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图书(1840~1919)
一、西洋印刷术的传入和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
目录
导言 汉字的发明和我国早期图书的产生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图书(前770~前221)
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图书(前221~280)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265~589)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265~589)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图书(581~979)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图书(960~1368)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图书(1368~1840)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图书(1368~1840)
第七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图书(1840~1919)
一、西洋印刷术的传入和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
第八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1919~1949)
第八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1919~1949)
第八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1919~1949)
上一页下一页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了《申报》,是我国境内最早的日报。它首先采用手摇印刷机并兼营出版事业。随后设立申昌书局分开经营。它用铅活字排印了许多小说、笔记和其他书籍,称为《申报馆聚珍版丛书》,共有一百六十余种。1884年又以图书集成局的名义,用制造的扁体铅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随后又排印了《二十四史》。这些是早期铅字排印的大部头书。
清王朝经历了康雍乾盛世以后,逐渐衰落了。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统治阶级的日趋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军备废弛,国势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土地兼并,致使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烈。而此时的西方,特别是英国在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走上了寻求殖民地的侵略道路。作为远东的中国,丰富的资源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的对象。
在书刊印刷现代化同时,雕版印刷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在图书出版业中仍起作用。影响最大的是太平天国失败以后(1864),清政府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为了“教养”民众,防止人民再起反抗而成立了各省官书藏书网局。最初曾国藩在南京成立金陵书局(后改名江南官书局),刊印古代经史方面的书和文集。后又有湖北的崇文书局、湖南的思贤书局、广东的广雅书局等的成立。这些官书局除独自刊印书籍外,还相互合作,如江南、淮南、浙江、湖北等书局曾合作,据“汲古阁”本刊印《二十四史》。进入民国以后,各省官书局陆续停办,它的藏书和版本多数移交新成立的省图书馆收藏。
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初专营印刷,主要以商业用品的名片、广告、簿记、账册为主,故名曰“商务”。1900年以后致力于图书出版。1902年成立编译所开始编制中小学、师范、女校等各类学校教科书,并编辑政治、法律与其他各种参考图书、杂志,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私营书店,并拥有一个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印刷所。而明书局也有自己的印刷所,当时以印刷地图、图画著名。1912年以
藏书网
后,中国图书公司并入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并入中华书局,进一步扩大了印刷力量,使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出版印刷机构。
随着西方印刷术的采用,我国的图书制度也出现了变革。初期的铅印书籍形式上仍然模仿雕版书籍的传统形式。其版面构造、格式与雕版书完全一样,栏、界、中缝齐全,双叶单面刷印,甚至装订也还是线装。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产量提高,其形式也出现了变化,西式装订和横排的中文书开始出现。
总之,我国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是雕版、铅字、石印印刷三者并用,而铅字印刷逐步取得了主要地位,我国的印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鸦片战争以后,新加坡伦敦教会的教士台约尔将他的“华英书院”迁入香港,铸造中文铅字开局印刷,完成了一千八百四十五个字模。道光二十四年(1844)美国长老会设“花华圣经书房”于澳门,利用了台约尔的字模,又继续铸造用来印书。这种中文铅字,相当于现在四号字大小,由于制造于香港,故称“香港字”。1845年,花华圣经九九藏书书房迁往宁波,改名“美华书馆”。后来爱尔兰人姜别利来到中国,首创了电镀中文字模来铸造铅字,发明了将字粒分为七个号码。咸丰十年(1860)又发明了元宝式排字架,将字粒分为常用、备用、罕用,按《康熙字典》部首排列,把中文印铅技术大大推进了一步。但这一时期的印刷技术主要是教会印制宗教宣传品,对我国文化教育意义不大。
最早将铅字印刷术传入我国的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马礼逊于嘉庆十二年(1807)来到澳门,传播基督教,尝试中文印刷。到1819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的印刷所里印成第一部中文的《新旧约圣经》,这是第一部用西方铅活字印刷的书籍。
印刷术最初由我国发明,传到国外后,技术上不断得到改革。在西欧,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和印刷机;1829年法国人谢罗发明了纸型,使欧洲的技术迅速发展,并且随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又传回到我国。
西式装订是指平装和精装的书籍装订方法。书籍装订形式的变革,是与印刷所用的纸张有关。原先手工制作的各种软纸产量低、成本高,不能满足图书大九*九*藏*书*网量生产的需要。外国新闻纸的传入,书籍开始采用新闻纸、铜版纸等,出现了单页两面印字的书籍,使版式发生了变化,线装已经不合适了。当时除了雕版印刷的书还需线装外,全部改成包背装。所谓精装是用厚纸包上皮或布,烫上金字或印上黑字。而不用厚纸面,只用各种书皮纸印成封面作为包背装,这就是平装。这两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与此同时石印技术也传入我国。最初采用石印机的是1876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最早用以印制宗教宣传品。1879年申报馆老板美查组织了“点石斋印务局”,出版《点石斋画报》,翻印古书善本,使石印技术开始成为出版业中的重要力量。1881年我国商人自己成立了同文书局、拜石山房两个大规模的石印书局。同文书局初设时即购备石印机十二架,雇工五百名,颇具规模。石印事业的发展沿着影印古书和印刷彩色图画两个方向发展。点石斋、同文书局、拜石山房、蜚英馆都影印了许多古书。所用底本相当精良,印刷清晰、装订灵巧、携带便利、价格低廉,因此深受一般读书人的欢迎。彩印图画以鸿文堂五彩书局
九九藏书网
为最早,其次是光绪八年(1882)中国人自己开设的中西五彩书局,和以后开设的彩文书局、崇文书局。文明书局成立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设彩色石印部,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等。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业进一步发达起来。到20世纪初,仅上海就有新式出版企业四十多家。其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的文明书局是规模最大的民族企业。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屈膝投降而告终,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又经过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上的深刻变化,自然对文化、学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图书发展史上表现为西洋印刷术的引进和逐步推广使用;资本主义化的出版业的产生,图书形式的变化以及图书新品种——报纸、杂志的出现。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