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只在红人手下工作
兄弟搭配,干活儿不累
目录
第一章 命中注定要当官
第一章 命中注定要当官
第二章 上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
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
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
第四章 一把手才叫“官”
第四章 一把手才叫“官”
第五章 俘获君心的智慧
第五章 俘获君心的智慧
第六章 成熟的政治家
第七章 只在红人手下工作
兄弟搭配,干活儿不累
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第九章 当个贪官不容易
第十章 揭短是有风险的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上一页下一页
另外,和珅要比和琳的年龄大一些,从个人角度而言,他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弟弟像自己一样。这其实就跟我们现在社会上所有的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百万富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想法是一致的。
话说到现在,有的读者就会问啦,和珅他的弟弟叫什么名字呀?叫“钮祜禄·和琳”。“钮祜禄”是姓,“和琳”是名。后面的内容里,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就直呼其名为和琳。
您还真的想错了,袁枚的这首诗,还真不是袁枚在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人生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还真不是为了拍他们的马屁而写作的;而是袁枚在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尚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习的时候就写成的。
这些公子哥儿们给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起了什么外号呢?“书蠹”呗!“书蠹”就是“书虫”的意思,就是骂他们死读书、书呆子嘛。
第一,和珅家里面的人,没有一个像他一样的贪官——虽然我们还没有考证他到底是不是贪官,但是他的家人都不是贪官可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不管是他的弟弟还是他的儿子,都不是贪官。
这一回,您还真的说错了。据我了解,和珅家里面的人,个个都跟和珅不一样。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根据《清史稿》上的记载,和珅有一个弟弟,而且仅有一个弟弟,没有哥哥。
虽然当时在咸安宫官学里面学习的一些公子哥儿们不太喜欢他们兄弟二人,可这里的老师们都非常地欣赏这对刻苦好学的兄弟呀。
袁枚留下的文学著作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作为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作为文学家,他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的笔记小说《子不语》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齐名。此外,他的《随园食单》,是清朝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99lib•net
您还别说,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还真都是很有心计的人。在和珅的安排下,他们哥儿俩在学校里,还真是有分工、有合作呢。他们兄弟二人学到的东西还真的是有同有异呢。
前面我们讲到了袁枚只当了10余年的官就辞官归隐不干了,他又喜好旅行,又爱交朋友。根据袁枚的上述特点,我分析这首诗应该是袁枚到北京看望他在北京的老朋友的时候写就的,他的老朋友应该是在咸安宫官学任教的老师,这个老师应该不但教过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而且应该很欣赏他们。
他们的关系如此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二人是自幼父母双亡,生活很艰难,必须同甘共苦才能出人头地;再加上和珅是兄长,毕竟比和琳大一些,因此从小就懂得照顾他的这个唯一的弟弟。
第二,我们可以看到,袁枚对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评价稍有不同。
袁枚当时实际上已经看出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并据此预言出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将来不同的前途。这实际上已经替我们初步解答了一些心中的疑问——为什么亲兄弟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
更为奇怪的是,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居然一生关系都很好。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提携。
第一,我们可以看到,袁枚对于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说他们中的一个能擎天(肯定是日后的和琳啦),另一个要捧日(肯定是日99lib.net后的和珅啦),平分秋色,都是国家所倚重的股肱之臣嘛。
那个时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和珅9岁,他弟弟7岁。那年,他们上了一所北京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
提起和琳,常常使我们史学工作者感到很奇怪。因为,他与他的哥哥和珅完全不同。
正是因为兄弟二人的刻苦好学,所以他们也很招人嫉恨。
有的读者又会问啦,和珅与他的弟弟和琳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袁枚(1716~1797年)是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颇有贤名的县令。他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等县知县,颇有政绩,但40岁即主动解甲归田,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隋氏废园。隋氏废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故改名为“随园”。
开始的时候,这些公子哥儿们还敢欺负他们家贫,经常捉弄他们两个人。可是后来毕竟因为和珅、和琳兄弟二人也真是做到了所谓的“文武双全”,还是有些真本事的,所以这些公子哥儿们也真是奈何不得他们,就只能做些给他们起起外号之类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到,和珅与他的弟弟和琳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和珅能够很好地照顾他的弟弟,和琳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听他这个哥哥的话的习惯了。
有的读者听到这里就会产生新的问题了:和珅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安排呢?是不是因为和珅贪生怕死,就不顾及自己的亲弟弟的死活呢?
这首诗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的认识有以下两点: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咸安宫官学实际上是一所国家高级干部培训学校,是一所官员后备学院,更为准确地说,它应该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高级行政干部管理学院。这所学校在乾隆年间大量招收八旗官员子弟入九-九-藏-书-网学。在这所官学学习的学生,如果不是名门显贵之后,那一定是达官子弟。在当时,咸安宫官学的名声要比景山官学高得多啦。
根据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出生于1716年的袁枚要比和珅大35岁,早在和珅出生前11年就考中了进士。更为重要的是,他只当了10余年的官就辞官归隐不干了,那个时候,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还没有出生呢!从那时直至1797年他82岁去世,这50年间他一直拒绝为官。以他的人格,还不至于沦落到拍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马屁的程度。
因为年纪还不太大的和珅最起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兄弟两个人要想在当时的社会上出人头地,应该做到文武双全,才能互相帮助、互相提携。而要想做到文武双全,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兄弟二人就必须有分工、有协作。就要有人学文、有人习武。
当时的著名诗人袁枚为和珅两兄弟所感,赋诗颂扬他们:“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造成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历程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学文的人性格容易变得内向,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人际关系,用来算计别人;学武的人则相反,他们必须外向,更加注重与他人在武功上的真实切磋,而不会把大量时间用在算计人上。这就是造成和珅、和琳兄弟二人未来的性格如此不同的重要原因。
有的读者又会问了,这个袁枚是在什么情况下赋诗颂扬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呢?
那么,谁来学文、谁来习武呢?和珅懂得下面的道理:严格说来,学文、习武,各有利弊。学文的益处是可以增强自己的修养;弊端是很难做到迅速地出人头地,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百无一用是书生”嘛。习武的益处是只要认真努力,就可以迅速地出人头地;弊端是随时有生命危险。
第二次讲和珅的这个弟弟是在叙述和珅求学前后的时候。
提起大贪官和珅的家庭,我们的观众就会有一种直觉99lib•net:他的家人里面,如果不像是传说中的纪晓岚给和珅的题字一样——“个个草包”——都是凭借和珅的官势和权威为生的话,那也一定应该是一个个都是男盗女娼。总之,没有一个人是好东西。
他觉得,一是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又相貌堂堂,非常招人喜爱,很适合凭借自己的相貌优势与人打交道,因此适合学习文科;而自己的弟弟不但相貌差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和珅觉得应该没有什么战事发生,习武应该没有什么危险存在。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和珅、和琳兄弟二人上学了。他们在咸安宫官学上学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是否一样呢?
有的读者就会问啦,呦,这首诗是不是大诗人袁枚在和珅、和琳兄弟二人的人生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呀?是不是为了拍他们的马屁而写作的呀?
第一次讲和珅的这个弟弟,我们是在叙述和珅3岁时的一件事的时候。
相同的是,在学校里,他们兄弟二人从来不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游手好闲、恃强凌弱。他们兄弟二人从来不与这些公子哥儿们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们兄弟二人总是互相帮助,共同刻苦学习各种文化礼仪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互相帮助、刻苦学习现在是唯一的机会了——如果这条道路走不通,那就没有什么道路能走得通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和珅还是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家里家外的诸种可能性才做出了如此的安排的——虽然这种考虑事后证明还是有很大问题的。
不同的是,经过和珅的分析,两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的。
哥哥学文,弟弟学武;哥哥据说是个贪官,弟弟可从来都是清官;哥哥到处得罪人,弟弟到处替哥哥擦屁股。
在第二章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和珅与他的弟弟在这所学校里面经常受气;我们还曾经介绍说,和珅在这所学校里学到了很多别人所不具备的知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和珅掌握了四种语言:满语、蒙古语、藏语和汉语。99lib•net那么,和琳在这所学校里,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与他的哥哥学到的是否一样呢?
关于和珅的这个弟弟,我们在前面谈到过两次。
我们谈到在和珅3岁这一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的家发生了一次大的变故。他的母亲在生和珅的弟弟的时候难产死了,他的弟弟活了,他的母亲却死了。
一起长大的亲兄弟,一起读的书,一起参加的工作,为什么在工作以后会有如此多的不同?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二人有如此的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解答这些问题。
和珅经过反复权衡,还是做出了如下决定:和珅自己侧重于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和乾隆的诗文笔体,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科类,尤其是为官之道的内容;和琳则侧重于学习各种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理科类,尤其是军事院校学习的内容。当然,我这里说的是侧重于,不是仅仅学习这些。
在和珅的家人当中,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他的弟弟和琳。
话可不能这么说。和珅之所以要做出如此安排,是有着深思熟虑的。
欣赏这对刻苦好学的兄弟二人的人物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人吗?有啊,前面我们说了一个曾经担任过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的人——英廉——不但看中了和珅,而且还把自己唯一的亲孙女嫁给了和珅吗?
第二,和珅家里面的人,没有一个像他一样的京官。用现在的话讲,他们都不在北京上班,都离皇帝很远很远。
除英廉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人看中了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吗?尤其是有什么人看中过和琳吗?有啊,多了去啦。最为著名的是当时的著名诗人袁枚。
像和珅、和琳兄弟二人这样的“穷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面应该是很少的。他们能够上得起这所学校,也是受益于他们的父亲福建副都统常保。常保在把这两个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后不久就死于福建副都统任上了。
从袁枚诗中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在这所学校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为他们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