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部分 论孝
目录
第十四部分 论孝
第十四部分 论孝
上一页下一页
现实解说对父母,不简单地要奉养,还应该从内心去尊敬。人老了容易犯糊涂,容易倔,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就不要同他们争执。即便有的时候必须争执,也应该采取柔和的办法。

14.2(1.11)★

解析同上。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解析孔子讲孝,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因为具体的事情上他只能听从父亲的);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处世。三年之内他不改变父亲生前的做法,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现实解说如今没有周礼让我们去“无违”了,怎样算是孝敬父母呢?没有准则,靠良心吧。父母在世的时候,关心父母照顾父母。父母去世了,每年清明祭祀他们,怀念他们。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自己的儿子孙子,孔子也很少用孝来教导他们。

14.4(2.5)

14.1(1.6)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九*九*藏*书*网,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讲漏了嘴,关键的关键还是自己没有当儿子的体会。
现实解说西方文化是不讲究这一点的,加上如今交通通讯发达,孔子说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不算是个问题了。至于游必有方,除了流浪之外,当然都是有方的。不过,无论走多远,时常给父母报个平安也是应该的。
解析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大概孔子对子游的要求比较高,讲解也更深入一些。
现实解说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解析这又是孔子在推销的礼治理念,什么事情都要往礼上套。孟懿子问孝,孔子的答案是“无违”,估计孟懿子的任何问题在孔子这里得到的答案都是“无违”。恰好樊迟驾车,孔子就教他一招,谁知道樊迟的悟性不够,害得老师还要解释一番。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
http://www.99lib.net
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4.5(2.6)

14.9(4.19)★★★

大致,这是师徒俩在讨论某个人的时候,子游认为这人已经达到了孝,可是老师认为还要深究这个人的内心。不过由这段话也能够看出,当时社会在孝敬父母这个方面也并不太好。
这句话与《论语》10.12(19.18)是相关联的,孔子所说的这个人就是孟庄子。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家和孔子的关系一向是比较好的,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的父亲孟献子在生前叮嘱两个儿子向孔子学礼,另一个是南宫敬叔是孔子的学生以及侄女婿。
现实解说看似小事,其实不小,经常给父母一个惊喜,他们会很开心的。譬如父母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事虽小,父母很在意你的心意。
父母老了,就要特别关心他们的身体了。这时候身体抵抗力差,任何小病都不要马虎。有的时候99lib.net父母不舒服,怕麻烦子女而不说,子女就要多问多观察了。
无违,不是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而是不要违背周礼。如果出个选择题给孔子,在父亲的意志和周礼之间如果相对立,遵从哪一个?孔子大致会说宁可违背父亲的遗愿,也不能违背周礼。
其实,孔子之意不在孝,而在礼。

14.8(4.18)★★

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基本上没有什么孝敬父母的机会。因此,在孝敬父母方面,孔子缺乏实践。他对孝的理解,恐怕多数还是来自周礼的部分。所以,尽管孔子强调孝,在孝的方面的言论并不多,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14.3(4.20)

现实解说色难?色真的很难吗?如今流行认干爹干女儿,干爹是奔驰宝马北京开会,干女儿LV爱玛仕齐B小短裙,色难吗?干女儿怎么孝敬干爹呢?日后再说。
后来有句话叫做“好男儿志在四方”,基本上就是在批判孔子这句话了。
现实解说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标准完全不复存在了。

14.7(2.8)★★

解析三年不改父亲的做法,为什么一定是三年?因为服孝三年,这三年时间,应当当做父亲还在世,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三年之后,才能施行自己的想法。
解析这段话其实是孔子给学生们的操行守则,告诉大家要尊重师长,要团结不要闹矛盾,九*九*藏*书*网这些都做好了,才能学习知识。这段话不能在招生的时候说,否则大家一看要做到这么多才能学习,都没信心报名了。
解析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父亲身体不好的时候来向孔子问孝,孔子当然这样回答他。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解析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对父母要讲究态度,特别是父母年老之后。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与父母争执。即便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能放一放的就放一放,没必要一定与父母争出个结果来。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现实解说在孝这个方面,态度比金钱更重要。人老了,对吃喝的要求都不高了,很担心是不是成了子女的累赘,因此特别在意子女的态度。人老了容易犯糊涂,有时候唠唠叨叨,这时候子女应该有耐心,不要给父母脸色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现实解说总之,别强求。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译文九九藏书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14.6(2.7)

解析可以想象,在对弟子们说完前半句之后,孔子很后悔,为什么?因为那么多弟子跟着他周游列国,岂不是都是不孝之子?那么多在他这求学的外地甚至外国学生,是不是都该卷铺盖回家?所以,孔子赶紧接了下半句“游必有方”。哈哈,孔子很机警。

14.10(4.21)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现实解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实是一种美德,不要抛弃。
人老了,都容易多疑。孔子晚年,总是怀疑弟子们对他不够尊敬,特别是冉有为首的成功人士,因此时时要强调大家对自己的态度。
解析仅从内容看,这一段和上一段完全一样,就是说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老师,内心的敬意才是最重要的。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对老师的)孝,孔子说:“关键是态度。有了事情,弟子替老师去做;有了酒饭,弟子让老师先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