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代服饰
目录
第二章 商周服饰
第三章 秦汉服饰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
第五章 唐、五代服饰
第五章 唐、五代服饰
第六章 宋代服饰
第一节 官服
第七章 辽金元服饰
第七章 辽金元服饰
第八章 明代服饰
第八章 明代服饰
第九章 清代服饰
第九章 清代服饰
上一页下一页
宋代崇尚礼制,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宋代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衣服式样规定了皇帝、皇太子、后妃、诸臣、士、庶人的服式。后来,三番五次修改,直到宋亡,一直未停。宋代官府设有专门作坊从事各种绢帛、丝织品的生产。北宋都城设有绫锦院,征调手艺精湛的工匠织作锦、罗、绉、縠、绫、絁等高级丝织品,以供皇室及朝廷官吏制作服饰的需要。绫锦院发展到拥有400张织机。许多州、府也有专门机构,从事各种织物的织作。欧阳修曾用“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的诗句来形容婺〔wu务〕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丝织业繁荣的景象。从服饰所需物质条件上看,宋代不亚于唐代,但宋与唐相比,服饰款式少有创新,而且色彩单调,向质朴、洁净、自然的方向倾斜。这可能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宋王朝国内阶级斗争尖锐,加上辽、金相继南下,战争连绵,火与血给现实生活带来灾难。尤其是南宋,半壁江山,风雨飘摇,岁月难熬。权贵们只望苟延残喘,无意在服饰煞费苦心。一是宋代晚期程朱理学影响较大,它主张“天理是至善的,人欲是万恶的”,存天理,必然灭人欲,对人们的思想有所钳制。看来,一个时代的服饰特点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宋朝曾三令五申禁止胡服传入,但是,实际上胡服在中原有增无减;到了南宋,胡服流传更广。可见,服饰文化是个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艺术等诸多因素,不是简单的官方命令所能左右的。

第一节 官服

百官礼服有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鷩冕是宰相的衣着,冕有八旒(每旒八玉),三彩,青纩。衣为青黑罗制成,绣有华虫、火等,裳为纁表罗里,绣有藻、粉图形。毳冕是六部侍郎的衣着。冕有六玉,三彩。衣绘虎蜼、藻、粉米图形,裳绣黼、黻。絺冕是光禄卿、监察御史、读册官、举册官的衣着。冕有四玉,二彩。衣绘粉米图形,裳绣黼、黻。玄冕是光禄丞、奉礼郎的衣着。冕无旒,无佩绶。衣纯黑,无纹,裳刺黼。可见,旒、玉多寡,标志着官位的高低。
幞头也是宋代官吏的首服。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官员,在朝会、处理公务时,要穿礼服,戴幞头。这种幞头多用藤或草编织巾里,外面用纱,涂漆。它与唐代幞头相比,有所改进,以直脚为多。起初,两脚左右平直展开,后来,两脚伸展加长。有的簪以金、银、罗、绢的花卉。官吏也戴头巾。依款式而论,有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等;依质料而论,有纱巾、绸巾等;依人名命名而论,有东坡巾、程子巾、山谷巾等。东坡巾原为宋代文豪苏东坡所戴。它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些,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时则有角,处在两眉间。有人曾这样描写:“麻衣纸扇趿〔ta它〕两屐,头戴一幅东坡巾。”(杨基《赠许白云》)这是个典型的宋代文人的形象。
百官服99lib•net色也有变化。宋初规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七品以上服绿色,九品以上服青色。元丰年间有所改变:四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以上服绯色,九品以上服绿色。服色趋于简化,四种变成三种。
帝王百官穿着形制繁杂的朝服,披披挂挂,冬天尚可,夏日闷热。据说,宋代有一个丞相在盛夏穿朝服上朝,差点闷死在朝廷大殿里。因发生此事,宋代一度规定,容许百官在盛夏不穿朝服朝见。宋代士大夫主要着深衣、紫衫、凉衫、帽衫、襴衫。襴衫多以白细布制成,圆领大袖,下裳腰间有襞〔bi毕〕积。进士、国子生、州县生多着此服。

宋代幞头

东坡巾
藏书网初,诸臣祭服为衮冕。其中的九旒冕套装为: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种图形,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种图形,绯罗靴或履。这是亲王、中书门下的衣着。七旒冕套装为:犀角簪导,衣绘虎蜼、藻、粉米,裳绘黼、黻。这是九卿的衣着。五旒冕套装为:青罗衣裳,无花纹,铜装佩剑。这是四品官、五品官献官时的衣着。朱罗裳是六品官以下的着装。冕旒越多、图案越繁,官位越高。

通天冠(《历代帝王画像》)
宋代官吏佩“带”,以质地不同区分职位高低。皇帝、皇太子佩玉带,大臣佩金带,还有银、犀、铜、铁之类,各有等差。有时,皇帝把玉带赏赐臣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熙河路告捷,宰相王安石率群臣到紫宸殿祝贺,神宗皇帝解下白玉带赏赐。熙宁八年,岐王颢、嘉王頵〔yun氲〕获得方团玉带。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神宗下诏: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宰相、观文殿大学士等,佩金球文方团带,佩鱼。九-九-藏-书-网所谓佩鱼,就是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制成的鱼,作为饰物。宋代规定,着紫衣者(高级官吏)带金鱼,着绯衣者(中级官吏)带银鱼,都系在带上而垂于后。京朝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衣者,也佩带。亲王武官、内职将校都不佩。
服饰是“无声语言”的一部分。它通过使用可见的但又没有言语的象征来传播信息。因而,古人在冕冠上作了许多文章。宋代吏冠中的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都各有独特的内涵。进贤冠用漆布制成,冠额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帻巾),以示忠正。罗制冠缨,垂于颔下打结。用玳瑁(或犀角)制成簪导横贯冠中,通过发髻起牢固作用。冠梁银地涂金。这是二品以上高官朝会的首服。貂蝉冠也叫笼巾,用藤丝织成,表面涂漆,正方形,左右用细藤丝编成两片蝉翼。冠的前部有银花,上部缀玳瑁蝉,左右各有三只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据说,貂象征“内劲而外温”,蝉象征“居高食洁”。这是中书门下的首服。獬豸冠,即法冠,冠上涂碧粉,梁数依品级而定。獬豸,取其“能触邪佞”之意。这是御史大夫、中丞的首服。
宋代诸臣服饰,名目繁杂。
皇太子服饰有衮冕、远游冠、朱明衣、常服。衮冕是祭祀时的礼服。冕,青罗表,绯罗红绫里,饰金银鈒〔sa卅〕花,前后白珠九旒,二纩贯水晶珠。衮服,青罗衣,绣有山、龙等图形,红罗裳绣藻、粉米等图形。远游冠为受册、谒庙时的首服,有18梁,青罗表,饰金银鈒花。朱明衣与远游冠配套而用,它是用红花金条纱制成的,里为红纱。常服为皂纱折上巾,紫公服,配犀金玉带。不难看出,皇太子服饰是“准皇帝”的衣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是世袭制,皇太子服饰特点(特有的质料,特有的图案,特有的款式)反映了这种特殊关系。99lib•net
宋代君臣对服饰的华丽有所顾忌,他们认为用珍奇的禽兽羽毛来美化自己,有伤自然,违背仁政。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郭天信提出废除翡翠(指一种鸟的蓝色、绿色羽毛)装饰。徽宗说:“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兽,今取其羽毛,用于不急,伤生害性,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禁之。”(《宋史·舆服志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朱熹建议制定祭祀、冠婚之服,“凡士大夫家祭祀、冠婚,则具盛服。有官者幞头、带、靴、笏,进士则幞头、襕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无官者通用帽子、衫、带”(《宋史·舆服五》)。这种服饰设计方案,竭力趋www.99lib.net向质朴,比较符合理学“革尽人欲,复明天理”的宗旨。
宋代皇帝服饰有大裘冕、衮服、通天冠、绛沙袍、履袍、衫袍、窄袍、御阅服。大裘冕是祭祀昊天上帝时的礼服。大裘,用黑羔皮制成,领袖用黑缯。冕,无旒,前圆后方,前低后高,玄表朱里,以缯制成。衮服是祭祀宗庙、朝太清宫、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时的衣着。衮服为青色,绣有日、月、星辰、山、龙、雉、虎蜼〔wei伟,一种长尾猿〕七种图形,红裙绣有藻、火、粉米、黼、黻五种图形。冕有十二旒,二纩,并贯珍珠,冕版用龙鳞锦表。通天冠是大祭祀、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时的首服。宋代通天冠与唐代的有所不同,它是用辽东产的北珠镶嵌。虽说也是24梁,加金博山,但它是用金或玳瑁制成蝉形嵌在冠上。冠高、宽均为一尺,青表朱里。与通天冠相配的绛纱袍,用云龙红金条纱制成,红色袍里,黑色袖口。履袍是大礼完毕还宫、乘大辇时的便装,以绛罗制成,因着履,故称履袍。如穿靴,则称靴袍。履、靴都用黑皮。衫袍是大宴时的衣着,有赭黄、淡黄、红色等色。窄袍用于平时理政时。御阅服是皇帝的戎服,为骑马阅兵时的着装。综上可知,皇帝在不同场合着装不同,祭祀时要求庄重,理朝时要求神圣,巡视时要求便捷,阅兵时要求威武,无一不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