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怎样学习古典诗词
目录
第二章 诗的起源和《诗经》
第三章 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第三章 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第四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第五章 唐代的诗
第五章 唐代的诗
第六章 宋代的诗
第七章 宋代的词
第七章 宋代的词
第十章 清代的诗
第十二章 历代的赋
第十三章 怎样学习古典诗词
附录
第十二章 历代的赋
第十三章 怎样学习古典诗词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为学习和欣赏诗词,背诵一些好诗词是十分必要的。如同牛吃草一样,先咽入瘤胃,再移入网胃,得暇时再在口腔细细咀嚼。好的诗词咀嚼起来滋味无穷。有的生理学家说,背诵诗文可增强记忆力,防止记忆力退化。果真如此,更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杨贵妃喜欢吃荔枝,长安不产,只能从四川运来。为了保鲜,就由人骑马一站一站日夜飞驰递送,劳民伤财,往往跑得人僵马毙。正因为统治者这样奢糜,导致内政不修,发生安史之乱,唐朝几乎灭亡。杜牧诗表达了讥刺、否定,兼有提醒后人记取历史教训之意,意在言外,没有说出,但读者都能领会,这是好诗。也有另外情况,有的诗人愿意把思想直接说出,如同是写向杨贵妃贡荔枝一事的苏轼的《荔枝叹》就有“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wei伪〕。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等讲道理的议论,同样也是招人读的好诗。当然这类议论必须同形象的描绘融在一起才行,全是空洞的议论不成为诗。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犹如要欣赏音乐就须多听音乐,要欣赏美术就须多看绘画、雕塑一样,要读古典诗词也必须由浅入深地多九九藏书网读作品,懂得的渐渐多起来,兴趣也便浓起来,鉴赏能力也便高起来。
诗词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法,这是欣赏诗词尤其应该留意的。古代有人曾把诗歌的内涵分析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所谓“物境”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一般说描述得越形象、越生动、越鲜明越好。“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刘宋谢灵运),以不假雕饰的语言真切地写出一幅优美的春景,令人们称道不已。“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上句说江海相接的水面平阔,残夜尚未退尽,太阳已冒出海面,天亮得早;下句说江南一带旧年尚未过完,大自然中已萌动春天的气息,春来得早。这是经过苦心思索锤炼写出的诗句,道出了人们感到而说不出的感觉,同是妙句。描述物境,并不以真切、准确为唯一标准,因为这是诗人感觉到的境界,并不全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你说不对;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如果这样用科学知识去要求诗就糟了,李白不是讲地理,是在作诗,是对黄河雄伟景观的惊异和赞叹,这就是所说的“诗家语”。
所谓“意境”,是指诗中表达的某种思想和道理。这里看一首杜牧的《过华清宫》: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九九藏书网
为了熟悉和掌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在读一定数量诗词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浏览一点《诗话》、《词话》一类的书,如严羽的《沧浪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这类书对历代诗人诗作的风格、流派、艺术手段、作品优劣等都有评论。这些书中的说法见仁见智,未必都正确,但作者都是这方面的行家,往往有精到的见解给人以启迪。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阅读古典诗词,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语言难懂的问题。所谓难懂,不会是完全不懂,而是有些词语生僻,或不见于现代汉语,读起来吃力。这是有办法解决的,就是先读当代人加了注释的本子(选择好的),把注释的内容大体记住,反复阅读,积累得多了,熟悉了诗词用语的习惯,文字关一般也就过去了。古典诗词还常用典故,对一般读者也是一个语言障碍。关于诗词用九九藏书网典,历来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不管人们赞成与否,许多诗词用典已是既成事实。其实用典与否,并不决定作品优劣。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清丽流畅,一般不用典,是词中上品;而辛弃疾作词经常“掉书袋”(用典故),同样是词中上品,而且比李煜词的价值更高。问题在于典故用得是否恰当。如果故弄玄虚,生硬地堆砌典故,那就是浅薄无聊,令人生厌;而典故自然流入作品中,与歌咏的内容融成一体,那就可以扩大内容涵量,增加韵外之韵,味外之味,提高读者的兴致。且看辛弃疾的《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词中两处用典。“书咄咄”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晋代殷浩被罢官后,自己觉得冤屈,整天用手在空中比划着写字。有人偷偷观察,才知道他只写四个字:“咄咄怪事。”咄咄,是惊叹声。“且休休”典出《新唐书·司空图传》:司空图晚年为逃避政治迫害,弃官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修个亭子名曰“休休”。自己解释说,“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认为自己才能、身分、年龄和性格都不适合做官。退休最好。辛弃疾被罢官,闲居乡间,不得施展才能和抱负,心情抑塞,故借殷浩的典故抒发牢骚不平之气;又借司空图的典故99lib•net为自己解嘲,暂且安慰自己。仅用六个字,增加了这么多内容涵量,且用得自然而不生涩。要读懂这类典故,应急的办法是看别人的注释和查辞书,根本的办法是尽量多读些历史和文学书籍。两种办法都有好处,既可读懂诗词,又可增加知识。
枕簟〔dian电〕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益处甚多,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增加文史知识,同时又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可接受艺术熏陶,有助于摆脱庸俗趣味,培养高尚优美的情操。
四句诗勾出一幅素:珠帘内一个年轻美女,久坐不动,眉头紧锁,渐渐又流出泪水。她究竟有什么幽怨呢?诗人一句也不说,让读者去体会和想象。通常这类诗都是写久被幽禁在深宫中的宫女,那么你可以想见她的苦闷。她可能怨恨父母没有把她嫁出,可能怨恨情人没有和她及早完婚,可能怨恨拉www•99lib.net她进宫的官吏,也有可能怨恨冷落她的帝王,更有可能怨恨无情的命运……总之由你去想象,当然是合理的想象。如果在诗中明确说出某一种怨恨,那境界就被限定,诗味就有限了。
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一首诗词?实际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古人说“诗无达诂”,这原是指《诗经》说的,因《诗经》流传年代太久,各家解释纷纭不一,没有绝对权威的解释。后来因为许多诗歌常用隐喻、比拟、象征、讽喻等手法,意义不是丁是丁卯是卯那么确定,又把这句话用于一切诗歌。同一首诗,由于读者的经历、思想方法、价值观念、艺术趣味的不同,理解上出现差异是常见现象。在这类问题上,无法求统一,也不必求统一。为更深入地理解诗词,要细读,一目十行不行,须如嚼橄榄,反复品味。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话用于诗词尤其合适。
所谓“情境”是指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诗的灵魂。没有浓烈的感情写不出好诗,然而表现得不好也不成其诗。如果说物境越鲜明越好,那么情境则越含蓄越好。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就说的是情境。如李白的《怨情》: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