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继往开来
五 爱的呼唤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实话孔子
第一章 实话孔子
第二章 儒墨之争
第二章 儒墨之争
第三章 儒道之争
第三章 儒道之争
第四章 儒法之争
第四章 儒法之争
第五章 前因后果
第五章 前因后果
第六章 继往开来
五 爱的呼唤
第六章 继往开来
五 爱的呼唤
后记
上一页下一页
【正文】但是这里面有问题,表面看来孔子的这个设计是非常地好了,孝管纵向的,悌管横向的;忠管积极的,恕管消极的。纵横正反上下都顾及到了,但是有问题,什么问题呢?等级。再说一遍,儒家是主张人与人不平等的,这是儒家的致命伤。按照这个爱有等级的观念,你最爱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爱兄弟一定要比爱父母少一些,爱子女要比爱兄弟可能要少一点,爱老婆的问题孔子从来不说,而且按照他这个逻辑,你最爱的人就是你自己家里人,再爱一个什么亲戚,再爱一个邻居,再爱一个乡亲,再爱国人,再爱外国人,再爱少数民族,这么一路辐射下去,到最后爱就没多少了,这个爱是层层递减的,最后没了。而且在当时情况下根本实行不了,因此才会有孟子提出来第三个内容,恻隐之心。恻隐就是悲伤的意思,有人说这有什么稀奇,别的不会悲伤我还不会嘛,我可悲伤了,不是这个意思,不是你不悲伤,是因为你自己会悲伤,因此看见别人悲伤你也悲伤,因为你看见别人悲伤你也悲伤,所以你不忍心让别人悲伤,这个心就叫恻隐之心也叫不忍之心。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啊,我听说有这么一件事。有一天大王您在朝堂上坐着,有人牵了一头牛过来,大王您就把人拦住了,说你们这头牛要干什么,牵牛的说,我们准备把它杀了去衅钟,因为刚铸好了一口钟,钟上面有很多缝,必须把牛的血涂在上面,这个钟才能用,大王说放了放了。手下说把牛放了,血从哪来呀。大王说你换只羊嘛。有这个事吗?齐宣王说有。孟子说,我听说老百姓有议论呀,舆论不太好,都说大王您小气,是吧。齐宣王说,是,老百姓都说我小气吝啬,先生我跟您讲,再穷我一头牛还掏得起吧,不至于小气到这个地步嘛。我是看那头牛哆哆嗦嗦怕的不得了,实在于心不忍,它又没什么罪,就这么无端的把它杀了实在看不下去,所以我换了一头羊。孟子说,是啊,这头牛没什么罪没什么错误,它死之前肯定要害怕,你不忍心,那羊就有罪吗。齐宣王说,是啊,这羊也没罪,我也弄不明白,我怎么就换了羊了,看来我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都说我小气了是吧。孟子说不是不是,不是的,是大王你没有看见羊,如果那头羊牵过来,也是流着眼泪哆哆嗦嗦的,大王你肯定把羊也放了,换狗了,大王啊,你这就对了,这就是不忍之心,恻隐之心啊,有了这样一颗心你就可以实行仁政,就可以统一天下了。那从孟子这个故事里我们可得出什么结论呢?也是三点:第一点,恻隐之心是一种不忍之心,不忍心别人无端地无辜地受到痛苦,这种心不但可以加于别人也可以加之于动物,包括对动物的不忍。第二,不忍之心是道德的基础,人必须有这样一颗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才可能成为道德的人。为什么,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我理解就是,我们这种普通人难免做点坏事的,太难了吗,要我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太难了,那你怎么衡量一个普通人是九-九-藏-书-网好人还是坏人,就看他有没有这颗不忍之心,有这颗心就行了,这叫做论心不论迹,因为人活在世上他有时难免,比方说犯点错误,做些不忍之事,但是你要有不忍之心,这是底限。第三点,有了这颗心就可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不忍心你受害,我想着他也不能受害,我不伤害所有的人,最后是所有的人都不受到伤害,这就是美好的社会,所以这个恻隐之心是仁爱这个范畴中最重要的内容,而且这样的一颗心应该是不止对人的。我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叫《老鼠,作为证据》,作者叫刘瑜。我非常感动,可能是个女孩子写的。她说有一天早晨在厨房里听到吱吱的叫声,叫得很惨。后来发现是她同屋的另外一个女孩用了一块粘老鼠的粘板粘住了一只老鼠,这种灭鼠的方法是老鼠跑上去以后就下不来了,越挣扎粘得越紧,最后心力衰竭而死。她说她看着非常难受,我马上想起我小时候邻居的老爷爷用一个老鼠笼子逮住了一只老鼠,然后用一壶开水活活地把老鼠烫死了。刘瑜发了这样一个感慨,生而为老鼠不是它的错,这是让她受不了的第一点,第二点是,她说即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它也有生命,它也有感受,它也会痛苦。最糟糕的是它的痛苦还会传染给你。我觉得这篇文章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的人道主义是连对动物的虐待虐杀都不能忍受,包括那些我们要捕杀的动物,包括食用动物,实验动物,这就是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就是仁爱之心。事实上儒家留下的这方面的遗产还有很多。比方前面谈到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现在已经成为现代法治的主流意见了,叫做免证特权。已经有一些国家立法,近亲属可以拒绝在法庭上做出对自己作为亲属的被告的不利证词。搜集证据你警察去查,查不到这个证据是你警察的事,我作为近亲属没有义务给你们警察破案提供方便,叫免证特权,仁爱吗,这也是仁爱。这是一种文明的标志,社会进步的标志,由此我们可看出先秦诸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当中的很多的一部分是可以和现代观念对接的,因此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可以抽象继承的。事实上,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也就是仁爱,是儒家代表我们中华民族向全人类,全世界发出的爱的呼唤,我们应该回应这个呼唤,实践这个呼唤,这就是仁爱,那正义和自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集告诉大家。
【正文】更重要的是,儒家为中华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世界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民族,有些民族生存下来发展起来;有些民族消亡了。难道这些消亡的民族是没有文化的吗,有,任何民族都有文化,那为什么消亡了呢,我猜测原因之一是缺少核心价值观,缺少一种能够全民族心领神会,普遍认同,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有了这个东西这个民族就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我们经常唱的歌所说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个‘中国心’谁给我们的,中国人为什么是中国人,为什么走遍世界都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华人,应该说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个祖先包括很多人,包括儒家,包括墨家,包括道家,包括法家,包括先秦其他各
九*九*藏*书*网
家,还包括我们的兄弟民族,是整个中华民族给我们留下的,但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儒家,儒家不是唯一贡献者,这里必须讲清楚,不能一讲到中华文化马上就等于儒家文化,再等于孔子思想,不对。但是他确实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于是我们要问,儒家提供了哪些核心价值观呢,三个:仁爱,正义,自强。仁爱主要是孔子的范畴,正义主要是孟子的范畴,自强主要是荀子的范畴。下面先讲仁爱。仁爱作为儒家的范畴包括三个内容: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什么叫亲亲,第一个亲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而且首先是父母,父母叫双亲,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其次爱自己的兄弟,这两条加起来就是亲亲。亲爱父母在儒家那叫孝,亲爱兄弟在儒家那也有个专有名词叫悌,孝悌加起来就是亲亲,亲亲就是仁爱的人性基础,因为孔子认为一个人他天然就是爱父母,兄弟,子女的,不需要教育的,如果这个都要教育的话那是畜牲,甚至畜牲都不一定要教育,很多畜牲也都有母爱嘛,都会护自己的‘小孩’嘛,民间有个说法叫‘护犊子’,母牛都知道护着自己的牛犊嘛,这个还要教育吗,那你畜牲都不如,是人都会,基础,人性基础。而且它还有一条好处,它可以推广,泛化,为什么呢?很简单,孝是爱父母对不对,那父母的父母(祖父母)爱不爱,也要爱,;那祖父母的父母(曾祖父母)你该不该爱,也该爱,;那曾祖父母的父母(高祖父母)该不该爱,往上爱上去了,前面讲了,儒家的道德是双向的,父慈子孝,我们爱父母,那父母该不该爱我们,好,父母也要爱子女,父母爱子女,子女的子女爱不爱,爱孙女,爱孙子,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你又可以往下爱下去,纵向的就全爱了,那悌是爱兄弟,那兄弟该不该爱,亲兄弟爱过了,堂兄弟呢,表兄弟呢,族兄弟呢,相当于兄弟的乡亲呢,相当于兄弟的朋友呢,相当于兄弟的同事呢,相当于兄弟的单位呢,也爱下去嘛,横的它又展开了。那纵的你都爱了,横向的你也都爱了,结果是什么,是整个世界充满了爱,这是什么?仁爱,这是讲道理,问题在孔子不仅仅把这个道理讲给我们听,还提出了实行仁爱的具体方法,什么呢,忠恕。忠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叫忠恕。很清楚,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积极地进行仁爱;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地在进行仁爱。但是请大家注意,这里的积极和消极绝没有价值判断,都是中性词,而且在孔子看来,消极的仁爱恕,比忠,比积极的仁爱还重要。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过孔子,说老师,你能不能告我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用,我一辈子都可以奉行不会错的。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人如果你记不住那么多道理,记住这八个字就够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证不会错的。为什么恕比忠重要,三个原因;第一,每个人都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容易啊,首先你自己得立,自己得达,你自己都是老失败,你还帮别人成功,这个太难了。但是说,我不愿意的我也不强加于你,做不做得到,太藏书网容易了,这是一。第二,都会同意。我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要帮你立,帮你达,你说我不想立啊,我不想达啊,现在过得挺好啊,我干嘛要成功。但我说,我不愿意挨骂我也不骂你,我不愿意挨打我也不打你,我不愿意受侮辱我也不侮辱你,我不愿意挨饿受冻我也不让你挨饿受冻,你干吗,肯定干,没人会说不干的嘛,所以都能同意。那么第三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我绝不把我的意志强加于你,这是对人最大的尊重,所以这句话已成了全人类的共识,已经镌刻在联合国大厦了。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大会达成了人与人,国与国,宗教与宗教,文化与文化之间和平共处的两项黄金规则。第一项,把人当人;第二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宗教领袖的共识。实际上这两条是有关系的,正因为我把别人当人,我才不会把我作为人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强加于同样是人的别人。而把人当人是什么呢,就是仁爱的仁啊,仁爱的仁的本意就是人其人,就是把人当人,前面讲过了。所以世界宗教领袖大会的共识就是孔夫子的思想啊。大家想想孔夫子的这个思想是不是非常伟大,他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画外音】易中天教授刚才提到的文化无意识也称‘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研究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比如电影《刮痧》中的打耳光情节,给对方面子是中国人代代相传,无师自通的同类经验,而打自己儿子便成为无意识的沉淀物。所以这种集体无意识便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表现,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之深,那我们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呢?
【正文】后来这个中国人被警方以虐待罪告到法庭。为什么?因为他儿子身上有刮痧的痕迹,美国人看不懂以为这个小孩受虐待了。起诉他,就把这个美国老板叫道法庭上来作证【电影】在许先生的颁奖仪式上,是不是你儿子保罗和丹尼斯为了玩暴力游戏打了起来?--你怎么知道的?男孩子打架在所难免。--但许先生的反应太过分了,当时许先生火冒三丈,重重一巴掌打在丹尼斯头上。--不是这样的。--他是不是当着你的面打了丹尼斯--昆兰先生,请回答。--他打了—
【正文】要知道儒家留下了什么得知道儒家关注什么,实际上诸子百家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墨家关注的是‘社会’;道家关注的是‘人生;’法家关注的是‘国家’;儒家关注的是‘文化’。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贡子路都曾问过孔子一个问题,管仲这个人怎么样。管仲是齐桓公的国相,原来是辅佐公子纠的,公子纠和齐桓公为争夺国君地位打起来,最后公子纠被齐桓公杀了,而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老师不但没自杀,反而去辅佐公子纠的政敌齐桓公。这事在子贡子路看来不像话,所以子贡子路都问孔子,管仲这个人不怎么样吧,然而孔子却对管仲却给了很高的评价。孔子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任)矣《论语宪问》。微管仲就是没有管仲的话我们会怎么样呢,我们会披着头发,衣服往左边开着了。什么意九-九-藏-书-网思,在当时的华夏民族看来一个文明人是不能披头发的,头发要缠起来盘在头顶,插一根簪子。如果是贵族还要加一顶帽子。衣服的衣襟是不能往左边开的要往右边开,这是文明人。如果披着头发衣襟往左边开那是野蛮人。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保证了我们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我们华夏族就变成野蛮人了,这个问题更大更严重。因为按古人的道德,‘君辱臣死’,就是君受到了侮辱做臣的要自杀,这是道德问题。头发怎么梳衣服怎么穿那是文化问题。按道德标准管仲是不道德的,但他保存了文化因此他的功劳非常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孔子那里文化高于道德。文化高于道德是孔夫子超级伟大的地方。我们中国人或说华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之所以是华人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从来就没中断过,以至于我们中国人,我们华人走向全世界,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华人。有一部电影《刮痧》是讲中西文化冲突的,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就是有个中国人在一个美国老板的公司里打工,当然是高级白领了,在一次宴会上中国员工的儿子和美国老板的儿子吵起来了【电影】丹尼斯,向保罗道歉。--这不算什么。--不行。快,给保罗道歉。--(强行关掉了游戏机)--我都快赢了。--说对不起。--孩子打架一会就好了,算了吧。--快说,我数到三,1,2,2.5。--哼。
【正文】当然这个电影最后有个很好的结局,就是美国老板自己去做了一次刮痧,发现刮痧很舒服的,那不是虐待,然后出庭作证,把衣服掀开给法官看他背上刮痧的痕迹,说这不是虐待,不是打,是一种特殊的治疗,大团圆的结局。当时我们中国人看电影时,看到前面打孩子那个情节时都笑,因为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儿子跟别人的儿子打架,你要给对方面子肯定是打自己儿子嘛,这个观念是从哪来的,儒家。前面节目中讲过孔夫子的一句话: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就是在法庭上作证时,做儿子的要替老爸隐瞒,做爸爸的要替儿子隐瞒,这是正直,这是真实,这是孔夫子的观点。按照这个逻辑友为友隐嘛,你既然是我哥们,你在法庭作证就说没打嘛,这是第一条,孔夫子影响的。第二条,面子问题,面子这个观念和儒家思想也有很大关系,儒家讲什么呢,讲道德,儒家是最喜欢讲道德的,但我们注意儒家的道德有个特点,一律都是二人之德,从来都不单方面讲道德。比方说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一直发展的我们今天,比方说尊师爱生,它一定是同时向双方发出道德要求,不会单方面只要求某一个人守道德。所以儒家的特点是什么,是人与人不平等,注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是不平等的,但它要求对等,就说你不能说只要做儿子的尽孝道,做父亲可以胡作非为可以虐待儿子,不可以,父要慈,做臣子的要忠于君王,不等于说这个做君王的就可虐待臣子,不可以,君要仁,它是对等的,它不平等但是对等,所以孟子才说,君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雠(愁)。就是你对我不好我就可以对你不好,因为道德是双方的要求。老百姓的话就是,你不仁休怪我不义,所以按儒家观点是不可以对一个人单方面提出道德要 求的,你要求人家讲道德必须自己先讲道德,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老在指责人家不道德时,他自己先就不道德,儒家讲对等就产生了一个要求:面对。我们两个人虽然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作为对等的人我们必须面对面,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师生,要面对面,面对面就要什么呢?面子。你没有面子你怎么对面,对人家呢,因此必须君也有面子臣也有面子;父也有面子子也有面子;夫也有面子妻也有面子;兄也有面子弟也有面子;朋友和朋友,那肯定是都要有面子,有了面子就可以面对,你有面子我有面子,对起来,这叫什么?对了,不对上了嘛。如果我不小心伤害了你的面子,我应该怎么说,对不起。对不起什么意思呢?哎呀,我呐是想对的,不是不想对,我也懂要面对的道理,可你老人家面子这么大,我呢小人一个,面子这么小,我想对,我对不起啊,对不起是这意思。这时对方就说没关系,就是我们没有发生关系,就不存在对不对得起的问题了,但是我现在搭了你的话,我们就对起了嘛,用四川话叫对得起了嘛,咋个对不起嘛。对起来了嘛,所以按照对等原则那个美国老板应该做的事是打自己儿子一耳光,这就对了嘛,对上了嘛。可美国人不懂我们中国人这个弯弯绕,还傻乎乎的说,你打你的儿子是给我面子,是什么逻辑?他想不清楚,中国人全明白,而且那个中国人在打他儿子时想都没想过,第一反应就是打。为什么呢?说明这些东西已经变成了们的文化无意识。所谓文化无意识就是一事当前我想都没想我就这么做,由此可想见儒家的影响是何等之大!九九藏书网
【画外音】孔子曰:仁者爱人。仁爱的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由仁爱而延伸出的孝悌与忠恕,即注重家庭伦理观念与为人处事的宽容克制原则,便是儒家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百家争鸣’时代,儒家还仅仅只是‘百家’中一员,但经过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之后,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的推广和普及作用,那除了亲亲之爱,忠恕之道外,仁爱的第三个内容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前言】通过前面易中天教授的点评,我们从墨家那里学到了要平等互利博爱;从道家那里学到了要真实、自由和宽容;法家人物虽然刻薄寡恩,但法家对维护社会秩序与保证执法公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法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即公平公正公开。这个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墨道法三家的思想虽然都有后世可以继承的精华,但无可置疑的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儒家思想,那我们该如何认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又留给我们一些什么呢?
【正文】出了庭这个中国人就去找美国老板。--我把你当朋友你却出卖我,怎么还能指望我和你一起工作。--我讲了事实,你不该打孩子。--我为什么打他,为什么,我自己的儿子,我打他是对你的尊重,给你面子,懂吗。--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你打孩子是对我尊重。--不可理喻。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