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决定天国存亡的北伐与西征
也谈谈北伐
目录
第一章 太平存在于天国
第一章 太平存在于天国
第二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通往南京之路
第三章 决定天国存亡的北伐与西征
也谈谈北伐
第三章 决定天国存亡的北伐与西征
第四章 曾剃头来了
第四章 曾剃头来了
第五章 这一年天京有血光之灾
第六章 天国的覆灭
第六章 天国的覆灭
第七章 命苦的皇帝
第七章 命苦的皇帝
第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九章 风流短命的皇帝
第九章 风流短命的皇帝
第十章 告别这个让人伤心的世界
上一页下一页
八旗军总共有近二十万,其中两万在南京之战中全军覆没,还剩下十八万。如果灭掉胜保和僧格林沁的军团还有十四万,一般认为清廷不会把这十四万人全部押注,这些人可能是负责保护爱新觉罗家族北逃的。清廷会不会这么做不知道,但杨秀清很可能是这样想的。
如何评价这个观点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观点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当年吴三桂造反就因为在长江边踌躇不前,误了大事。太平天国如果倾巢出动,确实很有可能拿下北京。但是有几个问题必须考虑到,首先这么做风险是相当大的,南京一战中就能看到八旗子弟在绝境中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如果不能拿下北京,太平军很可能就会走向崩溃的边缘。其次,就算是拿下了京城又怎么样?太平天国能统一全国吗?
从后来的历史看,也确实是这样的,韦昌辉、石达开、罗大纲、曾天养、胡以晃等重量级人物都参加了西征。为什么西征这么重要呢?因为西征的目的是打下半壁江山,控制东南富庶地带,给清廷来个釜底抽薪,如果控制了整个南方,那么清廷就没几天可折腾了。
有人觉得,连京城都拿下了,这天下自然是你的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黄巢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最后还是兵败被杀。李自成也打进了北京,最后还不是落得逃亡被杀的命运。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当时有两大威胁,而且都是致命的威胁。一个是内部的矛盾,在南京尚且杀得你死我活,到了北京,权力更大,内讧只会更加激烈。第二个是地方上的力量,推翻了清政府不代表就建立了新政权,北洋军阀的例子我们都看到了,洪秀全如果在北京当了皇帝,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人藏书网会同意吗?
杨秀清显然也算上北伐途中有大量的捻军和天地会等组织,如果李开芳处理得当,大军抵达北京时未尝不会有几十万人之众。从历史上看,北伐所以失败,更多的还是指挥上的失败、战术上的失败。
北伐军只动用了两万人,西征军有六万,这是两次非常大的军事行动。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太平军可能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样有六十万精兵,否则不会出动这么少的兵力。历史学家孟森却坚信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有六十万精兵,因为后来的事实很明显,天京之变后,陈玉成李秀成带兵动辄几十万,有时高达上百万,怎么会没有兵呢?
要搞清楚这次北伐绝不容易,这次北伐跟历史上的其他北伐不太一样,它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北伐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两万人。这就让人费解了,让两万人拿下京城,洪秀全和杨秀清虽然肚里墨水很少,但也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其中必有隐情。
北伐军人数虽然少,却是太平军中最精锐的部队,里面的将士主要来自广西,也就是曾国藩所谓的“老长毛”。曾国藩曾经有这样的评价:“三十万新长毛的战斗力还比不上三万老长毛。”这支王牌军队虽然一路上发展到五六万,但打到最后始终是两万。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这样一支精英部队,其他人很难真正融入他们,而且北伐军是流动作战,新加入的人也跟不上节奏。
几百人、上千人的小军团分驻在全国各地,而且这些小军团的头目互相不节制,这固然不会对清廷构成威胁,但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这样大规模的起义也很不利。太平天国动辄几万人,如果有一个会打仗的统帅,可以轻松将清军http://www.99lib•net的小军团一一歼灭。因为清军不够,各地才组织乡勇,正是这些乡勇的存在遏制住了太平军的步伐。
下面我们将看看这支王牌军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
现在我们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应不应该北伐呢?
定都南京两个月后,太平天国高层发出了北伐和西征的命令,北伐军由李开芳和林凤祥率军,主力部队由两万广西人组成。
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人有经世之才,没了清廷的约束,他们的发展会更加迅猛。如果曾国藩和左宗棠打出拥护清廷王室的旗号,将有大量的军队和乡勇汇集在他们的旗下,洪秀全打不过曾国藩,杨秀清也干不过左宗棠。估计,清廷玩完,天国也玩完。湖南人会早一百多年打下江山。
所以他派出两万人,这两万人全都是精兵,都是从革命根据地广西发展起来的。当年太平军几千人冲破赛尚阿四万人的封锁,一路攻破南京,形成百万之众。杨秀清有理由相信这种事情也可以出现在李开芳、林凤祥身上,如果一开始就给李开芳、林凤祥十万大军,杨秀清自己也不放心啊!他也担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担心李开芳、林凤祥攻破北京后拥兵自重。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向荣很快在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琦善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这两人好比是蹲在天国门口的两头老虎。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伐,一定是腹背受敌,首尾难顾。
北伐军确实极大地牵制了清军,清廷前后调动二十多万大军才消灭了北伐军,清军方面损失了七万多人。北伐军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对于清廷的震撼极大,以至于后来曾国藩抓到了广西的长毛,一律斩首。
而且,拿出两99lib.net万的军队对于太平天国来说不是一笔很大的赌注。杨秀清显然是抱着不成也罢能成更好的心态。他并没有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这场战役,如果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压在这场战役上,很可能会亲自指挥这场北伐战争。北伐的真正目的可能是为了牵制清军,从而为西征缓解压力,西征才是主力。
读者一定很好奇,到清朝时中国已经有四亿人口,组建一支两百万的大军完全没问题,为什么兵这么少呢?这还得从清朝政权说起,清朝是外族政权入主中原,八旗兵不是很多,他们能放心军队里全是汉人吗?所以,清朝皇帝在政治和军事上最讲究控制和平衡,让下面互相牵制,从而维护统治的稳定。
鸦片战争时,西洋军队几千上万人在神州大地横行无阻,很多人都嘲笑清廷的软弱。其实,他们也有难处,首先是兵少,其次又分散。真正跟洋人作战的部队也多不到哪里去,通常也就是一两万人,有时候洋人的军队还更多一些。
只不过在杨秀清在的时候,非常注重质量,他死了以后,高层更加注重数量。杨秀清一般是不会把新兵派上战场的,新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派上战场。
太平天国军队爆发后,清朝真正能调动的军队不过四十万。这四十万能够作战的军队还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清廷调兵几百人上千人,这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我觉得应该北伐,北伐是主动出击,在战略上可以让己方处于主动地位。如果取消北伐的话,那么清军就主动得多,也会有更多的兵力来围剿太平军。
总体上说,杨秀清这个战略还是非常不错的,只是他万万没有料到。外敌还没有灭,内部的争斗就已开始九_九_藏_书_网,第一个送命的恰恰是他自己。
在写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北伐是最关键的一环,根本不可能绕开,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北伐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就像一个生死关口。北伐的失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元璋北伐时动用了二十多万大军,后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后也用兵十多万,还是在武器不对等的情况下。洪杨用两万人北伐这是在闹着玩吗?北伐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祥虽然骁勇善战,但北伐事关重大,理应派上韦昌辉或是石达开这样的人当元帅才对啊!太平天国这次北伐确实给人留下了太多的疑惑。
为了解开这些谜底,我们还得从清朝的军事体制入手。在写清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清朝的兵力非常分散,总是几千人、几百人一调,最多也就几万,从来没有一次性调动十万大军的,这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这首先说明了清朝的兵力比较少,国家的常备军不超过八十万,其中绿营六十万,八旗兵二十万。实际数目更小,因为各营都有缺员的情况。
清朝军事制度深深地打上了外族政权的烙印,由于满族人口少,他们必须控制汉人军队的数量,从而导致军队整体规模较小。由于是外族入侵后建立的政权,他们随时担心各地出现起义,又将这些少得可怜的军队分驻到全国各地,如果出现会党起义立时弹压。而且各地的驻兵都是互不统属的,目的也是为了互相牵制,防止这些军队联合,操于一人之手,对清廷构成威胁。这也是曾国藩解散湘军的原因,他不解散的话迟早要跟清廷干仗。
所以说,杨秀清偏师北伐主力西征是深谋远虑之后作出的决策,无奈洪秀全比杨秀清更深谋远虑,直接把他干掉藏书网了。杨秀清不想为曾、左等人作嫁衣裳,洪秀全也不想为杨秀清作嫁衣裳,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写到这里,我们多少理解杨秀清为何安排两万人北伐了。首先李开芳和林凤祥都是优秀的将领(虽然不是帅才),而且两人互补,一个有勇,一个有谋,如果他们指挥得好的话,未尝不能成功。北伐军后来被胜保和僧格林沁两个军团打败。其实这两个军团加起来也不过四万人,两万人打败四万人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认为攻克南京之后如果倾巢涌向京城是一个自取灭亡的决策。如果不信的话,我们看看当年朱洪武是怎么做的,朱洪武拿下南京之后,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先后吃掉陈友谅和张士诚,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巩固最后才决定北伐,赶走元朝统治者。
有的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在拿下南京之后,应该借着锐气,一鼓作气,全军直捣北京。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时太平天国的斗志正处于最高昂的时候,全部主力北上的话,极有可能拿下北京。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假设太平军将全部主力部队用来北伐,会出现什么结果?一方面清廷很可能被推翻,但各地的清军很可能偷袭南京,重新占领南京。到时候天国真正拥有的不过是北京一座孤城,占据北京后,接下来就是消灭各地的督抚了。在这个阶段,各地会党很可能不但不帮忙,还会捣乱,也在图谋江山。
杨秀清的这种军事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兵贵精不贵多,用精兵可以以少胜多,这也是太平天国前期发展迅猛的原因。后期,太平军动辄几十万大军,却被曾国藩几万人打得抱头鼠窜。杨秀清之死对于太平天国确实是一场灾难。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