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目录
第二章 古代早期生物学知识
第三章 动植物分类学成就
第三章 动植物分类学成就
第四章 生态学成就
第四章 生态学成就
第五章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第一节 对大型真菌的认识
第五章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第六章 昆虫的研究和利用
第七章 关于人体形态构造和机能的研究
第八章 对亲代与子代关系的探索
第八章 对亲代与子代关系的探索
第九章 明清时期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发展
第九章 明清时期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发展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菌类包括真菌、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真菌又包括个体较小的母菌、霉菌和个体较大的大型真菌。对小型菌类,在显微镜发明以前,不能直接观察认识。但我国古代对它们的活动,还是有所认识并加以利用了;至于大型真菌,作为食品和药品,则很早就为人们所研究利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第一节 对大型真菌的认识

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菌类遗存物,证明我国先民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已经大量采食蘑菇。《尔雅·释草》最早提到了“苬〔xiu修阳平〕(即菌)芝”和“中馗〔kui葵〕菌”等菌类名称。《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芝类、伏苓、雚菌、雷丸等十几种大型真菌。特别对芝类还作了进一步的分类描述,按子实体的颜色分为青芝、赤芝、黄芝、白芝、紫芝、黑芝等。

图1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芝栭类图
九*九*藏*书*网
在宋代,我国出版了世界最早的食用菌类专著——《菌谱》(公元1245年)。作者陈仁玉是台州(今浙江临海县)人,台州以出产上等美味菌而闻名。《菌谱》就是对本乡特产的记述。书中一共记了11种菌,对每一种菌的生长、采收时间,以及菌的形状、色味都作了一定的说明。《菌谱》指出:“鹅膏菌生高山中,状类鹅子,久而散开。味殊甘滑,不减稠膏(菌)。然与杜菌相乱。杜菌者生土中,俗言毒蜇气所成,食之杀人……凡中其毒者必笑,解之宜以苦茗杂白矾,勺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现在知道,在鹅膏属中,有些种类如毒伞是极毒的,而有些种类如青鹅蛋菌却是味道鲜美,可供食用的。但这两种菌,外形很相似,很容易相混,吃错了可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宋代人已经识别它们,这是不易的。明代潘之恒编著的《广菌谱》一书,记述了20种大型真菌,这些真菌的产地遍及西南、华南和华北。《本草纲目》著录了28种真菌,其中有六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大大扩充了有关真菌的知识(图13)。李时珍对各种菌类的描述更加详细,关于蘑菇,他说:“蘑菇出山东、淮北诸处……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这里对蘑菇的产地、大小、形状和颜色,都作了生动的描述。又如稠膏菌:“生孟溪诸山,秋中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发为菌花,生绝顶树杪,初如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已而张伞大如掌,味顿渝矣。春时而生而膏液少。”这充分说明当时对这些菌类的形态生态,进行了相当细致的观察。清初吴林撰《吴蕈谱》不仅介绍八种食用蕈,还对如何辨识毒菌作了相当详细的说明。九九藏书网九-九-藏-书-网九九藏书
我国在汉代就已经有关于食用菌栽培的记载。到唐代《四时纂要》很详细地记述了冬菇的栽培方法。具体作法是这样的:“三月种菌子,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粪,取构木可长六、七尺,截断磓〔chui垂〕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
99lib•net
,土盖。水浇长令润。如初有小菌子,仰杷〔pa爬〕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这种栽培法和现在用锯屑栽培的方法基本相同。香菇是大家喜欢吃的食品,它的人工栽培也已有悠久的历史,元代《王祯农书》最早记载了香菇的栽培技术,即“以蕈碎剉〔cuo挫〕,均布坑内”,这是用子实体组织块作为播种材料,可见我国很早就对菌类的繁殖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日本江户时代本草学家佐藤义信所著《温故斋五端编》(公元1790年)中说: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就是由中国传去的。当今世界广泛栽培的10种食用菌中,绝大部分在我国古代都有栽种。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