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邮驿
第三节 “会同馆”和“递运所”制度
目录
第一章 我国邮驿之始
第一章 我国邮驿之始
第二章 秦汉大一统时代的邮驿
第二章 秦汉大一统时代的邮驿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邮驿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邮驿
第四章 盛况空前的隋唐邮驿
第四章 盛况空前的隋唐邮驿
第四章 盛况空前的隋唐邮驿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邮驿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邮驿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邮驿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邮驿
第三节 “会同馆”和“递运所”制度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邮驿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明朝的北方驿路沿线,也建有不少华丽馆舍,有一些规格很高,很讲艺术,简直是一处高级的园林景区。河北省永年县明时称为广平府,万历年间当地知府为接待各地“驻节”之宾,在府城东建了一所“莲池胜地”馆舍,据记载,有正堂五间,耳房三间,还有水池一方,浮桥、画亭、台阁多处,名称雅致,称为“观莲坊”、“得月台”、“荷花馆”、“天开画”等等(《广平府志》)。但是,就普遍情况来讲,明朝尤其到中后期,北方驿馆大都是较简陋的。《宛署杂记》记载,当时北京西南的卢沟桥旁的宛平县境的驿铺馆舍,就残破不堪。因多年失修,墙倒屋塌,铺兵都无处居住,只好在边租屋暂住。有邮书来到,招呼良久,才能发出。藏书网
水马驿和递运所,都是指各地的驿站和运输机构。水马驿同于宋元时期的“驿”和“站赤”。顾名思义,水马驿包括水驿和马驿两种,一用于河驿,一用于陆上文书的送递。明朝时一般60里或80里九_九_藏_书_网置一驿,每驿备有马30或80匹不等,小站则有少至5到10匹马的。水驿则备船。明朝基本和元朝一样,“常事入递,重事给驿”,即平常的文书交给步行的递铺,重要和紧急的文书才交给马驿办理。递运所是在一般的递和驿之外,明朝专门运送军需物资和上贡物品的运输机构。这种机构也分陆运和水运两种。始设于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递运所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机构。递运所有专门负责的官员,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另还设有
www•99lib•net
百夫长。运输任务陆驿由军卒承担,水路则有各地船户负责。这种递运运输,基本上采取定点、定线,兼以接力的方法。这种专职的递运业务,把陆路运输和海、河运输很好地组织起来。可惜的是,明代递运所制度未能坚持,在弘治年间全国曾达到324处,而到万历年间便剧减至100多处,逐渐消亡了。明朝水运中还实行过一种“马快船”的制度。这是一种快速从水上运输贡物的船只。这种船,在河上运输时,“撑夫挽卒,昼夜喧呼。南北往来,道路如织”(《明经世文编》),十分热闹。
明朝的
九-九-藏-书-网
法律大典《明会典》记载说:“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这条记载说明,明朝的“会同馆”,是当时设在首都北京的全国驿站的总枢纽。
明朝地方馆驿,有些负责接待中外客人。有一篇《改建芜湖县馆驿记》记载说:芜湖为海外东南诸国赴京必经之地,为“天下要冲也,故有馆驿”。东南各国客使必先在芜湖驿暂住后,才“易以官舟”北上。江苏的苏州,也是东南一大交通城市。明代姑苏驿站很为讲究,建有亭、馆、楼、台等,其大门石柱中有20个大字的楹联:“客到烹茶旅客
http://www.99lib.net
权当东道,悬灯得月邮亭远映胥江”。这副对联反映了我国明代驿站的服务情景。
会同馆有两种职能,一是起邮驿传递书信的作用;另一还同时起着国家级的高级招待所的作用,这里可以供外国使节和王府公差及高级官员食宿。有时还由政府在这里举行国宴,招待来自邻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进贡人员。
会同馆的马和马夫都有定额,一般设馆夫400名,马171匹,驴173头。有时人员不够用,则临时又从民间抽调服务人员。比如,在明正统帝时,西藏来了344位进京的僧俗人员。北京会同馆人手不够,便又从外面雇用了一些市民。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