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打鼓
作者:赵明宇
1942年,元城县抗日大队九个伤员到村里养伤,被告密,日军驻元城司令部东一郎少佐纠集一个中队围剿沙圪塔。康家后人康养斋从家里搬出一筐泥人打鼓,吩咐村里男人每人一个,一起摇动,哗啦啦,哗啦啦,像雨后蛙鸣一样震耳欲聋。日军被这莫名其妙的声音惊呆了,这是什么新式武器啊?一时间不知所措。迂回了俩时辰,抗日大队的伤员已经被秘密转移了。
泥土也能变成钱啊,康大成发了一笔财,康家的泥人打鼓手艺也流传了下来。据说还卖到了北京城,进了皇宫。慈禧老佛爷正为戊戌变法犯头疼,整天耷拉着脸,饭也不想吃。看到康家的泥人打鼓,乐哈得不行,还问这小人儿叫什么名字。身边的太监也忘了叫什么,光知道这东西摇动起来就会发出悦耳的响声,随口说叫哈啦啦。哈啦啦?老佛爷一听,笑得更欢了。
清末,元城县西北四十五里的沙圪塔村有一个叫康大成的落魄文人,到保定乡试被主考官以衣冠不整为借口赶出了场子。回家那一天适值天降大雨,路滑,跌跌撞撞跨进家门,神情沮丧地坐在门槛上感叹自己白白苦读了二十年圣贤书。康大成信手从脚下撷一把泥巴,想着让他恨得咬牙切齿的主考官形象捏了一个泥人。挖去心肺,又在一侧插上几颗铁钉。过两天,泥人晾干了,康大成还觉着不解恨,在泥人的空肚子上蒙了一张浸过胶的牛皮纸,绷得紧紧的。再捏几个绊子,夹上竹篾子,轻轻摇动,绊子旋转着轮番打动竹篾儿,两根竹篾儿敲在鼓上,发出哈啦啦的声音。康大成听着舒服,常常拿着泥人取乐,像在听那主考官遭受酷刑般的呻吟。而别人听起来却是清脆悦耳,特别是小孩子,爱不释手,像是听到了蝈蝈叫。
文革时,康养斋上大学的儿子康剑飞因为和海外的同学通信被炒了家,“抗击倭寇”的泥人模具也被造反派翻走了,不知去向。文革以后,塑料玩具、电子玩具灯光闪烁,奥特曼风靡儿童世界,泥人打鼓也没了市场,销声匿迹了。
东一郎走时从康家弄走了半筐泥人打鼓。让东一郎欣喜若狂的是找到了康家的镇家之宝,那脱制泥人的砚台模具。一听说砚台模具被掠走了,康养斋气得大病一场,仰仗着年轻,才没有丢了性命。康养斋从土炕上爬起来重新制作了模具,上刻“抗击倭寇”四个小字,才使得泥人打鼓的手艺传承了下来。
东一郎是个好奇心强的中国通,要看看这怪异的声音到底是怎么回事。沙圪塔再一次被日军包围时天刚放亮,把正要出门的康养斋堵在了家里。东一郎笑眯眯地让康养斋给他演示做泥人打鼓的工艺流程。康养斋斜视了东一郎一眼,一言不发。东一郎把康养斋吊到房梁上一阵暴打,只打得血肉模糊。
康剑飞拍了一个照片带给父亲康养斋。康养斋让人搀扶着,带上老花镜看了,不由得泪雨滂沱,血气上涌,瘫倒在地。唤来医生抢救时,已经停止了呼吸。
也得考虑吃饭问题啊,为衣食忧的康大成打起了泥人的主意。干脆取来自己的砚台,在砚台的背面刻出一个凹形的人像做模具,每天能脱出几百个泥人来。沙圪塔有的是胶泥,也不讲究什么艺术,胶泥和棉絮掺在一起揉透了备用,冬天坐在火炉子边上,一个个脱出来晾干。然后过胶、插钉、绷竹篾儿、安绊子。做好了,走城串乡沿街叫卖,每到一处很快就被小孩子围拢过来争抢着购买。
泥人打鼓还曾经卖到了东北,张作霖瞧着新鲜,让马弁买了一个,一路摇着泥人,一路哈啦啦的声音,把大帅的胡子乐得一抖一抖的。这泥片子小玩意,妈拉个巴子的神透了。
2007年冬,康剑飞随中日文化交流团到日本考察民间文化,在东京一个博物馆的玻璃橱柜里惊异地看到了泥人打鼓和一尊砚台模具。说明是用日文写的,不认识,就问翻译。翻译说上面写的是产地,中国元城。
前几年,元城县抢救民间文化,在文化馆工作的康剑飞想到自家的祖传绝活儿,回老家问他的父亲康养斋。风烛残年的康养斋只能口述制作流程,关于制作的模具和样品,连影子也找不到了。
更多内容...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