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第二章 “挑战海上霸主”
——走向大洋
目录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第二章 “挑战海上霸主”——走向大洋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下篇 专题解说
下篇 专题解说
上一页下一页
德国在海上的跃跃欲试,尤其是建立至少世界第二的海军的作为,从长远来看是很不明智的,其组建计划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并引发了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英国人本来计划在1906年下水了新式“无畏”级主力战列舰后,稍稍放缓步伐,减少对财政的压力。但面对咄咄逼人的提尔皮茨,英国人开始加快了他们造舰的速度,因为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是容不得挑战的。到1914年夏天宣战时,德国已经能够集合29艘战舰来对抗英国的49艘。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德国舰队显然不能在公开行动中有效地克制英国舰队。
“德国的目标是求得这样一个地位——在那些欧洲文明范围之外的国家,在他们的人民中间,德国的影响、德国的资本、德国的商业、德国的工业和德国的聪明才智可以和其他强国在平等条件上进行竞争……”这段话出自19世纪末柏林大学历史学教授德尔布吕克所写的《为什么德国建造军舰》,字里行间反映出当时德国迫切追逐海外利益的要求。
普法战争结束后,德皇威廉一世以胜利者的姿态在战败国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一个曾经分裂为无数小邦、彼此征战不息、内耗不断的民族,在俾斯麦手中奇迹般地在短短几十年里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欧洲大陆的中心突然出现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对所有的欧洲大国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英国很快发现,统一的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并且很快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比之前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更难以捉摸,更难以对付。
德皇威廉二世继承了一个欧洲最强大的帝国——德意志帝国。他有着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头脑,在其全盛时期,他的一言一行都足以震动世界,在声势显赫如日中天地统治三十年后,却被总参谋部架空,被人民抛弃,最后凄凄惨惨地躲到外国苟延残喘地度过余生。
威廉二世执政以来,德国奉行的“世界政策”的核心是称霸世界,德国开始和英国争雄。英国竭力想利用武力吞并南非,从布尔人手里夺得奥兰治和德兰士瓦两个共和国,因为这里的钻石和黄金对英国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德国也早就垂涎这个地区,威廉二世一面鼓动德国向这一地区输入商品,向德兰士瓦进行经济渗透,一面用金钱和军火支持布尔人对抗英国。英国历史上的战争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建立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如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国的鸦片战争,布尔战争也属于这一类战争;另一类是与欧美列强争霸欧洲、争霸世界的战争,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当数两次世界大战。如果说布尔战争中止了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两次世界大战则终结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至于俾斯麦,则自信地以为无人能替代他的位置,甚至宣称:“皇帝是一个最能迁就人的主子,无论什么政事他都不敢反对我。”但重要的是,二人在内政外交政策方面出现了巨大分歧,俾斯麦抱怨说:“皇上像只气球,不把线抓紧,就不知道过一会儿他会飞到哪里去。”这一切成为导致他们决裂的主要原因。威廉二世奉行帝国主义,以显示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而一改以往俾斯麦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中心主义。在帝国议会的讲演中,威廉二世以无比热情的口吻说:“俾斯麦推行的欧洲大陆政策十分狭隘,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世界各地都应体现德国政策。”帝国议会为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对外政策由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转为威廉二世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之后,德国便加入了欧洲国家的造舰比赛的行列,俾斯麦曾告诫德国要以陆上力量为满足,威廉二世则对意大利国王说:“我在位多少年来,我的幕僚们、欧洲的那些君主们总是把我的话当作耳边风。要不了多久,有我伟大的海军做后盾,我的话就会有人洗耳恭听了。”
自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霸权,不仅失去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而且还屈辱地让普鲁士皇帝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里加冕为德意志皇帝,这导致法德之间的仇恨不共戴天。法德两国的决策者推行互相仇视的外交政策,也造成了欧洲对立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不可缓和的格局。德国迅速崛起以后,不满足于旧的世界秩序,企图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英国想要消灭德国这个竞争者,同时削弱法国和俄国;法国则打算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巴尔干地区的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奥匈帝国和俄国都把手伸进了巴尔干。1900年,巴尔干地区出现了5个独立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波斯尼亚虽名义上还属于土耳其,实际上已经被奥匈帝国控制。俄国于是想阻止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的扩张,并企图攻占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各自的野心,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战争阴云密布,山雨欲来,已经变成一只巨大的火药桶,只是在等待着某一根导火线的引爆。
威廉二世刚即位不久时,他的大臣们甚至怀疑他不能胜任工作,不过威廉是个头脑聪敏的人,他善于取悦于人,很快就把这些大臣摆平。可以说,他把母亲的智慧和父亲的耐心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这一点的确吸引了很多人。有人说威廉二世毫无政治才能,那无疑不符合事实,如果威廉二世真的不懂得玩弄政治手腕、操控民意和培植党羽,就不可能在1890年的政治危机中一举搞垮俾斯麦。俾斯麦是德意志的创立者,事实上的民族之父,也是欧洲近代最受尊敬的政治家之一,可是他已经老了,虽然俾斯麦根本没有认真反抗,但威廉二世的胜利仍然是很难得的。由于天生的缺陷,威廉一直都在当演员,他扮演着既敏捷又强健的军人,当参加典礼时,他总是使劲地挥舞右臂以掩饰自己孱弱的左臂。由于担心被人看成弱者,威廉二世一直保持昂首阔步、虚张声势的架势,在几乎1/4世纪的时间里,他一直面对世界高谈阔论,这位年轻的统治者行使权力的后果就是将他那神经质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马克斯-韦伯对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政治评价如下:“我觉得我们处在一群疯子的统治之下。”为首的“疯子”就是皇帝本人,在他的脑海中,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企图联合颠覆德意志帝国,用威廉二世的话来说,德国感到他们处于刺刀的包围之中,于是用人们所谓的“愤怒的沙文主义”来作出回应。“当在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结果使别的国家望而生畏,联合起来对付它。”事实上,英国、法国和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使它们很难联手对付德国,但威廉二世的疯狂外交手段居然把它们逼到了一起,真的搞出了一个针对德国的三国协约,而这在俾斯麦当政时是被巧妙避开了的。
19世纪时,得意忘形的英国殖民者曾狂妄宣称:“大英帝国无落日。”当时英国倚仗其经济和军事实力,运用炮舰政策,疯狂地推行强权政治,侵略魔爪伸到了世界各地,把凡是能够抢到的土地都攫为己有。英国人主张获得无限制的海权地位、对海域的管辖权,以及远洋贸易特权,主张对地球上所有财富的利用。“我们是世界第一的民族”是每一个英国人的信条,他们简直不能想象这一信条遭到置疑。一百多年以来,象征着英国的强大和其在世界上重要性的建筑物一直矗立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上,广场的兴建是为了让人们记住过去大英帝国海军的荣耀。广场西南角有一座巨型“海军拱门”,正中耸立着庄严的纳尔逊纪念柱,顶端是全副戎装的纳尔逊塑像,高近六米。纳尔逊曾是击败拿破仑舰队的英国海军名将,纪念柱基座四壁是他曾指挥过的四大著名战役的铜雕,英国人小心谨慎地使它免遭破坏。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这一协定承诺:当协约一方和第三方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保持中立。俾斯麦一被免职,从大臣及法官干预下解放出来的那些德国外交部的专家们就说服威廉取消了1887年与俄国共同签署的“再保险条约”,他们相信法兰西共和国和沙皇俄国绝不会结成联盟。然而1891年沙皇在演奏法兰西革命歌曲时居然脱帽肃立,加上法国在财务上支持俄国工业化后,1894年,两国结成同盟,是为“法俄同盟”。至此,倘若大国之间的冲突爆发,德国将面临两面作战的可能。英国由于与法国之间有互保条约,并且英国也希望俄国能够从背后牵制德国这个新兴的强劲对手,最终也成了俄国的盟国,这样,法、
99lib•net
俄、英结成了“协约国”,而德国和奥地利加上后来的意大利是“同盟国”,两方对峙的力量开始形成。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

三、“海权论”的鼻祖——马汉

四、走向大洋——崛起中的德国海军

1890年5月起,德国先后开工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与以往的德国铁甲舰设计思路不同,该级舰突出了公海战斗的要求,将舰队海上思想放在首位,与英国划时代的“皇权”相似,是海军发展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铁甲战列舰。就在德国海军开始走向大洋的同一时期,影响深远的“制海权理论”诞生了,并立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找到了理论依据。在19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几年里,世界目睹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海军军备竞赛。这一时期,德国的舰队开始壮大起来,准备与俄国、法国进行一场海上交战。这时,在如何对待英国的态度上它犹豫了:是对英国采取强硬态度呢,还是试图和解?德国有些举棋不定。1913年,英国政府建议双方在一年内停止建造军舰,但德国拒绝了这项建议。德国在海洋方面的跃跃欲试,尤其是建立至少世界第二的海军的作为,从长远看是很不明智的。威廉二世非常热爱他的海军和他的地位赋予他的这套海军制服,然而他的帝国为他所做的那个漫不经心的“世界帝国”之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德国制定的排斥英国海军的作战计划,促使英国警醒并与法俄结成了同盟,以封锁德国走向欧洲霸权的道路。

福克兰群岛战役中,德国轻型巡洋舰“莱比锡”号在英国装甲巡洋舰“康沃尔”号的炮火之下屈服了。
有关宫廷对威廉二世出生之记录指出,他的脑部可能患过病,以致造成脑部损害。如此的健康问题,可能令他培养了具有野心、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罢黜俾斯麦的事件。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也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后,马上就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了冲突。其实,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于人的,他要亲自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他在1890年迫使盛气凌人的俾斯麦去职,任命冯·贝特曼·霍尔维格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贝特曼·霍尔维格的意见,并肯定他对内政事务的远大目光,例如他对普鲁士选举法的改革。

五、“德国海军之父”——永远的提尔皮茨

普法战争以后,虎虎有生气、野心勃勃的德国在欧洲的心脏地区日益壮大,到“一战”前,德国的人口已上升到7000万,超过了法国或者英国的人口,其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开始在海外殖民地的问题上向英法发起挑战。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由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日益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于是开始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阿加迪尔是摩洛哥的一个港口,摩洛哥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尔扼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欧洲列强争夺的要地。欧洲经历过紧张和松弛,但没有经历过安宁,1905年和1911年的两次摩洛哥危机,几乎使英、法卷入对德战争。
威廉二世的遗愿有两个:一个是他死后葬礼上不能出现纳粹标志,但纳粹德国并没有按照他的遗愿去做,在威廉二世的葬礼上出现了纳粹党党徽。第二个是王朝不复辟他的遗体就不运回德国安葬,这个遗愿得到了纳粹德国的尊重,直到今天,威廉二世的遗体还安葬在荷兰。
英国是一个岛国,海权对英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和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在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的19世纪,海权不仅意味着国家的安全,更意味着殖民地,意味着资源、财富和势力范围。自从1805年英国海军在海军将领威尔逊的率领下打败了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一举夺得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之后,英国不允许任何国家威胁这一海上霸主的地位。所以,欧洲大陆任何一国的海军建设和扩充,大英帝国都视为对自己海上霸主地位的挑战而不能容忍。英国与德国的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它视德国在阿加迪尔的举动是企图挑战它的海上霸权,德英海军竞赛迫使英国承认,即使新建了无畏舰队,但是如果没有法国的协助,还是无法保护大英帝国的海上通道。在阿加迪尔危机之后,英国强化了与法国的关系,使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可以说,阿加迪尔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第一次危机。德国不断加强海军,促使英国在1904年和法国达成了和平协议,这解决了两国之间的许多突出矛盾。德国于是在摩洛哥问题上挑起一场外交危机,以此作为回答并试图瓦解增进中的盎格鲁-法兰西友谊,但这个举措使这两个国家走得更近了。
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开始推行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德国的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像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威廉二世实行的“世界政策”引起英国的恐慌,因为大英帝国的生存基础就是世界性贸易和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德国的扩张政策,注定要损害英、俄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利益,英国人开始坐立不安。
提尔皮茨是一个极有胆魄的人物,他不但决意为德国创建一支真正的远洋舰队,而且还希望这样一支舰队能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匹敌。威廉二世对提尔皮茨的胆略和雄心十分欣赏和信赖,全力支持他的扩充计划,并在不久后封他为伯爵。这种信赖是如此深厚,以至于提尔皮茨最后获得了“永远的提尔皮茨”这样一个称呼。这个称呼是因为当他身边的人如走马灯一般来来往往时,提尔皮茨却始终保持着他的权力。随着德国海军战略的不断调整,新型武器装备的陆续成军服役,海军作战实力特别是远洋作战能力的逐步增强,德国海军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军事行动中去,日耳曼战舰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威廉二世曾说:“我不把我的海军建立到和我的陆军同等水平,我决不停息。”根据提尔皮茨的建议,新建成的德舰全都舱室狭窄,重重设置水密门,水线以下的一切隔板都不开联络门,以防区域进水后脆弱的联络门被压破。德舰的贮煤舱也尽量设计在舰体两侧,以起防护作用。面对英国海军的优势,提尔皮茨追求舰艇在战斗中的生存性和稳定性,他的努力收到了效果,在“一战”中,德国战舰较英国战舰而言在生存能力上明显占有上风。在190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几年里,世界目睹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海军军备竞赛,这一时期,德国的舰队开始壮大起来,准备与俄国、法国进行一场海上交战。
战争是争夺利益的最激烈形式,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大国的崛起和衰落往往都伴随着战争。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而新兴大国需要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从1871年到1914年的43年间,德国日益强大,德皇威廉二世欲当欧洲霸主,英法俄等传统大国的利益受到新兴大国德国强有力的挑战。
1914年,欧洲局势风云变幻,大战一触即发,威廉二世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局势的发展和变化。6月28日,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威廉二世欣喜若狂,极力鼓动奥匈帝国发动战争。在他的煽动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与他预期的相反,战争最终以德国的惨败告终。战败后的德国发生了十一月革命,当时威廉正在比利时的德军总部。兵变令他十分惊讶,此时的帝国已经失去最后的支持,就连兴登堡这个一生拥护皇帝的将军,也只能劝谕威廉退位。霍亨索伦王朝结束了,退位后的威廉二世流亡到了荷兰,在那里度过了自己暗淡的余生。但他并没有忘记德意志,当“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德国打败了英法联军,法国在贡比涅森林中签署了向德国投降书后,闻讯的威廉二世给希特勒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电。1941年6月4日,这位曾叱咤一时的战争狂人终于在“德国将征服九_九_藏_书_网世界”的美梦中去世了。
海外贸易对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兴盛是不可或缺的,德国迅速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化强国后,海外扩张成了其通向帝国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因此其寻求殖民地的野心也不可能得到满足,扩张的欲望只会随实力的逐步膨胀而高涨,小心谨慎的发展策略已经难以满足利益阶级的需求。威廉二世梦想使德国成为拥有广泛海外领地的世界帝国。
在德国所面临的海洋挑战中,它不可能也没有实力以夺取制海权作为主要作战目标。然而,它的主要海上敌人——英国皇家海军,虽然有着庞大且实力强悍的舰队,却又有漫长的海上航运线需要守卫(这些航运线给英国运来了其遍布于全世界各殖民地的丰富的物产),因此战时只要切断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就可能赢得一半的胜利。
1890年,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问世,他的理论受到各海军大国的欢迎,对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05年的日俄对马海战,把“大舰巨炮”致胜理论和战列舰主宰海洋理论推向了新阶段。自此,拥有战列舰的多少和主炮口径的大小,就成了衡量海军战斗力的标志、国家实力的象征。进入20世纪,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开始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开始大张旗鼓地发展海军。在所有欧洲国家中,战前德国在工业发展上最为惊人,并且具有很高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对此英国很是紧张,为了保持自己在海上的优势,从1905年开始,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德国不甘落后,1907年,德国也开始建造“无畏”舰。倍感压力的英国不得已,遂采取“以二对一”的海军政策以相应付。

一、霍亨索伦王室的终结者——威廉二世

俾斯麦在统一战争中的战略上的胜利,以及其后娴熟的外交政策,曾一度将新帝国领入了欧洲一个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他的后继者们没有看到德国位置的优越性,而且也未意识到,任何使德国成为欧洲霸主的企图都将使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它。自普法战争之后,普鲁士与法国结下了不解之仇,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采取结盟政策来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了“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巴尔干半岛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加上俄国的内心也不希望普鲁士强大起来,德国最终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德奥联盟。与此同时,俾斯麦又看上了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有利益冲突的意大利,这样就有了后来的“三国同盟”。
提尔皮茨在1895年成为海军少将之后,在东亚指挥远东巡洋舰队,参与了对中国青岛的侵略。1897年提尔皮茨被任命为帝国海军大臣,这次任命标志着他与威廉二世亲密合作关系的开始。1895年,年轻的威廉二世开始致力于建造一支庞大的海军。提尔皮茨在1897年宣布了第一个舰艇建造计划。1900年,德国再次宣布,计划建造两倍于当时的舰艇数量。数百年来独霸海洋的英国受到了无可回避的挑战。作为回应,1906年英国首次建成全新的“无畏”级战列舰,意图以更强大的火力、更厚重的装甲和更快的巡航速度重新统治海洋,然而此举却导致新兴的工业强国德国开始和英国展开规模庞大的海上军备竞赛。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南靠阿尔卑斯山脉,海岸线长1300公里。但德国海军不仅力量较弱,而且偏于西欧一隅,其主要任务局限于国内防御,使其活动和作战区域仅局限于北欧地区,也就是德国海军舰船通常只在自家门口打转。
1888年6月15日,在德意志帝国首都柏林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加冕典礼,当天,一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戴上了尊贵的皇冠,他就是德意志帝国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霍亨索伦王室的终结者——威廉二世。威廉二世于1859年1月出生于波茨坦,是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长子。维多利亚皇后是亚历山德拉皇后的姑妈,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姐姐。威廉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大学毕业后,他按皇家惯例到军队服役,并于1885年被任命为波茨坦第一近卫军团司令,可谓少年得志。但可叹的是威廉二世出生时左臂因病而萎缩,失去了手臂的正常功能,这对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的继承人来说是一个令人烦恼的缺陷。也许是生理上有病所致吧,威廉二世显得过度虚荣和喜欢炫耀自己,他常炫耀自己的数百套军装,高兴的时候一天能换装十几次。有一则在柏林圈子流行的笑话:“他不挂上海军上将徽章就不逛养鱼池,不打扮成英国陆军元帅的样子就不吃葡萄干布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五十多岁的威廉已经统治德国长达二十多年了,可是他仍然保留着一股孩子气。许多人宣誓效忠于他,却觉得他既不成熟也不可靠,这一点都不奇怪。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经常用左手拿着一对手套,让左手看起来长一点。他也喜欢用左手倚在剑或拐杖上,达到比较体面的效果。
1890年德国同俄国的条约即将到期,威廉二世没有成功地继续与俄国结盟。沙皇尼古拉二世曾说过:“威廉是一个没有教养的恶少。”可以看出沙俄对德国新主人的反感和敌意。此后俄国逐渐向法国靠拢,终于在1893年同法国正式缔结了军事同盟。也许这其中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威廉二世,各国之间的关系原本也是伴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俾斯麦时期,德国国力尚弱,除陆军外无力涉及更多领域,伴随着德国公海舰队的建立和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地,英国人于是选择了与法国人结盟来对抗德国。俄国本来是德国盟友,但在巴尔干地区与德国盟友奥匈帝国发生冲突,德国在协调巴尔干问题上不能有效平衡各方利益,终将俄国推向了英法一边,这也是历史的发展使然。威廉二世是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其政治野心就是称霸世界。1895年,他宣称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即建立起所谓的“大德意志帝国”。
19岁的马汉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北军“国会”号军舰上任职,随舰在巴西、乌拉圭海岸执勤。但只参加过一些零星的小规模战斗,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他43岁时写了一本研究美国海军内战的书,这本书被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院长鲁斯看到了,于是邀请马汉到他的学院去教书。在海军军校执教的生活使得马汉能有更充分的时间从事战史研究以及海军战略的思考。在教学期间,马汉的第二本书《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出版了,此书才面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世界畅销书之一。该书被称为“海军史上最杰出的著作”。马汉也因此一下子成为美国海军历史学会的主席,俨然成为了美国海军理论的头号权威。
当时的德国海军只是一支近海防御力量,实力上仅和瑞典、丹麦相当,或者略强少许,对于野心勃勃的德皇而言,具有优良传统的德国陆军不值得担忧,他所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海军。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正处于全盛时代,不但拥有规模庞大的舰队,而且全英国最优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海军,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力对德国具有绝对优势。德国要想实现其世界野心,必须认真考虑这一严酷的事实。在英国自诩为世界第一大海军强国的问题上,德国也决不等闲视之。提尔皮茨严峻地指出:“没有强大的海军,德国的世界作用就如同没有壳的软体动物。”于是,德国在1898年就通过了为期20年的庞大的“提尔皮茨计划”,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倍,目的是与英国在大海上一争雌雄。到1914年,德国已拥有各种战舰232艘,面对这种威逼,英国迅速寻找盟友抗德。
19世纪末,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英国不断进行对外扩张,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米字旗在世界各地飘扬。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更多地进行掠夺,英国加强了海军力量的建设。当时英国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且有效地控制了世界贸易航道。
德皇也很无奈,战争发展到这个地步,面对着过于强大的敌人和过高的期望,“永远的提尔皮茨”最后还是失去了宠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美国等国彻底肢解了德国的公海舰队,提尔皮茨毕生的努力付诸东流。战后的提尔皮茨出版了他的自传《我的回忆》,在魏玛共和国中已失去影响力的他此后没在政治上发挥什么作用。1930年提尔皮茨死于伊本豪森,被葬在慕尼黑的一个公共墓地。在历史上,提尔皮茨被称为“德国的海军之父”。希特勒上台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建造了“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但该舰也如提尔皮茨一样,虽然一度辉煌夺目,但最终也没发挥什么根本作用,仅仅成为了德国海军存在的一个象征九*九*藏*书*网,直到最后被炸沉为止。
1894年,威廉二世读了美国海军力量的先见者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著作后,坚定地认为德国要想登上世界帝国的位置,必须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皇帝的这种热情毫无疑问是由他和他的英国表亲们之间的爱恨关系所激发出来的。直到1897年,他才找到他的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这个人既有野心又有杰出的政治天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德国的费希尔”之称。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想想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远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布尔”系荷兰语,意为“农民”。布尔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后裔。1652年,第一批荷兰人来到南非的开普地区,建立了殖民地。经过百余年的殖民活动,布尔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分别建立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人共和国。1867年,奥兰治河地区发现钻石。1886年,在南非中部的约翰内斯堡地区,又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矿区。见此巨利,船坚炮利的英国人岂能坐视不理?在19世纪60年代,南非是世界各处白人殖民地中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这里人口稀少而且居住分散,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半自给农业,资金极端缺乏,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都很缓慢。因为贫穷,白人也不愿意来这里定居,来自欧洲的移民船过好望角而不入,而是驶向更富庶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然而,南非金刚石矿和金矿的发现改写了南部非洲经济史,也使这里的政治史遽然改观。
尽管马汉在自己的军官生涯中从未亲自实践过自己的理论,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海洋战略家,也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唯一登上历史舞台的战略思想家。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在日本,此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人手一册的必读书;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则这样表达他阅读马汉《海军战略论》一书时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阅读这本书,我简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可以说,马汉的制海权理论在日后一直影响着世界海军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战争就是对马汉理论最全面、最完整的实践与检验。1908年,68岁的马汉少将前往海军学院临时服役,以便撰写《海军战略》一书,三年后《海军战略》发表,马汉在这本书中汲取了众多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包括“中央位置”、“交通线”、“舰队决战”、“集中兵力”等作战原则,丰富了海权论理论体系。从那以后,马汉的理论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海上战争中得以充实,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各国海军的发展和建设。1914年12月1日,74岁的马汉在华盛顿逝世。
1896年1月2日,在克勒克斯多普城郊,2000多名布尔军伏击英军,打死134人,缴获所有英军枪械。英国人接受不了如此受辱,正值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调动了本土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力量,投入45万军队,而当时布尔人在南非建立的两个国家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过44万,男性青壮年即使全部上阵,也不过8万多人。在整个战争中,大多数欧洲人的同情都倒向布尔人。虽然皇家海军使这种同情不能转化为有意义的支援,但是,布尔人在保卫自己家园的精神支撑下,与大英帝国对抗了两年半,男性青壮年损失70%,不得不与大英帝国谈判停战条件。从传统意义上说,这场战争已经结束了,但在现实中它却只是开始。传统意义上的抵抗崩溃后,布尔人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却拒绝接受将他们的国家置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结局。他们转向了游击战,直搞得英国人疲于应付,使英国大众深刻体会到殖民扩张的苦涩后果。为了挽救日益不利的形势,英国人转而攻击布尔游击队所依靠的平民支持者,结果虐待和屠杀平民的丑闻不断发生。英国虽获得了胜利,但为了征服这样一个很小的民族,却花费了三年时间,派出的军队人数甚至超过了布尔人的总人口数,付出伤亡近2·2万人、耗资20多亿英镑的高昂代价,还失去了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如此惨重的代价,使英国人的心灵深受震撼。对作为战胜国的大英帝国来说,战争前期的失利,暴露出了英国军队极大的缺陷,当时英国的陆军将领们还是满足于上百年前的陈旧战术。从布勒、哈特等人在战斗中的表现看来,当时的英国陆军不愧是一群“驴子指挥的狮子”。从俾斯麦时代起,老态龙钟的英国陆军便已显颓势,当年俾斯麦曾被问到,如果英国陆军在波罗的海登陆,德国将作何对策,俾斯麦说“我将派出警察去逮捕他们”。
英国人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就是实利主义,他们追逐权力和财富。这种商业精神鼓舞着作为独立个体的英国人,同时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政治和军事行为。英国人主张海权,这对他们自己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但他们竟然从来不允许其他国家占有优势,摩洛哥危机加重了英国对德国的敌意,英国不能容忍德国在直布罗陀附近建立海军基地。伦敦太全神贯注于巩固它的洲际帝国,以致无力策划战争,但德皇威廉的不断增长的海军力量,却是英国的政策制订者感到焦虑不安的一个问题。阿加迪尔危机使英国人开始琢磨,非洲大西洋海岸出现一个德国海军基地会对其海运安全有什么影响?英国人搞不清楚,德国人此举是在找寻对法国作战的口实呢,还是仅仅试图通过制造压力和不安定以改善其殖民的地位呢?7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发表了暗示英国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德国人保持了沉默。
欧洲的稳定在德国统一以后发生了变化,自从13世纪以来,日耳曼就分裂成了几百个小国,因为一盘散沙而羸弱不振,而普鲁士最初只是德意志诸邦国中的一个小邦,地域狭小,主要是霍亨索伦王朝在小渔村柏林附近的一些领地。在政治上,普鲁士更加微不足道。到19世纪下半期,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治理下,迅速强大起来,开始了统一日耳曼联邦的进程,法国不愿意看到日耳曼的统一,出来阻止,因而于1870年爆发了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图为结成同盟的三国君主画像。
在制海权理论中,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六方面的因素,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1886年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金矿的发现增加了布尔共和国已知矿藏的价值,此时,继1887年吞并祖鲁人领地后,英国人已切断了布尔人入海的通道,加剧了南非地区的紧张局势。成千上万名冒险者涌入德兰士瓦来碰运气,外来者与布尔人之间的冲突也急剧上升。1895年,英国政府秘密指示开普殖民总督罗得斯吞并德兰士瓦,于是,罗得斯派遣一支装备精良的800人的军队,偷袭德兰士瓦首府,同时事先策划城内的英国侨民暴动作为内应。但是,这一机密被想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德国政府获悉,并转告德兰士瓦政府提前做好准备。布尔共和国没有一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只是将松散的民团编成了义勇军。他们的领导人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没有一致的主张,按照英国标准,布尔义勇军看上去就像一群衣衫褴褛的乌合之众,军官和士兵们都普遍轻视这些与他们作战的农夫们。但布尔人拥有现代步枪,他们的战士也都是出色的神枪手,他们了解南非的无林草原,并在开垦这片严酷凶险的土地的斗争中,拥有了一种坚韧精神。

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


这是一张名为《布尔人伏击英军火车》的版画。
99lib•net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和历史学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海权论”的创立者。马汉“海权论”的要旨是: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海权论”思想对美国以及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不衰。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马汉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马汉在书中概述了制海权理论,鼓吹建立强大海军,宣称没有强大海军,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权威。马汉的制海权理论适应了帝国主义向海外扩张的需要,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防建设有很大影响,他曾预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欧强国和德国海军必败。

德皇威廉二世总是身着军装,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绶带和勋章。

七、挑战“海上霸主”——阿加迪尔危机

霍亨索伦家族在普法战争后站到了欧洲的巅峰,外表冷漠的德皇威廉一世,做事非常井然有序,柏林人习惯于根据他出现在窗前的时刻调自己的表。他统治着欧洲最强大、最具活力的国家。威廉二世的母亲是英格兰维多利亚女王最喜爱的女儿,在她的劝说下,威廉二世的父亲决定在继位后将以英国为榜样把德国改造成一个民主的君主制国家。威廉一世逝世后,威廉二世的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仅几个月便死于咽喉癌,威廉二世继承了一个欧洲最强大的帝国,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威廉二世和俾斯麦一样,在年轻时代对自己的母亲充满着敌意,而且事实上,他的母亲的确有一部分的责任。作为一名英国贵族,这位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总是感到自己和普鲁士人格格不入,在她眼中,这些普鲁士人都是野蛮人,因而常常向儿子灌输英国地位至上的概念,使这位未来的皇帝从小就对英国有一种复杂的感觉,并可能影响了他后来对英国的态度。威廉二世是霍亨索伦家族中第三个登上德国皇位的人,与哈布斯堡家族不同,霍亨索伦家族在1914年所统治的国家正处于上升时期,而且这个家族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更加好战。德国的崛起过程并不像哈布斯堡家族那样依靠婚姻,而是依靠武力和机智。不夸张地说,才华横溢的俾斯麦帮助霍亨索伦家族创造出了现代德国。
威廉二世是一个性情冲动、头脑硬化的人,虽然也很勤勉、诚恳和具有爱国心。他理想多于实际,爱慕虚荣,一向以一个独裁者自命。即位不久,他就曾经宣布说:“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自己。”母亲的争强好胜和普鲁士人要求未来的国王首先是个战士的思想无形中结合在了一起,尽管威廉的左臂天生太短,完全残废,但他还是要接受很残酷的训练,他要和所有的军官一样,骑马,游泳,击剑,射击,而且他必须还要干得更出色。作为一位年轻的帝王,威廉二世在治国方面还是颇有才能和建树的,然而这些成功也助长了威廉二世的狂妄和自负,并直接导致了他与开国元勋俾斯麦的决裂。
德皇威廉二世眼见英国在南非的冒险行动以闹剧收场,就利用这个事件大做文章,拉拢法国和俄国,试图结成大陆同盟对英国施加压力,让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瓜分中作出让步。对此,英国大为恐慌,急忙将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中的两个岛屿让给德国,又与当时尚不算超级大国的美国订约,给予美国在中美洲开凿使用运河的方便,接着,在1902年与日本签订了同盟协定。英国试图通过这些行为,拉拢德美日,以抗衡法俄。布尔战争是英帝国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帝国不断上升,在此之后的帝国开始走向没落。其重要标志是英国开始把注意力从扩大帝国转到巩固帝国上来,同时也使各殖民政府与英国政府日渐处于同等地位上,给殖民地的离心倾向提供了更大动力。布尔战争成为英国殖民体系瓦解的拐点,“一战”结束后,大英帝国则开始全面瓦解。
1890年俾斯麦提出了辞呈,德皇在两日后批准,俾斯麦正式下野,自此德国的政权牢牢地掌握在了野心远大于能力的威廉二世手里。他一手把俾斯麦精心构制的外交政策全部拆毁,其政策与俾斯麦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提到俾斯麦,后人常用一种崇拜的口吻,似乎他的才华震烁欧洲外交政坛,一生纵横捭阖,几近于神。俾斯麦在欧洲外交上合纵连横,建立了“三帝同盟”和“三国同盟”,极大地孤立了与德国仇恨最大的法国,使德国处在一个优势的位置,然而随着他的被罢黜,德国的这种优势地位也就渐渐消逝了。
这是英国驻南非开普殖民地的总督塞西尔·罗得斯的一段话。自从有了殖民地,英国便开始喜欢使用“英帝国”一词,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帝国的历史达350年之久。可以说,英国的强盛是与英帝国的强大联系在一起的。到19世纪时英帝国逐渐攀上了它的发展巅峰,到“一战”爆发时,共拥有近2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3亿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1/4及全球面积的1/4,而英国本土只有区区24万平方公里。19世纪末,如果翻开那时的世界地图,人们会发现,从冰封荒芜的加拿大海岸到炎热富饶的印度次大陆,从广袤无垠的澳大利亚大陆到大西洋中只有几块礁岩的弹丸小岛,全世界有将近30%的土地标着猩红的颜色。在这些土地上,蓝白红三色的米字旗高高飘扬,向全世界炫耀着登峰造极的“日不落帝国”那不可一世的傲慢、自负和辉煌。通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和殖民,19世纪末的英国已处于鼎盛时期,殖民地遍及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亚、西印度群岛、非洲等世界各个角落,面积达到本国领土的一百多倍,成为地球上实力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为了建立这个帝国,英国在先前的近400年时间里,发动了230多场战争,而派出兵力最多、斗争最为残酷的要数布尔战争。

六、布尔战争——大英帝国的衰落之战

其他国家对待德国的崛起,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得失来决定的,德国的所为,从根本上打破了欧洲一百年来维持的均衡态势。考虑到德国强大的陆军已是大陆上无人能敌的现实,而德国政府又希图建立一支同样可怕的海军,这就迫使受威胁的国家联手与它抗衡。德国不断加强海军促使英国在1904年和法国达成了和平协议,这解决了两国之间的许多突出矛盾。德国于是在摩洛哥问题上挑起一场外交危机,以此作为回答并试图瓦解增进中的盎格鲁-法兰西的友谊。但这个举措使这两个国家走得更近。1907年,作为对德国政策的反应,英国又与俄国达成了和平协定,同样解决了彼此间许多突出的争端。
1889年9月,登基仅一年多的威廉二世接受英国邀请,以海军名誉元帅身份率领一支德国舰艇分队,出席了盛大的皇家阅舰式。英格兰南部怀特岛外斯皮特海德洋面浩大壮观的皇家海军战舰群,令威廉二世所挑选的“德国海军最好的战舰”相形见绌,盛大的典礼强烈刺激了威廉二世的自尊心,皇家海军的霸主气势使其羡慕不已。1895年,年轻的威廉二世公然宣布:“德国是个世界强国。”“德国的未来在海洋上。”当然,他在大言不惭地说这番话时,根本不顾及英国人已经海上称雄的这一事实。他不顾这些,开始致力于建造一支庞大的海军。他利用英国对布尔共和国的战争在整个欧洲引发的对英国的敌意,竭力推动建立一支庞大海军的计划,这一计划与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的迅速扩张,引起了英国的震惊和不安。
作为世界海运业的绝对霸主,英国对德国的行动一直冷眼旁观。这是因为与法、俄、意大利等强国相比,德国海运业还相对弱小,难以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利益。另外德国在大力发展海运业的同时,其海军发展仍然相对保守,沿海防御的战略思想一直没改变。此时德国对于海外殖民地的追求,主要通过施展高超的外交手段获得。随着工业力量的不断壮大,德国希望在每一个领域赶上或超过英国。那时,两国海军力量的较量是最明显的标志。英国不断在军舰改进上领先,而德国持续在军舰的工程、技术质量方面占据优势。威廉二世曾说:“我不把我的海军建立到和我的陆军同等水平,我决不停息。”面对这一威胁,英国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德国加强舰队建设对英国控九_九_藏_书_网制权所造成的威胁促使英国议会决心赶上“提尔皮茨计划”的每一步。
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在海洋方面一直采取防御态势,此时的德国海军的规模,比起英、法、俄等国均要弱小得多,完全属于近海防御力量,需要依托海岸掩护,但能够有效保卫重要出海口和港口。不过,它缺乏公海航行和作战的能力,也无法威胁到其他列强的远洋交通线,对于德国的海外利益不能有效地维护和支援。1898年,俾斯麦时期的大陆政策转为了威廉二世的对外扩张的世界政策,国会通过了威廉二世扩充海军的政策,其中明确指出:“这种强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这无疑强烈地刺激了英国的感情。虽然德国并无意对英国发动战争,但是英国人却感受到了某种威协,并由此导致了英德关系渐为紧张。随着德国海军战略的不断调整、新型武器装备的陆续服役、海军作战实力特别是远洋作战能力的逐步增强,德国海军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军事行动中去,日耳曼战舰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当时德国的常规潜艇技术独步天下,在1913年德国就率先研制出了潜艇专用柴油机,成为常规潜艇的典范动力。德国由此一直保持着常规潜艇建造技术上的优势,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下力量。
布尔战争虽然以英国胜利而结束,然而,大英帝国却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英军为了应付到处袭击的布尔人游击队,疲于奔命,伤亡重大。欧洲诸强几乎一致谴责英国在南非的政策,认为英国为了贪求黄金而欺凌两个布尔人小国。他们认为,英国在战胜布尔后所得到的巨大黄金利益,将使自己更处于劣势。于是,法俄德三国一度谋求联合,共同对抗英国。1900年,趁英国陷于战事无暇顾及之机,法俄两国绕开英国,偷偷地瓜分了在土耳其的势力范围。布尔战争是英帝国在海外争夺和扩展殖民地的最后一场战争,此战是“一战”前英国发动的数不清的海外殖民地扩张战争中,动员兵力最多、耗费财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英国遭到布尔人的游击战打击,出动大量兵力,使用残酷的手段,才得以取胜,但布尔战争引起了大英帝国内部的巨大变化,高额的战争开支使英国无力再花巨大的代价来维持帝国体系。布尔战争终于成为了大英帝国衰落的起点,这场以强欺弱的战争之后,大英帝国不再坚持一贯主张的自由贸易口号,而是同时挥舞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旗帜,大英帝国的荣耀彻底失去,丘吉尔说他为此痛不欲生。
马汉于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一个丹麦移民的家里。他的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西点军校的著名教授,在战争艺术和军事工程学方面均颇有造诣。具有戏剧性巧合的是,马汉父子二人都崇拜约米尼的战争思想,而儿子致力于将约米尼关于陆上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运用于海上作战之中。家庭无疑对童年时代的马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54年马汉进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学院。虽然老马汉是美国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但马汉却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在两年后转入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三年级就读。1856年10月2日,马汉在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进行了入学宣誓,从此他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军校的学习生活。在日后短暂的海上航行中,马汉长时间地沉浸在一种高昂激奋的精神状态中,他感到自己终于实现了在童年时代梦寐以求的那种海上骑士般的冒险生活。军校的岁月很快地过去了,在军校学习期间,马汉树立了远大的抱负,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产生斯蒂芬、德凯特式的海上英雄豪杰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没有客观现实条件和一定的环境,想单凭勇敢而成为流芳百世的英雄是极困难的。因此,我下决心通过理论研究这一途径,在海军赢得声誉。”年轻的马汉怀着自命不凡的抱负开始了海军生涯的新起点。
提尔皮茨1849年5月10日生于勃兰登堡的科斯琴,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1865年,16岁的提尔皮茨加入普鲁士海军,紧接着普奥战争爆发,北德意志联盟成立,他成为基尔海军学校的一名军校生,并于1869年被任命为一个小型鱼雷舰队的指挥官,负责在英吉利海峡巡航。在普法战争期间,弱小的海军大部分时间待在海港中,这令德国人十分尴尬。后来他成为这个舰队的监察长,在任职期间,他对于潜艇在战争中的潜在威力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到19世纪80年代,他已成为德国海军中的主要鱼雷专家。当时的德国海军部长列奥·冯·卡普里维很支持他发展鱼雷。后来提尔皮茨说,在鱼雷部队这十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1887年提尔皮茨护送威廉王子去英国参加他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继位50周年庆典,这是威廉第一次知道提尔皮茨。
提尔皮茨的最大错误在于,他未意识到英国的地理优势赋予了它一个几乎不可攻克的海洋地位——英国的许多小岛正好位于德国进入大西洋的通路上,在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出口封锁德国对英国皇家海军来说易如反掌。但什么也不能阻挡德国继续推行其计划的疯狂念头。1911年,提尔皮茨被提升为舰队总司令,1914年战争爆发时又出任德国海军司令。虽然得到威廉二世的全力支持,但是提尔皮茨明白英国在海军军事力量上远远领先,他对于两军舰队作战的结果持悲观态度,并从此把作战的重点放在无限制潜艇战上,即采用隐蔽的消耗手法对付英军舰队,以达到平衡两军舰队力量的目标。虽然提尔皮茨有许多“可行”的计划和愿望,但严酷的客观现实总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无限制潜艇战”危害了中立国美国的利益,原本就要介入战争的美国以此为借口要与德国断交,为了不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德国不得不在“无限制潜艇战”上做出种种让步,而这些让步使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执行起来束手束脚,以至于根本无法行动。提尔皮茨因此提出了辞呈以示抗议,但这次威廉二世接受了他的辞呈。
在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之时,大英帝国独自发动了一场战争,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和势力范围,但是这场战争终止了大英帝国的扩张。这场战争位于南非,史称第二次布尔战争。大英帝国在此之前曾经发动过一次布尔战争,但规模较小,时间也就几个月,双方的伤亡和损失都不大。然而,进入20世纪,第二次布尔战争已成为对大英帝国的一场严峻考验——大英帝国还能所向无敌地继续扩张吗?为了征服殖民地,瓜分别的星球当然不现实,不过有一个蛮荒而富饶的大陆就摆在其眼前——在当时最后一片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大陆非洲,那里有无法形容的原料宝藏,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为了在非洲争夺更多的殖民地、更多的原料、更多的市场,新兴的和老牌的欧洲列强们上演了一幕幕竞争、角逐、钩心斗角、纵横捭阖的好戏。
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1905年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苏丹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以此公然挑战法国在摩洛哥的影响力。德皇的言论令法国民众普遍震怒。法国外长德尔卡塞采取强硬态度,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局势顿显紧张。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举行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会议宣称摩洛哥“独立”,同时又承认法、西对摩洛哥拥有警察权。危机虽告结束,但危机加强了英、法结盟,也加剧了法、德的对抗。随后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日益扩大,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抵抗。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苏丹和法国侵略者的人民起义,当年5月,法国以保护侨民为由,乘机占领摩洛哥的非斯及其他城市,1912年法国宣布摩洛哥为其保护国。德国认为法国侵犯了自己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对法国在摩洛哥问题上的不满日益加剧,德国政府宣称,他们在摩洛哥海岸的大西洋沿海地段一个港口及其腹地拥有巨大的利益,德国外交大臣冯·韦希特向法国人提出这个意见。当年7月1日,德国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借口是“保护德国的利益”。其实这是一种拦路抢劫的行为,德国人提出,如果他们能得到法属刚果,就可以在摩洛哥问题上有所让步。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法国则把法属刚果中南部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这次危机总算过去了,但英国与法国联合对德国施压,迫使德国打了退堂鼓,因此毛奇将军在他的回忆录里留下了“如果再次出现这种示弱的举动,将对德意志帝国的未来绝望”的记录。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