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足轻重的历史砝码——吴三桂
第二章
目录
传统文化的“上帝之手”——周文王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吕不韦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吕不韦
奠定封建皇权的铁血之王——秦始皇
奠定封建皇权的铁血之王——秦始皇
流氓皇帝的历史烙印——刘邦
流氓皇帝的历史烙印——刘邦
万马齐喑的始作俑者——董仲舒
万马齐喑的始作俑者——董仲舒
面对历史的双重改变——曹操
面对历史的双重改变——曹操
民族融合的自觉先行代表——拓跋宏
民族融合的自觉先行代表——拓跋宏
走向封建人治的盛世之巅——李世民
走向封建人治的盛世之巅——李世民
不胜重负的黄袍加身——赵匡胤
不胜重负的黄袍加身——赵匡胤
狭隘变态的农民皇帝——朱元璋
狭隘变态的农民皇帝——朱元璋
举足轻重的历史砝码——吴三桂
第二章
举足轻重的历史砝码——吴三桂
举足轻重的历史砝码——吴三桂
第二章
上一页下一页
一员逃兵之将,为何一再受到命运的青睐?难道崇祯皇帝一怒之下就不能将吴三桂与王朴两人等同视之开刀问斩吗?
通过激励的手段,往往能收到惩罚难以达到的奇妙效果。吴三桂于崇祯皇帝的不杀之恩与眷顾垂青自然是感激不尽,力图报效。因此,吴三桂对清军的招降一开始表现得相当坚决。清廷先后派遣已经投降的吴三桂舅父祖大寿,昔日同僚张存仁、祖可法,亲眷裴国珍等人劝降,吴三桂一一拒斥。然而,当他得知洪承畴被清军活捉后不仅没有以死效忠大明王朝,反而拜倒在清人脚下做了一名降臣时,不觉万分震惊,继而就有点犹疑不决了。降,还是不降?他真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就在这关键时刻,舅妈的行为坚定了他的决心。舅父祖大寿降清后,不久便派人前来吴三桂镇守的宁远转移家眷。然而,舅妈却以一妇人之身,表现出难得的忠义,她宁可孤身待在宁远,也不肯前往被她视为“夷狄”的清营与家人团聚。舅妈的行为震撼了他,吴三桂权衡再三,最后还是留在了明朝99lib.net
而这时的明朝局势,已到了一塌糊涂不可收拾的地步。
为了保卫京城,明廷除了抽调吴三桂军队外,已别无他法。吴军入关,就意味着放弃宁远,那么,山海关外的所有土地,将全部落入清军之手。上自崇祯皇帝,下至朝廷要员,谁也不愿承担弃地的万世骂名。于是,吴三桂入关之议也就一议再议、一拖再拖,搁了两个月之久,还在议而不决。
可不要小看崇祯皇帝对吴三桂的提升及他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松锦之战惨败不到一年,明王朝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便被清军全部攻破。于是,吴三桂所镇守的宁远一下子变得突出起来,成为明军狙击清廷问鼎中原的前哨地。吴三桂若降清,辽西走廊大门则全然洞开,八旗铁骑将无遮无拦地跨越关城直取燕京;而吴三桂在明,明廷虽99lib.net失重镇,边关依然可守。
其时,宁远已成为一座孤城,吴三桂早就上言督抚,请撤宁远。接到命令后,吴三桂并未“火速入关”。他心里非常清楚此放弃宁远意味着什么,一旦被清军据有,今后也许就难以回到这块生养自己的辽东大地了。于是,吴三桂不慌不忙地将有关事务料理一番后,才率领一支五十多万的兵民混杂队伍踏上了西进之路。这哪里是入关勤王?完全是在进行一场有条不紊的战略大转移。
清廷也自然非常看重吴三桂现在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自攻下锦州城后,就开始谋划收取宁远、招降吴三桂的策略。
是那纷乱动荡的复杂局势“成全”了吴三桂。
命运,又一次将吴三桂推到了历史的漩涡中心。
关键是北方将领中,唯有吴三桂一人的实力、勇武、用兵可与清军的铁骑精锐抗衡。崇祯皇帝所面临的,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一个犯有可杀之罪的区区武将,就这样慢慢地被风云变幻的历史推到了前台,成为明清争夺战中的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九九藏书
松锦大战后,崇祯皇帝可倚重的兵力仅有三支:一是吴三桂的辽东精锐,正与清军在宁远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拉锯战;一支是湖北的左良玉,虽兵多将广,实跋扈难用;再一支便是陕西总督孙传庭统率的三边官兵,这也是崇祯皇帝唯一能够对付农民起义的部队。然而,正是这支长期与大顺政权为敌的朝廷劲旅,却在郏县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全部歼灭。然后又浩浩荡荡、势如破竹地向京城奔袭而来。
当时的明朝,已处于内外交困的风雨飘摇之中。农民起义波澜壮阔,愈演愈烈;清廷势力日益强盛,逐渐南下蚕食明朝领土。为了达到一劳永逸之效,崇祯皇帝抽调北方主力与清廷决战,将赌注押于松锦之战。一败涂地的战局不仅使得明朝失去了洪承畴、祖大寿、曹变蛟等一批有勇有谋的大将,更使得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军乘机攻克洛阳、襄阳等地,尔后挥师北上逼向京城,直接威胁明朝的统治。为了对付迫在眉睫的农民起义军,崇祯再也无暇顾及辽东。历来镇守辽东的祖氏家兵九九藏书网中,可以倚重的将领也只剩下吴三桂一人了。因此,面对吴三桂临阵逃跑的可杀之罪,崇祯皇帝不但没有严惩,还不得不采取先抑后扬的方式——在象征性地降了吴三桂三级之后,很快又将他升为辽东提督,并为此下了一份专诏:“欲专吴三桂提督之权,不欲掣其肘,至领兵官亦令三桂拣得心应手之人。”朝廷将拱卫辽东的重任一股脑地寄托在吴三桂身上,为了达到用人不疑、收买人心之效,还让他破例享有培养心腹、培植亲信之权。
吴三桂死里逃生,侥幸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他深知自己追随王朴逃跑带来六镇精兵尽失的悲惨败局,将为朝廷国法所不容。而崇祯皇帝的轻于杀人与刻薄寡恩更是人所共知,因此,对那不堪设想的惩处只要稍稍想想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心虚害怕。然而,数月后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之外:朝廷只将王朴一人判处死刑,对吴三桂仅作降罪三级的处分,仍命他镇守宁远。
就在明廷举棋不定的日子里,大顺农民军以秋风横扫落叶之势,快速逼近京畿。这时,崇祯皇帝才不得不
九-九-藏-书-网
匆匆下诏“征天下兵勤王”,正式命令吴三桂放弃宁远,火速入关,“屯宿近郊,以卫京师”。
就在吴三桂还在勤王路上缓缓行进之时,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已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一举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大明王朝正式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两天后,分兵驻扎在昌黎、滦州等地的吴三桂才得知明朝覆亡的准确消息。凭着一个优秀军人的本能与直感,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撤兵,赶紧回军山海关,将自己横亘在清廷与大顺之间。
同罪不同罚,吴三桂对朝廷的格外开恩不禁愧恨交加,感激涕零。而更大的幸运还在后头,没过多久,一纸诏书仿佛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明廷任命吴三桂为辽东提督,总领辽东主、客官兵。
明、清的战局形势今后将会如何发展?除了依靠吴三桂——依靠他的关宁铁骑,依靠他的顽强阻击,依靠他的忠心耿耿外,崇祯皇帝再也无法控制。他早已被糜烂的局势搅得焦头烂额,目光与精力之所在,全都放在了对付潮水般席卷而来的农民起义上。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