王位,他们就要率领斯巴达战士出征,身先士卒保卫斯巴达。这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希腊人在1个月之后的萨拉米斯海战也失败的话,第二次希波战争就会以希腊方面的连败终结,陆上是温泉关,海上是在萨拉米斯。
全体公民皆为士兵的希腊城邦国家没有雇佣兵的概念。而在君主专制国家波斯,雇佣兵制度极为普通。这又是欧洲和亚细亚之间的不同之处。
之前两个国王健在,无人知晓他是否上过战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经验。总之,这位从未想过做狮群之首的年轻雄狮,只因斯巴达人才匮乏,才被选出来统率大军迎战波斯陆上军队。
20万士兵中,有4万人属于萨迪斯总督率领的军队,他们甚至有权采取单独行动。马多尼乌斯可以要求他们派援军,却不能指望他们马上做出回应。
纵观希波战争期间,希腊人热衷于派遣侦察兵,让他们乔装打扮成羊倌接近敌人阵地进行秘密侦察,以此获取情报,尤其是雅典军队。没有史料记载波斯方面也有此类行动。对于坚信“人海战术”的波斯人来说,也许刺探敌情纯属多此一举吧。
有一个斯巴达士兵认识马多尼乌斯,从远处向他投去一块石头。石头正中马多尼乌斯的头部,他从马背上摔了下去。为了保护总指挥官,不让他落入敌人之手,1000名精锐士兵马上加强了防守。
如果没有这些原因,就无法解释这一年斯巴达为何会投入这么多作战兵力。他们从未向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外的战场派出如此众多的男人,这甚至让全希腊人为之惊讶不已。
对斯巴达战士来说,他们的信条除了“绝不让敌人看到自己的脊背”,还有对上级的“绝对服从”。
斯巴达的“一级”和“二级”之别不仅在于有无斯巴达公民权,还在于士兵是否有长年训练出来的技能。
战斗开始后,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指挥官都了然于心,而且早有应对之策。因此战局一定会按他们的设想展开,结果他们自然会成为胜利者。

斯巴达的这次行动打破了长期以来斯巴达一直坚持的本国保护主义和一国和平主义的原则。
“帕萨尼亚斯,希腊联军总指挥官。为感谢神助我消灭波斯军队,特献立此铜牌。”
希腊人意识到骑兵优势并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要到150年以后马其顿年轻君主亚历山大大帝的时代。他注意到了骑兵的优势。但是在希波战争期间,连波斯也不曾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
一年后,帕萨尼亚斯率领的是享有公民权的“一级重装步兵”5000人和没有公民权的“二级重装步兵”庇里阿西人5000人,共计1万名士兵。
可以想象,这对斯巴达人来说绝对是一种耻辱。因此,尽管5个监察官坚信只有自己才能保护斯巴达,但是受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暂时放下原则吧。
他想应该将马多尼乌斯提出单独讲和的事告诉同盟军斯巴达。
他们要求总指挥官砍下马多尼乌斯的脑袋,就像波斯国王薛西斯对温泉关阵亡的国王列奥尼达做的一样。他们要求把马多尼乌斯的头挂在矛尖上,在全体希腊士兵前示众。
不用说,希腊联军一定自南北上。他决定将战场设在希腊中部平原普拉塔亚,依据大概是底比斯要人提供的情报。底比斯自温泉关战役之后就站到了波斯阵营之列。马多尼乌斯根据底比斯情报做出这一决定有充分的理由。
斯巴达每年夏天都要举办一场运动会,运动会上人人手举风信子花。他们解释说,等到运动会一结束就集合队伍出发。
如果不想重蹈马拉松的覆http://www.99lib.net辙,就要催促斯巴达尽快做出决断。只要有效果,无论是来自波斯方面的单独讲和要求还是其他什么别的要求,都值得加以利用。
然而,雅典城内依然空空如也。当地住民仍然疏散在外,雅典政权也还在萨拉米斯岛。因此,对于马多尼乌斯的这次行动,雅典全然不当回事,依然表示还在“考虑之中”。但是,斯巴达有了反应。
底比斯方面紧闭城门,拒绝交人。
当然,帕萨尼亚斯此时的任务不是和列奥尼达做比较,而是必须率军获胜。只有这样才能让属下的士兵不会白白牺牲,不会让他们因献出生命而抱憾。
回国途中,他们顺道去了德尔斐。德尔斐是供奉男神阿波罗的神庙所在地,是斯巴达人的信仰中心。阿波罗神庙是斯巴达人最喜爱的神庙。但凡有事,他们都会前往这里乞求神谕。这是他们的圣地。
首先在平原尽头接近丘陵地带的位置部署兵力,尽可能把敌人引诱过来,然后突然撤离。欲乘胜追击的敌方骑兵进入他们难以施展优势的丘陵地带时,先用长矛攻击其马匹,致使敌军骑兵不得不下马。
波斯军队集结到普拉塔亚平原的时候,希腊城邦国家联军也开始了行动。
马多尼乌斯的出生日期不详,我们只能依据想象推测他的年龄。在波斯帝国,有资格担当重任的不是王公贵族出身就是积累了一定阅历的人。因此,此人大概已过50岁。
希腊城邦国家的重装步兵首先必须具备随心所欲操控长矛的能力。
5个监察官从重装步兵中产生,他们在非人性的集体生活中过了10年以上,只有底层士兵的经历,从未担任过指挥官。也就是说,他们从未有过一人承担全部责任的经验。
这时,传来了马多尼乌斯战死的消息。这种消息无须刻意传播,瞬间即可传遍全军上下。
英勇牺牲的故事是打动人心的,是振奋士气的。公元前5世纪的斯巴达男人为形势所迫,完全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结果。但他们是单纯的,又是传统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全力奋战,直至壮烈牺牲。
马多尼乌斯送来的讲和条件内容如下:
但是,斯巴达战士坚信最可耻的行为莫过于让敌人看到自己的后背,因此要他们接受这一战术着实不是一件易事。有一个老兵甚至拿起长矛往地上一戳,强硬地表示绝不后退一步。
城邦国家斯巴达长期坚持闭关锁国,王室以外的普通公民中,有不少人的家族历史悠久。列奥尼达深知,对斯巴达人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家族无后。
这些波斯士兵逃回亚细亚的速度一定不会比萨拉米斯海战后波斯国王逃回亚细亚的速度慢。所以,听之任之未尝不可。
帕萨尼亚斯一定思考过这些。
如果是懂得换位思考的普通人,大概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猜忌。但是,斯巴达的监察官是“小人”,这些小人不能与人为善,他们自以为是且心胸狭隘。这种人在意大利语中叫“piccolo uomo”。
四、波斯方面负责重建被波斯军队烧毁的所有神庙。
也许是因为自信心增强了,希腊方面决定转移营地。他们离开丘陵,转移到河流南侧开阔的平原上。
真正意义上的重装步兵只存在于希腊。
他们答应向斯巴达交出3个责任人,条件是进行公开审判。
而34岁时突然被委以重任的帕萨尼亚斯没有准备的时间。但是,他必须赢得胜利。
左翼(以雅典人为主)——52人
但是,在古代还是有所不同。“300勇士”的任务是坚守温泉关两个月,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全体阵亡了。从军事角度来说,这无疑就是失败。
消息很快传遍战场。总指挥官阵亡的消息犹如给波斯军队全体士兵下达的撤退号令。
只要敌方骑兵变成步兵,希腊军就有了胜算。距离远就用长矛进攻,距离近则用剑和防御力超强的盾作战。
在温泉关战役中,底比斯是希腊联军的一员。但是后来他们置列奥尼达和300名斯巴达战士于不顾,投降了波斯。帕萨尼亚斯说,对底比斯的处置应该交给斯巴达,希望由斯巴达单独来解决。其他城邦国家代表知道前因后果,没有人表示反对。
在萨拉米斯,向波斯军队发起进攻的是雅典人。在普拉塔亚,向波斯军队发起战斗的是斯巴达人。
但是,就算幽默感再强,他们在这里喝着这种被称作“黑色大杂烩”的、世上最难以下咽的汤,决定的却是严肃的正事。
“胜利的荣誉百分之百要归功于帕萨尼亚斯和他的重装步兵。”
44岁那年,在萨拉米斯大获全胜的地米斯托克利在战争爆发前有10年的准备时间。
关于5名监察官,我想提请读者朋友注意:
如果有人问波斯军队中1万名特级精锐组成的“不死军”是不是重装步兵,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然而斯巴达重装步兵一人可以带7个希洛人作为随从。可见在斯巴达社会,享有公民权的“一级重装步兵”的地位之高。
帕萨尼亚斯决定充分发挥“一级重装步兵”的作用,因为他们即使拿着笨重的金属武器和盾,也能灵活使用近4米长的长矛。
逃兵不断出现是因为有人暗中帮助他们。趁着夜色离开帐篷逃出去的都是希腊的士兵,而家乡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波斯士兵没有一个逃跑。
然而与雌狮相比,雄狮的寿命短得多,因为雄狮担负着重要职责。当其他雄狮试图征服它的狮群时,它必须奋力保护自己的狮群。其战斗之激烈,常用“死守”一词来形容。因此,雄狮的生存率很低。不少狮群有两头雄狮,这样的狮群大概就相当于两个国王的斯巴达吧。
可以想象,看着这些内容,雅典的10位将军一定嗤之以鼻。
不管怎样,希腊军队所有士兵亲眼看过敌方将领的尸首后,才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初战胜利了。
尽管底比斯士兵人数不多,但马多尼乌斯依然要求他们负责右翼。原因是其他士兵大多是雇佣兵,受雇作战只是他们的工作。
五、达成和解后,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波斯和雅典互为合作伙伴。
波斯大军仅主要战斗力就有10万人,他们已等候在战场上。希腊城邦国家联军指挥官在去往战场的途中确定了作战方案。
中间人是马其顿国王。马其顿是波斯属国,因为他们接受了波斯国王送去的“土地和水”通告。雅典坚拒“土地和水”的要求,所以是波斯攻打的对象。马其顿和雅典虽然立场不同,但是马其顿国王和雅典的关系不错,所以请他做中间人非常合适。
中间人带着单独讲和的请求而来。雅典当然不能像对待带着“土地和水”通告的使者一样,将其杀死后抛尸野外。想必这位中间人带来的要求一定会呈现在10位将军(这一年叫军队指挥官)面前,其中包括地米斯托克利、阿里斯泰德和克桑提普斯。因为这是在民主政体国家雅典,地米斯托克利辞去“首席将军”一职以后,雅典恢复了以前的集体合议制。
他们并非号令一下即全军集合完毕。毕竟这是一支分散在全希腊各地的大、中、小城邦国家组建的联军。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录下的这个数字大概是主要战斗力重装步兵的阵亡人数。后来普鲁塔克说,包括掷石兵等轻装步兵在内的死亡人数是1360人,是这个数字的近10倍。
这一战术用在萨拉米斯海战前夜的薛西斯身上是有效的。同样,用在下一年的马多尼乌斯身上似乎也有效。
他决定首先派出最具灵活性和机动性的骑兵。马多尼乌斯让旗下的1万名骑兵渡河,在对岸整理好队形后一口气穿过平原,向守在丘陵地带的敌人发起进攻。
在一年前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地米斯托克利率领希腊船队中的主力——雅典船队,主动承担了对阵敌军主力——腓尼基船队的重任。
下表有很多数字需要分析。
著名的将帅不会墨守成规,他们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他们除了考虑情况对己是否有利,甚至还会考虑对敌是有利还是不利,在此基础上再制定战术。
另一方面,从社会结构上看,以公民为最高决策者的希腊城邦国家缺少组建独立骑兵队伍的必要条件。骑士阶层也就是富裕阶层人口原本就少,这是希腊骑兵不能成为独立战斗力量的重要原因。
科林斯5000人、迈加拉3000人、希库隆3000人以及来自其他中小城邦国家的兵力,共计2万人,负责中路阵线。
斯巴达人曾经认为,思考是喜欢夸夸其谈的雅典人的专利。但是现在,他们也要开始认真思考了。
第9天,马多尼乌斯改变了战术。他没有直接攻打希腊军队,而是采用阻断希腊军队粮食补给的战术。
派往温泉关的300名士兵都是“一级重装步兵”,没有“二级重装步兵”。
到达战场后的最初两天,希腊方面没有任何动作。不,应该说是没办法有所动作。看着3倍于自己的敌军,说好听点儿是观望,实际上他们真的是被惊到了。
人数上了5000,挑选士兵时自然无暇顾及其是否有后代。别说后代,甚至连尚未成婚的年轻士兵也不得不带上。斯巴达不允许不同阶层之间通婚。为此,重装步兵常常处于严重短缺状态。我想,斯巴达派出5000人的战斗力应该已是极限。
此时,由谁来指挥希腊联军这个问题尚未确定下来。
第三,后勤问题。波斯的海上船队实质上已经解散,因此他们彻底失去了后勤补给。
派出1万人的战斗力量,大概是故意做给雅典看的。因为雅典派出的陆上军队是8000人,当然雅典还派出了海上军队。不管怎样,至少证明在这一年,斯巴达下定了决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战斗的胜利。
其次,在萨拉米斯海战前夜,地米斯托克利去信暗示波斯国王,单独讲和只是地米斯托克利的一个佯动战术。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