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石经——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经文
第一节 石经的起源
目录
第一章 “十三经”总说
第二章 《周易》——远古卜筮的底本
第二章 《周易》——远古卜筮的底本
第三章 《尚书》——上古史料残篇
第四章 《诗经》——上古的诗歌集
第五章 “三礼”——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
第六章 《春秋》三传——鲁史及其注本
第七章 “四书”儒学的基础教材
第八章 石经——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经文
第一节 石经的起源
第八章 石经——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经文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从东汉末年到清朝初年千余年间,从中央到地方,曾经刻过许多石经。但是由政府正式在太学里颁定,并且有实物可考的,主要有以下七部。它们是:
蜀石经 通称“广政石经”。五代十国时蜀后主(孟昶〔chang敞〕)广政元年始刻,宋徽宗宣和六年完成。
到东汉顺帝时代,虽然修复了许多校舍,但学风还是每下愈况:
章句(经文的解说)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互相说对方坏话)。亦有私行金货定兰藏书网台(宫廷图书馆)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
清石经 通称“乾隆石经”。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始刻,乾隆五十九年完成。
什么叫石经?石经就是刻在石碑上的经书,是政府通过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向全国刊布的法定经文。历代石经都建立在太学里,可以看作我国古代由政府组织出版的“石版”法定教材。
南宋石经 通称“绍兴御书石经”,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始刻,孝宗淳熙四年完成。
这七部规模最大的石经,到今天只有两部还九_九_藏_书_网完整地保存着。一部是唐石经,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一部是清石经,现存北京国子监。其余的,由于战乱及其他人为的破坏,像南宋石经,只剩一部分碑石在杭州,而汉、魏、蜀、北宋这四部石经只能看到少数出土的残石了。
本来,到东汉后期,太学的学风已经日益败坏。据《后汉书·儒林传》记载,东汉安帝时代的太学里:
魏石经 通称“正始石经”。三国魏废帝(齐王曹芳)正始二年立。
汉石经 通称“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藏书网年始刻,灵帝光和六年完成。
关于这七部石经,近人张国淦《历代石经考》、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考》中的《尚书与历代石经》一章有系统的记述。
这里说的,就是向主管官员行贿,私定经文的事。于是,到了东汉灵帝熹平四年,“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正焉”。就是说,灵帝下决心把标准的经文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里,作为国家法定教材向全国公布,意在统一全国的经文,以杜绝私弊。所以石经一刊布,马上受九九藏书网到读书人的欢迎。据《后汉书·蔡邕传》说:
北宋石经 通称“嘉祐石经”。宋仁宗庆历元年始刻,仁宗嘉祐六年完成。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流传全靠手抄。最早是抄在竹简或木简上,叫简册,讲究一点儿的,抄在缣帛上,叫帛书。造纸术发明之后,因为纸张更为轻便,抄书就逐渐改用纸张了。由于辗转传抄,难免会抄错,不但错字、漏字、串行、脱句难以避免,就是整章整段地颠倒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读书人所用的经文,往往文字不一。而汉代国家考试,99lib.net只能以政府官定的经文为准,所以往往发生文字的争端。为此,不仅博士之间互相攻讦〔jie劫〕,甚至还发生过贿赂主管政府藏书的官员,企图偷改经文以符合个人私本的丑闻。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街道)。
唐石经 通称“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始刻,文宗开成二年完成。
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全成了菜园)。牧儿荛竖(放牧的人和打柴的人。荛:rao饶,柴火),至于薪刈(打柴)其下。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