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目录
第一章 1949—1954:最精彩的一段时光
第一章 1949—1954:最精彩的一段时光
第二章 1955:风云突变
第二章 1955:风云突变
第二章 1955:风云突变
第三章 1956:申辩
第三章 1956:申辩
第三章 1956:申辩
第四章 1957之一:决战
第四章 1957之一:决战
第五章 1957之二:狂风大作
第五章 1957之二:狂风大作
第五章 1957之二:狂风大作
第六章 艰难的平反
第六章 艰难的平反
第六章 艰难的平反
后记
上一页下一页
丁玲不仅以作品闻世,而且以传奇般的经历闻世。她的经历甚至比她的作品更引人关注,更耐读。
胡风是非党,他的文艺思想解放前就跟共产党不尽一致,因而受到批评和帮助。解放以后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低下高贵的头。
丁玲本身值得研究,丁玲的境际遭遇更值得研究。她的悲剧,决不仅仅是个人的、性格的,更是政治的、时代的、历史的,既是中国革命史的,也是中国文学史的。
丁玲跟胡风不同。
丁玲是从革命圣地延安出来的,她不仅是共产党员,
http://www.99lib.net
而且长期担任高级领导干部,负责掌管着全国的文学界,跟反对、背离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各种言行,进行着最坚决的批判租斗争!这样忠心耿耿维护党的利益与原则,竟然也被打为“反党”,就更加令人疑惑、震惊。
丁玲与陈企霞两人,不要说密切的关系来往,即便“较”密切,也从来不曾有过。硬把他们拉在一起搞成一个“集团”,这实在是个政治笑话。
同样令人不解和震惊的是,为了洗清泼在自己身上的脏水九九藏书,丁玲做了将近三十年的努力,不仅在极“左”思潮统治下,而且在拨乱反正之后,也是困难重重。
这就是丁玲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我们撰写这本书的初衷由来。
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40年代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5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新时期”,丁玲都曾大红大紫过,大起大落过。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间,丁玲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也向在本书的出版中给了我们极www.99lib.net大帮助的李辉,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及邓宁辛编辑致谢!
2005年1O月28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老同志和文学研究工作者的支持帮助。首先是陈明同志,他不仅提供了许多极为重要的文字材料,而且多次接受我们的采访;其次是黎辛同志,他以清晰的记忆,对于半个世纪之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此外还有李之琏、张凤珠、徐刚、李纳、夏更起、徐光耀、丁宁,以及九九藏书网故去的张僖等人,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还要向那些给了我们很大帮助的参考著作的作者致谢。
但是,动起笔来才发现,“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冤案”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它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集中体。诸多人物,诸多事件,诸多关系,都掺杂其中,起着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作用,它们和丁玲之间,它们彼此之间,错综复杂,就像一团缠绕在一起的乱麻。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一根根乱麻线择清理顺,让它们头绪分明,力求使得整个事件清澈明晰。所以,这www.99lib.net本书的写作过程,首先是一个分析、研究、认识的过程。
“文革”前新中国十七年的全国文坛,最为惨烈的冤案,除了胡风,就是丁玲。
在丁玲的沉浮悲喜中,蕴涵着当时政治的、文化的、文学观点的乃至宗派的斗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这一冤案。在这一事件中,也使得丁玲和那些参与这一事件的诸多人物,都有了一个多侧面展示自己的机会,作为一个社会形象(不是艺术形象),都更加生动丰满了许多,使得我们对于他们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于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更多内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