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适时打出同情牌
目录
第一章 命中注定要当官
第一章 命中注定要当官
第二章 上了高干学校的穷学生
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
第三章 当好苗子遇上好伯乐
第四章 一把手才叫“官”
第四章 一把手才叫“官”
第五章 俘获君心的智慧
第五章 俘获君心的智慧
第六章 成熟的政治家
第七章 只在红人手下工作
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适时打出同情牌
第八章 潜伏在大清朝
第九章 当个贪官不容易
第十章 揭短是有风险的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上一页下一页
努尔哈赤是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是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日后二百多年的大清朝。
当然,这也养成了和珅独立的人格。孟子曾经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们往往是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痛苦,也催人奋进。自立、自信、自强、谨慎、工于心计,这是成就和珅一生事业的基础,也是和珅最终能够得到乾隆皇帝喜欢的重要原因。
一是和珅的童年时代很不幸。
吴省兰听说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和珅后,就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首先是登门去拜见和珅。他与和珅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珅为老师,自称门生。和珅身为乡试的主考官,而吴省兰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珅当之愧。就这样,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摇身一变,由和珅的先生变作了和珅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多照应,和珅就把他猜到的试题告诉了他们。
当然,像和珅这样经历过苦难的聪明的人,如果走向人生的另一个方向的话,那他们对于社会的危害就会更大。很多脆弱的人承受不住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打击,有的人愤恨,恨他人,恨社会,恨命运,进而报复,甚至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变态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和珅当下就让吴氏兄弟多多留心《论语》“乞醯”章,自然不会有错。吴省钦、吴省兰大喜过望。乡试过后,题目果然不出和珅所料,他们二人因此都考中了举人。自此,他们二人就成为和珅的死党,一路官运亨通,直到和珅倒台之后,他们才被罢免。九*九*藏*书*网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汪如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汪如龙这个盐商只是个商人,其实不然。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祖父于康熙年间做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也当过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学习书画。汪如龙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汪如龙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乃弃文从商,逐渐成为江南大贾。但是,你汪如龙再有钱,也是社会的底层。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你商人再有钱,也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永远不会让人看得起。所以,作为汪如龙来讲,他还是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商人身份。这时,他想到了和珅。
顺天府乡试的考题是由乾隆皇帝亲自拟定的,在《四书》范围内出,一般是由内阁向皇帝呈上一部《四书》。由皇上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将其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和珅又是怎样猜到试题的呢?野史上说,乾隆皇帝把题目拟好之后,交给身边的太监,由太监捧着密封的题目交给内阁。和珅早就等在路上,拦住他,问他乾隆皇帝命题时的情况,太监说乾隆皇帝翻阅《论语》第一本,等到快翻完的时候,才面露微笑,奋笔疾书。和珅由此推断,考试的题目一定在《论语》“乞醯”一章中。http://www.99lib.net
历史上,自幼或丧母、或丧父、或父母双亡而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太多了。这些伟人,不但经历过更多挫折,而且经历了更多思考,还要时时留心,并给予自己信心以面对更多的挫折。
像他们这样的人出了成绩、成就了大事业,更加值得人们的尊敬。
以和珅的聪明才智,猜中乾隆皇帝的考试命题,本来不足为奇。只是前面这个故事中的“乾隆乙酉年”,历史上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此时的和珅尚未被皇帝见用,尚在咸安宫官学读书。因而,时间的差误,影响到事实本身的可信度。但是,和珅具备揣摩皇帝意图的这种才能,却是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和珅通过这种办法,培植党羽,也是非常可信的。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
乾隆皇帝喜欢和珅,很大程度上是在回忆和认同大清朝艰难的创业历程。您想呀,乾隆皇帝的祖先——努尔哈赤、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他们都像和珅一样幼年不幸,看到和珅,乾隆皇帝能不想到几位先人吗?能不同情和珅吗?和珅自己又聪明、有才华,乾隆皇帝能不帮助他成就一番事业吗?况且,这对乾隆皇帝来讲,就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呀。
醯,是我国古代对于醋的别称。我们今天称呼山西人为“老醯”的“醯”字实际上就是这个字。《论语·公冶长》篇里面记载,“子曰:‘孰谓微生九*九*藏*书*网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微生高是孔子的学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爽直?有人向他要点儿醋,他家没有,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来一点儿给别人。”
虽然吴省兰满腹经纶,但就是久久考不中进士。吴省兰的学生和珅一举成名后,吴省兰就想通过走和珅这条捷径,达到科考蒙混过关的目的。而此时的和珅兄弟二人正在培植党羽,也急需吴省钦、吴省兰这样满腹经纶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除汪如龙外,严格说来,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二人也是符合这第一项基本原则的。
和珅随乾隆皇帝南巡时,受尽汪如龙尊崇。而且,汪如龙很会讨皇上欢心,和珅有意拉拢他道:“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共创大业吧!”汪如龙也知道自己如能入得和珅门下,不但荣华富贵,权力、美色皆入己囊中,于是回道:“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和珅满口应诺。就这样,汪如龙拜在了和珅门下。
“乞醯”中嵌着“乙酉”两个字,而乡试之年恰好是乙酉年,凭借着和珅对乾隆皇帝的了解,和珅认为,乾隆皇帝一定是以“乞醯”一章的内容为乙酉年科考的题目。
和珅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幼年遭遇不幸、科考又未成功的人,尤其是科场失意的读书人。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这些人更容易成为他的密友。
通过类似的方法,和珅还拉下不少人马聚集门下。《清史稿》上记载,在和珅被抄家的时候,家里门客、奴仆有上千人,宛然有战国食客三九*九*藏*书*网千的孟尝君之风。
空有一身才华却在科举考试中不能得中,这不能不说是和珅的悲剧。不管你和珅再怎么有才能,你还是不能得到朝廷中很多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的大臣的肯定。肯定了和珅,就等于是在否定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自己。这也迫使和珅在朝廷中只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心智,认真研究皇帝个人的好恶,投其所好,步步高升,从而走上了人生的邪路,最终落得个十分悲惨的下场。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不只是和珅个人的悲剧,更不能不说是整个大清朝的悲剧。历数296年的大清朝,多少有才能的人都被这可恶的八股取士制度吞噬了生命。即使没有被吞噬了生命的人中,又有多少人能生活得幸福或是能够充分地为国家效力呢?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没有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人的作品,哪一篇不是一字一血地充满着对于八股取士制度的谴责的呢?而通过这八股取士制度胜出的人中又有多少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呢?
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知道,和珅的经历、背景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更不能不说是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的悲剧。早在隋唐时期,曾经被人誉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科举制度,本意是通过考试选拔更多的普通地主阶级中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是一种巩固统治的好办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却走上了反面,只能选拔庸才和顺民,不能真正选拔人才为统治者所用。1905年,这被伏尔泰等西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甚是称赞的制度最终被历史舞台淘汰了。
吴省钦(1729~1803年)是乾隆二十八年(99lib•net1763年)进士,吴省钦之弟吴省兰(?~1810年)也在乾隆二十八年由举人考取咸安宫官学教习的,他曾是和珅的老师。
和珅是两个方面结合的典型:既很有工作能力,又贪婪成性。这两方面的特点为他成为“巨贪”创造了最为适合的温床。
和珅经过了几年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习,又得到了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的赏识。在结婚后不久他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没有中举,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毕竟,和珅是太有才了。
顺治皇帝即位时,掌握帝国实权的是他的叔叔多尔衮。为了能够“独立”,他日日刻苦学习、励精图治,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
二是和珅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
远的不说,仅就清朝而言,努尔哈赤10岁丧母,皇太极12岁丧母,顺治皇帝福临6岁丧父,康熙皇帝8岁丧父、10岁丧母。上述诸人哪一个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
我们为人处世都知道,经历、背景基本相似的人,共同语言似乎更多一些,他们更容易成为知心的朋友。您想呀,就比如和珅上咸安宫官学时遇到的那些同学,他们能与和珅有共同语言吗?那群富人家的贵公子,能理解和珅这个无父无母的穷孩子吗?不成为对手就不错啦,不欺负他就不错啦,哪能成为朋友呢?
和珅3岁丧母,9岁丧父。从小和珅兄弟二人只能寄人篱下,每天看继母的白眼生活,可谓童年不幸。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