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状元”三道试题的出处
目录
“辛未状元”三道试题的出处
上一页下一页

金庸这位新派武侠小说大家,对诸子百家、佛经道藏和诗词曲赋,都有研究,因此他笔下时时变化使用这些文化瑰宝,写来得心应手,文采斐然。他的武侠小说之所以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除了故事情节奇诡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奇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之外,书中经常闪耀这些文化瑰宝的光辉,也是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金庸巧于利用古书材料,充实他小说的内容,举凡经史子集,以至稗官野史、历代笑话,凡能用者,都可小大由心,变化运用。如《射雕英雄传》中写黄蓉被裘千仞铁掌所伤之后,与郭靖同去求请一灯大师医治,途中须过“渔、樵、耕、读”四关,其中第四关书生(即“辛未状元”)所出的三道考难黄蓉的试题,就来自明人冯梦龙的《古今笑》(《古今笑》又名《古今谈概》《古今笑史》)。在《古今笑》的《谈资部第二十九》中,有下列三段趣事:
唐皋以翰林使朝鲜。其主出对曰:“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皋即应对曰:“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主大骇服。九*九*藏*书*网
江西有提学出对云:“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折叠扇。”诸生不能应,乃相与祈鸾仙。降书自称李太白,对云:“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
在书生出三道难题之前,黄蓉曾据《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牵强附会地得出孔门七十二贤人中,成年的是三十人,少年是四十二人;虽然是胡解经书,却显出她异常聪颖,机敏过人。在解答了书生的三道难题之后,她又因书生取她伏在郭靖背上,有违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便哼出一首诗来反刺孟子胡说八道。诗曰:“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原来孟子曾讲过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说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去乞讨残羹冷饭;另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每天要偷邻家一只鸡。诗中的前两句便说这两个故事是骗人的。末二句则说,孟子活动在战国之时,当时周天子尚在,孟子何以不去辅佐王室,却去向梁惠王、齐宣王求官做呢?这是大违圣贤之道的。齐人与攘鸡这两个故事,原是比喻,不值得深究;但最后这两句诗的指责,只怕起孟夫子于地下,亦难以自辩。黄蓉胡解经书与讥刺孟子这两段趣事,也非金庸所创,同样可在《古今笑》中的《巧言部第二十八》和《文戏部第二十七》找到,只是看起来没有金庸所写得那么有趣罢了。类似这样的“古为我用”的例子,在《射雕英雄传》一书中是不少的,如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的招式名称“亢龙有悔”“飞龙在天”等,就出自《易经》;洪七公教给黄蓉的“逍遥游”拳法,其名就出自《庄子》;瑛姑与黄蓉在黑沼茅屋中演算的一大堆数学题,就来自古代的算经:裘千仞在华山被几大高手围困,脱身不得,忽然被一灯大师点化,改恶从善,用的正是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如此等等。
九九藏书网
九九藏书
辛未会试,江阴袁舜臣作谜诗于灯上云:“六经蕴籍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唯苏州刘瑊一见能识之,乃“辛未状元”四字。
·三、唐状元对藏书网

·二、仙对
以上抄录的一首谜诗和两副妙对,本来是零碎分散的,读来虽可一笑,但比较单调;经过金庸的妙手组织后,成了三道考题,便十分有意思了。特别是两副妙联,由绝顶聪明的黄蓉对下联,先后把书生和“渔樵耕读”大大地取笑了一番,真是好看得很。
末了顺带一说,上抄《古今笑·仙对》中之“祈鸾仙”,乃指扶乩之事。所谓扶乩,乃是方术的一种。据说扶乩时用一个丁字形的木架,悬一个锥子在其直端,状如踏碓之舂杵,名为乩笔。下面承以沙盘。由两人扶着横木的两端,依术请神降临。神至则锥自动划沙成字,内容有告人吉凶祸福,有与人诗词唱和,或为人开药方治病,等等。事情一结束,神就离去,锥亦不动。扶乩,又名扶箕、扶鸾。主持其事者称为鸾手、鸾生,所降之神则名为鸾仙,盖取其乘风驾鸾而来之意。扶乩之事,古书所载甚多,大约起始于唐代而盛行于明、清两朝。信者言99lib•net之凿凿,认为神妙无方,灵验之极;疑者则目为妖邪,斥其迷信荒诞。近读包天笑先生《钏影楼回忆录》,内有《扶乩之术》一节,谈及他表叔吴砚农懂医理,好扶乩。他曾问吴砚农,扶乩之事,到底真假如何?吴砚农答可以说真,可以说假。吴砚农说:“譬如在乩坛上求仙方,假使教一个一点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去扶乩,那就一样药也开不出来。若是有医学知识的人去扶乩,自然而然心领神会,开出一张好的方子来,使病家一吃就愈。再说假使一个向不识字的人去扶乩,沙盘里也写不出字来。但我们踏上乩坛,预先也并没有什么腹稿,并没有诌成一首诗,那只手扶上乩笔后,自然洋洒成文,忽然来一首诗,有时还有神妙的句子写出来。所以我敢认定一句成语:‘若有神助。’这便是我说的可真可假。”吴砚农之说,似与催眠感应有关,说来有一定道理,但亦玄妙之极。到底真相如何,就非笔者所知了。或许主其事者身上果真有某种特异功能吧?
·一、辛未状元谜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