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儒法之争
六 儒法是非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实话孔子
第一章 实话孔子
第二章 儒墨之争
第二章 儒墨之争
第三章 儒道之争
第三章 儒道之争
第四章 儒法之争
第四章 儒法之争
六 儒法是非
第五章 前因后果
第五章 前因后果
第六章 继往开来
第六章 继往开来
后记
上一页下一页
【正文】我的回答是各有优劣各有是非,从理想层面看孔子有道理,从操作层面看韩非更可行。为什么韩非的可行?因为孔子的制度是按圣贤的标准设计的或说是按君子的标准来设计的,韩非的制度呢是按常人的标准设计的,甚至可以说是按小人的标准来设计的,那么请问在天性当中是圣贤多呢还是常人多呢?当然是常人多普通人多嘛,那按圣贤的标准可行呢还是按常人的标准可行呢?当然是常人的标准可行,圣贤的标准设计出来的制度它是不现实的做不到的,那可能又有人问,做不到就做不到呗,做不到又怎么着呢?做不到就怎么着,作假,作秀,做伪。因为你规定了君主和官员都必须是圣贤,后世我们看电视剧都知道,一看见皇上叫圣上。皇帝说句蠢话大家都说皇上圣明,他圣明吗?
【正文】这就要弄清人为什么要作恶,为什么要犯罪,为什么要干坏事?是因为他有这个嗜好吗?我这人就爱作案,我有作案瘾,是这样吗?韩非说不是,那是什么呢?利害使然,是因为有利害,前面讲过,他说人的这个人际关系就是利害关系,他是说法是: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就是人之常情是什么呢?趋利避害,有好处他就去,有害处他就躲,这是人的本能。这可以有例子来说明。我讲过韩非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他又有两个故事来说明这点。一个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伍子胥受到楚王迫害从楚国逃出来,要逃到吴国去,到吴国讨兵来报仇,他要过关,韩非说伍子胥过关时被守关的抓住了,不是戏曲里讲的什么一夜之间头变白了混了过去,按韩非的讲法是被抓了。
【正文】通过上集的讲述我们可看出荀子和孟子有很多相通之处,主要是三点,第一,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基础,也就是说孔子虽不谈人性但到孟子和荀子,就为儒家把人性问题解决了。他们都认为人性是道德的基础。第二,他们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区别只在孟子不谈人的自然性而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是恶。第三,相同的是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有两种可能性,就是向善的可能性和作恶的可能性,区别在什么地方?孟子更看重向善的可能性,荀子更关注作恶的可能性。孟子把人向善的可能性看作水,就像流水一样,水是往低处流而人是往高处走,只要合理引导人就可向善。所以孟子主张引导;荀子呢?把人作恶的可能性看作火,说如不加以防范就会造成灾难,所以防范是第一位的。所以荀子主张对人作恶的可能性进行防范。一个看见水一个看见火,表面上看两家的观点叫水火不容,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都认为人应该成为道德的人,人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九九藏书养,一旦加强了道德修养或向荀子说的你可变成大禹或像孟子说的你可变成尧舜。儒家到最后肯定还是一样的。这也是我坚持认为荀子是儒家的一个依据,因为学术界还有些人认为荀子是法家。那是不是意味着荀子和孟子差不多呢?不,他们还是有重要区别的,区别在哪?就在孟子是把人向善的可能性看作水,主张引导,引导是什么?是柔性的,靠什么?靠自觉。而荀子呢?是把人作恶的可能性看作火,是要防范的,防范是什么?是刚性的,靠什么?靠强制,这个强制的过程在荀子那叫化性气伪,化就是改造,性前面讲过是人的自然属性,起是兴起,伪前面也讲过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要用人的社会性去改造人的自然性。讲清楚都是人性。那这个工作谁来做?自己做不了,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没有能力把自己从动物界带来的那个恶把它消灭掉。谁做呢?圣人,只有圣人才行。那圣人怎么做?荀子说法是: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性恶》。也就是说圣人看明白了,人的这个恶它是从自然界带过来的是很顽固的,一时半会你是改造不了的,必须首先要树立君子的威望,用君主来强制你改,第二点要建立礼义,就是道德;第三要建立法度,就是法令。第四还要有惩罚。这就是荀子的四大法宝:君权;礼义;法度;刑罚。
【flash】爱卿,你听到蛤蟆叫了吗?回皇上听到了。你说这蛤蟆叫,他是为公家呢还是为私人哪?皇上圣明,微臣以为它们在公家的园子里叫就是为公家,如果在私人的园子里叫那就是为私人。人家向他报告说天下有自然灾害,皇上皇上,微臣有要事禀告,民间发生了自然灾害,老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连粥都喝不上。啊,老百姓没米下锅了?是呀老百姓没米下锅了。那老百姓吃不上米那他们干吗不吃肉呀?
马上大家会看出,这离法家的专制主义理论已只有一步之遥了,而韩非迈出了关键一步,那韩非迈的是那一步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儒家,孔子不谈人性;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有恶。韩非呢?认为人性本恶。在先秦诸子当中只有韩非才是真正的人性本恶论者。我们来看看荀子和韩非,荀子人性有恶韩非人性本恶,只差一个字,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人性有恶意味着人性同时还有善,叫做有善有恶,只不过它强调有恶的一面,但不否认有善的一面,这就可以怎么样呢?可以通过礼义教化来引导,因为他还有善的一面嘛,所以就可实行德治,以德治国,因为还有希望。韩非说,人性本恶是什么意思?没有善根本没有善,没有善怎么办?强99lib•net权镇压,逼着你改,这就不能用德治了,不能以德治国了,怎么办呢?以法治国,但要讲清楚,韩非的法和我们今天的法不是一回事,这个必须反复强调,否则跟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就没区别了。它是什么法呢?刑法,就是刀子绳子棍子,这就是儒法两家的根本分歧,要德治还是要法制,但“法制”这两字要打引号,准确说应叫刑治。这样我们就弄清了前面讲过的三场大辩论的关键。儒墨之争的关键是要兼爱还是要仁爱,区别儒墨两家的是个“兼”字;儒道之争的关键是有为还是无为,区别儒道两家的是个“无”字;区别儒法之争的关键是要德治还是法制,因此它的分界点也是一个字,“法”字。那我们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儒家为什么要坚持德治,法家为什么主张他们所谓的,打引号的“法制”呢?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里的道念导,意思也是引导,齐呢,规范,格什么意思,最麻烦,有各种注解,钱穆先生解释为达到标准;李零先生解释为遵守规定;李泽厚先生解释为认同归一;杨伯峻先生解释为人心归服;我解释为自觉遵守道德律令。那孔子这段话就可这样翻译了,用行政命令来引导,用刑事惩罚来规范。“民免而无耻”,人民不会犯罪,不敢犯罪嘛,但他没羞耻心;如果“道之以德”,用道德来引导,“齐之以礼”,用礼仪来规范,怎么样呢?人民有羞耻心而且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也就是说,法家打引号的所谓“法制”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人们不敢做坏事不等于心里不想,这叫治标不治本,按孔子主张的,德治呢?人们不愿做坏事,连做坏事的心思都没有,这叫标本兼治。谁是谁非,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大家肯定都说孔子的好啊,标本兼治嘛,当然比治标不治本好呀,可惜做不到,至少韩非认为做不到。
【flash】哈哈,我终于把你给抓住了,我可以领赏去了,你知道大王为什么要抓我吗?不知道。告诉你吧,是大王想要我珍藏的一颗珍珠,但这颗珍珠我给弄丢了。你别想骗我。那你敢把我交给大王吗?大王问我珍珠哪去了?我就说你私吞了。啊!这,这,我么都没看见,你快从我眼前消失,爱去哪去哪。
【画外音】按孔子的看法,民众可以通过礼义教化来引导,引导的结果是使民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最终达到人人不做坏事,人人都做好人的理想境界,这就是孔子主藏书网张的“德治”,但法家的韩非却给孔子的这个主张泼了冷水。韩非认为孔子的这个主张在现实中做不到,韩非为什么认为孔子的主张在现实中做不到呢?
【正文】是这个守关人他想犯罪吗?不是,他害怕嘛。还有个是楚成王的故事,楚成王原来立了一个太子,前面讲过在世袭制下太子问题是很麻烦的,他立了个太子叫商臣,后来可能又想另立一个,换一个,商臣太子当不成了就去问他老师,老师叫潘崇,问他老师怎么办,老师说你能接受现实吗?把你换掉换另外一个人,回答说不能,你能出国避难吗?不能。你能发动政变吗?能,发动政变。 “哗”发动政变,带着兵冲进他老爸的王宫里。说老爸呀对不住了,你不仁儿子只好不义了,是不是您老人家自己解决一下。楚成王也知道没办法了,说:儿啊,老爸也没别的爱好,就爱吃个熊掌,你是不是等我把这个熊掌吃了我再死,哪那成呀,儿子说,熊掌,那个熊掌做起来可费时间了(古时候熬一个熊掌好几天),等不得,你还是利索点快快上路吧,没办法拿根绳子吊死了。是他天生就喜欢杀他老爸吗?不是,他也是逼的,丢掉太子的位置损失太大了,马上继位当国王这个利益太大了。所以利害的这个诱惑如果不太大时人们可能讲点道德,一旦这个利巨大或害巨大时,对不起,什么礼义廉耻那就免谈。或者有人问,这个礼义它就一点用都没有吗?有一点用,这个楚成王死了后他不闭眼,为什么,因为他还有个最后的问题没解决,就是谥(饰)号,谥号就是当时国君、大夫,社会名流死了后,最后要给他一个称号,一个盖棺论定的称号。楚成王不知道这帮不肖子孙给老爸个什么称号,眼睛不能闭。果然给的谥号不好,叫灵,谥他为楚灵王,灵巧的灵,灵活的灵,灵魂的灵。看起来很好,但中国的谥号是有讲究的,都是好词,真正好不好要看后面的文章,历史上凡是叫灵的都是不灵的。所以楚成王就不闭眼。后来这个商臣,就是后来的楚穆王一想,这也不行呀,算了吧给老爸一个面子,说我们谥你叫成王行不行,安政爱民就叫成啊,这个死了的老爸一想,成不错,眼睛闭上了。这叫死要面子,死了以后都要面子。面子的事好说,吃熊掌再死没商量。利害呀。所以韩非说礼义啊道德啊没有用啊。有啥用啊最多给个面子,不解决实际性的问题。有用的还是我那“两面三刀”,二柄势术法呀。有人说不对吧,你那个法也未必管用,那个守关的人不是就把伍子胥放走了吗?难道他们楚国是没法的?这个问题韩非是怎么解释的?很简单,执法不严,所以必须严刑峻法,叫:峭其法而严其刑《韩非子五蠹》。你手要九*九*藏*书*网狠,因此韩非提出了他著名的法制三原则: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五蠹》。什么意思?就是你赏赐一定要丰厚,而且说到做到。讲好了你干件什么事,奖金十万,真干成了必须如数兑现,不能打折扣,使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才会按你说的去做;惩罚的时候从重从快,狠狠的整治他,要坚决,不能犹豫不能心软也不能手软。使民畏之,罚他一回,吓到他一辈子都不敢,就是你赏他,一辈子也忘不掉,你罚他,也一辈子忘不掉;立法一定要统一,一个标准,不能说同一个事情,张三这样处理李四那样处理,那不行,要统一要持久不要修改,而且要公布出去让大家都知道。这叫法制三原则。千千万万人是普通人,千千万万普通人他们就是喜欢得到很多好处,就是怕杀头。我的制度是为普通人设计的。有了这个制度我有三不怕,第一不怕人们不服从;第二不怕君主没能力;第三不怕官员干坏事。因为我这个制度是普通人的制度,君主没有能力没关系,制度实行了就行了,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君主无能有什么关系,而且我如果这么一直做下去,哪有人民不服从的,官员他也不敢做坏事,因为我这个制度就不是把他当圣贤来设计的,我事先已经预定他就是一个坏人,把他可能做坏事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漏洞都堵死了,他根本做不成,我怕什么?所以韩非说: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韩非子显学》。就是你设计政治制度时,如果指望人人自觉做好事,这样的人找不够10个,但你设计时,设计好的是让所有人都干不成坏事的话,天下太平,这就是儒法分歧。那我们就可看出,儒家追求的什么呢?人人都作好人。法家追求的是什么呢?人人不干坏事。
【画外音】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看出,儒家和法家对人性有着不同的看法,儒家认为人性有善恶但可引导,方法是礼义教化,目的是使民众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应防范,方法是用刑罚,用绳子棍子来约束人的行为,目的是使民众不作恶。那儒家和法家的主张究竟谁是谁非?
【正文】没有米饭吃可以吃午餐肉啊,弄点火腿肠吃不行吗?这种问题蠢极了,可是怎么样呢,大家马上说皇上圣明,吃午餐肉去。最后作假,最后是什么?最后是逼出来一大堆伪君子,伪君子从哪来的,就从孔夫子的以德治国来的,所以在设计制度时不能追求最好只能追求不坏,避免那个最坏的结果,能避免最坏的结果就很好了,这是我们站在法家立场上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反过来如果站在儒法九*九*藏*书*网立场上就是另一种说法了,什么说法呢?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就是你设的标准是一个最高标准,执行下来是个中等水平,如果你一开始就设一个最低标准,意味着什么,等而下之呀,你按照法家的那个作法去做,不求最坏结果必然是什么?连最不坏都没有,也就是说按孔子的主张去做结果是没有人变成好人,是很多人变成了伪君子;按法家那一套去做是什么呢?是大家表面上遵纪守法实际心怀鬼胎,法制执行严格之处规矩老实,法制不到之处偷鸡摸狗,还是伪君子。大家会说,天呐!按儒家的做是伪君子按法家的做也是伪君子,这可怎么办,咱们把它结合起来行不行,不是各有各的道理吗?把它结合起来,告诉大家,秦汉以后主要是汉以后就是这么做的。叫做:兼取儒法,杂用王霸。汉代,准确说应是汉武帝以后,因为秦代是以法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汉初是以道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汉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但实际上还是行法家那一套,怎么样呢?也不行,为什么?因为在他们那里儒法两家的学说都是治术,不是治道,是术不是道。它是里一手外一手,阴一手阳一手,所谓杂用王霸,兼取儒法什么呢?表面上是儒家的以德治国,实际上是法家的以刑制国,杀起人来是不手软的,但忽悠你时,仁义道德,给他们的那样一种统治蒙上一层脉脉温情的面纱,是手段,是术不是道,那大家就会说了,这个事情就好办了,我把它改成道不就行了吗?也不行,为什么不行呢?因为儒家的道是王道法家的道是王法,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不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的,都不过是维持他们的统治而不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这是诸子思想的根本问题,那大家就会说了,哎呀,你不要再讲下去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样才行?这个问题将在第六部中回答,为什么在第六部分中回答呢?因为这个系列的结构总体上说是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的四部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24集回答了一个问题,是什么的问题,下面的第五部分前因后果将回答为什么,弄清了是什么和为什么就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了,请继续关注下面部分。
【前言】先秦儒家三巨头,孔子不谈人性;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有恶,虽然他们对人性看法不一,但都认为民众可以通过礼乐教化来引导,因此可实行德治,所以儒家追求的是人人都做好人。但法家不这么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只有把人可能做坏事的方方面面都想到,漏洞都堵死,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法家追求的是人人不做坏事。那儒法两家的主张究竟谁是谁非?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