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专题解说
第四章 武器大观
目录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下篇 专题解说
下篇 专题解说
第四章 武器大观
上一页下一页
1918年6月,“暴怒”号同为它护航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遭到了德国水上飞机的攻击,“暴怒”号上所载的飞机进行了抗击,并取得成功,击落敌方一架水上飞机,这是飞机第一次从母舰上起飞进行的攻击。当月,“暴怒”号袭击了位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特纳的齐柏林式飞艇艇库,完成使命后加速到20节向本土返航,它和它的飞行大队在这次袭击中终于获得了成功。受英国的影响,美国在“一战”期间同样对海军航空兵和航母产生了兴趣,但美国海军同样受到“一战”后裁军浪潮的影响,所以首艘航母也是改建而成。美国海军看上了有很大煤舱的运煤船“木星”号,1920年改装工程开工,1922年3月改装完毕,命名为“兰利”号,这是美国海军第一艘航母,跟英国的“百眼巨人”号很相像。
海空两栖飞机在战初还是个新鲜玩意。但由于可选起飞地较多,既可以是海岸基地也可以是海上战舰,可执行的任务范围也很广,既可以侦查敌情也可以轰炸敌军,这种飞行器很快就成了海军作战的无价之宝。
“无畏”号是第一艘“全大炮战舰”,配备的10门炮全部是威力十足的305毫米口径大炮,而与其同一时期的英国最新型的前“无畏”舰只有4门这种炮。德军战舰的装备就更差,只有4门280毫米口径的炮。“无畏”号不仅可以发射更重的炮弹,而且攻击的准确性也比前“无畏”舰上那些小型炮要好。

一群好奇的旁观者在检视由“巴黎炮”发射的巨型炮弹造成的部分损坏。
头盔是用于使头部免受伤害的一种单兵防护装具,历来为各国军队所重视。据有关资料报道,战场上的伤亡大多数由弹片所致,而防弹头盔可以有效地减少战场上的伤亡,英国有关部门研究表明,戴防弹头盔可减少5%的受伤率和19%的阵亡率。美军在“二战”的统计数字也表明,钢盔至少保护了美国7万名士兵的生命。现代头盔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的一天,法军一名炊事兵在遭到德军炮击时把铁锅顶在头上,因此只受了轻伤,而其他很多人都死于猛烈的炮火,法国军队的亚德里安将军得知此事后,深受启发,他要求部队研制金属制成的头盔,后来,人们将法军的制式头盔称作“亚德里安钢盔”,“一战”后,许多国家的军队纷纷效仿,先后生产制造制式钢盔。

“武士”号在一支由4艘武装巡洋舰组成的舰队中担任旗舰,但最后却在日德兰海战中沉没。
大战爆发后,尽管航空兵还处于相当幼稚的时期,但是,飞机已经在实战中显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飞机上的武器装备也逐渐由手枪、手榴弹发展成为机枪、炸弹。其后的战争实践证明,飞机的参战使战争的整个作战样式、战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十四、大英帝国杀手武器——维克斯机枪

虽然手枪的射程较短,但用处却很大。当两军士兵在堑壕内狭路相逢或是在其他狭小空间内短兵相接的时候,一把小小的手枪有时就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但是,由于这种武器已经成为了军阶的象征,敌军可以通过手枪的配备与否来判断一个军人是士兵还是军官,进而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克制持枪者的行动,所以较有经验的机警军官往往会在此时选择丢掉手枪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们甚至还会端起一把步枪来掩饰自己的军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都投入了厮杀,武器专家们纷纷在研究如何改进现有武器的性能。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这其中,有一位英军驻法国司令部的上校也在苦思冥想,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一心要设计出一种通过履带前进,安装有火炮和机关枪的全新战车,以便在战场上彻底打败德国人。他就是斯温顿上校。他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

十二、地中海幽灵——德奥潜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地中海海域成为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交战的重要战场,同盟国方面在地中海海域部署的军事力量主要有奥匈帝国海军和德国海军地中海分舰队以及力量较弱的土耳其海军。协约国方面在地中海海域部署的军事力量主要有法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以及意大利海军。1917年以后,美国海军和日本帝国海军也卷入了该区域的海战,地中海海域的战事对于“一战”中所有参战国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说意大利艺术大师兼发明家达·芬奇最早进行了关于潜艇的设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潜艇研究者则是意大利人伦纳德,他于1500年提出了“水下航行船体结构”的理论。1578年,英国人威廉·伯恩出版了一本有关潜艇的著作——《发明》。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潜水船,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能够潜入水下,并能在水下行进的“船”,所以德雷尔被称为“潜艇之父”。德国研制潜艇起步并不算早,1905年,克虏伯公司开始建造德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这种新型武器被称为“U艇”,建造一艘潜艇所需的费用大约150万马克,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个预算约是当时建造大小相同的水面战舰所需费用的60倍!U-1号潜艇长42米,宽4米,艇员编制10人,能在40米的水下潜航12个小时。位于德国基尔港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由罗德·弗斯特创办于1867年,该船厂专门建造商船和作战舰只,并在鱼雷艇的建造能力上首屈一指。1902年,在西班牙工程师的协助下,日耳曼尼亚造船厂开始建造潜艇,曾先后为奥匈和意大利制造潜艇。日耳曼尼亚造船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建造了84艘潜艇。
驱逐舰不仅小巧灵活,而且造价便宜,所以不单可以由一流海军大批量地生产,连二流海军都可以很容易地购置或建造。虽然战场上的驱逐舰无论种类还是等级都很丰富,但基本排水量都在500~1200吨之间,船员数为80~150人,而且大多都配备了大炮和鱼雷发射管。
原来,德方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使用了一种新式的战争武器——毒气,这是毒气在人类战争中的首次应用。在这次毒气战中,德军向英法联军的阵地上施放了近200吨的氯气,致使5000多名联军官兵当场中毒身亡。幸免于难的联军官兵惊魂未定地向司令官们报告了阵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使联军的指挥官们大为震惊。在这次战役中蒙受了重大损失的英法联军,立即敦促本国政府尽快制造出防毒器具。法国政府当即决定,把这项“十万火急”的任务交给巴黎毒气实验室。接受了任务的科学家们自然知道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他们立即对战地报送的“气样”进行分析。原来德军施放的是一种“氯毒气”。成分是弄清楚了,但怎样来对付它呢?虽经冥思苦想,科学家们仍束手无策。于是,他们决定到曾遭毒气袭击的阵地上去考察一番,于是那些丢失的阵地又被英法联军夺了回来。十数名优秀的科学家出现在那些曾被德军用氯气袭击过的地方,经过科学家们的仔细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阵地上大量野生动物,包括树林中的雀鸟及蛰伏的蛙类与裸露的昆虫,都在氯气下中毒死亡,但当地体型很大的野猪,却安然无恙。

图为1916年夏天,一只从坦克里放出来的信鸽。
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还是在1914年8月刚刚开战的时候,各国都没有理由为了本身就少得可怜的飞机去研发什么克敌之术。英国当时装置在拖曳式炮台上的大炮用一只手就能数完,而法国的同类装备就更少了,只有分别安置在两辆长期停在德·迪昂·布通装甲车上、仰角高到可以对空射击的大炮可以执行防空任务。不过,法国很快就开始大规模地使用自动炮,而英国为了加强伦敦周边的防空网络,也开始大规模地购进这种装备。
1918年初英军对步兵师和师旅级单位配备的机枪连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每个步兵师配备的机枪数量从48挺增加到64挺,这一数字意味着,一个9个营编制的步兵师在战时投入作战的9个步兵营中,每个营都能随时集中起8挺维克斯重机枪,构筑起强大的火力支撑。到1918年11月停战时为止,英军中装备的机枪数量为5000多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开始投入使用,初涉战阵的飞机就已经不得不面对高射火力的挑战,英国人紧急研发了一些维克斯高射机枪的安装支架,这些支架标准化程度较差,其中一些支架上面干脆安装一个长方形的金属条筐用来安置弹药箱。1917年英国还开发了一种用于预设阵地的半永久性维克斯机枪架,这种枪架可以为维克斯机枪提供80°的火力射界。
当然,德国人向地中海派遣潜艇部队的目的并不仅限于骚扰和打击协约国的海上运输,同时也是为了支援同盟国的其他成员,如奥匈帝国、土耳其以及保加利亚。奥匈帝国海军的潜艇主要活跃在亚得里亚海,并成功地牵制住了协约国的大型战舰在这片海域的军事行动。奥匈帝国海军与德国海军最成功的联合军事行动当属于1917年5月15日对奥特朗托封锁线发动的反击战。当时协约国部署了该封锁线以阻止德国海军和奥匈帝国海军的潜艇从亚得里亚海向地中海渗透。在这次海战中,德奥两国的海军携手作战,在3艘水面战舰的配合下,一举击沉了法国的“宝德英”号驱逐舰,并重创了英国的“达特茅斯”号巡洋舰,而己方无一伤亡。

二十一、大型战舰的保镖——驱逐舰

中国是第一批购买和仿制马克沁机枪的国家,1888年,在马克沁机枪发明4年之后,金陵制造局就在国内率先仿制成功这种新式武器,当时国内称之为“赛电枪”,意思是说它发射速度快若闪电,到1893年共生产30余挺,由于该枪发射的是黑火药枪弹,故障率高,因此不久后即与连珠炮、神机炮等老式武器一并停造。受马克沁重机枪射击原理的启示,当时有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认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但事后出于种种原因,他将这个设计方案转让给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这种机枪重13公斤,枪托抵肩,可以较方便地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弹盘里有97发子弹,最初是为骑兵设计的,后来也被用于装甲车。由于机枪在射击时声音特别大,噪声让人觉得心烦意乱,马克沁喜欢安静,所以发明机枪之后他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枪发射时的声音小一点。他发现,通过某种装置使枪弹击发时排出的气体做旋转运动,就可充分消除噪声。1908年3月25日,马克沁获得了一项有关消音器的专利,后来这种消音器被装到了步枪和手枪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的前夕,在地中海地区剩下的15艘德军潜艇离开了亚得里亚海,经海路驶往德国。当时德国的战败已经显然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潜艇仍然坚持并完成了这次危险的长途航行,足以证明其坚定的战斗意志。尽管如此,这次远航的努力最终还是化为了泡影,1918年11月,协约国要求德国海军的160艘潜艇全部投降,这些潜艇最终都被德国水兵凿沉在德国的海面上,完成了他们的最后一次壮举。
军事史学界有人认为,绍沙机枪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型突击步枪,这么说当然有他们的依据:绍沙机枪使用金属冲压件制造,具有火力选择能力,采用大容量可拆卸弹夹。绍沙机枪和今天严格意义上的突击步枪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绍沙机枪使用的是口径较大的枪弹,从根本上说,由于绍沙机枪在制造中使用的新式工艺并不够成熟,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故此在使用中绍沙机枪常常对使用者表现出“不够友好”,并给使用这种机枪的射手带来了一定的危险性。
热气球除了在陆军作战中得以应用之外,在反潜作战中也颇有建树。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部队曾在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地区长期布置了大量的热气球,作为给舰队护航的哨卡。虽然热气球有很多类型,但最常见的还是1915年5月登场的“海童军Z型”(SSZ)。这种热气球下方吊的不是柳条篮,而是BE-2C型双翼飞机。海岸级飞艇是海童军系列的最后一款,这是一款用特制平底船取代了BE-2C双翼飞机的飞艇,其悬停时间可长达24小时。
马克沁在1884年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连续射击重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后,在战争中得到了应用。1891年,英国殖民军在罗得西亚与祖鲁人发生战斗。一支50人英军小分队,用4挺马克沁重机枪击退5000名祖鲁人进攻,使3000名祖鲁人丧命,充分显示了重机枪的威力。死亡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了这种自动发射的重型机枪的巨大威力,马克沁因此获得专利。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其机枪的原型口径为12毫米,枪重23公斤,采用水冷枪管,容弹量为333发,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每分钟100发。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士兵携带极为不便,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
德军将氯气首次用于实战是在比利时佛兰德斯省的伊普雷镇,在协约国的佛兰德斯防线上,有一个27公里纵深的突出部,伊普雷镇就位于这个突出部上,对于这条战线来说,它具有决定性的战略价值。自1914年晚秋以来,德军和协约国的联军在此展开了激列的堑壕战,彼此都伤亡惨重,企图突破佛兰德斯防线的德军在这里不断被英法联军击退,战局毫无进展。1915年4月22日下午4时,德军再次对防守在那里的联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炮击停止后,只见一片绿黄色的烟雾从德军的阵地升起,随着轻微的北风向联军的堑壕飘去。在这片烟雾飘到联军面前时,联军的士兵们顿时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的眼睛、鼻子和喉咙好像被烧灼似的感到烫痛,窒息使许多人倒了下去。这是德军首次将氯气用于实战,它的战果是使对方守军近两万人失去了战斗力,使德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联军的防御阵地。
战舰本身的重量加上大炮和配套弹药的重量,使得“无畏”号比它的前辈战舰们重了很多,但这却并没有拖累它的表现。和大多数的前“无畏”舰比起来,“无畏”号22节的速度还是要快2节;而首次使用蒸汽涡轮的动力设备则让其航行范围比普通战舰要广大约30%。

皇帝陛下舰船之“无畏”号在1915年击沉了德国的U-29潜艇。

八、王者之路——航空母舰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都急于检验自己这些年来在战列舰项目上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在亚得里亚海,那里的海战主动权却出人意料地掌握在小型、快速、敏捷的意大利MAS鱼雷艇手中。在1916~1918年的那些传奇性交战中,意大利MAS艇的表现从令人惊讶到使人敬畏,它不仅对奥匈帝国的主力舰构成了巨大威胁,而且为后世的鱼雷艇作战确立了规范。
1914年,3架“索普威斯”807式水上侦探机在英国“皇家方舟”号战列巡洋舰起飞获得成功,很快,英国海军即将此舰改装成为水上飞机搭载舰。次年底,这艘水上飞机母舰作为英国海军的第一艘正式的水上飞机母舰加入现役。后来,它改名为“柏伽索斯”号,也就是有些史料上所说的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但实际上,“柏伽索斯”号只能称为可以在舰上起飞飞机的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因为飞机仍然不能在舰上降落。再接再厉的英国人下决心建造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从1917年开始,英国海军将建造中的客轮“库帝罗索”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舰上原有的烟囱被拆除,设计人员设计出从主甲板下面通向舰尾的水平排烟道,从而清除了妨碍飞机起降的最大障碍。飞行跑道前后贯通,形成了全通式的飞行甲板,极大地方便了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这种结构的航母被称为“平原型”。“百眼巨人”号初具了现代航母的雏形。
1914年7月,英军飞机投放了世界上第一枚成功爆破的空投鱼雷。1915年,双座的肖特184型飞机以世界上第一架鱼雷轰炸机的身份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部队。1915年8月,一架184型水上飞机从水上飞机母舰“彭米克利”上起飞,成为世界上第一架击沉军舰的鱼雷轰炸机。虽然看上去战果累累,但实际上用飞机投放鱼雷始终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无论是肖特184型还是后来的320型,都不会一直承担轰炸任务。除了这两种型号之外,英军的水上飞机还有1915年使用的索普维斯·施奈德型和1916年使用的贝比型。

五、来自野猪的启示——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产生

在“一战”期间,地中海周围有很多战场,比如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土耳其和当时的巴勒斯坦等。对于协约国来说,确保通往这些战场的海上交通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英法需要通过地中海把它们海外殖民地的人力和物力运送到欧洲战场上去,此外他们还需要把军队从埃及运到加利波利以及巴尔干半岛来应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行动。针对这种局面,德奥两国向地中海派遣了它们的潜艇部队,用于破坏协约国的海上运输线。在“一战”中,奥匈帝国的海军相比于其他参战大国的海军而言名气并不是很大,但这是一支组织完备且引人注目的部队。奥匈帝国的海军拥有近30艘可用于作战的潜艇,在战争期间,奥匈帝国的海军方面曾计划建造更强大的可以胜任远洋任务的潜艇,位于里耶卡和普拉的造船厂承接了这项工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有完工。尽管如此,奥匈帝国海军的潜艇还是非常成功地打击了地中海沿岸协约国的势力,对协约国在整个地中海的海上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从最年轻的陆军中尉到最资深的陆军元帅,任何一个级别的军官都会配备左轮手枪或自动手枪,这些可以近距离致人死地的武器几乎已经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在有限的空间里,步枪之类的长武器施展不开,手枪就变得特别有用。也正因为如此,一些不是军官的军人,像飞行员、隧道挖掘兵、坦克兵和装甲车机组人员之类也非常青睐这种武器。而配备手枪的军警则可以腾出手来核对文件,制伏讨厌的囚犯。
当时的海上航空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不管飞机进行过多少改良,也不管指挥官如何排兵布阵,既有的飞机都只能在相对和缓的环境里执行任务。虽然要对付舰艇一般都是用炸弹,但经过英德两国各自的验证,当时的飞机引擎实在是没有负担这种重型武器的能力。
公认的第一种真正的战斗机是法国的“索尔尼埃”L型飞机。这种飞机并不是第一种装备机枪的飞机,但由于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发明的“偏转片系统”使得在机身上安装固定同轴机枪成为可能,大大简化了飞行员的瞄准和操纵,从而使这种飞机够成为真正的战斗机。利用这种装置,罗兰·加洛斯在1915年4月1日击落了一架德国武装侦察机,并在当月中又取得了击落3架敌机的战绩。

二十五、第一艘现代化战舰——“无畏”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手动步枪的最经典的对决中,作为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毛瑟步枪被李-恩菲尔德步枪彻底压倒:在1914年的蒙斯战役中,1·2万名英国步兵用他们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在半个小时内就彻底打垮了将近4万名配备了毛瑟步枪的德国步兵的进攻,没有火炮,没有机枪,这是一场纯粹的步枪之间的对决,李-恩菲尔德步枪以它明显的优势胜过了德国的毛瑟步枪。李-恩菲尔德步枪所采用的旋转后拉式枪机,使得步枪的装填速度很快,再加上它的10发装可卸式弹匣比同时代步枪多了一倍的弹容量,令它成为20世纪实际射速最快的手动步枪。“二战”期间,德军士兵往往在射击完毕后重复装填5发弹夹时被英军用李-恩菲尔德步枪击毙,而一些德国军官的回忆录中则提到英军步枪队的齐射火力之猛烈就如同机枪一般。
比利时制造的7·65毫米口径勃朗宁式1900型7弹手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着特殊的意义。1914年6月28日,19岁的波西尼亚塞族主义者加尔利诺·普林西普就是用这种手枪,在萨拉热窝暗杀了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夫妇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击炮的种类不断增加,功能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城市战中,为了避免对居民的伤害,迫击炮的作用就更加显示出来,虽说它的杀伤力有限,但现在的它已经是各国武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步兵武器了。

四、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士兵保护神——钢盔


图为俄军的一挺M1910“索科洛夫”马克沁机枪及其操作人员。这挺机枪上用来保护机枪手的防护装置是它的一大特色。

图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航空母舰“暴怒”号,在其后侧飞行甲板上停着的是海军Z型反潜热气球。“暴怒”号本来是一艘战列巡洋舰,后来才成功地升级为航空母舰。
藏书网
1915年春,在德国的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试验场中,德皇和一些高级官员坐在观察台上,在两公里外的山丘上,散布着一群正在悠闲吃草的羊。士兵们拉出一门野战炮,向羊群所在地放了一炮,炮弹落在离羊群很近的地方爆炸了,爆炸的声音很轻,并不像实战中的炮声。炮弹炸过以后,只见一团黄绿色的烟气徐徐升起,随风向羊群飘去,很快便覆盖了整个羊群。烟消雾散之后,手拿望远镜的德皇看到,羊全倒下了,在山坡上抽搐——这是一次将氯气用于实战的演习,演习的效果使德皇感到非常满意。氯气是一种剧烈窒息性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吸入呼吸道后,与水作用形成盐酸,能对人体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有害的影响,氯气中毒的明显症状是发生剧烈的咳嗽,呼吸困难,症状重时,会发生肺水肿,使循环作用困难而致死亡。
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以前,人们使用的枪都是非自动枪,子弹需要装一颗发一颗。而马克沁的机枪,可以一直射击下去,直到子弹带上的子弹打完为止,能够省下很多装弹时间。但是另一方面,连续射击会造成子弹不受控制地发射,浪费也就在所难免。当时中国的李鸿章在询问了价格之后,这位洋务派领军人物自叹道:“太贵!太贵!”开始的时候,马克沁机枪总是没有订单,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设计出了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后来马克沁本人对此机枪也做出多次改进,增加了气冷型,对点射功能进行了改进等。加之世界各国对此机枪的研究改进,使马克沁机枪形成一个系列,有重型、中型、轻型等许多品种,成为近现代战争中采用最多的轻武器之一。
维克斯公司的历史和马克沁有着较深的渊源,1892年,英国工业家阿尔弗雷德·维克斯买下了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此后该公司继续生产希拉姆·马克沁设计的重机枪,并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当时英国陆军已经装备了少量早期型号的马克沁机枪,但由于这种机枪结构复杂,重量过大,英军并不满意,要求维克斯公司开发研制一种新型机枪。作为回应,维克斯公司的设计师们在1900年开始研究对马克沁机枪进行简化和轻量化的改造,但其基本机械原理和总体布局仍维持不变。作为一种水冷机枪,维克斯机枪冷却水筒里的水在连续打完500多发子弹后就要沸腾,如果维克斯机枪要真正具备火力的持续性,就必须拥有足够的冷却水。但即使有足够的冷却水,使用时冷却水筒里的水一旦开了锅,水筒外部就会腾起白色雾气,机枪的位置也就暴露无疑。而在严寒的天气里,水冷机枪的另一个麻烦就是冷却水很容易被冻结,严重时膨胀的冰块甚至能把水筒硬生生地撑破。

在毒气战中,无论人畜都需要采取防毒措施。英军从1916年开始给战马也配备了防毒面具。
在“一战”期间,德奥两国的潜艇成功地袭击并击沉了许多协约国的战舰和商船,给协约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战争的推进,协约国在反潜艇作战方面也是越来越加大力度,在海上航线上布置了大量的护航舰队,德奥损失的潜艇数量也逐渐开始增多。到了战争后期,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也进入了地中海海域以打击德奥两国的潜艇,使德奥潜艇的活动日益困难。德奥潜艇的威胁迫使协约国改变了地中海战区的海战策略和舰艇航线,不得不组织护航舰队以应对德奥潜艇的威胁,海上交通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低效。1916年,英国不得不放弃经由苏伊士运河的航线,而改道绕过南非来输送那些来自澳大利亚和远东的士兵。“一战”期间协约国损失的战舰中有35%是被同盟国的地中海潜艇部队击沉的。
驱逐舰大多都成队出动,但队伍规模可大可小,较常见的是4~10艘一队,不过也有20艘一队的。在配合主力舰队行动的时候,驱逐舰既要担任小前锋,以防止敌方的水上战舰或潜艇对己方大型战舰造成伤害,又要抓住时机发射鱼雷、袭击敌军。不过由于是辅助性的战斗小队,所以此时的驱逐舰队没有自主权,必须听候轻型巡洋舰之类大型战舰的调遣。但是,驱逐舰队的护航作用实在太重要,没有任何一支舰队敢于撇开它们自行出击。日德兰海战中,德军共布置了61艘驱逐舰,而英军也出动了73艘。

这是早期的三种防毒面具,其中包括了德国的框架型面具及其收纳罐(图中最左侧)。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机枪最早接受考验的大战。交战各方在最为艰苦的环境中使用了成千上万挺机枪。在相互对峙的堑壕战中,一个水冷重机枪阵地可以越过较宽的地带对敌人阵地实施远程打击。隐蔽在相当远距离的机枪发射的密集枪弹能把荒芜的土地打得沙土纷飞,就像刮起了一阵小型风暴,步兵要想穿越这样的拦阻火力,那景象当是何等的令人恐惧。战场上机枪常常要越过堑壕边缘的胸墙射击而又不能暴露射手,为此英国开发了几种潜望式瞄准镜和遥控板机装置。英国大兵更愿意把这种有趣的潜望式瞄准镜称为“超级瞄准镜”,虽然这个名字很有诱惑力,但实战表明这种瞄准镜和遥控板机的性能都不能令人满意。好在维克斯机枪一般并不摆在一线堑壕,因为那样的话机枪射手很容易遭到德国狙击手和机枪反击火力的打击。实际上在“一战”时期重机枪阵地通常都被配置在距离一线阵地数百米的后方,在夜间这些重机枪经常会被用来对德军后方增援部队实施间接火力打击,而在白天,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直接火力压制。
战斗机是为了限制敌侦察机的活动而出现的,为了把令人讨厌的敌方飞机撵走,一种可将敌机驱逐出己方阵地上空的作战飞机出现了,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战斗机,它可用于执行近距支援、空中格斗等复杂的空中作战任务。当时的战斗机多为活塞式发动机的螺旋桨拉进式双翼机,代表性的有英国的“索普威思”和“布里斯托尔”系列,法国的“斯帕德”和“纽波特”系列,德国的“容克”和“福克”系列等。直到这个时候,战斗机才开始被视为一种决定性的武器,对于夺取空中优势发挥了它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种优秀的战斗机成为各国航空兵部队梦寐以求的装备。军事上的需求促进了技术的飞速进步。各种新型战斗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典型的战斗机已经和开战之初的辅助军用飞机完全不同了。
罗兰·加洛斯在空战中的成功,使德国人大为震惊,也正是加洛斯在射击武器方面的改进,给予了福克扬名世界的机会。1915年4月18日,德国人俘获了一架完整的“索尔尼埃”L型飞机,缴获来的飞机被送到了柏林,德国参谋部的官员把一挺步兵用机枪交给了福克,要他在两天之内设计出一种超过法国的机载武器。福克在研究了法国飞机上的“偏转片系统”后,发明了“机枪射击协调器”,从而大大改善了飞机的战斗力。“机枪射击协调器”被装上了福克E3战斗机,著名的“福克式灾难”从此降临到协约国空军的头上,军用航空史上新的一页开始了。从1915年下半年起,德国的福克E型战斗机开始大量击落协约国的飞机,空战形势发生了“一边倒”的戏剧性变化。由于大批英机被很容易地击落,引发了空战史上所谓的“福克灾难”,英国下议院甚至发表了谴责德国福克飞机“正残酷虐杀皇家飞机”的决议,而福克E型战斗机却因此而名声大噪。
德军发展独有海上航空系统的基础是其国内大批的军工厂,其中,又以从1914年末开始大量制造FF-33系列飞机的腓特烈沙芬公司最为出名。在该系列中,FF-33e型飞机是德军主要的侦察机型,该机型配备了双向无线电系统,并可携载大量手投式炸弹;FF-33l型则是一款水上战斗机。但这两款机型在1917年5月都被更能适应北海区域激烈战斗的FF-49型取代了。而奥巴特罗W-4轰炸型飞船和汉萨-布兰登堡系列的CC、KDW、W-12和W-29型飞机也在德国海上航空部队中服役。
在“一战”爆发时,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德国,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3万挺。1916年7月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机枪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进攻正面上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机枪的杀伤力和血腥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点。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药燃气为能源完成自动循环的自动武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冷式机枪。它的问世,是世界武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马克沁在枪械方面的其他发明还有短后坐自动步枪、导气式自动步枪和枪机后坐式自动手枪等。
为什么军用钢盔会在“一战”中诞生?因为“一战”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次全新形式的战争。首先是火炮的广泛运用,使得战场上随时都充斥着啸叫着四处飞溅的炮弹碎片,再就是持久的工事对垒,对于防守方来说,虽然士兵的身体有工事掩蔽,但人体最重要的头部却暴露在外,很容易受到敌方火力的伤害,这些原因都促成了钢盔这种防护装备的迅速出现。大战开始后的第二年,每一个法国士兵的头上,都戴上了这种钢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钢盔大显身手,此后,钢盔便作为战争中的必要装备,被全世界各国军队所采用。它主要用于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
“巴黎大炮”口径大,杀伤力弱,而且120公里以外的弹着点散布,令瞄准已经毫无意义,指望它去打中一个钢筋混凝土的重炮炮台,要么是打不中,要么是打中了也啃不动,所以“巴黎大炮”只是一种威慑性武器,而不是实际有战术价值的火炮。实际上,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伦敦曾被德国空军夷平了,英国人民都没有丧失斗志,更别说区区几百发炮弹了。无疑“巴黎大炮”的命运是可悲的,因为它的设计指标远远脱离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打仗的需求,盲目追求射程,使得这个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明日霸主”,在亮相不久即变成了“昔日英雄”。“一战”结束后,因为看到了“巴黎大炮”的杰出表现,固执的德国人一直没有放弃研制新的超级巨炮。1942年,克虏伯兵工厂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把它命名为古斯塔夫·格拉特火炮,但德国炮兵都叫它“大多拉”炮。德国的“大多拉”炮从性能上比“巴黎大炮”更加威猛,但也陷入了和“巴黎大炮”同样的命运,德国人也为他们的“执著”而付出了代价。
美国是最早使用装甲列车的国家,在美国的国内战争中,装甲列车被用于对付骑兵作战是非常有效的。在普法战争和英布战争中,装甲列车也都曾经被大量使用,但真正对装甲列车青睐有加的是俄国,因为俄国的疆域非常辽阔,而居民点又十分分散,加上俄国的公路交通非常落后,所以铁路就成为了俄军必须依靠的工具,这样一来,装甲列车的作战用途就显得非常突出。这也就是俄国军队为什么非常重视装甲列车的重要原因。
1917年11月,两艘MAS鱼雷艇在薄雾的掩护下,向行进中的奥匈帝国“维也纳”号和“布达佩斯”号两艘战列舰发射鱼雷,虽然没有命中,但迫使战列舰中途转回了的里雅斯特。1918年6月,意大利海军上尉里佐指挥的MAS鱼雷艇在晨雾的掩护下,一举击沉了奥匈帝国的“圣·伊斯特万”号战列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个月所创造的最成功的记录。在“一战”临近结束的最后一年里,奥匈帝国海军被协约国的海军逼到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波拉港不能动弹,而协约国海军也无法冲进防范严密的普拉港内消灭它们,双方就这样僵持下来。为了袭击保卫严密的波拉港,意大利海军特地建造了4艘像平底船一样的MAS快艇,它们带有履带,能够爬过防御网。4月13日,两艘这种艇首次袭击波拉港,但没有成功。5月14日,“格里拉”号爬过了三道防御网,却被一艘战列舰的炮火击中,乘员都被俘虏。虽然偷袭没能成功,但MAS快艇如此的多功能使用,也着实令它的对手们胆颤心惊。
1917年,英国将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的三号舰“暴怒”号改装为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作为大型轻巡洋舰的“暴怒”号改变了原定设计,在前甲板上敷设了一段70米长的飞行甲板,炮塔和弹药舱的位置留做容纳8架飞机的机库。“暴怒”号于1917年6月完工服役,但这时从“暴怒”号上起飞的飞机无法返回母舰,只能去陆地的机场着陆。“暴怒”号仅仅有前甲板是极不方便的,起飞尚且可以,若降落则有极大不便,所以不久“暴怒”号又重新接受了改装。英国海军部拆掉“暴怒”号的后炮塔,加装飞行甲板,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海军史上第一艘以常规起降飞机为主要武器的战舰。改装后的“暴怒”号可以搭载10架飞机,当然,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被舰桥分成前后两部分,因而不能称作真正的航母。在它之后于1918年建成的“百眼巨人”号,才初步具备真正航母的基本要求——直通甲板。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士兵们有很多都配备了手枪,但这却是军官们最常用的武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军阶的象征。当对阵双方身处的空间十分有限时——譬如在战壕或是各种车辆里——这种武器往往是最有用的。
由于空中武装遭遇越来越频繁,空战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注意。人们发现真正的战斗机应该具有沿飞机纵轴发射的固定式机枪,因为,能够前射的机枪可以使飞行员较方便地修正射击偏差,提高射击命中率。而要想解决机载机枪前射问题,必须解决机枪可以通过旋转的螺旋桨所形成的圆盘来进行射击这个问题。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是法国人,法国飞行员加罗斯驾驶着最早安装了能沿飞机纵轴发射的固定式机枪并一举击落了4架德国飞机。这是被史学界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架专用于空战的飞机,它是由法国人在侦察机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德国飞行员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一见到法国飞机朝他们飞来,便赶紧掉转机头逃之夭夭。在1915年上半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协约国控制了空中战场的主动权,但协约国的这一优势却未能永远保持下去,加罗斯的一次失误为德国人获取这一技术提供了天赐良机。1915年4月18日,当加罗斯驾机在德国阵地上空飞行时,他的发动机突然停转了,飞机失去了动力,被风吹向德军后方,迫降后他还没来得及把飞机烧毁,就被德军俘获了。由于加罗斯的名字在法国报纸上被大肆宣传过,所以德国人十分清楚这名俘虏和他的飞机的价值。他的飞机机身的前部被送到了飞机设计师福克那里。
1914年的战舰只能用舰体冲撞或炮火袭击,才能击伤击沉浮上水面的潜艇,而潜入水中的潜艇几乎是刀枪不入的。由于大多数潜艇指挥官都喜欢直接用大炮而不是鱼雷来攻击手无寸铁的目标,所以协约国决定将计就计,给商船配备武器以作还击。除此之外,英国还发明了一种伪装成商船的军舰——Q舰。这种船看上去就是一艘普通的货轮,很容易诱使敌军潜艇浮到水面,在较近距离发动攻击,但实际上这种船藏了很多武器。不过,Q舰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而且很多潜艇在吃过亏后对一切像Q舰的船只都会有戒心,不太会在很近距离内发动袭击了。

十九、“一战”中的重要角色——热气球

那时飞机刚诞生不久,极其原始。1918年土耳其的一艘战列巡洋舰在地中海执行任务时不幸搁浅,英国海军发现了这个瓮中之鳖,立即通知空军把它炸沉。可飞机太小,只能携带十几公斤的炸弹,这对于皮糙肉厚的战列巡洋舰来说,等于是挠痒痒。指挥官便冒险在飞机上装了一个军舰上用的大鱼雷,结果因为严重超载,还没等投下鱼雷,就有两架飞机当场坠毁,此事沦为一大笑柄。虽说如此,但飞机诞生以后,马上就被运用到各种军事用途之中。而把飞机和军舰结合起来,这种迷人的设想很快就被人们谈论起来。最早系统地论述“航空母舰”这一概念的是一个法国人。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这个迷人的梦想。他在当年出版的《军事飞行》一书中,前无古人地提出了航母的基本概念和建造航母的初步设想,并第一次使用了“航空母舰”这一概念。

二十四、海军必备品——巡洋舰

在战场上,由于炮手的高度紧张,并且噪音很大,炮手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迫击炮是否已经顺利发射,这时就有可能出现迫击炮重复装填的现象,即当一发炮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射成功,而炮手又再次放入了另一发炮弹,这就形成了重复装填。重复装填的后果往往会是非常可怕的,两发炮弹可能会在炮膛中同时爆炸,摧毁迫击炮及它身边的炮手。为了防止重复装填的事情出现,各国在制作迫击炮时,都采取了某些措施,使前一发炮弹未发射时,后一发炮弹无法装入。
各国驱逐舰的总数实在太过庞大,人们无法一一记录每一艘驱逐舰的日常活动,所以可能它们还有很多功勋未获嘉奖。但是,也正是因为它们分布过广,所以损失也比其他战舰要大得多。协约国折损的112艘驱逐舰里,有超过50%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疲于反潜后损失的;而同盟国也损失了62艘,其中德国占53艘。
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也购置了海上航空装备。奥国的基本装备与德国一致,但除了汉萨-布兰登堡CC型之类的舶来品外,他们也自己研发出了双座的隆那L型飞船——该型号曾在1916年9月15日击沉了法国潜艇“弗科勒特”号。而意大利则制造了包括马奇M-5型双翼战斗机在内的多种飞机。
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红军指挥官们将装甲列车当作可以对战斗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当时面对着白卫军马蒙托夫的骑兵集群,红军只出动了3列装甲列车就正面突破了白卫军的合围,而那些著名的哥萨克骑兵在装甲列车的打击下,无论冲锋有多么疯狂,也都无济于事,只能增加他们的伤亡。在对待哥萨克骑兵上,装甲列车成为了他们的克星。这次战役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二战”中他出国参加会议时,坐的就是装甲列车,而且把前来拦截的土匪打得落花流水。
在“一战”中出现的堑壕战中,机枪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粉碎了英军中一些将领对机枪的麻木认识,感受到机枪重要性的英国人开始大幅增加步兵部队中机枪的装备数量,每个步兵营和骑兵团原本装备两挺机枪,现在这一数字增加了一倍。此后英军中机枪的装备数量急剧增加。终于在1915年10月,英军在它的陆军中正式组建了独立的机枪部队,在每个师中,都拥有3个独立的机枪连。此外,英国人还采用了大威力的改进型维克斯机枪,它的最大射程提高到约3000米。虽然在马克沁机枪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明显的改进,但维克斯机枪也不是没有问题。这种机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它的枪体、三脚架和附件、相应的弹药以及备件等总重量过大。为了提高维克斯机枪的便携性,英国人在战时曾仓促制造过一些数量有限的轻便型三脚架和两脚架投入使用,但不久随着数量更多的刘易斯轻机枪进入战场,沉重的维克斯机枪可以安安心心地呆在前沿后方更远的地方了。
由于迫击炮是一种曲射火炮,一般是用于针对遮蔽目标的,它的最大长处是可以用来杀伤近距离障碍物后面的敌人,当然,它也可用于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从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来看,远在1342年阿拉伯人就曾在战斗中使用过它,那时阿拉伯人在立起的铁筒中装入火药,然后再放入一个铁球,点燃火药后铁球就会被射出,这可以说是迫击炮最早的雏形。

伦敦东北部,一排系在地面上的热气球在空中拉起了一道“绳索栅栏”。如果有哪一架不长眼的飞机冲进来,就会像冲进了碎纸机一样被切掉双翼。

图为第一批若干套成功的深海发射系统之一,这套系统即将投入战斗。
巡洋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有海军的必备品。这种战舰既能在远离母港的海域单独作战,又能组成舰队执行大规模对抗任务。
马克沁晚年致力于无烟火药生产工艺和航空问题研究,1916年11月,当索姆河战役刚刚结束之际,自动武器的始作俑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枪的敬畏之情。到“一战”结束时,各参战国都普遍装备了水冷式重机枪,大多数外形与马克沁机枪差别不大,有的在某些结构的设计上超越了马克沁的水平,只不过使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还是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还率先登上了刚刚出现在战场上的两种重要武器——飞机和坦克——上,因此马克沁也是航空机枪和车载机枪的鼻祖。

图为一支使用维克斯机枪的英军特遣部队。这种武装力量是英军在巴勒斯坦地区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各国也有各自青睐的手枪生产厂。鲁格尔就是德国手枪的同义词,
九九藏书网
但实际上德军也小规模地使用过像毛瑟枪和比霍拉自动手枪这样的款式。上述不同型号的手枪也被贩往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其中仅保加利亚就曾购置过2·2万把。同盟国的另一成员奥匈帝国则在使用德式版本,同时他们也开发了自己的1911斯泰尔自动手枪及其他武器。在协约国方面,法国的勒贝尔公司,意大利的格里森迪和贝列塔公司,以及美国的柯尔特和史密斯韦森公司则是制造随身武器的巨头。比利时、俄国和塞尔维亚在购入手枪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生产牌照,而且俄国还有自己设计的款式。
皇帝陛下舰船之“无畏”号是第一艘现代化战舰。这艘划时代战舰的出现,除了让其他既有战船都顿时黯然失色之外,更引发了英德两国之间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在有大型战船参加的海战中,巡洋舰其实是非常脆弱的,这一点在日德兰海战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此战中,德军共损失了4艘轻型巡洋舰,其中包括被英军驱逐舰鱼雷击中,随后逃逸的“罗斯托克”号,被若干枚炮弹击沉的“威斯巴登”号,以及被鱼雷击沉的“艾尔宾”号和“弗劳恩罗布”号。此外,“黑王子”号、“防守”号和“武士”号三艘装甲巡洋舰也在协约国大型战船的炮击之下沉没。
1909年7月25日,法国人布莱里奥驾机飞过了英吉利海峡。英国对这件事非常敏感,马上报道说英国丧失了过去在战略上和地理上的优势地位,单凭海上防御已行不通了。这次飞机跨海飞行的成功,使人们意识到制空权将和制海权同等重要,飞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肯定。那么究竟飞机能不能用于海上作战,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海上作战呢?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基本型号有很多种,还有基于基本型号的众多改进型号,为此它采用了烦琐而复杂的命名方法。其中No·1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英国军队所广泛使用。这种型号步枪的前枪托与枪口齐平,这是它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1907年定型的MK·III是它主要的改进型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满足提高步枪产量的需要,MK·III简化型于1916年投产,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在大量生产和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军装备的主要步枪。
1918年11月3日,意大利的海军司令部向普拉的前奥匈帝国舰队的领导层询问德军潜艇是否仍在亚得里亚海。当时奥匈帝国的海军和舰队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意大利试图控制亚得里亚海的东海岸,就必须考虑到德国潜艇的威胁。普拉的奥匈军人告诉意大利人德军已经在几天前离开了亚得里亚海域,意大利放心了,大胆顺利地接管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部分地区及其附近的一些岛屿。奥匈帝国海军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但发展速度惊人。在大战中奥匈帝国海军拥有强大的舰队、现代化的海上空军、卓越的海军学院以及造船厂等等。主海军基地普拉周围的防御要塞不但非常坚固,而且在当时也是极为现代化的,这些要塞被保存至今,成为100年前这支强大海军存在的象征。
1914年秋天,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作战计划,即沿法比两国边界地区建立基地,从那儿用远程火炮炮击英国,要求火炮的射程至少在37公里以上,后来又提出将射程延长到120公里。许多人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罗森伯格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并积极组织研制。1917年夏,第一批远程火炮终于制成,德军将三门大炮的阵地选择在克雷彼。那里树木茂密,利于隐蔽,即使敌机飞临上空也不易发现。1918年3月23日,一声巨响突然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响起,伴随着滚滚浓烟,从睡梦中惊醒的巴黎市民四处奔逃。之后,每隔20分钟就有爆炸声在巴黎城内响起。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可是,对于电台的说法,巴黎市民并不相信,因为他们既没有看到飞机,也没有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原来,这是德国的三门巨型火炮从巴黎120公里以外的圣戈班森林地区发射来的炮弹。为了取悦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该炮起初命名为“威廉火炮”。因为这种火炮首次轰击了巴黎,后来人们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欧洲和世界。
1915年初,德国的学者哈伯向德国参谋总部建议用有毒的氯气来杀伤敌人,德国参谋总部采纳了哈伯的建议,德军在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毒气。4月22日,伊普雷上空升起的这种黄绿色气体宣告了人类又一种残酷战争方式——化学毒气战——的诞生。
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先后有30多个国家地区和15亿人口卷入,860万军人和650万平民死亡,欧洲的大部分文明成果和整整一代人类精英损失殆尽。在此次战争中,交战双方都使用了大量新式武器和装备,其中很多被实践证明是极有价值的,军用头盔正是其中之一,它曾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无数生命,并自此成为现代单兵装具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水下超级杀手——“一战”中德国的潜艇

九、空中“铁翼”——在战争中催生的飞机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有许多巡洋舰由于各种原因沉没,其中协约国有39艘,同盟国有28艘。
在苏俄内战期间,双方主要的战斗都是围绕铁路线展开的,那时候,铁路线就是生命线,一切的调动和补给都离不开铁路,可以说谁控制了铁路,谁就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装甲列车就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在战争之初,红军拥有装甲列车不过20辆,等到内战结束时,红军所拥有的装甲列车已经超过了100辆。在随后的苏波战争中,面对着波兰的骑兵集群,苏俄红军的步兵必须依造装甲列车的强大火力才能控制战场上的局面,苏俄红军的将领们感慨万分地说,如果没有装甲列车的参战,许多战斗的结局将会很难以想象,而波兰军官也认为,苏俄红军那些机动性好而且火力强大的装甲列车是他们最难以对付的对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很多海战里,人们都能看到巡洋舰的身影。1914年末的福克兰群岛海战里,英德双方共有13艘巡洋舰参战,其中英军的10艘不是装甲型就是轻型。而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海战,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自然也少不了巡洋舰的参与。英军大舰队各部共出动了8艘装甲型巡洋舰和26艘轻型巡洋舰,德国大洋舰队则派出了11艘轻型巡洋舰。
在1914年开战以前,几支主要的海军部队都配备有驱逐舰。海军较为强大的国家手里自然多一些,例如英国有300艘,德国有144艘,连奥匈帝国那样的海军弱旅也有25艘,可见这种战舰的普及程度实在很广。但由于战争爆发后不久,这种战舰就频频出现短缺,各国海军为了满足战场的需要,纷纷开始进行大型的驱逐舰赶制工程,加班加点地往战场上送货。德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造出的107艘,对比英国的329艘还是短了一大截。由于身份复杂的驱逐舰主要还是给大型战舰当“保镖”,抵御鱼雷艇的攻击,所以早期又被称为“鱼雷艇驱逐舰”。虽然鱼雷艇在1914~1918年间一直都是驱逐舰的防御对象,但随着潜艇的出现,反潜任务在驱逐舰的日程表里慢慢占据了更多的位置。
由于协约国的严密封锁,德奥两国的经济十分困难,尽管奥匈帝国对战争也有着一定的准备,但是实际上战争比奥匈帝国所预想的要持久得多,因此在战争进行了两年之后,奥匈帝国的局势开始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到了1918年,奥匈帝国的水兵们开始要忍受饥饿的折磨,1918年1月,普拉军用造船厂的工人开始了总罢工,但是德军驻在普拉的水兵协助奥匈帝国海军的领导层镇压了这些罢工的工人。德国的领导者们充分意识到了地中海海域潜艇战的重要性,德国首相霍尔维格在1917年曾提到“潜艇战就是我们的底牌”,而战争期间德国大约有1/4新建造的潜艇被派往了地中海。德国潜艇接到的行动命令都是由柏林的海军参谋长直接下达的,尽管如此,德军还是无法彻底击败联军的海上武装,也无法彻底地截断联军的海上航线。“一战”结束后,随着奥匈帝国的土崩瓦解,其在普拉和科托尔的潜艇都落入了意大利和法国的手中。那些在普拉和科托尔正在建造中的潜艇都被毁掉了,被俘获的奥匈帝国潜艇也或早或晚地被一一凿沉。只有U14号潜艇依然完好无损,U14号潜艇早先原本就是法国的“居里”号潜艇,它在1915年被奥匈帝国海军缴获后一直在为奥匈海军服役,现在法国又把它被重新编入了法国海军,并恢复了往日的名称,继续为法国服役。
但是,真正使李-恩菲尔德步枪傲视其他手动战斗步枪的,是它的射击速度。毫无疑问的,李-恩菲尔德拥有半自动步枪问世以前最快的步枪射击速度——步枪射击速度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爆发射速、持续射速和齐射射速,李-恩菲尔德步枪在这三个项目上都是冠军。在爆发射速方面,如果不考虑命中目标的话,李-恩菲尔德步枪可以在8秒钟内将弹匣中的10发子弹全部发射出去。李-恩菲尔德步枪所使用的分离式枪机头,其枪机开锁时只要旋转机柄60°,并且行程很短。它曾经是发射速度最快的栓动式步枪,即使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中也依然可靠。李-恩菲尔德步枪采用双排交错供弹的10发盒式弹匣供弹,用5发桥夹装填。在“一战”时期,英军的步枪手通过强化训练,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射击,以至于让德军士兵以为他们在与机枪作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它凶猛的火力给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数量充足的美制弹药陆续从美国本土运抵欧洲战场,法国决定开发一种能够发射美国子弹的改进型绍沙机枪,这样在给美军阵地补给物资时,就不必为步枪和机枪准备两种不同的弹药了。在研制改进型绍沙机枪时,法国人的态度极不认真,他们认为只需要更换一根具有正确的弹膛和枪管尺寸的新枪管即万事大吉,结果改进型绍沙机枪存在着大量的致命问题。但它被配发到对此一无所知的美军手中,由此绍沙机枪在美军中名声极恶,当后来首批性能更优的勃朗宁自动步枪装备部队时,美军官兵一片欢腾。“一战”结束后,法国以近乎废铁的价钱向波兰倾销旧武器,由于法国造绍沙轻机枪便宜,波军装备了许多绍沙轻机枪。可是战争是不能图便宜的,后来发生在维斯特普拉特半岛的保卫战让波兰人付出了血的代价。当时负责保护“雷电”要塞侧翼的沙姆列夫斯基小组遇到了大麻烦,他们使用的绍沙机枪只发射了十几秒就卡壳了,结果德军趁这个空当冲了上来。
绍沙机枪是由法国绍沙、苏特雷、里贝罗尔和格拉迪亚托尔等人组成的武器开发组在1910式步枪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它是“一战”时最不受欢迎的武器之一:首先,这种枪很长,十分笨重,而且装弹量很小,容弹量仅仅25发;其次它是匆忙投入生产的,这些枪的质量非常差,非常容易损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一共从法国购买了3·7万挺绍沙机枪装备美军。美军战史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说新加入法军防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如同缴械一般被法军逼迫着扔掉手里的刘易斯机枪,换上了法国制造的绍沙机枪。但美国大兵们都不愿使用绍沙机枪,因为和他们在国内接触过的刘易斯机枪相比,绍沙机枪看起来要粗糙得多。不久美军士兵们又发现这种机枪无论是可靠性还是射击精度都不够好,枪体重心靠前而且重量偏大。在实战中,美军士兵宁愿使用手动步枪也不用这种冠以“自动武器”之名的破烂轻机枪,因为它的故障率实在是太高了,几乎每一挺交付美军的绍沙轻机枪都发生过故障,它的零部件尤其是弹簧磨损非常严重,甚至在作战中,有些美国兵在战壕里还在大骂绍沙,绍沙机枪从此臭名远扬。
德国的潜艇战,也称作不列颠群岛封锁战,于1915年2月18日如期展开,就在那一天,一艘英国商船在海峡被鱼雷击中。到第一周的周末为止,共有11艘英国船只遭到攻击,其中7艘被击沉。而到了1917年时,仅在4月份世界损失总吨位就高达85万吨的惊人数字。英国船舶在4月、5月、6月间因遭德国潜艇攻击平均每月损失达41万吨,相当于一年近500万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最为重视潜艇的运用,并第一个发动潜艇作战的国家。在战争期间,德国共拥有350艘潜艇,在潜艇的主要作战武器——鱼雷的发展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名垂潜艇史册的“一艇沉三舰”就是德国潜艇部队的经典之战。1914年9月,德潜艇艇长奥托·韦迪根在25分钟之内击沉3艘英国皇家海军轻型巡洋舰,创造了“U艇神话”,使他成为开战以来德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位民族英雄。德国在为胜利欢呼,然而胜利之梦与民族英雄的生命都是短暂的。6个月后,在斯卡帕湾附近的海域,韦迪根艇长指挥的新艇U-29号,被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拦腰撞成两截,韦迪根艇长葬身大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连空中威胁都还不过是一个构想,人们当然就更不会费神去设计一款可以把飞机打下来的大炮了。1908~1909年间,德国克虏伯公司或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气球炮”可算是最早的防空武器,但这也不过是把野战炮转置到卡车或其他大型汽车上,以使开火仰角变大而已。当时的飞行器速度并不快,所以这种改装炮已经可以满足防空的要求了。而用来包围核心城市之类重要军事目标的大炮则有所不同,它们虽然也是由轮车野战炮改装而来,但其安放地多为具有一定攻击角度、可以进行360度水平旋转的炮台。
首次参战用的59辆坦克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运到前线的。有32辆进入战斗出发地,其中14辆按时出发,9辆晚了一些时间,有5辆陷入泥潭内难以自拔,只有9辆冲进德军阵地,向纵深突进13公里。虽然成功率只有15%,可是那壮观威风的场面给人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使过去攻不动的德军阵地一片混乱,被英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一部分。当时,一辆坦克爬进了一个村庄,面对这庞大的钢铁怪物,德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离据点,就这样,一个村庄就被这辆坦克占领了。还有一辆无意之中闯进一条堑壕,吓得德军无处可逃,300多名德军乖乖地做了俘虏。这次胜利,使那些对坦克不以为然的将军们大吃一惊,更使英国士兵受到莫大的鼓舞,从此,人们对这种能攻善守的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1年,制造厂商改进出一种使用觇孔式瞄准具的新型李-恩菲尔德步枪,使得瞄准即使对于新手,也变得十分简单,只要稍加练习,就可以稳稳地击中300米外的目标。但这不如1939年所采用的四型步枪,后者改变的地方有机匣、枪机、木托、照门、枪管、枪口帽和刺刀。性能可靠的李-恩菲尔德四型步枪也被用作战场上的狙击武器,当装有3倍倍率瞄准镜时,千米之内都不再是安全区域了。同时,在枪口加装榴弹发射装置后,李-恩菲尔德步枪还可以发射高爆枪榴弹,可以有效对付敌方中轻型坦克。在吸取了德国毛瑟步枪的诸多优点之后,改进版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得以推出,并在“一战”中广泛装备英国和美国的军队。在设计进一步简化的基础上,于1928年诞生的李·恩菲尔德四型步枪直到1941年才开始大量生产,并成为“二战”时英军的制式装备。要说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缺点,那就在它所使用的弹药上,它所使用的是一种老旧的弹药,历经了由圆头弹改为尖头弹等一系列改进后,虽然它的弹道表现还不算糟糕,但在性能方面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在使用了新式的子弹后,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射击性能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只不过,这时已经是自动步枪的天下了。
鱼雷艇是一种小型快艇,它主要用于在近岸海区与其他兵力协同作战,以编队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攻击,也可用于反潜、布雷等。鱼雷艇的优点是航速高、体积小、造价低,攻击威力大,尤其是几艘鱼雷艇的集群攻击,对大中型军舰能形成很大威胁,故此被誉为“海上轻骑”。世界上第一枚鱼雷的发明权归于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它名字的意思“白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鱼雷的代名词。1877年,英国建成了世界第一艘鱼雷艇“闪电”号。这艘全长26米、宽3·3米的小艇一时间成了海军会议的热门话题,当时的英国报纸评论道:“英国海军部很快就会拜倒在鱼雷艇的石榴裙下。”然而不久人们就发现了鱼雷艇的先天不足,于是它被抛到了一边,不再被各国海军所看好了。

“巴黎炮”的试射。由于每次发射时炮弹都会对炮管造成轻微的磨损,所以后来发射的炮弹尺寸都是一个比一个大的,每个炮管在发射过60发炮弹后就得换掉了。
1917年6月,当“恐怖的杰克”潘兴将军率领的美国远征军抵达法国时,他们除了身上的制服、背上的步枪及弹药外,几乎什么都没带。在首批12个美军师到达法国时,他们的霍奇基斯重机枪和绍沙轻机枪都是法国政府提供的。1918年春,又有11个美军师启程前往法国,他们装备的重机枪是美国制造的维克斯,但轻机枪仍然是法制绍沙。

二十二、对潜艇战的回应——反潜武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除了沙俄以外,奥匈帝国也曾大量使用装甲列车,这时的装甲列车上不但装配有机枪,还有主战火炮,威力是十分强大的,它们在运行时,前面一般要顶着一节无人的货车,以用来防范地雷的爆破。“一战”时,俄军的每辆装甲列车上一般安装有4门野战炮,还有20多挺马克沁重机枪,这些武器都可以用360度的旋转角度作战,而它的装甲护板也是非常厚的,没有强大的炮火,一般是攻不下它的。“一战”爆发后,俄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在加利西亚战役结束后,德军已经攻入了俄国本土,这个时候,俄军开始大量使用重型装甲列车,车上装有射程远、威力大的巨型火炮。这种装甲列车一般是很难靠近它的,俄军指望着用这种庞大的火力支撑点来稳定那些急于逃命的败兵,可惜的是,急于逃命的俄军往往顾不上它,结果德军完整地缴获了不少这样的重型装甲列车。等到俄国退出“一战”时,它的这种装甲列车所剩下的一共也不到20列了。
事实上,当时的防空技术还很粗浅,所谓的防空炮能不能打中飞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还得靠运气,所以真想制空的话还得靠自家的飞行部队。不过,地对空的打击能力在干扰敌机侦察,趁着飞行员记录侦察数据时击落敌方飞机也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康布雷战役是英军第一次将坦克大规模用于集群突击作战的的战例,战役一开始,300多辆坦克同时轰鸣,向敌军阵地冲去。首先出现在这些坦克前面的,是有刺铁丝的障碍物,这些坦克毫不迟疑,隆隆地碾了过去。这次大规模的坦克冲击所取得的效果,是使英军用很小的代价,夺取了德军阵地,赢得康布雷战役的胜利。康布雷战役之后,坦克确立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在整个1918年它们成了敌我双方的法宝,成了英军、法军和美军进攻时的决定性武器与特色。从此,坦克成了历次常规战争的重要进攻武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攻坚力量。而随着坦克的出现,改变了从前的战争模式,使大规模的运动战成为了现实,德国在“二战”中将坦克这种大规模的集中使用的战术推到了顶峰,一种面貌全新的战争出现了。
迫击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钣及瞄准具四大部分组成。炮身可根据射程的远近做不同的选择,炮身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炮架多为两脚架,可根据目标位置调节高低和方向,携行时可折叠。迫击炮弹的弹体除少数呈圆柱形外,一般呈水滴形状,弹头部圆钝,尾部圆锥较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炮弹重心靠前,以利于飞行稳定。炮弹弹体外表面设有几道环槽,称为弹带,其作用是炮弹发射时火药燃气在环槽处膨胀形成涡流,以减少火药燃气的泄出量,提高其利用率。
许多人总觉得“二战”英军的武器装备比别的国家都要差,但维克斯机枪恰恰反驳了这种错误的说法。除了略显陈旧,维克斯机枪的可靠性是所有士兵梦寐以求的。在一次战斗中,10挺维克斯机枪在12个小时内发射了100万发子弹,平均每小时1万发。尽管这期间更换了100多根枪管,使用了数量惊人的冷却水,但是没有出现过一次卡壳,这一点是许多现代的机枪都望尘莫及的。

德军装备的鲁格尔手枪,其设计图纸源于1900年的瑞士,德军于1904年获得了制造许可之后即开始大批量生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种新型材料的引入,已经促进钢盔质量的飞速提升,钢盔的作用也慢慢在发生变化。现代钢盔主要有步兵钢盔、炮兵钢盔、飞行钢盔三种。时至今日,虽然材料工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头盔等单兵个人装具的设计思路仍需要遵循之前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美军于1978年开始应用凯夫拉纤维研制防弹头盔,凯夫拉头盔防弹能力强、重量轻,但价格较高。
后来,英军又发明了一种联动系统,将一艘可能成为德军攻击目标的水面舰船,用电缆之类的缆绳和一辆潜在水中的潜艇相连。一旦水面战舰受到敌人的攻击,该舰舰长就会通过电缆将信息传给潜艇里的战友。然后,潜艇舰长就解开两舰之间的缆绳,调整潜艇的位置,并向敌军潜艇发动进攻。
当时的飞机虽然飞得慢,但至少是个可以在空中做三维运动的物体,不像一般的炮击目标,往往是某个确定平面上的某一个固定不动的点,也就是说,即便炮兵在开火时瞄得再准,炮弹飞行的轨道再精确,等它抵达目标原处位置时飞机早就已经不在那里了——这也是防空炮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突破这个攻击瓶颈,炮兵们给防空炮装上了全视角瞄准器。人们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事倍功半的解决办法,于是便转而又http://www.99lib.net发明了“中心位置射击法”。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办法是:将若干门大炮排成一排,由最中心的一门确定目标位置;炮兵把计算出的射击所需的高度、射程、速度等数据传给整排大炮的所有炮手,大家一起开炮。

腓特烈沙芬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制造水上飞机,图中即为该公司的一个产品。
潜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潜入水中某一深度进行机动作战的舰艇,也称潜水艇,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潜艇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对陆上战略目标实施袭击,摧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遣送特种人员登陆等。广阔而深邃的海洋绚丽多彩,充满了诱人的魅力,令人向往,自由翱翔于海洋深处,是人类许久就有的梦想。然而直到18世纪初期,人类梦寐已久的幻想才终于成为了现实,与此同时,潜艇的出现也从此为战争舞台提供了一件神奇的道具。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潜艇就成了世界各国密切注视的焦点,各军事强国纷纷加入了潜艇研制发展的行列,使潜艇的性能得以迅速提高。
战争期间,德国在地中海海域可用做基地的港口屈指可数,在土耳其可以用作潜艇基地的港口只有伊斯坦布尔以及黑海海域内的土耳其港口,协约国方面在达达尼尔海峡布置了封锁线来阻拦德国的潜艇。土耳其自身的海岸线有很长一段都位于地中海,但是土耳其的海军实力非常弱小,无法抵御协约国海军的进攻以保证自己在地中海海域的安全,所以德国把它的“地中海小型潜艇舰队”的主基地设立在了奥匈帝国的普拉,并将指挥所设立在已经退役的奥匈帝国“玛利亚·特雷西娅”号巡洋舰上。德国潜艇在地中海的活动区域主要沿着北非海岸,从直布罗陀海峡到马耳他,直到苏伊士运河的出口,此外还包括爱琴海,这些活跃于达达尼尔海峡的潜艇将科托尔作为主基地,另外有少数潜艇将伊斯坦布尔作为基地。活动在地中海的德军潜艇面临着一个麻烦,即它们只能在位于普拉的奥匈帝国造船厂来修理和维护,不过还好,普拉的造船厂装配十分精良,而且还拥有很多资深工程师和工人,并且在战争期间德国向普拉的造船厂派出了大量的工人。

在德军鱼雷的攻击之下,一艘协约国蒸汽机船沉入海底。

德国奥巴特罗公司在战前制造的一架水上飞机。他们在战时对海军航空领域的最大贡献当属W-4型单座战斗机。
“一战”刚开始时,德国的飞机多数是单翼机,这种飞机的特点是灵活性较强,但没有双翼机平稳。法国陆军的航空兵在规模上要次于德国的航空兵,受法国总参谋部指挥的法国航空兵,其飞机先是用于侦察、装上机枪进行空中格斗,后来又带上炸弹,去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还有的飞机专门执行对地面部队攻击的任务,这样在大战的硝烟中,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教练机相继诞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枪已取代飞机上那些形形色色的武器,但对于机枪射击来说,飞机前那个旋转的螺旋桨却成为了重大的障碍,如果为了避开螺旋桨而将机枪装在飞机的其他地方,势必不利于射击的准确性,如法国的“纽波特”双翼战斗机就在它的上翼安装了一挺固定的机枪,由于这种安装方式对射击的准确性极为不利,所以尽管这些飞机安装了机枪,并且用于空中作战,但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战斗机。
机枪战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大战刚开始的时候,机枪仅仅是作为一种应急武器投入战场,但后来它却成为交战各国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兵器,甚至连火炮也无法与之相比。战场上,一个指挥得法的机枪阵地构筑的火力屏障比火炮的弹幕更难逾越。如果在攻防行动中把机枪和火炮联合使用,那么将成为作战中相当有力的支撑点。维克斯水冷式机枪的前身是1882年出现的马克沁重机枪,经过略为改动后,维克斯机枪在英国克劳福德的一家兵工厂投入生产,这家兵工厂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维克斯-马克沁联合公司的前身。艾伯特·维克斯负责对原来的马克沁机枪的修改设计,主要是反转了闭锁机构,使得重量减轻并便于大量生产,最终在1912年定型生产。也有人将这种机枪称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

1884年诞生的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把全自动机枪,而维克斯机枪是在其基础上改进的。
坦克虽然初次参战就立下战功,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是它的越野性能还比较差,遇到稍宽一点的壕沟、弹坑就会掉进去出不来,碰到泥泞地带更是一筹莫展;二是自身故障太多,不是履带掉了,就是发动机熄了火,停在战场上正好成了挨打的靶子;三是防护装甲还嫌薄弱,有时敌军的一发炮弹就能叫坦克车里的乘员全部报销。“一战”后期,美国参加了战争,美国陆军急需坦克,他们想要的是具备当时最成功的两种坦克综合性能的坦克。他们希望的坦克要尽可能地减少重量,但又不降低坦克的越野性能和翻越壕沟的性能,其结果就是“斯克尔顿”坦克的出现。正当陆军决定该由谁来负责使用这种他们一直追求的新式武器装备时,“一战”停战协议签署了,陆军随之取消了这个计划。
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部队(RNAS)成立于1914年1月1日,拥有约50支同级作战分队,负责英军所有水上飞机的调配工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军航空部队。该部队购置的水上飞机多种多样,在各个作战分队中,一般负责在反潜任务中投掷闪光弹的双引擎诺曼·汤普森NT-4型和NT-4A型最为普遍。在较新的款式中,于1917年开始服役的费力克斯托F型水上飞机最为成功。这种飞机的时速不过150千米,却可以在空中悬停10个小时;而且由于可乘坐4个士兵,所以操作效果特别好。有一艘这个款式的飞机曾于1918年5月击落过一架德国L·62型飞艇,并在少见的水上飞机对抗中,在克蒂斯H-12型飞机的协助之下击落了5架F-2A型飞机。1918年6月4日,F-型水上飞机和克蒂斯H-12的组合在一番缠斗之后击落了14架德国飞机,其中6架全毁;最后陪葬的只有H-12型,F-型水上飞机则全身而退。

这些摩托艇的鱼雷发射管都将口开在艇身后侧,每次发射后,小艇都必须立刻掉头撤离,以免遭到敌舰的反击。

法国前线的炮兵在地平线上搜寻合适的攻击目标。

二十六、空战的升级——防空炮

由于在战前一段时间各国海军都致力于发展攻击性水面战舰,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反潜战还是一个相当新鲜的玩意。虽然开战后几周人们就意识到了反潜的重要性,但以英国为代表的协约国,却是在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中吃够了苦头之后才真正投入其中的——此时他们的海上贸易线路和大型商船都已屡次被击沉,再不用心就来不及了。
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益显露出了其强大的攻击威力,整个战争期间,德国的350余艘潜艇共击沉协约国和中立国船只约6000艘,其中战斗舰艇197艘,运输船5800多艘,总吨位约1800万吨。为了对付德国的潜艇,协约国动用了900多艘驱逐舰和大型护卫舰,极大地牵制了协约国的海上势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写下了人类海战史上的新篇章,自此,潜艇在偌大的舰艇家族中拥有了一席之地。1918年中期,由于反潜艇组织效力的不断提高,各种反潜器械、飞机、水下测听器和特种类型水雷使德国潜艇遭受到越来越大的损失。在这些最后日子里,一艘德国潜艇在遭到厄运前只能希望出航6次,官兵突然有了可怕的死亡预感,出航时,他们要面对着水雷、军舰、飞机的攻击,而且九死一生。凡此种种,使德国潜艇官兵的神经极度紧张,潜艇战已彻底击败。

格里森蒂是一种可填入7发子弹、口径为9毫米的意大利手枪,枪体总长为216毫米,子弹出膛速度为275米/秒。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鱼雷快艇都取得了较大战果,从此令各国海军对它刮目相看,虽然它很小,却也从此在海军的战舰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随着现代化探测和作战手段的日益发展,鱼雷艇隐蔽出击的作战优势日益降低,导弹艇出现后,鱼雷艇的作用有所下降。但鱼雷艇具有打击威力大、建造周期短、造价低等优点,加之鱼雷性能不断提高,舰艇隐身技术不断发展,鱼雷艇仍为不少国家作为近海防御的有力武器而被予以保留和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长期主宰战场的欧洲各国的陆军和海军对那些用木头和布料制成的歪歪扭扭的空中怪物并不感兴趣,而当时的飞机的确也不是专为军用而设计的。飞机的机身全都用木头制造,机身和机翼上覆盖着涂上胶的布料,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双方的飞行员们在空中相遇时,彼此只是挥挥手,但是不久,这种互不相扰的局面就结束了。最初的空战是十分有趣的,为了阻止敌机执行侦察任务,飞行员开始携带手枪,与敌机相遇时,机上人员互相射击,有时飞行人员也偶尔带上几块砖头去砸敌机的螺旋桨,或去砸敌机上的飞行员。俄国飞行员涅斯捷罗夫为了能在空中将敌飞艇毁掉,竟然在自己的飞机尾部装了一把刀子,他在与一架飞艇相斗时,成功地用这把刀子将飞艇的蒙皮剖开,使敌飞艇坠毁于地面。

一、“陆地巡洋舰”——坦克


从蒙斯撤退的途中,英国第十一路轻骑兵在稍作休整。
美国空军的草创者都是跑到法国战场上开着买来的英法飞机拿德国人练手的,轰炸机也是买的“汉德利·佩奇”,不过美国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也没闲着,在欧洲还安于拿着二三百公斤的炸弹丢着玩的时候,美国人就琢磨着上大家伙,在“一战”刚结束时,美国已进行了近4000公斤炸弹的空投实验。
由于潜艇无论是在水下还是在水面上行动都很迟缓,所以最开始,战船和货船都把速度和Z字形走法当成躲避潜艇袭击的最有效逃生方式。而如果选择夜间行船,或是不走那些特别繁华的商道,则船只存活的概率又要大很多。后来,人们又开始往船体上涂抹炫目的几何图案,以掩盖其真实的外形,并用船沿垂下的反潜网抵御鱼雷,来保护停泊在港口的船只。不过,人们渐渐发现这些方法都很繁杂,而且不是那么有用。为了保护像英吉利海峡那种狭窄而又脆弱的海上航线,人们又用联合反潜网、水雷和巡游艇组成了规模更大的保护系统,但仍然起效甚微。

三、“空中骑士”——从砖头、刀子互搏到歼击机

很多证据都可以证明,轻便小巧的驱逐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大舰队里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战舰,虽然它们在作战舰队中只是一些小小的马前卒,但也正是在它们的保护下,整支舰队和各种商船才能躲过潜艇和水面舰队的袭击。
自第一架飞机上天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总共只经历了11年的时间,在这11年中,虽然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飞机的载重量、飞行速度和飞行距离都还很小,飞机的安全性能也很差。对于飞机这种新式武器,大多数的战场指挥员们都持怀疑态度。他们对这种用木头和布料制成的歪歪扭扭的空中怪物并没多大的兴趣,而当时的飞机的确也不是专为军用而设计的。那时的飞机大多数是双翼机,飞机的机身全都用木头制造,机身和机翼上覆盖着涂上胶的布料,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最开始的空战是飞行员们用手枪和手榴弹进行的,将领们对于这种使用手枪和几颗手榴弹进行作战的新兵种基本上没什么兴趣。尽管如此,飞机还是在缓慢地向实战方向发展着,英、法、德等几个主要国家都已经开始试着把陆战用的机枪安装在飞机上,以解决飞行员既要驾机又要同时往枪中装子弹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几乎所有国家的海军指挥官们都抱持着同一种观点,即认为海上战争的胜负最终将由最大型战列舰之间的对抗来决定。1905年,日本帝国海军在对马海海战中击垮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此战不仅是海战史上重要的一页,更让深信“战列舰决定论”的英德两国开始期待将双方卓越的海军力量在北海上一较高下。
战初的驱逐舰速度都在25~30节之间,主要有两种类型。英军和德军常用的一种速度较慢,但耐力强、航程远,大多用来协助主力舰队在深海海域进行远洋作战,英国的“牛虻”号就是其中之一,该舰的巡洋范围有4075千米。而以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很多国家,由于面对的是水面相对较窄、风浪也较小的地中海,大多都选用了一种航程和体型都相对较小的型号,例如1907年驶入战场的意大利“阿斯托尔”号巡洋范围只有3335千米。
“有一种技术能够使船进入水下甚至到达水底,还可以再浮出水面。它有着巨大的体积,但是没有固定的质量,可以随时变重或变轻,上上下下任人控制。”这是1580年一个业余科学爱好者对潜艇的最初定义。此后,人们开始进行尝试,也制造出不少“准潜水艇”。不过直到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亨利”号的出现,人们才意识到潜艇也可以应用于作战,海战的作战方法也随之改变。
这巨大的活动钢铁堡垒,就是英国首次发明并投入战场的“陆地巡洋舰”——坦克。它有28吨重,乘员8人,在两侧炮塔上共装有两门口径为76毫米的大炮的几挺机枪,采用过顶的重金属履带,刚性悬挂,最大速度为每小时不到7公里,没有什么通信设备,带有几只信鸽,必要时就靠信鸽去联络。
就在法国人还在痴迷于“思想实验”的时候,乐于实践的美国人已经开始动手操作起来了。1910年,在美新型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铺起了一个26米长向前倾斜的木质跑道。一个名叫尤金·伊利的经验丰富的民间飞行员,坐在一架“柯蒂斯”式单座双翼民用飞机上,在跑道的一端发动了飞机。在巡洋舰上成功进行的飞机起降试验,用事实说明了,建造航空母舰,把飞机和军舰结合起来的设想是完全可行的。美国虽说技术上率先突破,但将克雷曼·阿德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却是英国。1917年,是航空母舰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英国海军决定建造航空母舰。在吸收美国先进技术和教训的基础上,英国对意大利商船“库帝罗索”号的船体进行改造,建成世界上第一艘直通型平坦飞行甲板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
由于地面火力和空中的战斗机都会对热气球造成实际的威胁,所以长时间悬空作业的气球侦察兵其实是在从事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而他们应对危险的工具却只有降落伞而已。但鉴于热气球的设置点比较特别,所以一般飞行员们也不乐意去执行这种“打气球”的任务。谁愿意为了几个气球而这样深入敌后,去面对敌军阵地上重重设防的防空排炮和空中无处不在的歼击机呢?
最初施放毒气的方法是在风向合适的时候将装着毒气的气罐打开,很显然,如果风向判断错误,这种方法就没有用了。还有,气罐一般都位于战壕前方,所以敌军的炮击很可能击碎它们,在后来的实战中,毒气改由火炮或迫击炮来施放。在德军将毒气用于战争后不久,为了报复,英军也开始在战场上使用了毒气,从此毒气战出现在人类的战争史之中,国际红十字总会成立后,曾呼吁停止使用这种惨无人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战”结束后,国际法中也对将毒气使用在战争中作了禁止的相关规定,在1925年的《日内瓦议定书》中,毒气被列为了在战争中禁止使用的武器,该议定书目前依然有效。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些国家还是使用了毒气,特别是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就在中国战场上多次使用了毒气,但毒气也没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
“十月革命”后,俄国爆发了内战和外国对它的武装干涉,当时拉脱维亚的一个军营里发生了兵变,在平叛过程中,苏联红军首次使用了装甲列车参战,在装甲列车的火力支援下,叛变的部队遭到了镇压。这段时间在俄国的大地上,装甲列车成了各方最喜爱的武器,苏俄的红军之父托洛茨基就把他的指挥部安在了一辆装甲列车上,坐着它四处指挥作战,而众多的敌对势力也一样在大量使用这种武器,不过他们的装甲列车没有苏俄红军的多,原因就在于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工人的支持,俄国的工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苏俄红军制造了大批的简易装甲列车。实际上这种简易装甲列车不过是在普通车厢上略为加工,把它安上武器,再加上点简单的防护板罢了,那时钢板很珍贵,代替防护钢板的,不过是些枕木和沙包。
“巴黎大炮”是由克虏伯380毫米舰炮发展来的,“巴黎大炮”的真实性能现在已经没人清楚,在协约国军队反攻时,“巴黎大炮”被撤退的德军炸毁,所有资料也被销毁,除了一个座圈部件被美军缴获,没有任何部分残存下来。事实上,关于“巴黎大炮”的很多数据都是猜测,包括其性能和总共发射的次数。随着战争艰难地进入1918年,白天空袭巴黎成为自取灭亡,因为这里和敌军战线之间的防御地带,遍布着经过改进的高射炮群和高速战斗机。用戈塔式轰炸机进行夜袭逐渐增多,但除月明之夜外,准确性几等于零。城市不但灯光熄灭,而且遍布高射炮,进袭者只能高飞,而对于目标也就瞄不准确了,而且在飞机来到前,有效的警报系统使每个人早已有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驱逐舰队并不是只能依赖主力舰队的“寄生虫”。无论对任何国家而言,当己方港口和海上商路遭到敌军驱逐舰袭击时,己方的驱逐舰队就是一道极为有效的海岸防御屏障。除此之外,对协约国来说,驱逐舰队还是反潜战的中流砥柱。不过,因为反潜战对于驱逐舰的航程和耐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后期协约国的驱逐舰体型都有所增大,有的甚至达到最初版本的两倍以上。1917~1918年英国出产了W级驱逐舰,其排水量为1529吨,一次可以航行6430千米。
英国在巡洋舰方面的储备比所有国家都要大。他们在战前曾有100艘掩蔽巡洋舰,但后来都让位给了更轻更快的型号。由于“无畏”舰从1908年开始得到发展,其战时总数为40艘的巡洋舰中有不少都是装甲巡洋舰。德国的重型巡洋舰在开战以后即被归入第二梯队,其大洋舰队采用的基本全是轻型巡洋舰。轻型巡洋舰和装甲型、掩蔽型巡洋舰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其排水量只有另外两者的一半左右,速度更快,而携载武器的口径也要小很多。
夺取了制空权不等于能发扬制空权,而后一个任务,则是由军用飞机中的攻击性机种来完成的。随着军用飞机性能的提高,另一个全新的机种轰炸机应运而生。1915年,在俄国制造出了一架大型双翼飞机,这就是后来所有轰炸机的鼻祖——“伊利亚·穆罗梅茨”V。1918年6月,英国战略空军成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几个月内,英国战略空军先后空袭了德国的一些军品仓库、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共投弹500余吨。战争的实践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轰炸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使德国遭受巨大物质损失,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其嚣张气焰,加快了第二帝国失败的进程。相对于当时的战斗机而言,新出现的轰炸机具有载弹量大、续航时间长的优势,不久之后,各个航空大国也都生产出了自己的轰炸机。比如意大利的“卡普罗尼”、英国的“汉德利·佩奇”、德国的“哥达”、“弗里德里希沙芬”等大型轰炸机相继出现,并很快用于对敌对国后方目标的攻击。到“一战”结束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了轻型和重型之分的轰炸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成熟的机种。
“无畏”号的出现很自然地在英德两国之间引发了一场海军装备的竞赛。1909~1914年间,英、德分别制造了23艘和17艘“无畏”舰,在第一次大战期间,双方的“无畏”舰总数又各自上涨了11艘和2艘。其他各国也不甘示弱:法国于1912~1914年有7艘“无畏”舰下水,意大利在1912~1915年间有6艘投入使用,而美国也在1909~1915年里造出了12艘。由于后期“无畏”舰比起“无畏”号来说更加强大,所以又被称为“超级无畏舰”。

六、昙花一现的“霸主”——“巴黎大炮”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两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www•99lib•net投入了战斗。坦克可以用于摧毁敌人的铁刺网,控制敌人的火力,能逾越任何普通的路障、沟渠、防护墙或战壕。每辆履带车携带两三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并且装备火焰喷射器。除非被野战炮迎面击中,否则它们将势不可挡。在战斗中,由于履带车十分接近敌人的战线,所以对方大炮对它们也无能为力。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当时主要用于摧毁敌方的野战工事,歼灭其有生力量。它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

十八、“铁道恐龙”——沙俄的装甲列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广泛使用的热气球是一种作战装备,这种装备向没有任何金属或木制骨架的气囊里充入空气或煤气,使之比重较空气轻,从而得以升空。当时的热气球有两种用途:其一是用来监测敌军地面或海上部队的行动;其二是将之固定在防空阵地上,用来对抗敌军的飞行器。
但也有很多的人则不肯为了降低风险而丢弃这种可以明显表露自己地位的武器,所以在战场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带着左轮手枪或自动手枪的军官。
马克沁,全名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是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他出生于美国缅因州,后来移居英国。1901年被维多利亚女王封为爵士。他是一名优秀的武器设计师,他设计发明的马克沁机枪开创了世界自动武器发展的新纪元。他在无烟火药的研制中也作出了很大贡献,这种火药使他的机枪更能发挥效力。
坦克是一个能活动的装甲堡垒,它不怕机枪的扫射,并能越堑过沟,冲破敌人障碍,在掩护步兵冲锋的同时,还能向敌人发射火力,因而人们把这种武器称为“机枪破坏器”。样车于1915年9月制成,进行了首次试验并获得成功,被称为“小游民”。但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受权威人士的重视,很多将军对它的能力和作用估计过低,陆军大臣干脆把它叫作“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斯温顿把他的设计方案先后送交英国好几个军事部门,可惜都被当作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打入冷宫。有的军事要员甚至认为这个上校好出风头,冷嘲热讽地建议他改行去写幻想小说。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将他从英吉利海峡对岸调回来,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据报道,斯温顿的灵感源自一位朋友的来信,在信中,他的这位朋友把美国的“霍特”农用拖拉机描述为“能够像魔鬼一样爬行的美国机器”,斯温顿由此建议制造一种装有大炮和机枪的重型履带式拖拉机,他的这一建议于10月20日被提交到英国战争办公室。实际上,斯温顿当时只是想把现有的机器零部件拼在一起,从而组装成一辆类似拖拉机的新式装甲车。

一艘潜艇在接近已经被它干掉的英国商船,这艘船很可能是被炮火直接击沉的。
意大利的第一批两艘摩托鱼雷艇于1915年下水,是威尼斯船厂建造的武装摩托艇。它们都是木质结构,刚开始时它采用与英国相同的尾部抛射鱼雷的方式,但是这种装置很不方便,于是意大利人发明了另外一种更方便的环式鱼雷发射器。这种装置是用两个很像钳子的环把鱼雷固定在艇的甲板上,按动手柄,雷环就打开,于是鱼雷落入水中,自己朝着目标冲去。雷环使得鱼雷艇在航行甚至停泊时都可以发射鱼雷,这种艇叫MAS鱼雷艇。小小的鱼雷快艇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因为只有瘦长的艇身才能保证足够的速度,但它窄小的船身难以经受住远洋风浪的考验,作为主动力的汽油机也是麻烦不断。为了能够跟上大型战舰的速度,这些快艇的汽油机要不停地保持高速运转,这样就导致故障频发,而且过小的艇身也使它们无力远航。挑剔的英国报纸很快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开始贬称鱼雷艇为“海军的小小玩具”,但意大利MAS艇的问世实际上恰到好处,它改变了人们对鱼雷快艇的认识。
当然,反潜方式不止于此。拖着一条引爆线的英军驱逐舰也是新式武器之一,不过这种武器需要在敌我双方极度接近时才能发挥作用。1915年末,可以在水下爆炸的深海炸弹面世,但直到1917年才开始批量生产。水中听音器可以在水下探测潜艇的位置,但只要潜艇潜得更深一些或是行动时控制住噪音,就可以躲过这种仪器的追查。1916年7月16日,深海炸弹和水下听音器首次成功地结合作战。通过截取潜艇无线电情报和使用飞机、飞艇等确定潜艇位置的方法也很常见。
“一战”时期,战列舰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但赫森和他的U-21号潜艇远离基地,单枪匹马闯进英军戒备森严的锚地,两天之内将两艘战列舰击毁。在“一战”中,赫森和他的U-21共击沉了协约国近10万吨的船只,成为战绩最大的德国潜艇艇长之一,德国海军把他当作偶像来推崇。法国人则悬赏2万马克缉拿赫森的脑袋,由此可见赫森和他的U-21当年是何等风光。为了对付德国的潜艇战,英国人把武装舰只伪装成货船,甚至悬挂中立国的国旗,以此来诱捕和伏击德国潜艇,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了,但依然防不胜防,事实很明显,反潜措施的发展跟不上增加的攻击强度。1915年实施的防卫措施是增加武装商船和辅助巡逻船只,但是实际攻击并摧毁德国潜艇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如果不是美国的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很有可能会被德国那为数不多的潜艇所改写。1915年5月,英国的“卢西塔尼亚”号客轮在爱尔兰海岸附近被德国的U-20号潜艇击沉,1200名乘客遇难,其中128名遇难者是当时的中立国美国的公民。这件事成了美国直接参战的诱因,此时,德国政府和军队高层开始意识到:潜艇不仅是军事武器还是政治工具,但为时晚矣。
当时德军使用的氯气被装在毒气罐里,由士兵带到前线战壕里施放,共施放了160多吨的氯气。这种毒气差不多比空气重三倍,乘风飘向敌人的阵地,坠入堑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毒气战。当时,哈伯正乘着飞机在伊普雷的上空观察氯气的杀伤效果。不久,德军又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毒气——光气,光气的杀伤力比氯气大10倍。1917年7月,德军在伊普雷使用了被誉为“毒气之王”的芥子气。德军使用毒气的意图,实际上早有预警,从俘虏的口中,多多少少透露过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有关信息,但协约国的高层将领们固执地漠视这些警告。一个从敌人战线后方回来的比利时间谍宣称,德军将用毒气进攻,但他既不知道毒气的名称,也不知道使用的日期,联军指挥人员对这个警告并没有加以重视。

十七、堑壕战的克星——迫击炮

十五、“一战”时最不受欢迎的武器——法制绍沙轻机枪

这种新装备的应用,果然使法军因头部受伤而导致伤亡的比率大幅度下降,到“一战”中期各主要参战国基本上都已装备了钢盔。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国步兵装备的头盔主要是用高锰钢或其他特种钢冲压而成,这种头盔较重,防弹和隔热性能差,佩戴不舒适,还有二次破片伤人的危险。现代军用头盔经历了从钢盔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在纤维增强复合非金属头盔种类中,主要有玻璃纤维头盔、锦纶头盔、芳纶头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头盔等。在“一战”战火中先后涌现出了若干种典型钢盔,这些经典设计一直沿用到“二战”期间,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前文所提到的亚德里安头盔。德国也是较早装备钢盔的国家之一,在“一战”中装备使用了三种钢盔。英军在“一战”中使用的钢盔特别扁平,外形类似反扣的浅碟子,故称为“碟形盔”,又因为它与英国古代农夫所戴的帽子外形相似,又常称为“农夫盔”。

美军士兵正在操纵一架重型机关枪,而他们头上都戴着用于防护的钢盔。

福克D-Ⅷ型战斗机的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拥有两挺可以向前开火的机枪。但此类飞机鲜见服役。
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皇家海军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巡洋舰的部队。当时的巡洋舰舰体比现存的版本要小,而速度也要相对快一些,最了不起的是它们当时就已经能执行远洋航行任务了。各国的巡洋舰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两类。作为侦察战舰的装甲巡洋舰一般都配有大口径的攻击武器和坚固的舷边装甲,可随主力舰队一同作战;掩蔽巡洋舰除了厚厚的舷边装甲之外,连甲板也覆盖了保护层,多半用来保护海上贸易通道和海外军事港口。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在1914年时都有巡洋舰,虽然具体款式不同,但总不会超出这两类的范围,其中法国有37艘,俄国有15艘,德国有52艘,奥匈帝国有9艘。
1914年时,手枪种类还比较少,只有一款可以往转轮里填装6发子弹的左轮手枪,和两款配备匣式弹夹、利用后坐力发射子弹的自动手枪。各个参战国都有自己的手枪制造企业,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从1915年开始,韦伯利公司共为英国部队制造了30万把马克VI型左轮手枪。但即便数目如此庞大,却依然无法满足部队作战的需要,这也使得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款式开始为人们所用。英国皇家海军、皇家海军航空部队和皇家飞行队就都曾配备过美式柯尔特自动手枪。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还用机枪大炮发射,一边还照样隆隆朝前压来。这些钢铁怪物轻而易举地进入德国阵地的纵深处,给德军带来极大的威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潜艇终于愈造愈大,愈造愈好,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着。但是由于潜艇发展到此时,仍然开不快、行不远,鱼雷带得又很少,更因为不能在水下长期潜航,所以,它所担负的只能是保护本国海岸和在基地附近巡逻的任务。1906年的12月14日,德意志帝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在基尔正式入役。在那个遍布阴霾的日子里,12名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水手,驾驶着他们42米长的新玩意儿,踏上了一个前途未卜的征程。这对于海战史甚至世界史来说,开启了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军事和政治冒险的新世纪。这段历史充满着难以置信的海军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战争罪行和无尽的灾难。20世纪初,潜艇装备逐步完善,性能逐渐提高,出现了具备一定实战能力的潜艇。这些潜艇采用双层壳体,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数百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约15节,水下航速8节,续航力有明显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鱼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潜艇的制造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潜艇的作战使用方面,更是具有其独到的见解。正因如此,“一战”中,德国的潜艇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惊人的战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探测潜艇和反潜的手段还不发达,因此,潜艇如同水中蛟龙,几乎到了可以随心所欲漫步海上的程度。
当我们回首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英国陆军装备时,有两件武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件是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另一件就是维克斯式中型机枪。到“二战”前,维克斯机枪就已经有57年的历史了,而直到1968年,英军才正式宣布维克斯机枪退出现役,此后该枪在一些英联邦国家里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在1972年的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军队还在使用这种机枪。
在离火线较远的阵地里,炮兵部队使用的热气球都是用绳子系在专用绞盘上的,气球下方吊着的柳条篮子就是侦察兵的藏身之处。由于有绳索与地面相连,升空之后一般不太颠簸,所以观察效果比普通飞机更好,而侦察兵利用这种便宜的热气球就可以很清楚地确定打击目标的位置,或是在必要时校正己方炮弹的落点。在无线电诞生以前,篮子里的侦察兵就靠旗语和地面部队联系,或者也可以把写有信息的字条绑在重物上丢下来。到1917年为止,这种空中侦察方式一直都很流行,但随着侦察机的出现和航拍技术的发展,热气球渐渐退出了舞台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各国实际上已经研制出了这种武器,但当时认为其威力太小而没有对它相应地开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战的展开,弹道弯曲的迫击炮正好派上用场,各国这才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以后的战争中,迫击炮以它的质量轻、体积小、机动性强,以及操作方便、造价低,而被各国军队普遍装配。

法国贝利坚式XIVB-2轻型轰炸机从1917年夏天开始参战。
用活性炭做吸附剂的轻型面具就这样诞生了,它的样子很像中国神话小说中猪八戒的脸谱。每当敌军使用毒气,协约国的军队就戴上这种面具,在毒气中坚持作战,阻挡着敌人一次次的进攻。很快其他国家也仿效他们,使毒气在这种猪嘴面具前失去了它的“威力”。而防毒面具的功能和作用则在与毒气的斗争中不断地发展优化。1916年2月下旬,在惨烈的凡尔登浴血大战中,德军又重施故伎,在阵地上大放毒瓦斯,但此时的法军已基本上配备了防毒面具,所以较有效地抵御了德军的毒气攻击。当时英国年轻的科学家弗莱明兴奋地说:“好哇,可爱的野猪拯救了我们的士兵!”
德国海军对轻型巡洋舰青睐有加,曾在开战之初的几个月间用其骚扰协约国的海路,袭击协约国商船,甚至在大批轻型巡洋舰被击沉之后还是不肯将其从主要舰队里撤出。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并非轻型巡洋舰独霸的天下:英军曾用装甲型和掩蔽型巡洋舰对德国水面袭击舰穷追猛打,直至击沉;作为地方舰队的主力,这两类巡洋舰还常配合老式前“无畏”舰一起作战;从1917年开始,它们又成为了护卫舰队的一员。
在大战之前,潜艇能做些什么是一个谜,能命令潜艇做些什么是另一个谜。英国和德国的海军部在战争爆发时谁都不知道潜艇能够发挥的全部作用。直到这种武器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开始得到运用之后,它不寻常的海上持久能力才为人所知。德国人探讨了使用潜艇对付商业航行的可能性。当然,“一战”时各国海军的主力还是水面舰艇,尤其是当时叱咤风云的战列舰,潜艇还只能是辅助性的兵力。战前,各国潜艇数量也不是很多,德国有28艘,法国有38艘,俄国有23艘,美国50艘左右,英国最多,为76艘。其中,以德国潜艇性能最为优秀,它的蓄电池可供潜艇在水下航行1小时左右,蓄电池能量耗尽后需浮出水面用柴油机充电。柴油机和自身具有推动力的鱼雷的使用,不仅加大了潜艇的续航力,也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攻击能力,1914年8月底,当德国水面舰艇部队在赫尔戈兰湾战役中惨遭失败后,提尔皮茨毅然打出了他的王牌,亮出了杀手锏。一时,大批的德国潜艇倾巢出动,杀向正在庆贺海上胜利的英国海军。

配置了越壕基架的马克V型坦克最早于1918年7月投入战斗。和之前的各款同类产品相比,这种坦克有更密集的火力和更强大的引擎。
1914年,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什么是防空炮。随着空战的迅速发展,这种武器却很快成为了争夺制空权的重要一环,得以在战场上大量布设。
后来奥匈海军逐渐了解了MAS鱼雷艇的战术,他们在海岸上安装了速射炮和探照灯,经常派驻一些巡逻艇,并且用更复杂的防护栅把各港湾的入口隔断,因而偷袭行动不那么容易了。1916年11月,一艘MAS鱼雷艇进入法萨那锚地,花了两个小时寻找“费迪南德·马克斯”号战列舰,但没有找到,于是在180米的距离上对“马兹”号战列舰发射两条鱼雷,但是被防雷网挡住了,MAS鱼雷艇只得逃之夭夭。由于MAS鱼雷艇用得顺手,意大利海军很快又向威尼斯船厂定购了20艘,之所以一口气定购这么多,完全是因为MAS鱼雷艇的制造既廉价又快捷,在意大利海军看来,MAS鱼雷艇是木结构的,这样就不会占用建造大型军舰所需的宝贵钢材,而且MAS鱼雷艇可以在那些制造渔船、拖船和内河小艇的工棚中生产,而不会给已经负担过重的热那亚和斯培西亚的海军造船厂增添负担。

七、开启“潘多拉魔盒”——随风飘荡的毒气

近代迫击炮最早在日俄战争时出现,在日军攻占旅顺口的战斗中,俄军守兵无意间将一种小口径炮用作了曲射。当时是一名士兵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去做,把射角调大了,结果这一炮却打中了堑壕内的一群日军士兵,后来推广开之后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不过要打热气球也不是这么容易的。在燃烧弹和爆破弹出现之前,战斗机的机关枪打出的常规子弹往往贴着气球的气囊就滑开了,根本就没什么杀伤力。可是如果战斗机等贴得够近了再开火,也不是没有打中的机会;只不过,飞得太近的结果往往会冲入热气球下挂着的“钢索阵”,一旦机翼被这些钢索给绞住,飞行员还来不及歼敌自己就得殉国。由此观之,“打气球”实在是个技术活,因此也难怪各国军队会不约而同地把打中气球和击落敌机作为同等战功进行奖励了。

图中的皇帝陛下舰船之“温莎”号和其他V级或W级的驱逐舰一样,都装备了4门101毫米口径的大炮。这些驱逐舰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还在服役。
李-恩菲尔德短步枪,是由恩菲尔德皇家兵工厂生产的枪管和“李”式枪机机构结合而成的,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它在1895年开始装备英军。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柯达无烟药,腐蚀性较大。李-恩菲尔德步枪共生产了1700万支,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手动步枪。这种步枪是传统单发手动式步枪与多弹夹步枪的传奇结合,1898年的布尔战争中,李-恩菲尔德式步枪在英军中崭露头角。李-恩菲尔德步枪首创了“短步枪”的概念,全枪长度由李氏步枪全长1217毫米缩短为1103毫米。它的特点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发明的后端闭锁的旋转拉式枪机,与前端闭锁枪相比,后端闭锁可以缩短枪机行程,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它采用双排弹夹装弹,这样它的弹仓中就有10发子弹,比同时代的5发步枪容量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步枪,而且它还具有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

十三、英国早期航母——名垂海军航空兵史的“暴怒”号

战争确实在事实上对武器和军工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它对航空工业的刺激作用也不例外。战争开始后,飞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当飞机作为一种战斗武器在欧洲上空出现的时候,人们还未曾料想这种东西会彻底改变战争的形态。由于人们的偏见,在战争刚刚爆发时,各国都只有数量很少的飞机可供使用,而且那时的飞机都只是一些仅具有辅助价值的非作战飞机,它们所能执行的任务也极为有限,多数是用于近距离侦察。有时在空中偶尔相遇,双方的飞行员们最多也就是彼此挥挥拳头,次数多了,有那些不满足于只是挥拳的飞行员,便开始把一些攻击性的武器搬上了飞机,最初是手枪、步枪,然后是机枪,自然而然,军用飞机一个全新的机种战斗机已经呼之欲出了。
1914~1918年间——尤其是1917年4月协约国护航系统启用之后——德军共损失潜艇178艘,其中38艘是毁于事故或其他不可知的原因,而剩下的140艘里有50艘是被水雷炸沉的,29艘毁在深海炸弹上,19艘被水面舰艇的炮火击沉,19艘被撞沉,18艘被鱼雷击沉,还有1艘毁于空袭。德军在大不列颠群岛附近和北大西洋上分别损失90艘和44艘潜艇,所以他们又将这两片海域称为“死亡地带”。
这是怎么回事?据动物学专家肯定的答复,野猪并没有抵抗氯气的能力。科学家们决定搞一次模拟实验。他们把野猪同其他许多动物圈在一起,然后施放氯气,经过观察后科学家们发现,原来野猪的嗅觉特别灵敏,当它们闻到了气体的刺激性气味后,就把它们那长长的嘴巴插入松软的泥土中,然后一动不动。而其他的动物则在混乱中相继死去。毒气散尽后,野猪从松软的泥土中拔出了它们的长鼻子,把鼻孔中的泥土喷出后,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原来野猪平时特别喜欢用强有力的长嘴巴拱动泥土寻找土中植物的根茎和一些小动物,当它们嗅到强烈的刺激气味时,常常用拱地的办法来躲避。在德军施放的毒气袭来时,聪明的野猪就是把嘴鼻拱进泥土里。经过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发现松软的土壤颗粒有吸附和过滤毒气的作用,这就使得野猪躲过了那场灾难。
如果用绳索制成的“帘子”把在空中遥遥相隔的热气球连起来,就可以形成一道诱捕敌机的空中屏障。像城市或工业区之类易攻难守的地区,其上空的防御力量一般也很薄弱,这种设计就比较适用了。伦敦是一个长期面临飞艇和重型炮弹威胁的典型例子,所以英军在其城市以东和以北的地区布置了大量的九*九*藏*书*网“绳索栅栏”,以之与战斗机的巡逻、防空排炮和探照灯一起构成城外的防线。

二十、水陆两栖的“新鲜玩意”——水上飞机和飞船

1917年4月,英国皇家飞行队为配合联军实现法军总司令尼韦尔的进攻计划,与德国飞机在法国北部阿拉斯上空进行了争夺空中优势的殊死搏杀。皇家飞行队于地面战役发起前5天率先进行了空中进攻,企图把德机逐出这一地区。战役开始后不久,就遇到了坏天气,英国飞机发生了56起飞行事故,在战斗中被击落75架,飞行员伤亡105人。残酷的事实告诉协约国方军事领导人,要想控制天空,除了采取行之有效的空战战术之外,没有性能优良的技术装备是不行的。英国空军部队用“布里斯托尔”型飞机取代了F·E·2型飞机。法国空军原来的歼击机“纽波特”被新型的“斯巴德”型歼击机所取代。随着空战的日趋激烈,歼击机作为飞机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从此走上了“机动、信息、火力三者并重”的发展轨迹。就这样,你追我赶,使歼击机作为飞机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在激烈的蓝天角逐中迅速更新换代,机动性能越来越好,火力越来越强。
虽然大家都铆足了劲去造“无畏”舰,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无畏”级战舰为主的海战却鲜有出现,确切来说,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是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一次“无畏”舰对抗战,也正因为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很少传出“无畏”舰沉没的消息。德国就从来没有因为敌方的袭击而折损过任何一艘“无畏”舰,不过英国倒是折过两艘:一艘是1914年10月被德军水雷炸沉的“大胆”号,一艘是1917年在斯卡帕湾因为内部发生爆炸而沉没的“先锋”号。
不过意大利飞行员的这些空中经历,并没有彻底改变人们对飞机的成见,传统思维依然影响着人们,例如法国高级军事学院的院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联军的总司令福熙元帅,就曾说过一句名言:“飞机是一种有趣的玩具,但它毫无军事价值。”——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处在飞机即将大规模投入军事应用的前夜。在这之后,意大利人又利用飞机向敌方空投传单和用照相机照相,不过当时一次只能拍摄一张,但这毕竟开创了空中照相侦察的先河。在意土战争中,意大利的飞机在的黎波里初步显示了它的威力,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军方的瞩目和效仿,极大地促进了军事航空业的发展。至大战爆发的前一年,欧洲的几个大国已初步组建了它们的航空部队,并且开始了对飞机的大规模研制。大战爆发时,交战的各国中还没有人真正想到飞机是一种作战的武器,只是把它作为陆军或海军的眼睛而用于侦察,双方的飞行员每天都要在前线上空拍摄敌情。1914年8月22日,德军大举进攻法国,侦察机提供的情报使英国远征军得以组织撤退,因而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地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有人驾驶飞机的时候,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仅有10年。在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中,只飞行了不到300米的距离,当时他们的实验成果,也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及公众的重视。两年后,莱特兄弟俩又制造出了一架能够在空中停留半个多小时的飞机,这在当时,已经是绝无仅有的了,兄弟俩打算把这架飞机赠送给美国政府,但美国政府对这个礼物没放在眼中,对他们仍是不加理睬,这使得莱特兄弟俩大受打击,不免有些灰心丧气起来。
“巴黎大炮”是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该炮的口径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它却显得又高又大,堪称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长近37米,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3月29日,德军的一发炮弹击中了巴黎市中心的圣热尔瓦大教堂,造成9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的惨剧。巴黎市民人心惶惶,纷纷议论是否德国人已经攻入了巴黎。就在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法国的特工在靠近法德边界的克雷彼发现了德国的一种远程大炮,并认定轰炸是从这里发起的。但当时普通大炮的射程最远不过一二十公里,而克雷彼距离巴黎120公里之遥,不要说法国人,就是不明就里的德国人也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从3月23日至8月9日,三门“巴黎大炮”从三个不同的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300多发炮弹,其中有180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了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尽管炮轰巴黎是德国春季进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并未产生重大的战略影响,更挽救不了行将土崩瓦解的同盟国。

十、海上轻骑——“一战”中的意大利MAS鱼雷艇

人类的许多新发明,往往都是受到战争推动的,飞机的发展也是一样,在当时的欧洲,尽管这时飞机本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富于冒险精神的军人们已经开始在战争中使用这件新式武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三年,意大利为了从虚弱的奥斯曼帝国手中抢夺它在北非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向奥斯曼帝国发动了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意大利第一次把飞机用在了军事上,意大利一共动用了9架飞机,有11名飞行员驾机参加了这场战争。当时奥斯曼帝国并没有防空力量,只要飞机自己不出事,安全就不会有问题。意大利的飞行员们不仅使用飞机侦察,而且还用飞机对敌军进行了轰炸,飞行员加沃蒂创造性地从飞机上向下方扔了4颗手榴弹,这也算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来自空中的轰炸。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舰体通常拥有巨大的甲板和坐落于其中一侧的舰岛。航母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舰队中的其他船只提供其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能力。发展至今,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战最重要的舰艇之一。在《军事飞行》这本书里,克雷曼·阿德描述了一种叫作“航空母舰”的家伙,他认为,这种军舰必须拥有平整开阔的飞行甲板、用于提升飞机的大型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以及甲板下的机库等等。而这些设计思想,事实上都被后来发展起来的航空母舰普遍采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战斗舰艇,作为各国海军的中坚力量和海上实力的重要象征,航空母舰以其强大的制海、制空、续航能力和辉煌的战绩而著称于世。然而,航母的问世却经历了一番不寻常的曲折和坎坷,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故事。
福克是德国天才的飞机设计师,他与一帮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便研制成功了一种用于机枪射击与螺旋桨旋转的协调装置,不久一种被称为EⅠ型的“福克”式单翼歼击机诞生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歼击机。随后,德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飞机的动力和火力,使其在阿拉斯战役中击落英国飞机150架,击落法国和比利时飞机共200余架。E系列“福克”式飞机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德国的空中力量。德国飞行员驾驶这种飞机既能很快瞄准目标,又能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在这种飞机出现后的半年内,协约国飞行员的伤亡率非常惊人。在此期间,伯尔克和殷麦曼成了有名的“王牌飞行员”。伯尔克创造了小角度俯冲近距离攻击的战术,殷麦曼则创造了至今仍闻名于世的“殷麦曼翻转”,即半筋斗翻转。1915年夏初,“福克”式EⅠ型单翼歼击机出现在西部战线上空,其优势很快在空战中显示出来,英、法等协约国飞机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损失,史称的“福克灾难”开始了。为了摆脱“福克灾难”,重新夺回空中战场的主动权,协约国先后推出了法制“纽波特”型和英制DH·2型歼击机,并一度改变了空中作战形势。
在以往的海战中,战果往往都取决于双方战列舰之间的差距。而在当时来说,战列舰就是最大型的战舰了,所以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也没觉得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各国的战列舰看上去都大同小异。不过,皇帝陛下舰船之“无畏”号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当时,英国的第一海务大臣是海军上将约翰·费舍尔,他也是同辈的海军官员中最有远见的一个行动派人物。正是在他的大力促进之下,无与伦比的新型战舰“无畏”号在经过14个月紧锣密鼓的建造之后,于1906年12月闪亮登场了。这艘战舰的出现无疑是舰船设计行业的一次飞跃,而其他各式各样的战舰则在它出现的同时顿失颜色。
随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军匆忙将剩下的两门大炮运回克虏伯兵工厂,重新投入熔炉。“巴黎大炮”刷新了火炮发展史上的多项纪录:最大、最重、射程最远,但同时也是最短命的。因为这种炮的炮管寿命只有50发左右,使用到一定程度后,炮身要送到工厂去扩充内膛,于是口径越来越大。此外虽然其射程远得令人吃惊,但其命中精度也差得令人伤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炮发射了180发炮弹,竟没有一发炮弹击中战略目标,如此尴尬的事实使得昙花一现的“巴黎大炮”在140天之后便“寿终正寝”了。
迫击炮是步兵一种常用的武器,它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采用炮口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自从问世以来,迫击炮就一直是用于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
当时英国战车的设计工作在“登陆舰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着,英国人发明的坦克为什么要称为“陆地巡洋舰”呢?当时英国在世界称雄是靠海军,海军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舰。坦克一问世,就好比威力强大的巡洋舰,因此就叫“陆地巡洋舰”,丘吉尔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种新式武器,在将这批坦克运往前线时,所有包装箱上都写着“水桶”(tank)的名称,英文字“桶”音译成中文就是“坦克”,后来人们都把“陆地巡洋舰”称为坦克。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从“一战”出现坦克到“二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战”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

二十三、军阶的象征——手枪

战场上的防空炮基本都是用“嫁接”的手法做成的,一般是把轻型或中型野战炮固定在平板车或是专用车架上,然后再用其他车辆来拖曳、运输。举例来说,英国的马拉式轻型野战炮原本常被用来配合骑兵作战。后来,这种大炮被转移到配有下滑斜坡的卡车拖斗里(譬如索尼克罗夫特J型卡车或者“无与伦比的运货汽车”),用稳定器和螺旋千斤顶固定,以防止后翻。这些炮的炮管仰角可以高达70~90度,射程约为4000米,当然有个别款式不止于此。
直到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五年,飞行活动在欧洲才渐渐有了新的突破。1909年底,法国飞行员路易·布莱里奥创造了一项飞行纪录,他驾驶的飞机从法国飞越了英吉利海峡,成功地降落到了英国的国土上。这件事使英国人猛吃一惊,当时的英国号称“海上霸主”,拥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它认为它的海军足可以阻挡住任何跨越英吉利海峡的行为,现在,他们预感到似乎仅靠海上的力量已经不能再确保英国的安全了。直到这时,欧洲的部分国家,才开始认识到飞机将要在军事领域中发挥它特有的作用。不过当时的飞机的功能还是十分弱小的,不仅飞行的距离有限,而且极容易出事故,人们对飞行的安全还普遍怀有恐惧,在美国最初的48名飞行员中,两年中就有12名死于飞行事故。在当时的军事上,飞机最多也就是用于近距离的空中侦察,并且当时对飞机的研制还都只是私人行为,国家并没有介入,所以它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缓慢的。

二、马克沁——机关枪打出传奇一生

如果给普通飞机的起落架装上滑板,使之可以在水面上起飞或降落,那么就该改称其为“水上飞机”;如果是给整个机身裹上一层防水外壳,那就该称之为“飞船”了。这两种改良版的飞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绝大多数参战国的“宠儿”,大多负责海上侦察任务,但只要有需要,它们也可以与其他飞机进行空中对抗,可以对舰艇实施攻击,还可以袭击沿海军用设备。与一般飞机不同,这类飞机一般选择海边的飞机场起飞,而以英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还可以用水上飞机母舰作为其起飞的跳板。
自从火车出现后,它立即成为了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装甲列车也就随之而来。装甲列车其实就是一种在铁路上运行的装甲车,它通常由一台铁甲蒸汽机车、两节以上的装甲车厢所构成。火力强大、防御性强的装甲列车主要用于在铁路沿线对部队进行火力支援或者独立作战。当然,装甲列车的最大弱点就是它离不开铁路线,这一点使它的战争用途大打折扣,所以只能叫它“铁道卫士”。“二战”之后,随着飞机和坦克的出现,装甲列车的实用性进一步降低,渐渐被战争所淘汰,不过,在“一战”时期,它的威力还是非常大的,除非你不去靠近铁道,然而铁道又往往是军队必须要去占领的地方。
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基于一种由美国发明家詹姆士·巴里·李设计的枪栓和弹匣系统,从1888年诞生的第一支7·7毫米口径的李-梅特福弹仓步枪开始。7年后,5条较深的凹槽式“恩菲尔德”膛线取代了稍带圆角的较浅的“梅特福”膛线,从此这种步枪被称为李-恩菲尔德步枪。在1903年2月,这种短枪管的弹仓式李-恩菲尔德步枪获得批准投产并开始在骑兵和步兵中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中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
飞机,这种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它诞生后的数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冷遇,完全没有像其他发明那样被很快地应用于军事领域。除了少数有远见的人仍在坚持不懈为它继续努力外,对于这个将要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发明,各国的军界和政界,都表现出一种令人不可理解的麻木,在他们的眼中,不要说用飞机去战斗,就连开飞机本身,都是一种冒险的运动。尽管飞机在美国没有引起重视,但是在欧洲,它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反响。1907年,法国的亨利·法尔芒驾驶自行研制的飞机在巴黎成功地飞行了1公里的距离。这次飞行在法国引起了轰动,作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飞行终于得到了世人的公认。但是,人们这时只认为飞行是一项体育运动,并且是一种象征着冒险精神的运动,至于在军事上则认为它根本不会有什么价值,比起德国那巨大而平稳的飞艇,既渺小又不安全的飞机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德军防空炮机组人员在等候开火的指令。注意图中那个巨大的弹鼓。
“百眼巨人”号于1918年5月完工,排水量1·5万吨,可载机20架,同年9月正式编入英国皇家海军。虽然“百眼巨人”号未参加过战争,但它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航母,其诞生标志着世界海上力量发生了从制海到制空、制海相结合的一次革命性变化。然而,由于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匆忙入役的“百眼巨人”号尚未来得及接受战火的洗礼,战争便结束了。“百眼巨人”号只能默默地呆在皇家海军的舰队中,无法在真正的战争中一显身手。但是,“百眼巨人”号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作为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在航母发展史上的开拓性地位是无法抹杀的。

十六、不列颠的杰作——李-恩菲尔德步枪

热气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譬如保护脆弱的据点免遭敌方飞机的攻击,等等。但在侦察机出现之前,其最重要的作用却是侦察敌情。
意大利MAS艇长度在20米左右,航速约25节,乘员一般是8人,他们进行过专门训练,一般是成双成对地追猎敌人。第一次成功的冒险是在1916年6月7日夜,当时两艘意大利MAS艇由一艘驱逐舰牵引,用最慢的速度穿过杜拉佐港的防御网,用鱼雷攻击了一艘奥地利的运输船“洛克鲁穆”号,运输船被炸毁。6月26日,还是这两艘艇,再次钻进杜拉佐,击沉两艘蒸汽轮船“萨拉耶沃”号和“卡里泽亚”号。和法国、德国等国一样,意大利的鱼雷艇制造也是从仿制英国的“闪电”号开始的,意大利海军刚开始时对这种快艇基本上没有什么兴趣,它之所以在1915年向威尼斯海军造船厂定购两艘MAS快艇,完全是因为反制德国和奥匈潜艇的手段有限,海军想用这种廉价和生产快捷的小艇去反潜和布雷而已。意大利海军在战前的目光同样盯在大型战舰上,他们也不曾想到小小的MAS鱼雷艇竟会成为他们最有力的武器。
1912年,7·7毫米的维克斯机枪开始正式装备英国军队,在此后的50多年中,英国士兵始终在使用它,直到1968年维克斯机枪才最终退役。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无数小规模的冲突中,饱经战火洗礼的维克斯机枪作为轻量版的马克沁机枪,赢得了英美士兵的信赖,而对于面对它的敌人来说,维克斯机枪则意味着恐惧和死亡。从结构上来说,维克斯机枪的不足之处就是它的内部机件较为复杂,在使用中如果想要不出问题,就必须事先进行精细的调整,所以维克斯机枪的射手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方能胜任操作机枪的任务,而训练这种事情在平时就是既费金钱又耗时间的,一旦到了战场上就更显得麻烦。相对于笨重的马克沁机枪来说,从情感上,英军更加乐于接受轻量型的维克斯机枪,但当时英军中许多保守的将领以及吝啬的陆军部仍然固执地认为,英军现有的马克沁机枪已经足以应付未来的战争,结果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军装备机枪总数不到2000挺,而其中新型的维克斯机枪大约只有100多挺,其余的全都是老旧的马克沁。在“一战”中首批抵达法国的12个美国步兵师装备的是法制霍奇基斯机枪,后续到达的10个师则是使用英国制造的维克斯机枪。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美军当时的机枪非常短缺,另一方面是出于统一协调训练、战术使用以及后勤补给等问题的考虑。
1915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进入了相持阶段,协约国的英法联军和同盟国的德军在比利时的伊伯尔地区对峙着,谁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阵地。一天清晨,微风习习,守卫在协约国防线上的联军忽见德军的战线上升起了一道一人多高的黄绿色的烟墙,只见这道烟墙随着风向,缓缓地飘向了英法联军的阵地。莫名其妙的联军官兵们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便被一股强烈刺激性气味包围了。被笼罩在烟雾中的联军士兵被呛得咳嗽不止、泪流满面。不一会的工夫就有两万多人倒下,英法守军顿时一阵大乱,近10公里长的联军防线瞬间崩溃了,德军乘虚而入,一举占领了联军的阵地。
马克沁于1840年2月5日生于美国缅因州桑格斯维尔。小时候他家境贫寒,读不起书,14岁时成为一个马车制造商的学徒,并研制了许多新的电器。由于受到排挤,马克沁离开美国到伦敦去开辟新电器市场,并在那里定居。当时正值欧洲大陆战火纷飞,敏感的马克沁很快意识到制造武器是一个极好的赚钱机会,于是他转变了自己的钻研方向,投向速射武器领域。马克沁本人是一个狩猎爱好者,在使用步枪打猎时深为两个问题苦恼:一是频繁装弹的麻烦,二是强大后坐力对肩膀的伤害。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在从事自动武器研究的初期,马克沁设计了多种自动步枪和自动手枪,但都没有进行过商业性生产,也没有产生过任何经济效益。1882年,马克沁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这次实验首创性地采用火药燃气能量进行自动循环,使武器实现全自动射击,在步枪使用上取得了成功。
野猪的表演给了科学家们启示,目睹这一“奇迹”的科学家们终于搞清了野猪能抗“毒袭”的秘密,并由此设计出了一种防毒面具。刚开始时,他们给前线每个士兵发了一种特殊的口罩,这种口罩里有用硫酸钠和碳酸钠溶液浸过的棉花,这两种物质都有除氯的功能,能起到防护的作用。可是在战场中敌人并不一定只使用氯气,如果改用了其他的毒气,这种口罩也就无能为力了。事实也是如此,在使用氯气后不到一年,德国人已经用过许多种不同的化学毒气了。科学家决心制造出一种多功能的防毒面具,他们根据从野猪那得到的启示,根据泥土能滤毒的原理,选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的木炭,很快设计制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这种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和滤毒罐组成,面罩包括罩体、眼窗、通话器、呼吸活门和头盔等。
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二艘航空母舰,是用征用的一艘意大利客轮改装的“百眼巨人”号,1918年服役。此艘航母的最大意义在于,第一次使用了全通式飞行甲板,这是英国对航空母舰技术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不过它没有舰岛,“血统”也不纯正,毕竟是半道出家的。无论“暴怒”号还是“百眼巨人”号,都是半路出家改造而成的航母,至于真正“纯种”的航母就得说说“竞技神”号和“凤翔”号。早在1918年,英国人就开始着手建造专用航母,无奈的是,随着“一战”结束,军队裁减,“竞技神”号的建造进度慢了下来,直到1923年才正式服役,把“世界第一”的头衔拱手让给了日本的“凤翔”号。“暴怒”号1939年在右舷增加了一个小型台式建筑,它的形态特征就是飞行甲板明显要比舰体前端短上一大截,不过这倒不是浪费空间,舰体前端甲板也是作为飞行甲板使用的,希冀飞机能从机库直接起飞,但后来证实这种设计并不实用。“暴怒”号1944年转为预备役,1948年正式退役,1954年拆解完毕,而它的两艘姊妹舰“勇敢”号和“光荣”号则均在“二战”中被击沉。
1914年时,没有任何武器可以伤害到潜入水下的潜艇。德军无限制潜艇战给协约国带来的威胁迫使他们——尤其是英国——必须尽快发展出可以解决潜艇的办法。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