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图书(1368~1840)
一、明清印刷术的改革和发展
目录
导言 汉字的发明和我国早期图书的产生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图书(前770~前221)
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图书(前221~280)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265~589)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265~589)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图书(581~979)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图书(960~1368)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图书(1368~1840)
一、明清印刷术的改革和发展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图书(1368~1840)
第七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图书(1840~1919)
第八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1919~1949)
第八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1919~1949)
第八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1919~1949)
上一页下一页
明代铜活字印书中还有福建建阳中最有名的印本为蓝印的“芝城铜版”《墨子》。
采用铜活字与华氏同样有名的印书家是桂坡馆的安家。安氏用铜活字印的书可考者有十种,其中正德《东光县志》是国内唯一用铜活字印的地方志。
明代,用木活字印书就比较普遍了。清人龚显曾说,明人用木活字板印书,“风乃大盛”。有书名可考者约一百余种。木活字印刷不但流行于苏州、杭州、南京、福建等沿海地区,而且发展到四川、云南。其中包括藩府、书院和私人都有用活字印书的。内容也很广泛,其中最多的是诗文集。
华家于弘治十五年(1502)用铜活字印过陆游的《渭南文集》和《剑南诗稿》。华坚父子还用铜活字印过《蔡中郎集》、《白氏文集》、《元氏长庆集》等,所印书每卷末均有“锡山兰雪堂华http://www•99lib•net坚活字铜板印”字样。
套印本在清代有所继承。官刻的有清初顺治年间五色本《劝善金科》,康熙年间朱墨本《曲谱》,四色本《御制唐宋文醇》等。民间私坊也有佳作,仅《杜工部诗集》就有道光年间涿州卢坤的六色本和广东叶云庵的五色本等。
雕版印刷术发展到明清两代,出现了成套版印刷技术。普通雕版印刷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而用套版方法印出来的书,则具有两种或几种颜色。它是在规格完全一样的版面上,分别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颜色,重复叠印而成,所以叫“套版”,或叫“双印”。这一套技术叫套版印刷术。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本称为“套印本”。初期,多用朱黑两种颜色印刷,这样印出来的书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本”。后
www.99lib.net
来才发展到用四色、五色来套印。根据用色的多少套印的书被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明清两代遗存至今的铜活字印本尚有二十余种,大部分收藏在今国家图书馆。
清代的铜活字印书,在康熙年间宫廷曾刻有铜活字,印刷过天文、数学、音乐等方面的书籍。规模最大的是雍正四年(1726)内府刻印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共印了六十四部,每部一万零四十卷,五千零二十册。可惜这批铜活字,在乾隆年间被熔毁充作铸钱的原料。
木活字,是我国古代印刷术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在使用木活字印刷过程中我国先后采用了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印刷。著名的有弘治三年(1490)华燧会通馆所印《宋诸臣奏议》,被认为是最早的金属活字印本,当是锡活字印本。铜活字在
http://www•99lib•net
我国金属活字中使用最多,最早的铜活字印本,可能是元代印制的《御试策》。铜活字印刷于15世纪末在我国盛行,主要流行于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以及浙江和福建的建宁、建阳等地,以无锡的华家和安家最为著名。
清代的木活字印书更加普遍。无论官私及坊间,都不断有印本出现。刻印最早而又精的雍正三年(1725)归安汪亮的《唐眉山诗集》(唐庚撰)十卷。而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乾隆帝在修《四库全书》时,下诏刊印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九*九*藏*书*网大批失传古书。因数量大,刊版耗费财力、人力和时间,主办人金简建议用木活字排印,得乾隆帝批准,故又改名“聚珍版”。金简雇工刻枣木活字达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先后共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四种,二千三百多卷。后来金简还把刻印的经验写成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详细说明了木活字的制造和印书的方法程序,是介绍活字版印刷术的重要文献。此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木活字印书更加普遍。据估计,流传至今的清代木活字印书约有二千种。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我国劳动人民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终于在北宋庆历年间由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印刷术)。继泥活字发明之后,又发明了木活字。而到明清两代,木活字印刷普遍推广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明代套印本,是明万历年间在安徽歙县印刷
九_九_藏_书_网
的《闺范》一书。我们今天常见的套印本,绝大部分是由明万历年间吴兴闵齐伋、凌濛初所刻。闵、凌两家所刻套印本很多,达一百四十种左右,包括经书、子书、史抄和诗词文集、小说残曲等,内容相当广泛。套印本版式都是周围有板框,中间无行线,便于在天头处作眉批,行格加圈点。
道光年间,福建人林春祺以二十多年的工夫,花费了二十多万两银子的投资,雇人铸造了大小铜字四十多万个用来印书。因林的原籍是福清县尤田人,所以铜字定名为“福田书海”。这批铜活字曾印过顾炎武的《音论》、《诗本音》和一部军事丛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等七种书。林春祺还写了一篇《铜板叙》,记录了他刻制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这是我国有关制造金属活字仅有的文献。此外,台湾总兵武隆阿于嘉庆十三年(1808)曾制铜活字,印成《圣谕广训》。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