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病毒营销的网络扩展
第9章 Flickr,MySpace与YouTube,易传播的易传播品,易堆叠的易堆叠品:扩展病毒式平原
目录
第一部分 病毒营销的建立
第二部分 病毒营销的传播
第二部分 病毒营销的传播
第三部分 病毒营销的网络扩展
第9章 Flickr,MySpace与YouTube,易传播的易传播品,易堆叠的易堆叠品:扩展病毒式平原
第三部分 病毒营销的网络扩展
第9章 Flickr,MySpace与YouTube,易传播的易传播品,易堆叠的易堆叠品:扩展病毒式平原
上一页下一页
不仅如此,MySpace甚至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实现自我表达的工具。这位前任间谍软件销售商、专门蒙骗用户下载恶性软件的大坏蛋突然间就洗心革面了。现在,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网站的透明性。这虽不是他的处事原则,但绝对是做好生意的重要条件。
产品:视频分享网站
Flickr是一家颇受欢迎的照片分享网站,也是第一个堆叠在不断扩展的博客圈上的病毒式网络。和许多网络创新产品一样,它也是从一个截然不同的原始创意开始,才作出了今天这番成绩。Flickr的创始者卡特琳娜·费克(Caterina Fake)和斯图瓦特·巴特菲尔德(Stewart Butterfield)于2002年结婚。结婚两周后,他们开始研发大规模多人在线游戏《永不结束的游戏》(Game Neverending)。这两位资深博主本打算建立一个由社群互动控制的虚拟世界,是早于《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和《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先驱者。

Flickr,第一个堆叠在博客圈上的病毒式网络

鉴于Friendster痼疾缠身,用户们开始稳定地向德沃夫和安德森蒸蒸日上的新公司转移。提拉·特基拉(Tila Tequila),这位自称演员、模特、饶舌歌手、流行歌手,被《时代周刊》称作“互联网上最不孤单的女孩”在上网习惯上的倒戈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这位年仅22岁、染着一头金发的越南裔重量级明星(其真名为阮提拉)还在襁褓之中时就从新加坡来到了美国。她是各大车展上大放异彩的车模,是各种改装车杂志上的辣妹,是Playboy.com网站上的“本月亚洲赛博女郎”。
《永不结束的游戏》社区上的成员成了Flickr网站的第一批用户,费克也开始积极帮助新用户熟悉其他成员。在她看来,这绝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她会发送类似“我注意到你很喜欢‘挪威黑色金属’乐团呢,还有一位用户也很喜欢他们哦”的消息,也会在网站上留下“你住在匹兹堡?这里还有一位从匹兹堡来的朋友呢”之类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区很像一个刚刚才开始热闹起来的聚会,你必须做一个好主人。”费克说道,“如果你去参加派对,结果却连一个给你倒水的人都没有,那你还不抬脚走人,上别的地方去吗?”
→MySpace

TIPS:病毒营销

正如eBay所学到的一样,没有社区用户,就没有病毒式网络。当所有用户都拧成一股绳时,他们的力量就足以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各种社区的兴起意味着用户可以随时走人。为此,公司必须端正自己的位置,在将自己不断壮大的实力资本化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各种需求。

于是,MySpace在2006年上半年推出了自己的视频播放器,结果这款产品只火了一段时间便后劲不足了。谷歌和雅虎也想抓紧赶上YouTube,但它们都和eBay一样,学到了有关病毒循环的重要一课:一旦病毒式网络演变成了一个病毒循环、达到了无法替代的位置,就不会再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住它前进的脚步。 到年中的时候,YouTube的访问量甚至超过了自己极度依赖的MySpace,而其60%的视频浏览量都来自MySpace页面。随后,至关重要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新闻集团三番五次地向YouTube提出了收购请求,但都被网站的创建者们以暂不出售的理由拒绝了。最后,2006年10月,谷歌带着16.5亿美元的巨款领走了这个年仅1岁的网站。
由于编程时出现一个小失误,MySpace的用户获得了能在自己主页上安插HTML代码的功能,从而可以对自己的主页进行个性化改造。饰有色彩斑斓的墙纸、花样、桃心、泡泡、闪光和笑脸的个人主页成了自我表达的载体;用户们还可以添加自己偶像乐团的MP3、照片和视频。拥有了这些功能,MySpace就迅速吸引了一个病毒性极强的群体:十几岁的小姑娘们。她们兴高采烈地相互分享各种代码。由于这种行为将消耗大量宽带资源、拖慢整个网站的速度,MySpace的工程师九九藏书网们提议对这项功能叫停,但却被德沃夫否定了。他知道和用户们作斗争只是一种无用功,只会限制自己的成长。让Friendster去疏远自己的用户群吧。MySpace对用户可要友好得多了。
→Flickr
截至2006年9月,MySpace上60%的页面都与Photobucket的网站建立了链接,其每月网站访问人数也攀升到了1700万人。由于宽带消耗所引发的开销要远高于其产生的利润,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好事。在没有其他更合适买家的情况下,他们只得以2.5亿美元的价格把网站卖给了MySpace。
截至2004年5月,他们一共拿下了200万名用户。仅仅4个月后,这一数字又翻倍到了400万。就在Friendster停滞不前的同时,MySpace却在茁壮成长,在6个月内用户数量翻了3倍,达到了1200万之多。

TIPS:病毒营销

有了博客,互联网上的每个人都可以走进任何人的生活。许多概念通过陈述、互辩、分割、细化、丰富、精简、拆卸、揉捏和塑型,终于演变成了优秀网络社区最喜闻乐见的“大杂烩”。

→YouTube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这个数据中心的作用是“处理大量银行数据,储存各种信息”,其中就包括各种贷款记录和“包括养老金在内的各种用户资料”。入侵成功后,他迅速更改了密码,防止银行工作人员进入自己的系统。《纽约时报》称,安德森要求获得系统的任意使用权,否则将抹去银行的所有记录,由此引发了FBI的大规模行动。由于只有14岁,安德森被判缓刑。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他在旧金山一家名为Swank的乐团演出过,去台湾服了一段时间的兵役,又回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攻读研究生,之后便来到一家名为XDrive的数字储存器公司做起了广告撰写人,并在这里结识了德沃夫。公司宣布破产后,两个人合伙新开了一家名叫ResponseBase的公司,最终又与eUniverse合并。
能成为比自己最初所依附的病毒式网络更强大的病毒式网络的,还得算YouTube,它最初打算把自己做成视频版Hot or Not的视频分享网站。作为创始人之一的陈士骏找来朋友查德·赫利、乔德·卡里姆(Jawed Karim),几个人一道推出了YouTube。经过6个月的公开测试后,YouTube于2005年11月正式发行,从此解决了此前在网络上浏览视频时经常出现的困难和不便。

不久之后,其他病毒式企业就开始以MySpace为依托,为用户制造出了大量更易于打造个性化主页的程序。其中第一个站稳脚跟的正宗病毒式网络是和Flickr相似的照片分享网站Photobucket。与巴特菲尔德和费克专注于服务博客圈的Flickr不同,由数名来自科罗拉多的程序员们搭建起来的Photobucket成了MySpace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其解决了使社交网站头疼的照片存放空间问题。由于所有这些免费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化功能都要以宽带为代价,MySpace只得严格限制每位用户在个人主页里所能张贴的照片数量。有了Photobucket,用户们就能在主页上嵌入相册链接了。
安德森和他的工程师们发现,由于“你每浏览一次个人主页,网站就需要处理一遍这些关系,因而降低了运行速度”,这种做法阻碍了网站的实际扩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自己设置成了所有用户在默认状态下的“第一位好友”。“如果用户只想看见自己真正的朋友网络,他只需将我从朋友列表中移除就可以了。”这一做法大大减轻了MySpace已经耗资巨大的服务器的负担,使MySpace的页面加载速度高出Friendster10倍之多。毕竟,绝大多数用户并不在乎能不能看见自己的朋友亲疏等级。
由于德沃夫和安德森在吸引时尚界和音乐界人士上的不懈努力,不少城市的用户数量开始迅速增加。洛杉矶、纽约,甚至包括夏威夷,着实让他们吃了一惊。不久之后,网站用户人数突破了百万大关,每天的新增人数也超过了两万。
实际上,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备受美国各政党欢迎的博客宣传就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制度发生了多次激烈碰撞。在数次对抗中,博客不仅没99lib.net有被对手击倒,反而屡占上风:内特·希尔(Nate Silver)、安德鲁·苏利文(Andrew Sullivan)、《科斯日报》(Daily Kos)、“市政厅”(Town Hall)、Politico以及《赫芬顿邮报》等政治博客不仅为网民提供了大量选情分析,还爆出了不少猛料。从整体上来说,2008年博客报道的深度要远高于1996年、2000年以及2004年大选。
“人们喜欢去朋友多的地方闲逛、社交,一旦你拥有了某人某个社群内所有朋友的名单,实现病毒式成长就指日可待了。” 他说道。为了加快步伐,德沃夫命令程序们尽可能多地编写各种用于自我表达的程序。每一款程序发布之后,如果用的人多,他们就优化它;如果用的人少,他们就毙掉它。受这种实用主义的影响,安德森终结了对内存损耗巨大的友邻网络显示功能,即Friendster专门用来显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网络的四等划分功能。对此,他在专门用于同MySpace社区成员交流的博客上写道:“为了显示你与朋友之间是如何被联系起来的,我们引入了‘网络’这一概念。如果大卫认识约翰,而约翰又认识艾米,那么大卫就能在网络中看到艾米。当你查看他人主页时,上面会显示出你们是否是朋友,或者你和他是如何被联系起来的。”
盈利方式:高品质付费服务
盈利方式:广告

YouTube,比病毒式网络更强大的病毒式网络

MySpace的橄榄枝

推出PayPal之初,全美只有不到10%的家庭用上了宽带。2004年2月,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0%,2008年更是逼近70%。网络的高速发展并非得益于台式机的普及,移动设备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宽带项目,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病毒式传播平原的面积及其涉及范围。 它以维基平台、照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社交网络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博客的形式增强了网络的合作性、互动性和公用性,有效搭上了这股更大的通性浪潮。这些网站的数量自2003年起每5个月便会翻一番,增长速度远高于宽带网的普及速度。作为一个整体,整个博客圈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病毒式网络,其中每一个茁壮成长起来的博客都为自我出版的简易性作出了有力的证明。
我们常告诫记者不要情绪化,就好像医生不能和自己的病人谈恋爱一样。但亲历灾难的人们却能够在报道现场同时抒发自己深切的感情,讲出动人的故事。这种感觉是待在警戒线以外的记者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给予的。
Flickr眼下虽然是免费的,但这样的免费绝对不会长久——在线图片会占用大量宽带。为什么不利用这一形势扩大网站的影响力呢?费克心想。于是她想出了一条病毒式发展政策:邀请5位朋友注册即可免费获得3个月的使用权。这条“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实际产生的结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网站每月的用户增长率都比前一个月高出了75%~100%。随着博主们对网站了解程度的日益增加,Flickr的用户人数出现了激增。和预言网民一定会对贴图功能爱不释手的安德森一样,费克坚信博客撰写者们也一定会以增加图片的方式丰富自我表达。

TIPS:病毒营销

在MySpace上,用户说了算;如果不能给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一定会抬腿走人。一旦笼络了用户,公司就有可能发展成参天大树。

产品:社交网络网站
如果她最好的朋友在去柬埔寨度假时于日落前同导游背包里逃出来的小猴“费尔奇”在吴哥窟前合了一张影,那她应该把这张照片放到哪个文件夹下面?“度假”?“吴哥窟”?“梅琳达”?还是“猴子”?有了标签功能,用户可以依照以上任何一个关键词找到这张照片。由于所有人都可以给这张照片贴上标签、张贴评论,它更成了一种颇具民主色彩藏书网的组织方法,体现出了Flickr一贯的使命——具有像博客一样的公开性。
2005年6月,当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价格将MySpace收入囊中时,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220万。其中大部分用户每天都在上面花费数个小时。安德森和德沃夫并未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绝对不会。一年之后,根据《财富》杂志的统计,MySpace上已经驻扎了200万个乐队、8000名喜剧演员、成千上万的电影制片人、演员、诗人、饶舌歌手、模特、摄影师和1亿名社交网络上的活跃分子。
有感于Friendster的脆弱性,安德森提议两个人联手打造一个新的公司与之竞争,但德沃夫却并没往心里去。就在第二天,他便在Friendster上收到了3条好友请求。想到早早夭折的公司,德沃夫也知道自己没什么可以再输的了。Friendster已经募集到了1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谷歌也颇为大方地给出了3000万美元的报价。只要能学到人家一分半毫的成功经验,他们就能在商界拥有一寸立足之地了。
而他的合伙人,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on),此刻正在家中努力登录Friendster——他也不想在这上面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可这个网站实在是漏洞太多、反应太慢了。性格孤僻出了名的安德森当年曾是一位风靡一时的黑客。他曾以“扁头王”(Lord Flathead)为名入侵了美国大通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的数据中心。
2004年上半年,费克和巴特菲尔德在一家网站上发布了自己的游戏,结果并不尽如人意。问题主要在于,它并不是一款可以独立运行的产品。如果用户们所用的通讯软件不同,就无法享受这款产品带来的好处。于是他们又搭建了一个拥有照片分享功能的原始社交网络,并加入了“标签”功能方便用户管理图片。巴特菲尔德和费克知道,越来越便宜、越变越强大的数码相机对网络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正如费克所言,这意味着摄影“已经与它的传送方式相剥离了”。
之前,网友如果要收看网络视频,需要先下载不同的播放器,如苹果的QuickTime、微软的Windows Media和Real Networks等。如果这段视频只能在QuickTime上播放,而观众恰好又只有Real Network,他就只能认栽了。由于YouTube上使用的是动画软件Flash,虽然其画质偏低,但速度更快,而且只需轻轻一点就能播放。该服务推出后,迅速吸引了大批MySpace用户,他们把YouTube上的视频链接嵌到自己的页面上。这些链接不仅激发了更多人在MySpace上发布视频的想法,更为YouTube吸引了数以千万的用户,制造了一个病毒循环。

当然了,博客圈的存在时常会让我们无法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上面也充斥着各种虚伪的赞美、刻薄的讽刺、无聊的讨论、刻意的报复和滑稽的幽默。它是霍布斯主义的精确体现——这里总有内容低下、言语粗俗,但好在精悍短小的帖子。但从好的方面来看,它又是一个创意集市:最杰出的思想总是能获得最崇高的地位,体现了绝对的能力主义。
听到这一消息,德沃夫和安德森也许颇有些不是滋味。毕竟,原本还是靠依附于其他网站起家的YouTube不仅在规模上超过了MySpace,其售价也比自己的网站高出了3倍之多。不过,相比MySpace,YouTube在病毒循环上的威力可远高出不止这一点。
病毒式策略:有机式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他开始兜售可以将个人电脑游标变成美国国旗的免费软件。然而,这种爱国主义行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木马病毒而已。德沃夫借机散播了大量间谍软件,用以记录毫不知情的用户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并根据他们的网页浏览习惯发送小广告,将这些倒霉的“傻蛋”淹没在弹出式广告的海洋之中。如果你上汽车网站浏览了有关汽车保险的广告,不一会儿你就会收到满屏幕的小广告。
“一夜之间大家都来了。”她吹嘘道。好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来了,但她确实为MySpace的病毒式成长作出了贡献。在第一天就注册了MySpace帐号的工程师亚伯·惠特科姆(Aber Whitcomb,他是第3个注册MySpace帐号的用户)回忆,网站刚推出第一个月时,每天的注册人数才勉强不过1000人,但到9月中旬的时候,用户的99lib•net增长趋势就从线性增长变成了几何式增长。“我们拿下的用户越多,他们发出的邀请也就越多,”他说道,“整个形势发展得越来越快了。”

一旦YouTube已经埋下了病毒循环的根基,无论对手使出怎样的招数,都无法停下它一往无前的脚步。
提拉开始并没领情。她在Friendster上有数以千万的好友(其实都是粉丝),在MySpace上却只有聊聊几千个。然而,在第5次被Friendster踢出系统后,她终于决定放弃斗争,转移战场。9月,她开通了MySpace帐号,告诉《时代周刊》自己感觉像是“别的酷小孩都在其他学校,我却像一个失败者一样转学了”。为了弥补这样的创伤,她给“3万~5万”名关系最好的朋友(谁能有这么多好朋友啊?)发去了邮件,邀请他们到此一聚。
10月,MySpace上线约两个月后,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10万人,不久之后,其每日注册人数也超过了1万人。发布3个月后,德沃夫终于意识到MySpace的发展形势已经出现了极大的转变。“MySpace上线约3个月后的一天,我去参加一个晚宴。会上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还没等我开口解释MySpace的用途,对方就告诉我‘我在用它’了,”他说道,“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有时候在外面都会听见别人聊MySpace。”
由于新闻集团也打算通过MySpace发布视频,YouTube无疑成了它的潜在威胁。MySpace先以安全问题为由停止了网页上所有的链接功能,并表示无法为任何第三方插件提供担保。在用户强烈的讨伐声中,MySpace终于作出了让步。
在博客圈推动了Flickr的病毒式循环后,衍生自互联网阴暗面的MySpace成了第二个堆叠式生态系统。比Flickr晚6个月推出的MySpace本是拯救eUniverse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家品位低俗的网络娱乐公司以出售恶意广告软件和旧打印机墨盒为生,时下正处于濒临破产的危机之中。正如《华尔街日报》记者朱丽亚·盎格文(Julia Angwin)在《谁偷了MySpace:被社交网络改变的疯狂世界》(Stealing MySpaceThe Battle to Control the Most Popular Website in America)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作为MySpace创始人之一的克里斯·德沃夫(Chris DeWolfe)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垃圾邮件发送者,此时,他正在为如何将手里非法获取的信息出售给广告商们而头疼。即便是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这都算得上是一笔草率的交易。
对于鲍威尔而言,伦敦爆炸案的相关报道表明,写博客已经演变成一种袒露心声、从个人角度讲故事的艺术。“它会给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鲍威尔在观看过不少博文和Flickr上的图片后表示:“这种感觉和收看CNN的报道、上MSNBC.com读文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们虽然很好地报道出了现场的实情,但还是稍显陈旧,少了些人情味。”
为了凑够资金,这对年轻的夫妻先是抵押了自己的住房,又向亲朋好友借来了一些钱。但这还是不够。他们虽然颇受打击,但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决定先把自己宏大的野心降低一些。由于游戏本身最关键的特色之一就是即时通信功能,巴特菲尔德建议在对话中增加图片功能。他们都觉得这个想法“非常酷”。
对于像费克这样硬盘里存了成百上千张相片的业余摄影爱好者而言,如何将这些望不到头的JPEG文件按照内容组织起来是一个颇令人头疼的问题。她当然可以把它们放到不同的文件夹下面,但面对这样一个无限复杂的组织难题,这个做法未免有些太过简单了。
盈利方式:广告
为了让用户们能够长时间待在网站上,绝大多数照片分享网站都或多或少地扮演起了门户网站领导者的角色,而Flickr则立志于通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由于博客用户可以链接到整个相册,Flickr的用户可以与整个社区甚至整个世界分享属于自己的照片。第一份线上报纸曾经模仿过自己的纸版形式,而线上杂志之所以会被称为“志”(zines),也是因为它们都清一色地借鉴了自己之前的(相似的)技术。照片分享网站Ofoto、Shutterfly、喀嚓鱼也不例外,同样模仿了前数码时代相册所拥有的外www.99lib.net形和感觉。作为Web 2.0时代产物的Flickr却并非如此。“水母的水生习性决定了它的特质,”费克说道,“Flickr的特质也是由其本身的数码特性决定的。”
“就好像如果你来我家做客,就会听到我播放的背景音乐、看到我家人的照片、注意到我挑选家具的品位、读我的日记、想办法更深入地了解我一样,一个人的个人主页也应该拥有这样的功能。”德沃夫说道。

博客,一个创意市集

MySpace,第二个堆叠式生态系统

随着博客圈的爆炸式增长,Flickr也迅速膨胀起来。由于读者们需要链接到Flickr后才能查看图片,每一位使用Flickr的博主都成了它的活广告。就这样,Flickr每月的增长速度很快就提高到了130%~150%,成了一个以社交和对话为动力的病毒循环。在Flickr上贴出和储存照片的博主越多,接触到Flickr的读者就越多,同时使用这项服务人也就越多。
不久之后,这家被巴特菲尔德和费克建起来为自己的多人在线游戏服务的“马后炮”网站便成了互联网上第五大流行网站,并通过向希望储存大量图片的重量级用户收取服务费实现了盈利。网站推出一年后,曾经负债累累的两个人便将Flickr出售给了雅虎。半年之后,网站迎来了自己的第100万张图片。5年之后,其图片储存量已经直逼30亿张。
产品:照片分享社区网站
病毒式策略:邀请人模式、有机式
Friendster上线后,提拉迅速把它当作自我推广的好机会,并开始把维护自己在线形象的任务当成了一份全职工作。不过,一向希望用户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朋友的Friendster却并不认可她的做法。提拉募集了成千上万名粉丝,其中多数还都只是为了能够进来浏览她穿着暴露的照片、语言低俗的博文的男性用户,Friendster对此并不欢迎,并吊销了她的帐号。这时,安德森的MySpace却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听完费克的描述,你肯定会怀疑《永不结束的游戏》是不是谁嗑药嗑多了以后才想出来的创意:它不仅有古怪虚构的情节(玩家如果找到了游戏中的“袋熊口哨”,只需吹动口哨,就会有许多袋熊宝宝爬到他身上),也有本真的一面——玩家可以个人或组团开公司、制造商品、寻找资金、扩大宣传,从而变成大富翁。“你还可以在挤满人的屋子里洒神奇的金粉雨鼓励队友,提高大家的情绪值。”她说道。这款游戏的目标市场是互联网,它并不是那种可以包装成册、放到百思买的货架上销售的普通游戏,也无法引起投资人的兴趣。
病毒式策略:有机式
2003年8月15日,MySpace上线了。考虑到两位创办者曾有过的诈骗背景,这家网站颇有些藐视传统,对版权不加管束,并允许用户以各种身份发表言论。而Friendster则不同,它非常强调用户的真实性,你完全可以根据一名用户的交友网络判断出他的真实个性。然而,一件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两家公司的命运。就在Friendster还在为打破各种严重的瓶颈而挣扎、因对内容的严格管制而饱受用户诟病之时,MySpace却以一个内容狂放、界限模糊的竞争者身份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一次意外事件。
“博客”(Blog,网络日志,web log的简称)并不是一个听起来悦耳的好名字。它听起来更像人在吞下一整盘烤玉米片或者被灌下好几杯龙舌兰烈酒后才会发出来的声音。通过在博客上发表博文、阅读以及评论博文,眼下数以百万计的网友正持续不断地塑造着这些构成博客圈的弥母和创意,并通过网上广为流传的链接来到这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博客圈的运行方式与开源程序颇有些相似之处。结为松散联盟的程序员们一道对软件进行修补、添加新功能,并将其分享给感兴趣的用户。
尽享数码便利的博客圈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信息成了货币。无论及时更新还是事后跟进,我们都必须时刻跟上,并投身到这个圈子中。以前,博客还仅仅被当作纠正主流新闻媒体的工具。如今,它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之外不可或缺的信息补充资源,甚至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成为主流媒体的替代品。这样的转变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7月伦敦爆炸案的发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主席迈克尔·K·鲍威尔在收看电视报道时,发现绝大多数重要图片竟然并非出自新闻机构摄影记者之手,而是由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们用手机和数码相机记录下来的。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