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雍正与外国
目录
第一章 城府哥雍正笑到最后
第二章 挤掉眼中刺
第二章 挤掉眼中刺
第三章 功臣血宴
第四章 政改必须拿着斧头
第五章 搞经济改革一定要精打细算
第五章 搞经济改革一定要精打细算
第六章 整顿八旗,调解满汉
第七章 一个疯狂书生引发的文祸
第八章 雍正的驭人之道
第八章 雍正的驭人之道
第九章 西北不安宁
第九章 西北不安宁
第十章 改土归流与苗疆之乱
第十章 改土归流与苗疆之乱
第十一章 雍正与外国
开放海禁
第十二章 雍正暴毙之谜
第十三章 揭秘雍正的双面性格与家庭生活
第十三章 揭秘雍正的双面性格与家庭生活
第十四章 雍正不为人知的一面
上一页下一页
在雍正眼里,一般人信仰天主教还可以理解,皇室宗亲信奉天主教就是大逆不道,理由很简单,皇受命于天,你相信上帝,置天与皇权于何地?

开放海禁

开放海禁之后,雍正又作了一些专门的规定,出口船只必须按规定时间来回。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回来的,雍正也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政策:如果是因为账钱没有收清,可以到来年六七月回港;如果是被大风刮到其他省的,可以让该省的官员盖个印,说明情况后回籍;如果是被风浪刮翻没有证据的,可以找到幸存的乘客,或者邻近的乘客,了解情况后登记在册。如果故意捏造情况,推迟回港的船只,一定严加查办。
这次开放海禁还有限制条件,出海船只的省份有限制,出海的港口也有限制,只能在指定的港口出入,方便政府收税。同年,雍正又开放广东海禁。雍正七年,李卫上奏说,浙江和福建相邻,福建开放海禁,浙江商人肯定不舒服,可能会偷偷跟着福建商人一起进行海上贸易,干脆让浙江跟福建享受相同待遇吧,雍正遂同意开放浙江海禁。
从雍正五年到六年,从厦门出口的福建商船有二十一艘,七月以前返回了十二九九藏书网艘,带回大米一万一千多石,还有燕窝、海参、苏木、牛皮等货物,带回流落南洋的居民三十多人,有的人在海外生活了十七八年。这些人回来后,雍正一方面安排他们回原籍,另一方面让地方官严密查访,看这些人是不是国际间谍。
蓝鼎元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官员的观点,但是雍正坚持康熙的路线,认为海禁政策宁严勿宽。蓝鼎元的说法固然有道理,但是他没有解决问题,怎么解决许多商人不回来这个问题,商人不归国家的税收就少了,这才是清廷禁海的真正原因。
这个问题就跟现在有些留学生不回国一样,康熙很快就发现,每年出海的船只有千余艘,回来的却不过五六成,对于清政府来说,这就相当于大量的财富和人口流失海外。中国古话说的好,肥水不流外人田,要想不流外人田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禁止跟外面交流。
控制别人、限制别人是雍正对人的一大特色,开放一个小小的海禁,居然有如此九九藏书网之多的限制。但不管怎么说,开放了毕竟是比老爹康熙更进步了,这也确实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措施。
在沿海官员的轮番上奏下,雍正终于松口了,同意了高其倬的要求,准许福建对外贸易,这一年是雍正五年,即1727年。不过,雍正是非常保守的,他开放福建的海禁后,仍然对其他省进行海禁。在颁布这项旨令的时候,雍正还为康熙解释,说康熙过去实行海禁是体恤百姓,怕内地的人民转徙到外地。
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1717年,再次颁布禁海令,明文禁止出海南洋。这就是清初的第二次海禁。第二次海禁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禁止中国船只出航日本,也不禁止外国船只来中国,但是却严格禁止中国商人去南洋经商。只进不出,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思维方式。
雍正还解释说自己的目的并不是逼这些人早点回来,就算他们全都回来,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这些人在国外待那么久,想必是人伦丧尽九_九_藏_书_网,没有故国之情,这样的人回国之后,肯定有一大批奸淫邪恶之徒。雍正的这种看法当然毫无道理,无非是一种天朝上国皇帝的思维方式,他总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自己统治下的百姓很幸福,大家都愿意在这里生活,如果逗留海外不归,是这些人出了问题,而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自己的政策出了问题,是不是统治过于专制。
清初有两次禁海令,第一次发生在顺治朝,结束于康熙二十三年。禁海令撤销之后,江苏的松江、浙江的宁波、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很快,海外贸易就繁荣起来,中国商人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日渐频繁。
雍正还对那些逗留海外没有回国的人作出了类似赌气的规定:不准回国。本来,清政府的政策是允许海归的,但是几年以来,雍正发现坐商船回来的游子甚少。雍正感觉这些人不给自己面子,认为这些人都是不安本分的人,如果给他们自由,听任他们来去自由,这些人就更加没有九_九_藏_书_网顾忌,反正随时都可以回去,干脆在国外多待一段时间吧!所以,雍正限定了一个期限,逾期不回的人不准回国。
雍正的对外思想基本上是继承康熙的,但是也跟康熙有些不同。康熙对于西方的传教士采取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一方面利用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反感他们传播天主教,尤其对教皇格勒门企图干涉中国内政表示厌恶。
雍正三年,福建省秋季欠收,第二年春又闹饥荒,许多地方出现抢米事件。沿海的一些官员借此再次提出开放海禁,以缓解饥荒。
闽浙总督高其倬也上奏:“福建这地方地狭人稠,没多少田地可耕种了,许多良民选择上梁山。开放海禁让他们出海贸易多好啊,富人可以当船主,贫穷的人可以当水手和舵手,一条船可以养活上百人并且还有余钱留给家属……”
福建巡抚毛文铨奏称:“往年开洋之时,有很多洋船到厦门,各省的商人都到厦门来贸易,税收多得不得了。可是海禁以来,几乎就没什么税收,九_九_藏_书_网恳请皇上开放海禁。”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后来却出现了问题。
禁海令显然不利于贸易的发展,沿海的许多商民对此很不满,结果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可以禁海,我可以走私,只要不被发现就行。
直到雍正继位,海上走私依旧猖獗。台湾官员蓝鼎元是一个反对海禁的学者,雍正二年,他上书说:“福建、广东沿海等地,人稠地狭,耕地不足,当地居民靠海谋生的十有五六。他们往往在内地制造一些精美的手工品,这些手工品在内地是随处可见的便宜货,但是如果运到外国,就可以当成珍稀物品来卖,每年都能赚取巨大的利润,这就为我们中国敛聚了大量的财富,光是海关收入这块就不小了。禁海之后,百害无一利,只会让沿海居民越来越贫困,迫使以前的商人变成游手好闲的人,最后变成盗贼。”
如果说明朝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更近的话,那么自清朝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显得更加密切,尽管有些交往不一定是友好的。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