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史湘云的原型:曹雪芹的一个李姓表妹——脂砚斋
目录
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史湘云的原型:曹雪芹的一个李姓表妹——脂砚斋
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古本《红楼梦》真貌揭秘
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
上一页下一页
秦可卿在第十回里就病得不轻,她得的是抑郁症。她为什么抑郁?是政治因素使然。她得的也可以说是政治病。所谓“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第二十六回有关于冯紫英随父亲神武将军冯唐春天去猎场勘察的交代,书里的“月派”总想趁皇帝春狩时“举事”,因此身为“月派”首领“义忠亲王老千岁”女儿的秦可卿,总是春前精神焦虑,能不能见好,全取决于“过了春分”以后的政治形势。红学所的校注本在第十四回后有一条校记,认为秦氏死在春天,但是细读这三回的文字,没有春天的迹象,更像是深秋。凤姐梦见秦氏前,和平儿“拥炉倦绣,早命浓熏绣被”。宝玉听到丧音后,立刻要往宁国府去,贾母说“夜里风大,明早再去不迟”。到了铁槛寺,宝玉、秦钟随凤姐在那里过夜,第二天贾母、王夫人打发人来看望,“又命多穿两件衣服”。到第十六回开头,又交代说秦钟“在郊外受了些风霜”。我的看法与红学所校注者不同,我判定书里所写的秦可卿之死,从季节上来说,是在深秋。
我认为如果把第十一回、第十二回取出,那么第十回接续十三回,时间上是可以连贯的。就是秦可卿熬过了那一冬,第二年春分也并没有死,她的家族所属的那个政治利益集团未能在春狩举事,但也暂时未让皇帝发觉。可是她熬过了春却难熬过秋。为什么曹雪芹把秦可卿之死设定在深秋?这就是因为“真事隐去在假语里存”。隐去的真事是什么?就是雍正的暴亡和乾隆的登基。什么时间?雍正十三年(公历1735年)阴历八月。继位的弘历没有马上宣布新的年号,直到差不多四个月后才宣布下一年是乾隆元年。那么新皇帝在忙些什么?他提出“亲亲睦族”的和解政策,抚平皇族内部的政治伤痕,也对几乎所有卷进前朝皇族内部斗争的一般官僚实行大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位身边受宠的女子向他告密,坦陈自己家曾藏匿了一个废太子的女儿,新皇帝是不会因此去打击那告密女子父母家的,但又一定会要那被藏匿的女子立刻自尽,并依照皇家丑事绝不能外扬的原则,允许用堂皇的丧事形态将此事向一般百姓遮掩起来。我认为《红楼梦》里的这一段故事,其事件原型、人物原型,就取材于真实生活里的曹家。皇帝八月登基,九、十月赐废太子女儿死,正是深秋,写进小说,用了“假语村言”,却也仍然保留了真事的痕迹。为什么秦可卿自尽“合家皆知,无不赞叹”?因为她是皇帝赐死,她肯死,皇帝就大赦贾家,贾家就解脱了。她毅然去死,贾母、贾政、王夫人等能不赞叹吗?
99lib•net
但是小说又写得很复杂诡谲。我们都知道第十三回回目原来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字样,是脂砚斋建议曹雪芹改掉的,并且还让他删去了四、五叶(相当于九*九*藏*书*网现在八到十个页码)的相关描写。秦可卿被皇帝赐死,她也肯死,她采取了上吊的方式,如果她是在安排宝玉午睡的那间卧室里上吊,就不算离奇,人们也没什么好疑心的,但如果她死前是跟贾珍生离死别,“淫丧天香楼”(有古本“淫丧”写作“淫上”),这就又出格了。因此曹雪芹就又写了一句“都有些疑心”,这句话没有被删掉,一直保留至今。由于第十一回、第十二回的故事是从《风月宝鉴》里移植过来的,使得关于林如海的生病和死亡时间,在文本里也形成了明显的紊乱。第十二回末尾说林如海是冬底得的病,第十四回跟随贾琏的照儿(通行本都写成昭儿,周汇本取照儿的写法,理由见周先生注解)回来跟凤姐汇报,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办完丧事后“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这不前后矛盾吗?但是,如果按我上面的思路,把贾瑞的故事抽出去,再梳理一番,那么,也就并不矛盾。第十二回末尾所说的“冬底”和第十四回所说的“年底”,不在一年里,而在两年里。简言之,故事是按这样的时间顺序往下发展的:一年秋天,秦可卿得怪病——此年冬天,秦可卿病情加重——这年冬底,林如海染病——来年春天,秦可卿度过难关,并没有死——又到秋天,且是深秋,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个秋天的九月初三,林如海病逝。当然,这样在时间流程上没有矛盾了,
www.99lib•net
但林黛玉探父理丧的时间似乎又太长了,差不多是整整去了一年,这也不是很合理。这些不够合榫的地方,如果天假以年,曹雪芹能从容地对全书统稿,是不难解决的。可惜他是那样的不幸,竟刚到四十岁就去世了,真令人怅然扼腕!
第十三回写各路贵族官僚纷纷来为秦可卿上祭,有一句是“又听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一般读者或者评家谁会注意这句?但脂砚斋却郑重地批道:“史小姐湘云消息也。”(各古本句式不一但意思相同。)不断有“红迷”朋友问我:你认为脂砚斋是谁?我的回答是:认同周汝昌先生的考证,要点如下:是女性,姓李,是曹雪芹祖母娘家(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家)跟他同辈的一个表妹;是《红楼梦》里史湘云的原型;经过一番离乱后,曹雪芹和她遇合;他们两人一起经营创作《石头记》《红楼梦》);一个是“情痴”,一个是“红袖”;一个撰写书稿,一个誊清(实际上是编辑)并加批语;“红袖”会提出大大小小的建议,曹雪芹多半采纳;“红袖”有时也会执笔撰写正文,八十回中某些缺文系她补全;曹雪芹去世后她还活了若干年;她早期写批语用脂砚九-九-藏-书-网斋的假名,晚期则用畸笏叟的假名;她当然了解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后的内容,但由于“借阅者迷失”,她也无法恢复那些“迷失”了的内容,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她跟曹雪芹心心相印,契合处甚多,但她毕竟另是一个独立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趣味跟曹雪芹不尽相同,她的批语是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但不能把她的观点趣味跟曹雪芹完全划等号。周汝昌先生关于脂砚斋的研究成果很多,《红楼梦新证》里有专章讨论。当然,关于脂砚斋究竟是谁,红学界争论也不小。对于周先生的论证,提出辩驳的理由里最重要的大体上是两条:一、尽管古本中的脂批有不少是女子口吻,但也有一些是男子才能有的口吻;二、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人,称“叟”更不可能是女的。对这两条周先生都有强有力的回应。关于第一条,概言之,古本上的批语虽然基本上是脂砚斋写的,但从若干条前后互相批驳和纠正的批语可以看出,也掺有另外一些能读到母本的人士的零星批语,何况有的“另者”还署了名,如梅溪、立松轩等等;另外,脂砚斋既然并不想“现出真身”,偶尔以男子口气作评也是可能的。关于第二条,概言之,更是故意采取烟云模糊法来瞒蔽真实身份;另外,“笏”是砚的变形,两个署名之间还是有内在联系的。
第十三回关于秦可卿死讯的交代,通行本的文字是:“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周汇本则选择了蒙古王府本的写法:“彼时合藏书网家皆知,无不赞叹,都有些疑心。”按一般人的理解,前面把秦可卿的病情说得那么严重,她死了,有什么可纳罕的?更谈不到去赞叹。“都有些疑心”,疑的什么心?也不好理解。
在八十回之内,“月派”的春狩举事,始终没有能正式启动。八十回后,才会写到冯紫英、张友士他们终于孤注一掷。那么,秦可卿为什么死?因为贾元春向皇帝告了密,说出了她本是“义忠亲王老千岁”女儿的真相。皇帝褒奖了元春揭弊不避亲的忠诚(十六回就是暗写这件事),同时,严命秦可卿自尽,但又允许贾家大办丧事,也允许北静王等王公贵族去高规格参与祭奠。总之,皇帝希望这件皇家丑事到此结案,对外遮掩,只当贾家死了个养生堂抱养来的重孙媳妇。
曹雪芹在全书一开始,就以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人物的名字,以谐音方式,宣示了他这部著作是“真实的事情在假设的话语里保存”,“假设的话语”就是小说的文本,《红楼梦》当然是小说,但这部小说不同于那些纯属虚构的小说,它的“假语”里是有隐秘的“真事”存在其中的。
因为曹雪芹把旧稿《风月宝鉴》当中一段故事嵌入进来,构成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第十回秦可卿之病和第十三回秦可卿之死之间的时间逻辑,形成了混乱,所以一般读者乃至一些研究者,都弄不清秦可卿究竟死于什么季节。从文本上看,曹雪芹也确实有些故意地烟云模糊。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