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转注·假借·不再创造的新文字
目录
1 字的黎明
2 造字的困境暨文字生产线的出现
2 造字的困境暨文字生产线的出现
3 象形的字
3 象形的字
4 指事的字及其他抽象符号
5 转注·假借·不再创造的新文字
转注的意义延伸
5 转注·假借·不再创造的新文字
6 找寻甲骨文里的第一枚时钟
6 找寻甲骨文里的第一枚时钟
7 最本雅明的字
7 最本雅明的字
8 低贱的字和一页完整的性爱生产图示
8 低贱的字和一页完整的性爱生产图示
9 可怕的字
9 可怕的字
10 奇怪的字
10 奇怪的字
11 简化的字
11 简化的字
12 死去的字
12 死去的字
13 卷土重来的图形字
上一页下一页
上头这一排四个字分别是“东”“西”“南”“北”的甲骨字,在谈下去前,先让我们进一段广告。
我个人之所以注意到这四个字,是看了许进雄先生一本精彩绝伦的著作《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这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绝妙好书,任何对中国文字有兴趣的人,以及到现在为止还想不出中国文字有何乐趣可言的人都应该买来看,定价五百八十元,但保证物超所值,使用后不满意我个人愿意负责原价回收,包买包退——事实上,我个人买来随手给人的已不止十本之多,我猜,同样极力推销此书的文化学者詹宏志所购买的也应该不下这数字,往下,我们还会不断提到许进雄先生此书之中的动人发现和洞见。
好,有史以来最诚实的广告先告一段落,这里让我们先回到“东西南北”来。
用东西南北来做三百六十度方位的四个基本定点,是相当普世性的方位标示方式,但这不是实存的,而是人的发明——这个发明当然还是有其漏洞,一方面是因为据以发明的日升日落位置、北极星不动所在和牵引磁针的地球磁极之间有着微差云云;另外,东西南北是二次元扁平世界的方位标定,如同欧式几何的缺陷一般,当它应用于三次元的非欧几何实存世界时,难免会出现麻烦,你一定听过非欧几何的所谓球面和马鞍面,所以才会出现你若立身于南极点上,不论朝哪个方向走去都是向北走的诡异事情。
当然,就我们正常人的正式生活来说,东南西北有个一二度的微差是可忽略,而位于“南国以南”的奢侈南极点也不会人人能去时时会去的,因此,东西南北仍是堪用且有效的。只是,我们其实并不一定仰靠它们来指引我们生活中的行动方向,尤其是住城市的人。高楼大厦挡住了人的望远目光,平直的地平线成了城垛状高低起伏的所谓城市天际线,太阳只在窄窄的头顶天空才可能瞧见,日出月落之事离开我们的生活起居,正式被划归到休闲旅游的范畴(“让我们到玉山或花莲海滨看日出”),本来就不是最亮的坚定北极星更可能一辈子只听过没看过——更有效指引我们方向的是人工建物的道路和各个建筑地标,东西南北究竟何在好像只剩周休二日打麻将的人还会操心。
但也并非所有的城居人口都这样子,比方说,北京人(当下的,不是五十万年前活着、先是国宝后来消失的那个头骨)还是习惯东西南北的,我猜,这跟北京城存在太久太重要有关系,方位标定准确的东南西北城门制约了往后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活动线,遂进一步沉淀到人的意识和语言之中——有回,我们一干人等闲谈起此事,正巧北京来的学者戴锦华教授也在座,戴教授接腔道:“是啊,在咱们北京,丈夫半夜炕上翻了个身,推了下老婆:‘你往南边靠靠。’”
依许进雄先生的解释,东,,像两端束紧的某种袋子,在尚未开发出纸袋和塑料袋的当时,可能是动物的中空胃袋;西,,像个藤类材质编织而成的篮子;南,,像悬吊起来的铃或钟,乐器类的;至于北,,两人相背之状——其中只有“北”字还算追溯得回来,这个字应该就是“背”字的原形,后来被抢来作为方位符号,只好在原字之下加个“月”的肉体符号以示区隔。
尽管来路已蓝缕,有四分之三我们再追不回原初,但借助甲骨文形象的存留,至少我们可看出并断言,这四个字的造型和方位的可能联想完全扯不上关系,甚至都是人造之物而未有自然界天地山川的任何线索。
这里,我们来谈转注字和假借字,如今从造字六书中被逐出的东西——只是,我个人以为,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了,得独立地来认知。

转注的意义延伸

也有些字,我们则从一开始就不容易分清楚,它究竟有没有原初的单一素朴意思存在而经历了意义的转注,还是它本来就极聪明地懂得用生活中的具象事物来表达一般性的抽象意念。
用博尔赫斯的赖皮话来说(当然博尔赫斯本人不是真的赖皮,他是谦逊,我们才真的赖皮),还好我们不是专业的教授学者,不必花脑筋负责解决这样专业但无趣的问题,我们只要享受这些原始具象字形和今天我们理解的抽象意义之间的美好联系就行了——想想看这多好,原来“即”字的“靠近”意思之中,空气中飘漾着这么好闻的味道,饭香时九九藏书网节午鸡啼,连公鸡都违背职业守则跟着热闹叫起来;而“既”所表达的“完成”,更有一种酒足饭饱,从而放眼过去世界一派安乐和平的好景象不是吗?
我们就来看原初的“初”字吧,在甲骨文中它极具形象,,左边的是象形的交衽衣服,也就是“衣”字,右边则是一把刀,它究竟原是裁制衣服的专用步骤指称呢,还是用“第一刀”的概念传达“开始”的一般性意义呢?还有,像甲骨文中的“即”和“既”这两字,若依原始的字形来看应该是两个反义字,它们分别长成这样子:,左边的就是称之为“豆”的当时食器。两字的差异只在于右侧跪坐的人形,是正向或背向而已,因此它们有可能原来只是进食过程中开始和结束这两个程序的专属指称,可再转注成“靠近”和“完成”的抽象概念意义,也有可能造字之初就处心积虑借助这每日得做两次(商代当时,据考证,一日吃两餐)的熟悉行为,对准了来表达如此的抽象概念。
http://www.99lib.net
http://www.99lib.net
99lib•net
我们说,形声字不再创造出新的字形,而是用组合的方式来创造新的字;假借和转注则根本连新的字都不再出现,而是原有文字的废物利用,因此,没有“造”,只有“用”,这样的斤斤计较其实是有意思的。
什么是九*九*藏*书*网转注?转注基本上是文字原初意义的辐射,通过引申、联想而延展出新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来,就好像日落黄昏的“莫”字转成不宜,十字道路的“行”转成动态的行走甚至再进一步延伸为人的举止作为一样,文字的转注,在原意和新意这两者之间,保持着意义上不绝如缕的牵联——当然,在文字的长期使用之中,一个字极可能历经了太多次的一再转注,再加上文字发展过程中惯见的、使用者对于意义的误解误用乃至于单纯的写错字,形成意义上的“断桥”,再无法重建这道旅程,以至于我们今天难以辨清,究竟是文字的重复转注而迷路,或仅仅只是单纯的假借而跳跃。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