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官治天下
五、仕途广阔
目录
第一章 帝国之初
第二章 独尊儒术
第二章 独尊儒术
第三章 高度集权
第三章 高度集权
第四章 官治天下
第四章 官治天下
五、仕途广阔
第五章 是非功过
第五章 是非功过
上一页下一页
好在秦皇汉武都不是糊涂虫。他们很清楚,官吏的任用不是小事,马虎不得。同为官吏,不能同样安排。有的给面子,有的给实权。结果,便弄出繁多的名目来。
征辟靠名气,选举靠德才,这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如果名气和德才都不够,就只能靠杂途。
不过,物以稀为贵,位以帝为尊。被皇帝征召,面子当然比被官员辟用大。面子最大的,朝廷还要派专车恭迎进京,沿途地方也要提供食宿。皇帝为了表示诚意,有时还要一请再请。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遗风。
左迁,降职,也叫左转、贬。
告,请假(事假或病假),又叫告归。如果是予告,则为奖励休假;如果是赐告,则为皇帝批准延长病假期。
真,正式任命(相对于守而言)。
守,试用,兼任,代理。
这里面同样大有文章。
顾名思义,孝廉重德,秀才重才,贤良则方正重德、文学重才。但总体上说,汉武帝的方针是德才兼备。
兼,兼任某官。兼与平、领、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兼官(有官职官衔),后三九九藏书者是兼事(无官职官衔)。
那就来看储备官。
致仕,退休,又叫告老、归老。
沐,例假,五天一次,每次一天,又叫休沐。
有关部门则定出罪名:大不敬和不称职。
平,参与某事。
鬻爵的始作俑者是秦始皇,时间在公元前243年,价钱是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卖官的创始人则是汉武帝,时间在公元前114年,规矩是交够一定数量的粮食或牲畜,平民补吏,吏员补官,官位可到秩六百石。
计,官员年终汇报工作,又叫上计。
惠及富二代的是赀补。赀读如资,意思也是资。汉制,身家不足十万不得为吏,不足五百万不得为官。这项规定的本意,是认为富人做官便不会贪污。但久而久之,却变成了有钱就可以做官,因此这个制度很是遭人诟病。
领,兼管某事。
征辟就是征和辟。征即皇帝征召,辟即官员辟用。九*九*藏*书*网三公、九卿、太守、刺史,都有权辟用吏员(属于官员副职的则必须由朝廷任命)。所以,辟的范围,远大于征。
汉代官吏的选拔和任命,途径有三:察举、征辟(读如避)、杂途。察举是选举的一种,选举即选择和举荐。这也是历朝历代最主要的仕途,号称正途。
加官,在正式官衔之上再加头衔,比如大将军加官大司马。凡加官,都是中朝官,可以出入皇宫。
从此,各地人才源源不断涌向中央。
课,考核官吏,据此决定奖惩,也叫考。
杂途的名目也很多,比如荫袭。荫就是荫子,袭就是袭爵。袭爵仅限于王侯,其他爵位不能世袭。荫子则是级别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推荐子弟一人为官,所以又叫任子。
不难看出,从选拔任命到使用管理,汉的官僚制度已相当精细,很可能是界上前后出现的大小帝国中最复杂也最完备的。后代文官制度和干部制度的诸多要素,在这里几乎一应俱全,堪称百代官制之祖。九九藏书
举孝廉和举秀才,有规定的时间、名额和制度,属于常科。举贤良则是根据皇帝的诏书,是特科。但不论常科特科,都由官员举荐,被举荐者甚至还要参加考试。这是一般吏民走上仕途的常规方式。
这就是选举和征辟的不同。选举是乡选里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征辟则是高层看中,自上而下,一步到位。所以后来那些自视甚高的名士,都热衷于征辟。
非常规的,是征辟。
实际上帝国的官员队伍弄得如此庞杂,有一多半是因为不得已。功臣要酬劳,故有袭爵;高官要笼络,故有荫子;遭遇天灾或开支太大,便只好赀补、卖官、鬻爵。
待诏,等待诏书下达再上任。
假,正式任命前代行职权。
免,罢官,是行政处分中最重的,再重就得判刑。
宁,丧假,也叫告宁,一般三年。
选举、征辟、荫袭、赀补、卖官、鬻爵,帝国的仕途真是广阔
藏书网
,帝国的官员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官员该如何任用,便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更难得的是,汉代还建立了储备官制度。正是这一制度,打通了官、吏两道,贯通了儒、法两家,保证了帝国的人才辈出和吏治之隆。
但更不像话的,是卖官鬻爵(鬻读如玉)。
察举也是有科目的,比如孝廉、贤良、秀才。孝廉就是孝子和廉吏,贤良有贤良方正和贤良文学,秀才则叫秀才异等,后来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
跟牧官同样重要的,是选官。九九藏书
显然,荫袭制度的受惠者是官二代。
除,除去旧官,任命新职。
迁,升官。逐级提升叫稍迁,越级提升超迁。
察举是帝国中央极其重视的一件事。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十一月,汉武帝下诏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因此,郡守、九卿、礼官、博士,如果不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就算有罪。
拜,正式任命,往往用于高官,以示尊荣。
录,统管某事。
据说,这个主意是桑弘羊出的。
中华帝国的选举制度也有三种:汉代察举,魏晋荐举,隋唐以后科举。三举之不同,在于科举通过考试,荐举通过考量,察举通过考察。考察而后选举,叫察举。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