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 过场的角儿们
吴禄贞:士官三杰之死
目录
小引
年表
序言
第一幕 辛亥年,武昌的那点事
第一幕 辛亥年,武昌的那点事
第二幕 异哉!晚清!
第二幕 异哉!晚清!
第三幕 过场的角儿们
第三幕 过场的角儿们
吴禄贞:士官三杰之死
第三幕 过场的角儿们
第四幕 末世贵胄:王帽子底下的人
第四幕 末世贵胄:王帽子底下的人
第五幕 谁在革命,怎样革命
第五幕 谁在革命,怎样革命
第五幕 谁在革命,怎样革命
第六幕 匆匆上下的龙套
第六幕 匆匆上下的龙套
第七幕 暗杀与炸弹
第八幕 笔杆子和枪杆子
第八幕 笔杆子和枪杆子
第八幕 笔杆子和枪杆子
第九幕 国人的民主旋律
第九幕 国人的民主旋律
第十幕 革命经济学
第十幕 革命经济学
尾幕
尾幕
后记
文献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1911年11月7日凌晨,是个历史出现拐点的时刻。此前的一天一夜,吴禄贞都处于极度的亢奋状态。11月5日,他刚刚见了起义的山西都督阎锡山,商量好了组织燕晋联军的事。更早一点,他被清廷任命为山西巡抚,虽然做封疆大吏是他夙愿,但这个任命,却分明是让他带兵去拼命,收复刚刚宣布独立的山西。当然,吴禄贞没有这么做,他跨过了直隶和山西边界,在山西的娘子关跟阎锡山见了面。告诉阎锡山,他绝不会抢他山西的地盘,而是要拿下北京。于是,两边商量好,组成燕晋联军,掉过头来,直捣黄龙,完成革命大业。再加上和他一向声气相投驻扎在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驻扎奉天的第二混成旅协统蓝天蔚,三下联手,趁北洋军的主力正在湖北前线,清廷北方空虚,好事,真是大有可为。因此,11月6日,他一天都没休息,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第二天就全军将士胳膊扎上白布(这是反叛的标志),进军北京。命令已经下达,好些依然忠于朝廷的部下感到不解,但还是执行了,但人心惶惶。到了晚上,他也没有回营,就待在石家庄火车站,一夜无眠。7日凌晨,他的卫队长马惠田突然带人闯进来,吴禄贞猝不及防,被马杀死。吴禄贞一死,一向以吴九*九*藏*书*网马首是瞻的张绍曾六神无主,不知怎么办好,随即被清政府免职,而东北那边,突然之间众叛亲离的蓝天蔚也只好出逃大连。辛亥革命的历史,就此拐弯了。
最后,需要提一下那个凶手马惠田。此人为袁世凯立了大功,后来自然不会被追究,但花了赏银之后,却没有一个人敢用他。毕竟,作为一个卫队长,杀自己的长官,在那个还讲究旧道德的时代,是职业大忌。于是,这个为北洋系立下不世之功的人,在北洋系却没有立足之地,最终潦倒而死。
从晚清到民国,留学学军事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从日本士官学校出来的,前前后后差不多有几百位,但是,在清朝新政之前毕业的,却寥寥无几。这寥寥无几个人中,吴禄贞就是一个。一般来说,由于新政伊始,朝廷用人之际,因此,凡是1903年前后毕业的留学生,往往都会得到重用。学文的曹汝霖、章宗祥等人如此,学武的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良弼、蔡锷也是如此。这几位,在清末士官生中,位置都比较高。历史上,人称士官三杰九-九-藏-书-网的,是吴禄贞、张绍曾和蓝天蔚。其实,士官生更有名的应该是蔡锷和蒋方震,后面还有一大群左右了历史的灿烂群星,比如阎锡山、孙传芳、张群、赵恒惕、刘文辉等等。只是在当时,蔡锷位置过偏,而蒋方震则出道晚了点,其他人则更晚,只好排在后面。
留日学生,革命者多,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学军事的,当然更不例外。所以,士官三杰,都是革命党。但是,这些革命党回国之后,是否还坚持革命,可就难说了。同盟会是个松散的团体,党人彼此的联系程度,比会党还低,所谓党的纪律,更是一句空话。留学时的时髦,多半构不成后来行为的约束。回国如果受了重用,同时国内政治变的比较好,就不一定非革命不可。教科书上说,进入20世纪,经过论战,革命派已经战胜了立宪派,其实未必。革命党人在海外的所谓胜利,不过是革命党人用棒子打出来的,并非讲道理说服了人。所以,很多出来留学的精英,是否真的从心里认同革命的道理,一丁点立宪派的道理也听不进去,是很难说的。吴禄贞在当时,是个公认的人才,得到过张之洞、赵尔巽甚至庆亲王奕劻的赏识。士官同学,满人亲贵中唯一知兵的良弼,与之交情甚深。正因为如此,吴才得以步步高99lib•net升。当然,这其中也有吴禄贞自己的经营。他曾贿赂庆亲王奕劻两万元,拜在这个当年最著名的贪官门下。据说,第六镇统制,就是这么来的。清廷任命他为山西巡抚,觐见之后,摄政王载沣给了吴禄贞一个小匣子,吴回家一看,里面装满了检举吴为革命党的书信。可见,作为一个人才,吴禄贞在清末是很受信任,也很受重用的。可惜,对于吴禄贞这样有大抱负的精英来说,个人的际遇跟整体政治的前途,是密切相关的。当吴禄贞真正放手使用之际,清廷已经因倒行逆施,风雨飘摇了。这种时候,他当然不会选择为清廷殉葬。
只是,看起来十分乐观的北方革命形势,其实存在很多的隐忧。吴禄贞统带的第六镇,原是以袁世凯武卫军的老底子为基础编练而成,属于袁世凯的基本部队。而张绍曾的第二十镇和蓝天蔚的第二混成协,也是从北洋军发展出来的部队。这些部队,军官都是北洋系的,有些还是淮军的老人,士兵则是北方的农民,官兵思想都相当保守,跟南方新军完全不能比。后来袁世凯得了大位,这些部队的官兵都不大满意,背后还有骂袁世凯是曹操的,说要剪辫子,都哭哭啼啼死也不肯。另一方面,这些部队,基本的官佐,都是袁世凯亲自提拔和培养的,袁世凯在里面根基很深。要带领这样一支军队揭竿而起,反叛清朝,打到北京,其实大有难度。吴禄贞和张绍曾他们,能够得到这些个有实权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清廷当家的少年亲贵,因为赶走袁世凯,想要进一步清除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潜势力。但自打统带第六镇以来,吴禄贞改造部队的企图,几乎是寸步难行。只有很少一部分非北洋出身的军官,如何遂、孔庚等人,受到他的影响。其他人则是影响不了,也撤换不掉,尽管袁世凯走了,但把持朝政的庆亲王奕劻,却跟北洋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袁世凯提拔的人,想动谁,都动不了。士官三杰,又个个具有名士派头,不屑于扎实地工作,从士兵动员起。据吴禄贞的好友李书城讲,吴禄贞虽然做了统制,但在部队的时候少,在北京的家里的时候反而多,很喜欢跟一班儿文人诗酒唱和。蓝天蔚也好不了多少,他在奉天密谋起义,行动未及开始,部下就把消息透露给了总督赵尔巽。开会商议,部下有反对的,没有赞同的。只有张绍曾好些,也只培养了几个倾向革命的小营长,在张去职之后,还敢贸然起义。其实,三人之中,环境最恶劣的,要数吴禄贞,连卫队长都不是自己人,身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吴禄贞偏又疏于防范,连卫士都不找几个亲信,居然让老的统制卫队长留任。遭遇暗杀,也是必然。暗杀吴祿贞,当然不是所谓个人恩怨,因为凶手杀了人,还把吴禄贞的头颅割下,明显是跟指使之人请赏去了。指使者当时人们多怀疑是良弼,因为他是满人,坚持抵抗革命,以至于跟吴禄贞交厚的革命党人彭家珍,带有点报仇性质,玩命刺死了良弼。其实,就情势而言,最大的嫌犯,应该是袁世凯。如果是良弼,即使知道吴祿贞要反,最大的可能是说服上面撤了他,而不是行刺。刺杀了吴禄贞,最大的获益者,就是袁世凯。也只有袁世凯,有这个条件,策动旧部完成任务。九*九*藏*书*网www.99lib.net
历史经常会因一些偶然事件拐弯,明末如果没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当时尚未有中原之志的满人,显然不会那么快取明而代之。而到清祚将尽之际,如果吴禄贞不死,辛亥革命北方的形势,也将会大不一样。即使北京不会落入北方革命党人之手,袁世凯的作用也不会如此之举足轻重。革命后的天下,很可能会是革命党的,其实,天下只要不姓袁,清室爱新觉罗氏的命运,就很难说了,皇帝上断头台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