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目录
第一部 生于昨日
第一部 生于昨日
第二部 春残梦断
第二部 春残梦断
第三部 梅香四海
第三部 梅香四海
后记
上一页下一页
6月底,我收到香梅老师寄自华盛顿的信,告知七月中旬应国家教委之邀将赴北京开会,并说她已读了我送的书,称我“文笔甚佳”。人,大概都爱听好话,我也不例外。但我读了香梅老师写的不少文章后,发现我与她有个共同的癖好:都爱引用中国古典诗词,绝非卖弄,就是喜爱,大白话说多了,一句诗词,意才尽。古人的一些诗词,的确是登峰造极。我想,这也是我与她的投缘处。我将此信向校长、书记禀报后,他们很支持我去北京一趟,再与香梅老师倾谈吧。
又见江城散柳棉,
在我的视野中,我并不认为香梅老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女人,女人的缺点或多或少她也会有一点。归家路上,夜幕沉沉,正聊天的她忽然发现前边开道的警车已不知去向!结果车队停停找找,绕了好一阵才寻到这辆开路先锋,她这一气非同小可,定要警车上的人过来说清楚,我只有奔来跑去传话,直到她息怒。这支小插曲我倒觉得挺逗,如若香梅老师时时刻刻事无巨细都是“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完美形象,她当是尊泥菩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了。
那是五月的黄昏,栀子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陈香梅一行应邀来南昌大学潘际銮校长家做客。校长对我说,你来作陪,都是女同胞,又都写书,肯定会有共同语言。并嘱我送几本书给她。恭敬不如从命,但心里不免嘀咕,陈女士可是位涉足美国政坛,联系中美及海峡两岸纽带及走遍世界的风云人物,若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我这奉行清高的女老师女作家可无应变之力。
再看传主个人的历史,不过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人的痕迹而已,尽管爱默生说过:“一切历史都很容易把自己分解为少数几个坚强认真之人的传记。”而我以为,这句名言未免说过了头,姑且不用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还是人民创造的这样的大理论来讨论,平心静气想想,如若没有蚁蚁众生,人类哪还有什么历史不历史!现而今的传记越写越多,越写越广,越写越杂,从某种视角看来,似是一种个人历史感苏醒的展现。大历史背景中的个人轨迹、个人故事,这就是传记。当然,这轨迹这故事有的或许主动地影响乃至书写出大历史,多数可能是被动地受着大历史的制约乃至主宰的,可他们的痕迹已然密密麻麻地留在翻过的历史书页上,只不过历史学家人为地以为可以忽略他们而已。
呕心沥血一年整,这部传记终于杀青。我只期待读者掩卷后,会叹息一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韶华春梦百感牵,
然而,聪明的传主绝大多数不会对别人所写的传记轻易表态,哪怕是委托的,决不仅仅是出于谦虚,传主的心态当是复杂且微妙的,至少得谨慎地为自己留有余地。一般而言,传主不会反对多部传记的,人本是多面体且流变的,如若能让自己变得扑朔迷离,未尚不是幸事,谁愿意自家一览无余呢?
我曾在论文《虚构在纪实中穿行》中阐述过我对传记文学的看法,同时,也是我的创作心得日:
井冈山数日,秋雨连绵。我们冒雨九*九*藏*书*网游了龙潭,参观了黄洋界。龙潭近旁,当年是红军医院,而今翠竹青青飞瀑溅珠,全天然旅游胜地。“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那雄关险隘的壮烈气氛至今仍依稀可感。香梅老师在雨中瞻仰了纪念碑,又在烈士们的遗像前伫立良久,她轻声说:“太年轻了,都不过二十出头啊。”即兴赋诗二首,大家争相传阅,最后一句竟是“烈士鲜血没自流”。那么,她当如何评说那逝去了的历史呢?然而,数月后她给我的访中国诗抄中,这一句又改成了“胜负兵家今问谁”。从中是否折射出陈香梅真实的心路呢?反反复复寻寻觅觅,但始终留着一份真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别忘了她是端午节诞生的女孩。
归家路上,她问及我的家世,我说父亲大学教授,母亲知识女性,姊妹六个,我排行老二。她朗声笑说,我们真是有缘。她也姊妹六个,也排行老二。天下的事无巧不成书。
香梅老师住在北京国际饭店总统套房,从早到晚,宾客如云,但我们还是抽空长谈了三次,她在我的日记本上写下了类似委托书两页,又再次提到我文笔甚佳,她读了我的作品很受感动,我为她写传她愿意合作云云。香梅老师倒真的将我的书带回美京,读毕《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台湾版),又读《蔷薇雨》,她还将《蔷薇雨》带在身边,向我抱怨说,纸张怎么这么差,字两边透得过,看得她眼花。她的认真,大半怕是要了解我的性情为人和文学功底,文如其人嘛,但也还有她的文学情结的魔力。她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会读书是福。
南昌大学的领导对这部传记的写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此亦致以真诚的敬意和谢意。
第三次是对第一次第二次的审视、汲取和解构,如果说传主的自传是他本人惨淡经营衔接起的人生链条,那么他周遭的人的种种回顾,便是一些形形色色的碎片,传记作者总是在作徒劳的碎片的拼图、链条的重构,力图复活过去的时光过去的人。传记作者总是充满自信,以为他的传记能对传主一锤定音。
她分外珍惜真诚,向往归真返璞。在古城在山野,她激情洋溢作一场场义务演讲。而在美国她是有偿演讲,且收费不低的。有所中学临时拉她去演讲,礼堂里已座无虚席,礼堂外还人山人海。她说把门全打开,让学生们进来,就坐在主席台上呗。她演讲的主题离不开中国人团结起来,巨龙要腾飞。很多人索要题词,熟悉的陌生的她都给,有的一写几个小时,深夜绿林中还亮着一盏灯,叫人不由得生出心疼。走过青石板小径,走过炊烟袅袅的村舍,老人孩童好奇地看着她,她走过去,搂着孩童倚着老人拍照留念。看着豁牙的山里婆婆和换牙的乡野崽仂全乐呵呵,我想浓妆的香梅老师身上当有“天涯若比邻”的亲切的家常气。
传记是传主个人的历史。而个人的历史又何能逃脱大历史的背景?人,终究是社会的人。传记便是传主在大历史图景中的人生轨迹和心电图。然而,先看大历史,即便是载人史册、写成教科书的大历史,不也在岁月的长河中几番改写么?而且,事件的历史也许是无法改变的,可是叙述的历史却九*九*藏*书*网是各有各的叙述,是处于流变的状态中的。我们常说,物是人非,而实际境况是:人非物更非!我们去踏访的古迹遗址,不要说有许多的人为的破坏和重建,即便是煞费苦心的原貌保留,其实又有哪处躲得过无情岁月呢?又有哪一处不处在千变万化之中呢?此次所涉,已非前番之水。
晚宴的氛围极和谐活跃,调剂气氛在陈香梅可谓熟极如流。她这是第三次到江西,用她的话来说,如若都关注沿海发达地区,即便不是急功近利,也只能算锦上添花。关爱较封闭的内陆地区,是雪中送炭,更是收获古朴的真诚,这种真诚的感情在当今世界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她在江西已在南昌大学和南昌市分别设立了陈香梅教与学奖,希望在教育,希望在年青一代。她的这份真诚与执著自然也让我们感动,周绍森书记说,胡辛,你为香梅老师写部传吧。这又是始料未及,但是说实话,第一印象颇佳,香梅老师已展示了她独特的魅力,但写传并不是当今短平快的报告文学,采访之后就能成篇的。
这部传记的出版,得到作家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尤其是李玉英女士,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并同我一块数次与香梅老师见面恳谈,这部传记才得以顺利出版。在此我向诸位致以真诚的敬意和谢意。
9月金秋,香梅老师又来到江西颁奖。这之前她去了湖南芷江。抗日战争时期,芷江是中国重要的空军基地,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就曾驻扎芷江,陈纳德并参与指挥了伟大的芷江保卫战,而且,芷江是抗战胜利的受降城。从芷江到南昌,香梅老师风尘仆仆,但她毫无倦意,非常动感情地对我回忆了抗战的岁月,她说中国人不能忘掉过去的灾难和屈辱,要团结,要血脉相连,留住我们的根,根深方能树大叶茂。中国女人的中国心是变不了的。
我想两者如若原本就是亲友师生等关系的话,这实不足为奇,可我们,原本是两个陌生的女人,这才叫机缘。
淡淡暮霭中,陈香梅一行走下轿车,她着一袭宝蓝底子浮白云图案的丝绸套裙,身段婀娜步履轻盈,浓妆的她怎么也看不出是奔七十的女人!刹那间,那游动的蓝天白云还将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形象凸现于我的大脑屏幕。我在创作《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时,曾对飞虎将军的往事有过寻觅。1937年陈纳德来到中国后,即在南昌机场训练中国空军;1944年赣南军民曾以血汗抢建出新城机场,就是为飞虎队作基地用的,飞虎队也曾试降过该基地,只是因为时局骤变,新城机场未使用便炸毁了。陈香梅与陈纳德也可说是烽火缘,他们的生死恋,我曾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过陈香梅写的《一千个春天》,觉得文笔行云流水,清丽深沉,情真意切,很是感人。这同第一次见到陈香梅女士,觉得她的眼光仍很清澈坦减,心想,几十年的政坛风雨,难道未曾熄灭她心田感情的火光?
补充于2012年1月8日
琼楼高处愁如海,
行程安排得很满。南昌颁奖后去吉安参加经贸交流大会,随后要上井冈山。http://www•99lib.net我想这位蒋家挚友在当年的革命根据地将会有何感触呢?原本我安排在后面的轿车中,但香梅老师不依,哇哇找我,这样,我跟她同坐一辆车,她说一路上聊天,千载难逢的机缘,何苦去讲什么规格?我是早已能自我解脱,作家本是无冕之王,所谓排座次有时作家笔下还能使刁呢。但这回千里同车获益不浅,我们无拘无束,无所不谈,但我发现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女人的话题,女人的感情世界,做女儿,做母亲,婚恋,家庭。许多的情感在男人也许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但却是女人世界的筋脉血肉。她有时羞赧地笑笑,有时感伤地摇摇头,说这些就不用写了吧。我说,为什么不写?如果你是一个真实的完全的女人。
九四.九.十七
这一回,她要我陪着她不离左右,我想这样倒好,人都有矫情,但朝夕相处,常难以掩饰一个真实的我。况且我对香梅老师,敬重中还真有了点喜欢,她不是那种彻底伪装自己的名人。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人情合理。”
1995年7月4日于北京
入席就座,我没想到潘校长几句开场白后,立马就介绍我!潘校长原是清华大学教授、国家学部委员,江西无重点大学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研究点,身为江西老表,应吴官正省长的恳请,毅然决然来到江西挑重担,也实是一片赤子之心。他是“女士优先”,我却毫无准备,涨红着睑,只把准备好的《这里有泉水》、《蔷薇雨》和《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三本书捧给陈香梅女士,张口竟是:“香梅老师,请指正。”大概这辈子出了校门进校门,终身职业注定了是老师,敝帚自珍,老9币乃潜意识中的尊称吧。一室的人都友善地笑了,不知笑我的尴尬,还是笑我的称谓。潘校长朗声笑说:“这称呼好,你们是同行,出道早的当为老师。再说,我们正要聘请陈香梅女士做南昌大学的客座教授呢。”香梅老师说:“胡辛,我知道,我在美国读过你的书。”这真是始料未及!我的《四个四十岁的女人》承蒙朱虹老师翻译到美国,收人中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白色安详》,这是事实。但是进入美国主流生活繁忙不已的她居然还有闲暇阅读我等的小说,倒是没想到的。我心头一热,一个作家,还有什么比作品为人关注更感到欣慰呢?同时我也顿悟到,香梅老师并没有斩断她的文学情结!在日后的交谈中,我问她,你最感到骄傲和慰藉的是什么?她立即回答:是成为了一个作家,写下了几十本书,总给人世间留下了点什么。我相信,这出自她的心扉,并无矫情。
成功女人的心田也有悲凉的一隅,她向我完全洞开了吗?我不知道。
夜间带着微微的醉意入睡后,电话铃声骤响,看看座钟,已是零点三十分,我没有想到是香梅老师来的电话!她说舞文弄墨的人都是夜猫子,想来你还没睡。我心中念声惭愧,嘴上应着是的。于是聊了起来,这一聊整整一个多小九*九*藏*书*网时,她谈到过去的时光,回顾她与陈纳德将军的生死恋,咀嚼成为新寡后她单枪匹马在华盛顿闯天下的酸甜苦辣,渐渐地我觉得周身的血热了起来,一个女人到了七十岁仍旧激情不减,执著不变,也许这就是永恒魅力又魅力无穷之所在吧。五月的夜,温馨又略有燥热,我聆听了邈远又迫近的女人的传奇。为她写部传的念头清晰了,这以后奔忙于图书馆资料室,急急收集她与陈纳德的各种资料。
我回到南昌后,香梅老师给我寄来近百幅照片。记得张爱玲说过,照片像是黑白瓜子壳,瓜子仁已在人生苦旅中咀嚼进心中,留下的是瓜子壳似的碎片。我却没有这份荒凉,我很爱玩赏照片,尤其是久远年代的,尤其是家族聚聚散散的。服饰发式,形貌神态,让人浮想联翩,恍兮惚兮间,久远的背景拉近了,逝去的人物复苏了,枯萎了的事件鲜活了,也许掺进了作者的主观想象,但谁的笔端不流泻着自我情感呢?哪怕再冷峻再客观,那切人的视角采撷的素材不一样充满了喜厌偏颇么?照片,毕竟是瞬间艺术,必让人产生艺术想象。
在车上,她给我写了一首诗:
是佛家还是哲人说过:生命是种缘。
我以为,香梅老师是一个由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哺育的中国读书人,是一个由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塑造的中国女人,而在与西方文化西方当代观念的交融冲撞中,她既恪守中国的根本,又汲取了西方的精粹,陈香梅才是这一个陈香梅。
但是,与舒畅愉悦交替的是艰难苦痛。我发现,我面对的是浩大的工程!这个不同凡响的女人,前半生与中国近代史纠纠葛葛,后半生与美国当代史起起伏伏,背景太广阔深邃,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太盘根错节,也可以说,她本人就是个历史人物。我不知我可是大家手笔不,能驾驭住我的传主的天马行空么?这一年,我不知读了多少书,阅读的时间大大超过写作的时间,鼓励着我写下去的是一句话:负重若轻。那是我的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发表后,京都评论家送我的一句话。人不仅要自信,还真要有点自我依赖,最靠得住的还是自己。当然,因为这部传记要赶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时出版,我来不及去美国观察香梅老师的实地生活,写来定有些虚浮,日后再弥补吧。但我相信,我已渐渐走近她,渐渐懂得她。
她还给我捎来她在台湾出版了的大部分作品,绝版的作品她向我谈了内容梗概。我读后觉得书名连缀起来,是一个中国女人的人生历程,更是一个中国读书人的心路。《遥远的梦》《寸草心》《谜》《陈纳德将军与中国》(翻译)《一千个春天》《陈纳德将军与我》《陈香梅时间》《陈香梅通讯》《往事知多少》《留云借月》《我看新中国》!母爱、婚恋、奋斗、探求浸透字里行间,中国读书人的寻寻觅觅坎坎坷坷百折不回痴心不改让人一唱三叹。我对此并不陌生。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祖辈就都是中国读书人。香梅老师虽出生于宦门世家大族,但长于乱世曾与苦难平民同命运共呼吸,她的路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她的文字和情感,能引起普通人心九-九-藏-书-网的共鸣。这个女人不陌生。
题赠胡辛教授
传主的人生,无论你是伟人名人,抑或凡夫俗子,除却主宰或跟随时代潮流外,个人的踪迹更多的是由他(她)做过说过留下的回忆积累而成,然而他(她)的自传、日记、书信、文章、照片等文字图片或口头资料等等,就绝对真实么?除了有意的避讳和难言之隐外,传主也不过就是个血肉之躯,因种种原因会有种种偏差偏激乃至谬误,还有记忆的似真似幻!还有表达对本事的无法穷尽和言不及意等等,这是传主本人对自己的人生的第一次描摹,实质上是进行了第一次改写。更不要说与传主有关联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提供的资料了,只要看看现在进行时中的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描摹的差异乃至千奇百怪,就足以明了纪实的艰难。如若遇上好事者的添油加醋甚至颠倒黑白,那就比小说还要小说了。这是相关人对传主的第二次描摹,是第二次改写。等到传记作者的介入,所谓的收集资料、发掘资料,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筛选,大刀阔斧又精巧艺术的排列组合,则是对传主生命史的第三次改写了。
复活历史便是一种艺术的还原。还原就是想象在时空中的往回穿越。因为有“原来”的限制,传记作者的想象必须受到所谓的真实的限制,但是,正因为这限制,方在限制中见高手!高手才能让想象虚构还原出早已流逝的真实,且人情合理。大历史背景的文学再现、历史氛围的营造渲染,见传记作者的虚构能力;在寻觅显现传主的踪迹时,作者运用的是自己的认知和感知;作者在资料的框架中丰满传主的血肉时,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复活”他(她)。不能用简单清晰的移情、同情、憎恨、厌恶等来划分。传记,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别人的人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别人的感受,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述别人的故事,作者的语言文字等艺术功力太重要了,比小说还更具感召和煽惑。作者的幽灵在传记中游荡。
这部传记的写作过程中,香梅老师提供了口头和文字资料,同时我还参阅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和著作,在此我一并致以真诚的敬意和谢意。
香梅寄意
未必楼居便是仙。
胡辛
传记文学便是将个人历史的内容以文学的形式纪实展览出来。 人们总是高昂地强调传记文学的纪实性。何谓纪实?将真实纪录下来。真实的纪录,古代靠史家,靠口传,靠笔墨;现代传媒发达后,新闻似可跟真实同步,高科技更可以留下你活生生的一言一行,乃至一颦一笑。然而史家也就是史家一家的视野,新闻传播虽是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但仍是各有各的偏颇,口传、笔墨、高科技都无法穷尽人物事物的全部!是的,无法穷尽的。
1994年,我与香梅老师的生命轨迹有过那么几个交叉旅程,因而诞生了这部传记。
她想想又说:我们真是有缘。天下怕很少有作传者和传主朝夕相处这么长时间的。
更多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