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危险关系
拜师
目录
第一章 死灰复燃
第一章 死灰复燃
第二章 对手,成就梦想的另一只手
第二章 对手,成就梦想的另一只手
第二章 对手,成就梦想的另一只手
第三章 走不出的玄武门
第四章 玄武门
第四章 玄武门
第五章 贞观,贞观
第五章 贞观,贞观
第六章 目标东突厥
第六章 目标东突厥
第六章 目标东突厥
第七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八章 新气象
第八章 新气象
第九章 灭国吐谷浑
第九章 灭国吐谷浑
第十章 来来往往
第十一章 人生最高处
第十一章 人生最高处
第十二章 危险关系
第十二章 危险关系
拜师
第十三章 争储
第十三章 争储
第十四章 意外
第十五章 尘埃落定
第十六章 再征高句丽
第十六章 再征高句丽
第十七章 猜疑
第十七章 猜疑
第十八章 伤离别
第十九章 驾崩
第二十章 整肃
第二十章 整肃
上一页下一页
从五礼的内容不难看出,有了五礼,国家才算得上真正的国,而王珪正是为唐朝正定《五礼》的核心人物。为了《五礼》,王珪从贞观八年一直干到了贞观十一年,历时近四年终于将《五礼》正定完毕,书成之日,李世民赐帛三百缎,封其一子为县男。
从王珪的话语来看,多数都是老生常谈,然而就是这些老生常谈,古往今来真正读懂的又有几个?最朴实的话往往最有深意,最直白的话往往更有价值,只可惜,多数情况下,这些话都被视为“老生常谈”而弃之如敝屐。
然而即便李世民心有所想,魏征却不为所动,直愣愣地回应了李世民一句:“从周朝以来,都是子承父业,没有兄终弟及的,就是为了不给庶子们留念想,断了争位的根源,当国君的更要警惕!”(自周以来,皆子孙相继,不立兄弟,所以绝庶孽之窥窬,塞祸乱之源本,此为国者所深戒也。)
其实定儿媳之礼只是王珪小试牛刀,王珪真正为李世民所欣赏是因为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五礼》。
略显遗憾的是,王珪老师对李泰的庇护只维持了不到两年。贞观十三年王珪老师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倘若王珪老师能够硬挺到贞观十七年,或许李泰顺利登顶也为未可知!
解铃有时候不一定需要系铃人,有魏征这样的万金油在,99lib.net一般的难题还是解得开的。魏征又一次站了出来,说道:“亲王们的位次在三公之下,而九卿和八座也都是三品官员,级别要么与亲王持平,要么比亲王还高,这样在路上遇到,还要下车叩拜,确实不符合礼仪!”(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为王降乘,诚非所宜当。)
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为了加强这次任命的严肃性,李世民特意指示李泰:汝之待珪,如事我也,可以无过!这话是不是看着有些眼熟,没错,刘备临终时对阿斗就这样说过,抬出这样的句式,只能说明李世民对这次指派老师很上心,很重视。
非礼?难道朕的规定是非礼?
言为心声,若是李世民没有废立之心,焉能将这样的话说出口,居然说出倘若太子夭折的话,一定是心有所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是这个王叔叔险些给王珪带来一场大祸。王后来在隋朝汉王杨谅的帐下效力,杨广即位后跟着杨谅一起反叛杨广,结果兵败被诛。叔叔王被诛,侄子王珪也脱不了干系,按律应当连坐论处。幸好王珪反应快,逃跑的速度也快,没等杨广派兵来抓,就一溜烟地跑进终南山藏了起来,这一藏就是十几年。
在当时的长安城中,年长皇子留守京城的只有李承乾和李泰,李承乾作为太子接受路遇降乘的礼仪是合法的,因为他是储君,而李泰作为亲王接受降乘的礼仪则是不合适的,一来与太子享受了同样待遇会让人非议,二来也在无意之中增加了三九九藏书品以上官员对李泰的反感,毕竟路遇降乘,不仅折腾人,而且折腾心,人家服从的只是皇帝的规定,而并非你李泰本人。取消降乘,让路遇的高官不再对着李泰折腾,其实无形之中拉近了李泰与高官的距离。
无招即是有招,不争也是争,王珪以正礼仪之名却起到帮李泰收心之实,尽管李世民的辩解被魏征否决,但在李世民和王珪的维护下,李泰的声名与日俱增,不可阻挡!
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从争礼的结果来看,作为老师的王珪似乎让李泰吃了亏,其实恰恰相反,王珪非但没有让李泰吃亏,反而在这场争礼之后得到了莫大的好处,那就是避免风头过盛。
此时的李世民脑子有些乱,一方面他知道维护礼仪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又想提高亲王们的地位,尤其是李泰的地位,结果这一乱,话就脱口而出:“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王珪,其实是老熟人了,李建成曾经的左膀右臂,玄武门之后与魏征一起被李世民重新启用,在贞观一朝风生水起。
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后,丞相府司录(相当于组织部长)李纲向李渊引荐了王珪,这才结束了王珪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涯。后来王珪进入了太子李建成帐下,一直效力到武德七年,结果这一年发生的杨文干谋反事件,让王珪替李建成顶了雷。杨文干谋反可能是受李建成指使,也有可能是被秦王李世99lib.net民诬告,总之真相难辨,李渊不舍得处理李建成,只能拿李建成的手下出气,一挥手就把王珪发配到了雋州(今四川省西昌市),算是为20世纪的卫星发射事业做点早期的开发工作。
这个恶习延续了二十年,到王珪这儿,终于给扳过来了。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的女儿南平公主下嫁王珪的儿子王敬直,按照以前惯例,南平公主不需要对王珪夫妇行儿媳见公婆之礼,然而这一次王珪对惯例说了“不”。
礼,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礼貌,而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礼节、礼仪,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王珪为李泰争的这段礼叫作“降乘”。
李泰问王珪何为忠孝,王珪答曰:“陛下,王之君也,事君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当年可以享天佑,余芳可以垂后叶。”
在李世民慈爱的江水中,李泰茁壮成长,到贞观十一年,李泰迎来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的名字叫王珪。
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从此,唐朝公主过门之后向公婆行儿媳之礼成为惯例。
其实王珪的祖上也很有来头,他的祖父是王僧辩,南梁重将,一度呼风唤雨,只可惜不够谨慎,被竞争对手陈霸先打了袭击,兵败身死。王珪的曾祖叫王神念,在南朝也很有名,有一种说法说王神念的先祖是书圣王羲之,如果从这里论的话,王珪得算是王羲之的后裔了,不过只是说说而已,未必当真。
王珪话说到这个份99lib•net上,南平公主无言以对,李世民也不便多说,南平公主只得按照儿媳拜见公婆的礼仪对王珪夫妇行了大礼。大礼包括给公婆敬奉装满水果的果篮和供公婆洗手用的水盆,形式不重要,内容很关键:进了王家门,就是王家人,得有规矩。
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不符合礼仪,即为非礼!
吉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说起来王珪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受尽磨难,父亲死得早,幼儿时期的王珪就成了孤儿。可能是早年丧父的原因,王珪性雅澹,少嗜欲,志量沉深,能安于贫贱,体道履正,交不苟合,由此深得叔父王的赞赏,王对他的评价是:“门户所寄,唯在此儿耳。”
尽管李泰没有真正弄懂王珪的课,王珪却不动声色,于公于私都在不遗余力地帮助李泰,很快王珪用一个特殊的方式曲线救国,这个方式叫:争礼!
如此一来,李世民的用意已经若隐若现,让正定《五礼》的王珪出任魏王李泰的老师,背后的潜台词已经快成了明台词。
“降乘”,通俗地讲,就是下车行礼。李世民原本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路遇亲王需要下车叩拜行礼,然而这个规定到贞观十二年遇到了抵抗,礼部尚书王珪上奏:三品以上遇亲王于路皆降乘,非礼!
王珪说道:“今主上钦明,动循法制。吾受公主谒见,岂为身荣,所以成国家之美耳。”意思是说,当今皇上英明神武,一举一动都合乎法度,我接受公主的拜谒,不是为了显摆我自己,其实是为了成就国家的美谈!九*九*藏*书*网
在王珪之前,唐朝公主的眼中是没有公婆的,公主在婆家没有尽儿媳之礼的,一句话,你娶的是公主,是大爷,恰恰不是儿媳。
李世民有些恼火,冲着王珪吼出了一句:“你们以为自己很高贵,就轻视我的儿子们?”(卿辈苟自崇贵,轻我诸子。)
自此,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必定先跪下叩头,而王珪同接受南平公主的礼仪一样,泰然处之!
在李世民的手下,王珪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礼部尚书等要职,李世民看重他,一是因为他善于进谏,二是因为他知礼。李世民指定王珪担任李泰的老师,看重的恰恰就是王珪的知礼。
“降乘”之礼争到最后,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上奏,从此三品以上官员路遇亲王不必降乘,李泰概莫能外。
李泰说道:“忠孝之道,已闻教矣,愿闻所习。”王珪答曰:“汉东平王苍云:‘为善最乐。’”(做善事最快乐!)
当然老师不是白当的,既然已经当了李泰的老师,就得给李泰上课,王珪给李泰上的最重要一堂课核心只有两个字——“忠孝”。
李世民即位后,王珪的机会来了,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李世民一挥手,王珪又从雋州回到了长安,跟着新李老板继续打工。
只可惜,李世民的说法只是一厢情愿,李泰尽管上了王老师的课,却没有真正读懂!
王珪的“老生常谈”他本人读懂了,李世民也读懂了,李世民在得知王珪的教学内容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儿可无过也!意思是说,只要听懂了王老师的课,李泰一生都不会有太大的过失。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