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村庄,我的故乡
作者:旁听生
她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发表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学术专著《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上海文学》、《中国图书商报》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论文和专栏文章多篇。获“2008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和“《南方文坛》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2010年,其作品《中国在梁庄》获得“人民文学奖”。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为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课程为《中文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等。
作者把目光投向一个个的生命存在,正是因为对一个个鲜活面孔的关注、对一个个真实个体命运的关注,《中国在梁庄》呈现的现实,才如此震撼人心。
比如春梅,结婚不到一个月,丈夫根儿就出去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后来连春节也不回来了。春梅渐渐精神有点恍惚,婆婆骂她离了男人就不能活。春梅愈发失魂落魄,一天,她把化肥撒到别人家的地里,服毒自杀了。
很久没有如此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了,合上书,有种情绪疯狂蔓延:想回家,想回到久别的农村老家……
《中国在梁庄》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也正是他们的故事,组成了乡村生活的过去和现在,也预示着村庄的将来。
关于作者
作家阎连科说,这是一部具有别样之美的田野调查,又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从这里,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甚至充满了羞耻之心,每天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这不是真正的生活……”在《中国在梁庄》的前言中,作者梁鸿如此剖析自我。
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2、梁庄故事
3、梁庄与中国
梁鸿写道:“它(梁庄)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1、向梁庄进发
精彩片段
梁鸿说:“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又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所在。”
作者:梁鸿
乡村的确存在很多问题: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老人的养老医疗问题、自然环境恶化问题等等,虽然千疮百孔,但并没有完全陷落。它依然在中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存在也代表着中国。梁庄虽只是中国上百万个村庄中普通的一个。但是,从梁庄出发,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农村的问题。
每一个人,你看着他们,都普通得如“梁庄”这个名字,毫不起眼。跟他们坐下来聊天,他们如果突然哭出来,你将会惊异地惋惜他们泪水背后的故事。比如梁庄有个五奶奶,儿子在青岛打工,将11岁的孩子托付给她。可是这个孩子非常调皮,60多岁的老人根本管不住。一天,她在屋里做饭时,孙子跑到河里玩水,淹死了。从此,这个老人就从儿子的家中搬出来,住到河边一个茅草屋中。
于是她决定回到故乡,用自己的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访并记录下那些触目惊心的故事。

……
梁鸿,女,河南省邓州市人,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有谁在林间的小道,在河岸的沙滩上,在铺满青草的河坡中,静静聆听这刚刚开始的一天,这将要逝去的一天,这逐渐失去灵性的清晨、中午、傍晚?人的声音走动,鸟儿远去,自然的灵魂随之远离了我们。这些曾欢快地迎接太阳升起,黎明将至的精灵们沉寂了,只有偶尔几声的应答,凄楚,孤独,惶恐,似乎只是为了证明彼此的存在才发出的声音。
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在书里,一个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及其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所承受的悲伤,都被一一还原,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
作者梁鸿无疑是一个特别深情善良的人,对家乡的每一个人,都抱着强烈的理解意图、最广大的同情心。几乎就像贾樟柯一样,让人感觉得到他们的眼睛缓慢而柔情地抚摸过乡人被风吹皱的脸。
黎明,行走在寂静的村庄里。走过小路,走进树林,穿过长长的河岸,各种鸟儿在一起,它们的鸣叫繁复、高亢,给人以最细微的震颤和愉悦。站在河坡上,朝雾茫茫,暖红色的太阳正在缓缓升起,没有霞光万丈的灿烂,在河水雾露的蒸腾中,一切都显得温润、宽广、柔和。
逐渐,河坡上出现了三三两两的白羊和黝黑笨重的牛群,堤上蹲着大人,小孩奔跑着,时而发出清脆的笑声,钓鱼的人几乎赤裸着身体,泥塑般一动不动。河流弯弯曲曲,流水深沉而平缓。平原上,浓密的、高高低低的庄稼健康、清新,绿得有点苍茫。晴空下,往远处望,那绿色的原野里覆着一层淡淡的雾。一切都充满令人欣悦的生命力,一种阔大的自然之美所产生的愉悦。
书名:《中国在梁庄》
比如王家少年,一个18岁的少年,白皙寡言,成绩优异,却在某天深夜一点多钟,残忍地杀害了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然后用两分钟时间强暴了她。警察到村里调查,一年多的时间,村里鸡飞狗跳,但这个少年非常冷静(至少在外人看来他是如此),天天上学放学。警察找到他的时候,他也是冷静地收拾好文具,好像一直在等这一天。
更多内容...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