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精彩傀儡戏
第17节 同室才操戈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掘墓人张之洞
第一章 掘墓人张之洞
第二章 听领导的就错了
第二章 听领导的就错了
第二章 听领导的就错了
第三章 一个人的起义
第三章 一个人的起义
第四章 磨刀一试屠龙技
第四章 磨刀一试屠龙技
第五章 毁灭帝国的人
第五章 毁灭帝国的人
第五章 毁灭帝国的人
第六章 激战大武昌
第六章 激战大武昌
第六章 激战大武昌
第六章 激战大武昌
第七章 革命大盛宴
第七章 革命大盛宴
第七章 革命大盛宴
第七章 革命大盛宴
第七章 革命大盛宴
第八章 第一次乌龙大战
第八章 第一次乌龙大战
第九章 异人世相录
第九章 异人世相录
第九章 异人世相录
第九章 异人世相录
第十章 第二次乌龙大战
第十章 第二次乌龙大战
第十章 第二次乌龙大战
第十一章 一条狗的激情岁月
第十一章 一条狗的激情岁月
第十一章 一条狗的激情岁月
第十二章 精彩傀儡戏
第十二章 精彩傀儡戏
第十二章 精彩傀儡戏
第十二章 精彩傀儡戏
第17节 同室才操戈
第十二章 精彩傀儡戏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孙中山,他又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错!
这两人又是谁?
……(孙中山)问他:韦虎,你还有什么事向我建议?孔韦虎说:别的事没有,只有一件事先生要注意,黄大伟不可重用,他是三国志上的魏延,脑后有反骨。中山先生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和你谈过多少次,同志之间要建立革命友谊,搞好内部团结,你为什么总是忘不掉黄大伟呢?接着又说:你和他同在比国留学,同住一间宿舍,相处八年之久,如果都不能精诚合作,那别人还能团结在一起吗?孔韦虎说:正因为我和他同学同住相处了八年之久,我才深切知道他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今日告辞,不得不再向先生着重地
99lib.net
再提一下。
这二人缘何结仇,又缘何彼此仇恨不休?
孙中山此次归来,带回来两个人:
同室才操戈,相煎何太急,唯有一个极端性政治阵营中的人,才会因为性格的极端而彼此难容。只有被拴在一个槽子上的叫驴,才会相互踢咬,只有扎堆在一个食盆上喝泔水的猪,才会相互争夺食物。水至清则无鱼,过于纯洁的政治理念,带来的必然是个性上的不相容。
当时在座的还有胡汉民,孔韦虎走后,中山先生摇摇头,叹口气,对胡汉民说:展堂,你看他们二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宿恨,为什么如此相互水火?胡汉民笑着说:两人不但是同学,同九_九_藏_书_网住八年之久,并且面貌也长得像亲兄弟一样,面型相同,高矮相同,两人又留着同样的威廉式胡子,居然彼此连话都不讲一句,真是令人莫名其妙……
创世纪的伟人孙中山,终将要把他政治上的痛楚与矛盾,推广给整个中国,以达成他个人意志对这个世界的决定性影响。
没有答案,只有孙中山先生的贴身卫士郭汉章,记录了一次孔韦虎因事外出,向孙中山辞行时,孙中山等人对此的评论:
这二人,势同水火,彼此不容,是一双憎恨对方入骨的冤家对头。若然是孔韦虎赞同某事,黄大伟必然反对。同样的,若然是黄大伟赞同某事,则孔韦虎必然会极力反对——但无论是99lib.net支持还是反对,他们双方所使用的政治术语与政治逻辑,却毫无二致。
……胡汉民又问孙中山先生:那么他们两人在欧洲参加革命时期开会和联络怎么办?中山先生笑着说:那也是用条子写通知。中山先生又说:他们两人在留学时期成了生冤家死对头,经我多次劝解,都毫无效果。所幸两人对于革命事业还不闹意见,都很忠诚可靠……
孔韦虎,黄大伟。
如此说来,这二人应该是情同手足,相互扶持的了?
孔韦虎和黄大伟,是朝廷第一批考送到比利时学军事的留学生,那一批留比学生,只有他们两个人。所以他们住同一间宿舍,吃同样的饭菜,读同样的书,走同样的路,同一时间睡九*九*藏*书*网觉,同一时间起床,作息规律与生活习惯完全相同。长达八年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环境与内在的趋同,使得这两人身材体重,相貌表情,都一般无二,甚至比孪生兄弟还要相像,都留着德皇威廉式的镰刀胡须,就连说话的口气、语气、停顿的节奏都没有丝毫的差别——几乎没有人能够分出他们谁是谁,谁又不是谁。
同样毫无区别的,还有他们的思维特点与思想方式——他们两人,在同一时间追随了孙中山,从此奉革命为生命的最高原则。
——但如果,孙中山若是将这种凌厉而强横的风格加之于各省代表们身上的话,那么他和他的同盟会必然是一无所获。然而我们知道的历史事实上,他举重若轻,九_九_藏_书_网弹指青烟,转瞬间征服了那些骑墙派风格的咨议局议长,抢滩成功,取黎元洪而代之,成为了领导中国革命的真正领袖,这是如黎元洪那般憨瓜汉子,再修练八百辈子也难以企及的。
孔韦虎和黄大伟,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冲突,隐寓着此后民国的政治生态与走向。又或者说,这两人的出现是一个讯号清晰的预言,折射出孙中山对外部世界的秩序定位与渴望。很快,孙氏就会打造出如孔韦虎、黄大伟这般完全类同却又彼此不容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他们操同样的政治理念,使用着同样的政治术语,有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却因为过于类同而无法相互认同,并将在更广阔的地域、和更为纵深的历史范畴,再现孔、黄之争端。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