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流血的十字军
反对大合唱
目录
第一章 孩提时代
第一章 孩提时代
第二章 17岁奋起
第二章 17岁奋起
第三章 作为皇帝
第三章 作为皇帝
第四章 不流血的十字军
第四章 不流血的十字军
第四章 不流血的十字军
反对大合唱
第四章 不流血的十字军
第五章 坚决走向法治国家
第五章 坚决走向法治国家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第六章 “腓特烈治下的和平”
第七章 一切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
第七章 一切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
间奏曲(intermezzo)
间奏曲(intermezzo)
间奏曲(intermezzo)
第八章 冲突再起
第八章 冲突再起
第八章 冲突再起
第九章 腓特烈死后
第九章 腓特烈死后
第九章 腓特烈死后
上一页下一页

正在握手的腓特烈和阿尔-卡米勒(实际上二人从未晤面)
然而,只要不承认伊斯兰教徒在耶路撒冷的圣地,就永远不能实现与异教徒之间的共生。
居住在中近东的基督教徒中激烈反对媾和的除了神职人员以外,还有圣殿骑士团。这个骑士团自成立以来就没收了阿克萨清真寺,把它作为自己的总部。萨拉丁夺回耶路撒冷那年,他们被赶了出来,圣殿骑士团没有总部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腓特烈与阿尔-卡米勒的媾和协议中,阿克萨所在地一带作为“伊斯兰地区”留给了伊斯兰方面。他们42年来的梦想是能够回到成立时的总部。然而,这个梦想由于媾和的成功而彻底无望了。
我们不知道阿尔-卡米勒是如何说服弟弟的。但直到21世纪的今天,出自伊斯兰教徒之手的关于十字军的书籍仍然坚持将此次媾和定性为伊斯兰教徒的“耻辱”。
还有,居住在划归基督教方面的海港城市里的居民,以这些城市为据点同伊斯兰世界做贸易的商人,他们都因为媾和成功而受益,因而内心一定赞成媾和。
阿尔-卡米勒冒着风险成就了“腓特烈与阿尔-卡米勒的媾和”,腓特烈也冒着同样的风险。而且,当时34岁的腓特烈所冒的风险纠缠了他一辈子。
狮心王理查也与天主教会所说的“无信仰之徒”成功地进行了媾和。但理查是在同对手萨拉丁反复激战之后,才与这个“无信仰之徒”成功媾和的。
http://www.99lib•net
相反,腓特烈一仗未打,只凭着同“无信仰之徒”对话就达成了媾和。
阿尔-卡米勒要以完全的形式把这座城市断然让渡出去。这是为什么?局势对阿尔-卡米勒有利,为什么还要断然迈出这一步?
阿尔-卡米勒倾听了他的忠告,才想到索性就把耶路撒冷果断地让出去。难道不是这样吗?
对总主教杰拉尔德来说,媾和条件所反映的腓特烈对异教徒的尊重和与异教徒共生的思想已经超出了他所能理解的程度。收到总主教的信后,教皇对腓特烈的评价非但没有好转,相反更加恶化。教皇为腓特烈解除开除教籍处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在伊斯兰方面,美索不达米亚的苏丹阿尔-阿斯拉夫认为这是把圣城耶路撒冷拱手让给了敌人,首先发声反对。但由于阿尔-卡米勒的势力极其稳固,反对的呼声没有蔓延到伊斯兰世界全境。
基督教世界掀起的反响之激烈远远超过了伊斯兰世界的反应。
当初同腓特烈谈判的时候,阿尔-卡米勒根本不需要对腓特烈做出让步。相反,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充分预料到,把耶路撒冷让给基督教方面必然招致伊斯兰世界的猛烈反对。尽管如此,他还是断然迈出了伯父、父亲连想都没想过的一步:把耶路撒冷让出去。
即便把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所在的“伊斯兰地区”刨除在外,做出把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拱手让给基督教方面的决定,作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是要冒极为重大的风险的。因为对伊斯兰教徒来说,耶路撒冷也是他们的圣城。因而,当时的反对就很强烈,就连800年后的现代,这件事仍然一直被认为是“耻辱”。九*九*藏*书*网

“哈丁战役”后的基督教势力(1187年)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构筑的十字军国家领土(1119年)
“这个皇帝完全不配做基督教徒的皇帝,他只是一个无能之人,只知道跪在萨拉森人面前。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净是些感谢萨拉森人的话,这些话甚至受到那些无信仰之徒的轻蔑。”
13世纪时的欧洲人单凭耶路撒冷处在伊斯兰的统治之下这一点,就
九-九-藏-书-网
会悲哀叹息,认为主耶稣之城在异教徒的桎梏下痛苦煎熬,而根本不管圣城的实际情况如何。这种悲哀叹息会转化为仇恨,要以派十字军前去夺回才可能消解。这就是说,只要耶路撒冷处在伊斯兰的统治之下,居住在欧洲的基督教徒内心和大脑便会持续发热,就不会停止组织十字军攻取耶路撒冷的行动。
不过反对的声浪总是很高,而赞成的声音总是很小。腓特烈似乎早已知道情况会是这样,毫不在意这个反对和谴责媾和的大合唱。从2月到3月,他一直全神贯注地巩固那些已成为基督教方面防卫要冲的各地的城寨。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媾和。首先,从欧洲远道而来的朝圣者们就很高兴。自从腓特烈抵达这里以后,这些人就以安全为由被禁止前往圣城朝圣。随着媾和的成功,他们一窝蜂地涌向了耶路撒冷。
也许是腓特烈以忠告的形式让阿尔-卡米勒悟到了这种可能性。腓特烈正是因为在十字军等事情上把容易头脑发热的教皇和天主教会变成了自己的对立面而历经艰辛。
其次,在宗教骑士团中,条顿骑士团直属皇帝,所以不存在问题。医院骑士团也一直坚持配合皇帝行动。媾和成功之后,腓特烈离开雅法开始视察城寨,医院骑士团的团长就经常与皇帝同行。

腓特烈与阿尔-卡米勒媾和后的基督教势力(1229年)

第三次十字军远征后的基督教势力(1192年)
九-九-藏-书-网
我在这里重复一下,按照罗马教皇的想法,圣地巴勒斯坦和圣城耶路撒冷必须通过基督教徒流血才能得到“解放”。正因为如此,教皇许诺参加战斗的人全部免罪。这是中世纪信仰笃深的基督教徒最渴求的愿望。
然而,这终究是我的想象。归根结底,这只是某些人的想象而已,这些人还没有完全放弃这样的思想:即便存在宗教上的差异,也会有理解和协调的余地。但不诉诸这样的想象,我们就无法弄清阿尔-卡米勒如此决断的真正原因。
不仅如此,总主教还十万火急地给教皇写信谴责腓特烈。他说:
然而,此次媾和的内容为人所知以后,不论是在基督教方面,还是在伊斯兰教方面都立即引发了一片哗然。
喜欢古希腊的人来到雅典,会感动得心里热乎乎的。喜欢古罗马的人来到永恒的城市罗马,心里也同样会是热乎乎的。喜欢法兰西的人来到巴黎,喜欢英国的人来到伦敦,心里都会是热乎乎的。然而,不但使人心里热乎,而且会让人连头脑都发热的城市却只有耶路撒冷。
很多研究家主张,即将50岁的阿尔-卡米勒对比他年轻15岁的腓特烈抱有个人的亲近感。但单凭这一点解释不了问题的全部。单靠阿尔-卡米勒对两度遭到开除教籍的腓特烈所处的艰难处境抱有同情心这个理由,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徒的圣城,也是伊斯兰教徒的圣城。这座城市处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之下,但却一直都向基督教99lib.net徒开放。尽管其间有第五次十字军远征时的3年中断期,但从理查与萨拉丁媾和到腓特烈与阿尔-卡米勒媾和为止的37年间,耶路撒冷一直处在这种状态之下。
这一点正是罗马教皇对理查和腓特烈评价的不同之处,前者最终未能夺回而后者成功夺回了耶路撒冷。
我不禁要反过来思考。再度把耶路撒冷夺回伊斯兰手中的最大功臣萨拉丁同狮心王理查签订了媾和协约,同意基督教徒来耶路撒冷朝圣,保障这些朝圣者旅行期间的行动自由和安全。继承萨拉丁的阿迪勒也继承了这条路线。可是他们两人都没有把耶路撒冷让给基督教徒,也从没想过要这样做。
不能忘记的是,第五次十字军在十字军历史上第一次入侵了埃及,而迎头痛击十字军的,正是这位当时刚刚当上苏丹、权力基础还很薄弱的阿尔-卡米勒。他当然会认为,只要十字军不来远征,埃及不但能够安泰,还能同居住在中近东的基督教徒共生下去。而且他还会想,如果把耶路撒冷让给十字军,他们便不会再来,问题便会消解。
时间也对阿尔-卡米勒绝对有利,因为腓特烈不可能一直待在中近东,这在任何人的眼里都是明摆着的。
首先,身在阿卡的耶路撒冷总主教言辞激烈地提出了反对意见。条顿骑士团团长赫尔曼进言说,毕竟圣城已从异教徒手中夺了回来,是否可以带朝圣者去占领解放的圣城。但总主教的答复却是断然不可。
对这些神职人员来说,与异教徒交涉本身就是基督教徒的错误行为。“解放”圣城耶路撒冷不能依靠与异教徒的对话,而是必须通过基督教徒流血来完成。何况媾和还承认了圣城中的一部分为“伊斯兰地区”,这样的“解放”不值得称为解放。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