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目录
第一章 稀缺 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第二章 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第三章 需求 好东西运到远方去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第四章 价格 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五章 权利 自由不等于免费
第六章 耐心 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比较优势|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七章 供应 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八章 信息不对称 谁的话语权更大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第九章 合作 为何同工不同酬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第十章 协调 众人如何彼此影响
上一页下一页
如果要在经济学中找一个最普遍适用,又最违反直觉的原理,那么首推的就是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里坚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讲完利息理论、引入时间概念以后,再来讨论这个原理,我们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具有现实感。

比较优势|天生我才必有用

中国在2000年前后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我们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才加入了世贸组织。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

第072讲 顺差逆差,孰优孰劣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现在资本都跑到发展中国家去,跟那里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了,这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确实被后来居上者排挤甚至替代了。他们该怎么办?正确的解决办法,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自我迭代,而不是故步自封,企图通过阻止竞争来保住自己的地位。
从长期而言,从整个世界的格局而言,每一个国家,都是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的。
而在一些公共图书馆,如果有的读者经常去,图书馆会提供一种专门位置服务,读者借的书不用每天都还,他可以把书摊在那里,明天来了继续坐下看就可以了。这就减少了往返折腾的成本。

图7–2
反对自由贸易还有一个理由,叫作“长期不练会生疏”,还有经济学者专门为此写过文章。
关于贸易战的很多很深的误解,其实来自对“战”的错误比喻。闭关自守的年代,别人要来卖东西,被说成是“狼来了”。如果别人的商品真是狼,那当然要击退。问题是,那不是狼,而是价廉物美的商品,因此比喻错了。用关税来阻挡别国的商品,被说成是“宣战”。如果真是宣战,那当然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问题是,那不是宣战,只是自残,因此比喻也错了。
第二,它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每个个体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这看上去像是个假设,但其实是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人每天就只有24小时,而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天生的禀赋和掌握的资源也都是有限的。
确实,我们只要自己开放就可以了,不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我们就能够从中获益。但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个重要好处,是倒过来根据一个国际协议逼迫国内的保守势力进行改革。
两位经济学大师,大卫·李嘉图加上亚当·斯密,为我们今天的分工合作、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往返的成本
这个原理的含义是说: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
贸易逆差,就是一个国家从另外一个国家进口的产品,多于这个国家向另外那个国家出口的产品,货币净流出的那个国家会出现贸易逆差;反过来,出口多于进口的国家,即货币出现净流入的那个国家,我们就说它出现了贸易顺差。
然而,很多国家也有不少这样的经验教训:那些经过扶持的幼年工业,越扶持就越长不大,最后变成年迈的幼年工业。
反对自由贸易的第一个常见理由是国家安全。从概念上看,这确实是一个理由,但到了具体的行业和产品,我们还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权衡。
按理说,要论国家安全,最应该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军事领域。但我们看到在军事上,很多国家的军队往往使用的是外国人生产的武器和通信设备。那为什么到了平民使用的电脑产品、通信设施或者是老百姓吃的粮食,反而不能依靠外国的供应呢?
如果这种跨国的贸易持续进行下去,本国的落后生产者就难以为继,他们就得另外找新的职业了,而再找新的职业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本国的生产者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反对国际贸易的原因。
有人可能还会问:“既然打开国门解除贸易壁垒本身就是好的,我们单方面就可以这么做,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地谈判,去加入世贸藏书网组织呢?”
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工匠,即使竭尽所能,一天也做不成一根别针。但是把整个工作分成18道工序,配备十多个工人,抽铁线、拉直、切断、削尖、磨平……每道工序都可以用机器设备来辅助工作。工人们努力工作,一整天下来,能够做出12磅别针,相当于每人做出4800枚别针。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分工合作能使所有国家都受益,为什么每个国家还有那么多声音反对自由贸易、反对分工合作呢?”
分工也是如此。专注地做一件工作,可以减少人们在工作当中切换往返的成本。
长期不练会生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好处
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就要在事前规则和事后酌情之间做一个取舍。我们先签订一个一揽子国际协议,把这件事情从原理上、原则上给确认下来,然后回到国内,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突破,这要容易一点。
理解比较优势原理并不难,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很好地应用它。
任何一宗国际贸易,至少涉及三方人士:本国的消费者、本国的生产者、国外的生产者。所以任何一宗成功的国际贸易,本国的消费者从国外的先进生产者那里买到商品以后,本国比较落后的生产者就受损了,他们就会说分工和合作的各种坏话。
人们反对自由贸易还有一个理由,说它会加剧贫富分化。但这跟现实肯定是不相符的。自由贸易能把那些先进国家的资本跟落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起来,这对生产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帮助。越是贫困的国家、越是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在开放、分工、合作、自由交易的过程中,得到的好处越大。
当然,要理解粮食安全这个概念,我们还需要综合政治等多种因素做具体的分析。
分工促进“熟能生巧”
为什么总有人反对自由贸易
工作流失
这种贸易失衡的关系有可能调整过来吗?不可能。这要紧吗?不要紧。虽然我单方面跟工作单位保持着贸易顺差,跟其他的商家保持着贸易逆差,但总的来说,我个人的收支是平衡的。我付出的劳动跟我获得的享受是大致相等的。具体我跟谁有贸易顺差、跟谁有贸易逆差,这不重要。
很多人说:“自由贸易顾然好,但是它不切实际。你想公平贸易,可人家不干,所以每当遇到那些对我们进行贸易封锁、贸易限制的国家,我们就只能以牙还牙,对它们的产品也进行封锁和限制。贸易自由必须以贸易对等为前提。”
过去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大量的外地人涌入上海,上海为了保护当地人的工作机会,就曾经规定,在餐厅里跑堂的必须有上海户口,在后院洗碗的可以是外地人,因为跑堂的收入要比洗碗的高一点。这种规定,短期看对当地人是有好处的,但长期看,反而把当地人进一步发展的能力给削弱了。
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财富
以农业为例。农民长期不种地,都跑到工厂里工作,都到城市里经商,对种地确实会生疏,但并不要紧,这是值得的。农民需要重新回去种地的时候,头一两个月是有点生疏,但很快就熟能生巧了。
我们先从个人的情况来看(见图7–1)。我每天到楼下的咖啡馆买一杯咖啡,这时我跟咖啡馆之间的关系,永远是我付钱,它提供咖啡。也就是咖啡馆和我之间,永远保持着商品的单向流动,我和咖啡馆之间存在着贸易逆差。我跟家附近的杂货店、出租车公司、社会上所有为我提供服务的商家,都存在着贸易逆差。而只有我跟我的工作单位之间存在着贸易顺差——永远是我在提供服务。
要不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确实可以不参加任何国际贸易组织。
把钱留在本地http://www•99lib•net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专家,忧心忡忡地讨论国家和国家之间所谓贸易顺差、逆差的问题。这就是没有搞清楚比较优势的表现。
人们反对自由贸易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工作流失论。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实施自由贸易以后,工作机会会流到外国去,结果本国的工人就没有工作可做了。
贫富分化
第四,如果每个个体都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放在那些放弃的机会最小,也就是成本最小的生产活动上,那么整个社会总产量就会达到最大。每一个个体的处境,通过交换,就都能够得到改善。
那么,特定的两个国家之间,如果产生并且长期存在贸易逆差或者顺差,是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吗?

图7–1
我们让每一个行业都自己开放就可以了。
另一个原因,是分工可以促进熟能生巧。专注地做同样一件事情,能力就会逐步提高,甚至达到别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第073讲 贸易对等和贸易报复

比较优势原理的含义
这都不要紧,因为我们把这三者都放到同一幅图里看时,就会发现,它们的收支是相抵的。单边的顺差或者逆差不重要。
在199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取得重大成果时,我就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愈让步,愈进步》。我说中国所做出的那些解除贸易壁垒的承诺,其实不是让步。

思考题

很多人会说:“自由贸易虽然好,但是贸易必须对等。如果一个国家不对另外一个国家开放,那么另外那个国家也不应该对这个国家开放。贸易自由必须以贸易对等为前提。”这个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扶持幼年工业
第三,比较优势来自自己跟自己的比较。自己跟别人比,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差,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会有比较优势。我们只要生产一种产品,从事一种活动,就得放弃其他的机会。我们在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找到机会成本最小的那种,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而对于美国工人而言,在新的国际分工和合作的格局当中,他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断地学习,进一步突破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限制,这才是他们提高竞争力的正确方向。
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对谁都保持贸易顺差,也就是说他不可能长期只工作不消费。国家也一样。同样,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对谁都保持贸易逆差,也就是他只消费不生产,永远不劳而获。国家也一样。
因为,比较优势原理逻辑上虽然非常强,但要打开国门进行自由贸易,一旦涉及具体的行业,就会遇到具体的利益团体。每一个行业的既得利益者都会说:“自由贸易当然非常好,但是我这个行业非常特殊。”每个行业都强调自己的独特性,结果改革开放就寸步难行。

第074讲 贸易保护理由辨析

上升到国家跟国家之间的关系,道理也是如此。美国永远买中国的纺织品,这要紧吗?不要紧。因为美国也源源不断地把它的电脑卖到意大利去,而意大利又源源不断地把它的皮具卖到中国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曾经在美国国会以专家的身份做证,说自由贸易让绝大多数的美国人能够享受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自由贸易对每一个美国的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要注意的是,每当我们谈起贸易顺差或逆差,都是针对特定的两个国家而言的。同一个时刻,同一个国家与两个不同的国家之间,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顺差逆差关系。

第071讲 比较优势原理

九_九_藏_书_网
一个逻辑清晰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我们明明知道那个原理是对的,但是面对与之矛盾的那些方案、说法、观点,还很难一下子就指出其错误所在,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粮食为例。很多人认为,我们有必要保有相当面积的农地,自己种粮食。理由是万一跟外国人打仗,外国人不给我们提供粮食怎么办?原理上是有这个担忧,但仔细想想,我们的边界线非常长,要封锁我们不是那么容易。一旦打起仗来,中国的粮食价格上升,愿意向中国提供粮食的国家就会多起来,积极性也会大为提高。另外,我们种一季水稻、番薯,三个月或者半年时间就够了。如果国际贸易的渠道真的完全被切断,那么我们自己种粮食,三个月、半年也就能种出来。况且,今天的大部分粮食,都不是给人直接食用的,而是用来饲养牲口或投入工业生产的。
反对贸易自由化的理由当中,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观点,那就是贸易必须对等。
力主扶持幼年工业的主张,其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看到,其实只要国家政策得当,私人也能够做出非常长远的规划。一个项目只要收益足够大,私人等多久都愿意。
反对自由贸易的另外一个常见理由,是说一个国家必须扶持它的“幼年工业”(infant industry)。
反对自由贸易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我们应该把钱留在本地,把钱留给自己人赚,别让外人给赚了。
当然,有一些产业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如果断档了,重建的时间会相当长。这种把时间维度上的预期考虑在内的想法是正确的。这时,我们要比较的是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对技能投资的收益和成本。练毛笔字和背英语单词,都需要长时间积累,都不是捡起来就能上手的技能,但人们也仍然需要做出取舍,在有限的时间内主攻其中一项。
有趣的是,在新闻里,我们不仅会听到抱怨贸易逆差,还会听到抱怨贸易顺差。当人们抱怨贸易逆差时,说我们国家的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这时,他们没有提到,由于进口了许多外国商品,他们国家的人享受了许多优质商品。当人们抱怨贸易顺差时,他们会说,我们国家的资源都被外国人给买走了。但这时他们没有提,我们赚了不少外国人的钱,从而获取了将来进一步享受外国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机会。
这时如果单独地看美国,由于一直从中国进口纺织品,它对中国保持着贸易逆差;意大利一直从美国进口电脑,它对美国保持着贸易逆差;中国一直从意大利进口皮具,对意大利保持着贸易逆差(见图7–2)。
大家在大学时代,往往没有固定学习的位置,学习的成本就比较高。因为早上好不容易跑到图书馆找到一个座位开始读书,读了一会儿,中午吃饭时又需要把东西收拾好离开。下午和晚上又要重复这个过程,往返折腾的成本很高。
贸易报复将伤害国内消费者
第一,它指的个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地区,甚至可以是国家。
以比较优势为指导,分工合作一定是对双方都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如果我们把上一讲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把每一宗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三方都考虑进去,就很容易明白:如果美国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贸易保护,那么受损的是美国国内的消费者和中国的纺织品生产者。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对来自美国的电子产品进行贸易报复,那么中国的消费者和美国的生产者也会进一步受损。

思考题

一个国家如果在它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就打开国门,它的很多行业,就会受到国外更强的竞争者的冲击,就会产生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等到国力加强了以后,才打开国门呢?

今天研制一款新药,平均要花费10年以上的99lib•net时间、数以亿计的美元,这么长的投资回报期、这么巨大的投资金额,私人也愿意投资。可见,如果幼年工业本身是值得投资的,私人也会投资,并不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扶持。反之,如果幼年工业根本不值得投资,那政府也没有必要浪费资源和精力去保护了。
比较优势原理有几个要点:
我们想想看,进口更多的美国汽车,这不叫让步;进口更多的美国电影,这不叫让步;让我们的银行业、让我们的保险业早一点开放,这都不叫让步。只要把贸易的三方都考虑进去,我们就能明白一个道理:贸易双方总是得益的,受损的只是落后的第三方。所谓的让步,其实是进步;愈让步,愈进步。
贸易顺差或逆差都不重要
当然,我们可以在特定的场合虚张声势,说我要报复你,但并不是要真的报复。因为真的报复,就会造成二次伤害。打开国门,欢迎自由贸易,解除贸易壁垒,解除我们国家对外国进口货物的限制,这永远都是对的。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生产袜子的成本高,还是制造飞机的成本高?答案是,中国人制造飞机的成本更高,因为放弃了能卖钱的袜子,而做出来的飞机恐怕还找不到买家。所以中国工人在当时的条件下,就应该集中精力生产袜子。
通过这种国际分工和合作,每一个国家都专注于生产它们擅长生产的产品,专注于生产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专注于生产对它们来说成本较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每一个国家都能够从中获益。
比较优势原理,最早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中提出来的。
亚当·斯密解释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三个。
亚当·斯密说的第三个原因,是分工能够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看着很复杂,但是经过分工变成很多道工序以后,有些工序就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有这么一段非常生动的描述:
他的这种观点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他认为一份工作好像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样,是一种有形的物资,人们可以抢来抢去。但实际上,我们在分析失业保险时就已经指出,工作是一种机会,人们只会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工作来做。
亚当·斯密的分工协作原理的核心是:哪怕是天生禀赋一样的人,只要专注某个细分领域的生产,就能够减少在工作当中切换往返的成本,能够熟能生巧,能够让机器的替代成为可能。
我们前面说过,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只要专注自己的生产,进行分工合作,处境就会得到改善。但是贸易对等的观点却认为,必须对等才能进行交换。哪种观点对呢?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的核心,讲的是自己跟自己比,总有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的生产项目,专注这种生产项目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整个社会的财富就能够增加,而个人的财富也能够增加。
原因在于,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铁板一块,都存在一个抽象的国家利益。所谓的国家利益,最终都会落实到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集体,最后是每一个个人。
也就是说,两个人即使天生的禀赋是完全一样的,李嘉图所讲的比较优势原理也仍然有效,分工和合作仍然能够替双方带来更大的财富。
有人会问:“两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两个人的情况完全一样呢?他们的DNA都一样,是孪生兄弟,这时候分工合作还有好处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请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来回答。他说:即使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他们随机掷骰子各自选择一个职业,全力以赴专注地干下去,然后进行交换,也比他们两种工作都做会更好。九九藏书网
如果有人说:“美国人,你们已经在我的左腿上插了一刀,伤害了我们的纺织品生产者,我打算在我右腿上再插一刀,伤害我们中国电子产品的消费者。正是因为你插了我一刀,所以我还要插自己另外一刀。”那你肯定会觉得,他这话讲不通。
既然别人已经愚蠢地捣毁了贸易的道路,双方都已遭受了损失,我们就不应该靠进一步捣毁贸易的道路来报复对方,因为这样做只会加重双方遭受的损害,而且往往会诱使对方变本加厉。
这些抱怨都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里。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贸易出现了逆差或者顺差而抱怨或者赞扬。这个现象本身没有给我们足够的信息来判断顺差和逆差到底是好是坏、是否值得。
解除贸易壁垒不是让步
举个例子。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美国的纺织品生产者有意见,美国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实施了贸易保护和配额制度,这当然对中国的纺织品生产者造成了伤害。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因此就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对美国人卖到中国的电子产品进行贸易保护,施行配额限制呢?
两次损失,并不等于没有损失;两错加起来,并不等于一个正确。
这种说法的真实含义,实际上就是让消费者倒退回过去的时空,让他们享受小范围内分工合作的成果,而不是大范围内分工合作的成果。如果有人跟我们说,我们应该只吃家里种的食物,只穿家里织的衣服,想想看,那会是什么品质的粮食,又会是什么品质的衣服呢?
每个国家都能保持收支平衡
所谓幼年工业,就是一个国家还没发展健全的工业。很多人认为,国家如果不对其幼年工业进行保护,如果不逼着国内的消费者买这些幼年工业生产的产品,大家都一窝蜂去买外国的产品,那么这些幼年工业就永远长不大。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就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我当了总统,我就要把工作从日本人手里抢回来,从墨西哥人手里抢回来,从中国人手里抢回来,让美国人有工作可做。”
如果要在经济学中找一个最普遍适用,又最违反直觉的原理,那么首推的就是比较优势原理(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里坚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
你不找竞争,竞争会来找你。不断迭代,不断学习,才是长久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国际贸易组织,它们要求国家和国家之间要有平等的交换条件,各国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必须相同。这些条款其实是限制贸易的条款,因此要加入这样的国际贸易组织,我们反而要谨慎。
我到欧洲旅游时,发现有些景点规定必须让当地人做导游带游客参观,但这些当地的导游其实什么服务都没提供。很显然,这是一种保护当地人就业机会的规定。这种规定表面上看对当地人有好处,但从长远看,实际上把当地人自我更新、自我迭代的机会给剥夺了。
我跟着周其仁老师去做过调研,发现周老师做调研的能力非常强。不仅有亲和力,能够很自然地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且很善于把不同的故事编织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用他的话说,就是能够把事情缝起来。我说真佩服你这种能力。他说很简单,干一万个小时就可以了。他是说,专业化可以促进熟能生巧。

思考题

会不会存在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强的国家,它们对外出口的数量,总是大于进口的数量?同样,会不会也存在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弱的国家,它们出口的数量,总是少于进口的数量?这种情况值得担心吗?为什么?

国家安全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