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供具
第一节 供具与供物
目录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鸣器——汉化佛教的报时器与呗器系统
第二章 鸣器——汉化佛教的报时器与呗器系统
第三章 “庄严”和庄严具
第四章 供具
第一节 供具与供物
第五章 汉化佛教僧人法服与常服
第五章 汉化佛教僧人法服与常服
第六章 随身具
第六章 随身具
第七章 璎珞、华鬘与数珠
第七章 璎珞、华鬘与数珠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首先,“供”成为“供养”的简称。“供养”虽也是汉语中固有的词语,有“赡养、奉祀”之意,但在佛教中,自从用来翻译梵文的Puja(其动词化为Pujana,汉语也译为供养)一词后,便成为专门祭祀、奉养佛和佛的眷属的专门性术语了。所谓佛的眷属,广义地说,是包括得佛果的一切人的,如菩萨、罗汉与诸天,以及往生西天极乐世界(还有别的佛世界)的善士,均可包容在内的。“具”呢,作为并列性词语,已和“供”的意思差不多,合起来,当做动词性词语使用,则为“献供”之意;当做名词性词语则为所供物品之总称,这种意义的“供具”又可统称“供物”,实为“供具之物”之简称也。
“供具”这个词语,本是九-九-藏-书-网汉语中固有的,在汉代很流行。它的意思大致是“备供酒食,具设食具食物”。例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吏,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还有那《汉书·叙传上》:“迎延满堂,日为供具。”看起来,这个词语属于并列结构,即“供”和“具”,都有“大事安排酒宴”之意。后来佛家用之,却有新的发展。
总之,我们这一节中所讲到的“供具”,乃是统括供物与供器而言。必须进一步说明的是,佛教所谓供养的涵义相当广泛而且在历史上是有发展的。据说,在释迦牟尼佛亲自传法的时代,佛教团体即僧团所受的供养,主要就是指供给资养佛和僧人日常生活必需的四类物品99lib•net,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这是从《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中的记载得出的;另一种是指衣服(可能把卧具包含在内)、饮食、汤药、房舍的,乃是从《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的记载得出的。我们取后一种说法,因为在法轮初转之时,为僧团建立根据地是佛教能否流传的生死攸关的大事,就是到了现在,毁了庙和尚也无处栖身啦。因而这四项特称为“四事供养”。按性质来说,这些都属于“财供养”的范畴。可是,穷苦的大众无财供养,僧众本身也身无余财,如何供养呢?不要紧,可以采用“法供养”,即进行“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上的供养方式,这些都称为“www.99lib•net法供养”。佛涅槃后,则又出现以塔为对象进行财供养和法供养的,特称为“塔供养”,初期只限于葬佛舍利的塔,后来,一方面发展为可以对所有的塔进行财供养和法供养;另一方面,也发展为对一般的逝者从佛法的角度进行供养,并可进行“回向”,即把供养所得福缘回施给指定的人或众生。追本溯源,这些都是从塔供养一脉相传下来的啊。
按供养的内涵来区分,主要可分两类。一类属于广义的,即包含佛殿中某些“庄严具”和精神上的供养在内的,代表性的是《妙法莲华经·法师品》中提到的“十种供养”,它们是:“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恭敬。”另一类则是狭义的殿九_九_藏_书_网中供养,代表性的说法是《苏悉地羯啰经》卷下提到的“五种供养”,再加上《大日经·具缘品》补充的一种,用来和六度(六波罗蜜)配合的,称为“六种供养”,又称为“六种供具”的,即“涂香”表“持戒”,“华鬘”表“布施”(按《真俗佛事编》卷二,则“花”表“忍辱”),“烧香”表“精进”,“饮食”表“禅定”,“燃灯”表“智慧”,再加上“阏伽”(水,特指净水)表“忍辱”(《真俗佛事编》认为表“布施”)。附说:“阏伽”是梵文Argha的音译,音译又作“阿伽”、“遏伽”、“遏啰伽”,意译为“功德水”,音加意译则为“阏伽水、阏伽香水、香花水”,特指佛前上供所用的内经香花加香的水。当代汉化佛教日常供藏书网奉时常用净水。密宗则必用特制的香水。现当代汉化佛教殿堂和家庭中所供养的,主要是狭义的“六种供养”的发展,即把“涂香”与“烧香”合并为“香”之一类,又按中国的情况分成线香、檀香两种。至于供器,也是按这种情况,采取汉化了的安排方式,以“三具足”为主,再环绕三具足配上别的器具罢了。
进而言之,“供具”又成为“供养用的道具”之简称。必须说明的是,“道具”指修行佛法所必备的资用器具,从僧尼随身的三衣六物到修法供奉必用的金刚杵、三具足等,名目众多,种类与数量至今没有个统一的说法。佛家认为,俗家把舞台用具也称为道具,是错误的。为了在口头上与前一种意义的供具即供物相区分,佛家用于供养的器皿,也可称为“供器”。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