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珠江卷
第31篇 山高水长话珠江
目录
第一卷 黄淮卷
第一卷 黄淮卷
第二卷 长江卷
第二卷 长江卷
第二卷 长江卷
第二卷 长江卷
第三卷 珠江卷
第31篇 山高水长话珠江
第三卷 珠江卷
第三卷 珠江卷
第四卷 海河卷
第四卷 海河卷
第五卷 松辽卷
第五卷 松辽卷
第六卷 西部卷
第六卷 西部卷
第七卷 东南卷及其他
第七卷 东南卷及其他
第七卷 东南卷及其他
上一页下一页
2005年1月17日,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也传来了:“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国家防办要精心组织,科学调度,沿线各地和有关方面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保质保量地完成调水任务。”
南海九江镇铜鼓滩险段,本是南海历史险段之一,全长1300余米,当下又发现深槽迫岸,堤岸危立,刻不容缓地需要整治,1991到1995年完成了工程。
中原与岭南之间隔着几千公里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许多大山,统称五岭,又叫南岭,细分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南岭巍巍,山峰林立,深谷纵横,云雾游走,气象森严。
洪奇门:因为淤积,要疏浚行洪主槽,疏浚量达到450余万立方;开挖浅滩段,以形成主河槽,以利通航,开挖量也有350余万立方;在万顷沙附近,为改变水流方向,要抓泥、喷泥、抛石、砌石、混凝土浇灌,减轻冲刷。工程量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立方。
治理的实质就是要根本杜绝水患。
水灾之后就是干旱,雨量骤减的年头,上游中游来水少,水枯河干,珠江流域又会田地龟裂,禾稼失收。三角洲平均海拔只有60米,近海的不少沙田只比水面高出不多,淡水来量少了,逢到天文大潮涨潮,海水倒灌,咸潮来临,不但禾稼失收,人畜饮水都成莫大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补淡压咸”成了突出要求。
西江流域开发在秦代开始,秦始皇命史禄在广西兴安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开辟中原与岭南交通,岭南的开发以西江流域为先。
解放之后,西江流域才建起了众多防洪、发电、航运综合治理的大中型水库,真正到了安澜年代。下文还要说到,此处暂略。
《西江实测报告》也认为:“就吾人所知,西江一带并无天然大湖,各大支流如右江、红水河及柳江等,其所经之地大都为种植之区,而城市村落星罗棋布于其间,当不合建筑水池之用。”认为要降低洪水水位若干,“价值必甚昂巨”。《北江测量预算》报告也说:“飞来峡下,苟不侵占乡民权利,淹没大段膏腴田亩,实无地可施建筑。峡上之地虽较硗瘠,而是处干流及其支河流域,类比狭窄陡峻,欲于其间建筑容量呈用之地,而戛戛其难也。”防洪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
1833年,农历的五月和七月,西江接连发生两次洪水,东江、北江同时泛滥成灾,于是广东境内西江、东江、北江沿岸的25个县被淹,一是洪水来势猛,二是长时间不肯消退。“大水坏稼”、“禾稼无收”的记载接踵而来。鹤山、高要、南海等处,堤围崩溃,汪洋一片。仅仅高要一县统计,地淹20万亩,房倒1万余间,堤溃20余处。南海、顺德、三水、番禺周围百里,“灾黎众多”。《清代珠江韩江洪涝档案史料》中记载,当时地方官吏向朝廷奏称:“数十年未有之灾异,待哺灾民就省城米厂而计,已数十万户。”灾情极重。洪水也两度进了广州城,《广东自然灾害史料》记载道:“七月大雨,城中地卑者水深丈余,高者也四五尺,坏屋溺人无数,居民避居于观音山【今越秀山】及城垣上者甚众。”
1986年开始对龙湾基险段进行整治。
珠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哺育着全流域的几亿人口,它灌溉着全流域广阔土地。我们把哺育我们的河叫做“母亲河”,珠江当之无愧,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看到它奔腾不息、无私无畏的流水,听着它有时洪钟般的怒吼、有时琴簧般幽鸣,它的子民都会无比激动,无比崇敬。
从人为因素看,历代每次中原战乱都会有大批难民翻越南岭来到岭南落脚,这种趋势宋代以后更为明显,加速了三角洲垦殖、截流、作围,有碍江水下泄。
西江上游的云贵高原,流深,坡陡,峡谷森严,以前通行的是木船。过去云贵高原的交通主要依赖陆路,依赖马帮。
再如果从1949年上推110多年,也就是到鸦片战争时期,这100多年是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时代,灾难也跟着起哄,跟着增多,跟着肆虐,竟然出现过10个流域中大范围的水灾年份,平均8年就发生一个。密度骤然加速。
做出“应急调水,压咸补淡”的决定,需要勇气和睿智,需要大胆和谨慎。到底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如前人做过,有前车之鉴也好“鉴”一“鉴”,有个参照啊!没有,前人没做过,前人也不可能做!
这次从海拔1000多米的天生桥调水,经过云贵高原、八桂丘陵,历1500公里的遥遥路途,来到海拔60米的三角洲海口,共调水8亿立方米。等于放空了一座大型水库的库存。完美地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新时代神话。
珠江这条“母亲河”,不能让它流向水患日益严重,而要流向根本的整治。但是整治方案往往各执一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是历史之议至少说明了各方面都在重视“母亲河”的整治,都拟用近代理念追寻问题之实质,大有利于以后的治河发展。
南宋以后,岭南人口日增,不但平原地区开垦加速,如三角洲之围海造田,山区的开发也日益加速,南宋的移民后来者往往在山区落户,劈山开田,砍林造田,森林受到很大破坏,植被受损水土流失加剧,泥沙俱下,淤塞河道,加重水患。
珠江航运经历过木船橹楫的时代,经历了民族航运企业强劲发展同时受到外国势力排挤的时代,最后航运这艘大船到达海上,看初升旭日从东方海面升起,光照万丈,光焰满海,云飞霞蔚,气象万千。
广西有所不同,陆路崎岖难行,江河水系发达,广西80%以上的县份可通水路。广西境内有456余条河流,其中158条可以通航。广西对内对外的交通以水路为主。但是运输工具落后,清末以前一直靠拉纤、摇橹、撑篙的人力操作。梧州到磨刀门出口,江水深宽,全长340公里,可以通行500至1000吨船只,但是长期靠木帆船担纲。
面对灾难,就要整治。
天生桥水电站坐落在南盘江上游,分一级二级,天生桥一级电站是红水河梯级电站的第一级,1991年开工建设,因为媒体的频繁宣传,大家耳熟能详,到2000年4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年发电量是52亿千瓦时,强大电力送至两广、港澳,蓄水量102亿立方。它的大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属世界先进水平。水库大坝有各种类型,有土坝、有钢筋混凝土坝等,而天生桥大坝采用的是当地用之不竭的石头资源,作堆石大坝,外加水泥面板,非常坚固。它的电站设备选型、电脑化操作等的高标准,使它成为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三是鹤立阶段,低潮时鹤鸟立在滩头觅食小鱼小虾。涨潮时滩头没入水中,退潮时滩头露出水面。
云南开远小龙潭,1957年发现过10个古猿化石,被认为是距今1400万年至800万年的人类直系祖先的古猿化石;
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洞穴内,1958年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被认为是距今10万年的古人化石;
水利工程建设——
西江航道上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港口,梧州是广西境内的最大的内河港,最近云浮的云安港建成,成为西江水系的另一个内河大港。
2000多公里的西江,浩浩荡荡,横穿南中国的山岩峰岭、无边土地,呼啸着流进南海。它一路绘下了壮丽而多采的画面,也记下了千秋岁月的变迁。
后来,珠江水利局的观点有了改变,并认为滃江流域可考虑选址为筑库之地。滃江在英德之东,在英德汇入北江。1941年又有人持同样观点:“拦河水库,难觅适当山谷为建筑地址,而费用巨大,不能纯为防潦而设,查滃江有充分水头及流量,可发电力,若在黄岗建一堤坝,则其上游河道可变为一狭长之蓄水库,收拦河发电之功。”这样,思路更加明确了,不是单一地纯为防洪,那样防洪成本太高,要综合治理,即将防洪、发电捆绑到一起,建筑水库也就现实得多。1946年《珠江治本计划草案》中更指出“珠江防洪诸多条件困难,而蓄洪一途势所不免”,又指出西江上游南盘江泸西、北盘江关岭、红水河的天峨、北江的滃江一带,“地广人稀,山岭环抱,若能权衡利害,虚盈挹注,当可控制洪源。”
三角洲住着全省四分之一的人口,许多统计数字说是1500万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三角洲得风气之先,工业、商业等各业都在腾飞,外来工高位拥入,说人口1500万,那是用户籍人口统计,要是加上非户籍人口恐怕要加倍!比如东莞、宝安的许多镇,原本居民几万人,如今几十万人,何止10倍!
这些记载记的是苦雨凄风,苦难深重,在这表面一瞥之下,是200余万人的受难,巨大的损失。好在此后再没有此等景象,而成为绝唱。
洪水来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加高堤围抵御洪水,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珠江下游的三角洲地带,田亩均是历代人们筑堤围垦而来,在小农经济年代,围基纵纵横横,围堰星罗棋布,面积不大,各行其政。本来洪水来时需“宽其河身,畅其流行”,但是长期以来的围垦筑坝,与水争地,水道愈垦愈窄愈曲,下泄淤塞。1837年【道光十七年】广东巡抚祁贡曾下令将南海之乌茶埽、三水之榕塞、清远之石角三大围,“加用石工修筑巩固,借资捍固”。用加高堤坝挡水,“急计非本也”。此乃治标之策,非治本之策。加高了堤坝,水头又涨,坝愈加高,水愈涨高。
鉴于河道日益淤浅,影响行洪安全。1915年瑞典人柯维廉在《广东水患问题》一文中说:“浚深河底之法,人多以为减杀潦水高度之唯一方法,不知只系已浚之河底能常保畅利,始得有效。”河底疏浚了,挖深了,自然容水量就大,河水下泄也畅顺了;但是疏浚河底往往只在局部,而不是全河底疏浚,河水挟带泥沙很快又会把已疏浚的地方填99lib•net满。非要持之以恒、不断疏浚才能有效,否则“河床实无改善之望”。真这样做,“工程之大,需费之多,为节省经费计,实非所宜”。本来是治标,付出又庞大,有点得不偿失。
珠江的上中游许多地区,是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洞隙、阴河,满布地下。这些地方的石山,土层极薄,风化一寸厚的土壤要经历上百年时间,一旦植被破坏,雨水就把薄薄一层泥土冲走,形成石漠化,再要恢复种植不再可能,弄得寸草不生。石漠化和北方的土地沙化,都是土地的顽症、癌症。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珠江水患,从古到清代,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厉害,损失也越来越大。

珠江航运的回溯与前瞻

当时香港《华字日报》载文报道了西江灾情,说:“由梧州顺流而下,只见一片汪洋,家具随流漂荡,时见屋顶树梢露出水面……又有几次因湍流势猛,冲侧航路,船竟从屋梁、树巅而过。”水火无情,如此大水,农村房屋土墙为多,水久泡之后,岂有完屋;堤围多系土垒,水涤荡之余,岂有不坍者;在这样的泽国,爬屋顶爬树梢都不可能了,人们岂能活命!
1994年6月,华南地区连续13天暴雨,西江、北江同时暴发50年一遇的洪灾,三角洲水位猛涨,又值大潮期,潮水顶托洪水入海,高水位持续10天以上,农田被淹,1300多万人受灾。同年7月,西江中游普降暴雨、大暴雨,再次形成洪灾。两次灾情使经济损失600多亿之多;
2月1日,中山、珠海达标供水;
抗日战争中,航运业衰退,抗日胜利后又再兴盛。
但是,我们的人民政府却把它当做重大事件来处理。因为我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给珠江水利委员会送来了亲笔题词:
2006年贵港到梧州整治工程全线开工,总投资5.5亿元,三年完成,包括航道整治、护岸工程、航标设立等。
它一路流来,汇集了500多条支流的水量。
通过这些步骤,沙田围垦发展非常迅速。因为不是统一规划,往往是小片小片围垦,无序的开发,常常堵塞水道,大水一来宣泄困难。有时期遇到大海涨潮的顶托,宣泄更加不畅。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凶恶而苦涩,步步紧迫吞食人们的家园,它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称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石漠化地方,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没有土,没有绿,只有狰狞的、长着锋利牙齿一样的石头。石灰岩地区存不住水,一场雨之后,很快“滴、跑、漏”光了。
短短的篇幅是写不尽珠江的苦涩和光辉的,珠江从远古流来,又向永远流去。多少代人在珠江沿岸劳作、奋斗、繁衍、吮吸它的乳汁长大,顺着它的流向远去,而珠江自身总像我们伟大民族一样不知疲倦地前进,大江流日夜,永不停歇。
调水期间,南盘水、北盘江、红水河沿线共有2000多艘运输船、渔船、旅游船停运,黔西南州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停产,册亨县望谟县数百亩早熟蔬菜被淹,沿途的一些施工工地停止作业……为调水让路。
于是整险护岸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旱灾严重的有1987年、1988年、1990年、1991年、1995年等年头,中等旱情年份有1989年、1994年、1996年、2000年等,农作物失收、绝收,人畜饮水呈现困难。
1998年统计,珠江水系可通航的河流有1088条,通航里程14000多公里。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极其脆弱,石漠化每年以180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耕地以每年11万亩的速度在消失。专家指出:“如果石漠化不加速治理,25年内石漠化就会翻一番。”石漠化会引致自然环境更加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专家预测,真是这样,130年后,古“夜郎国”就会变成古楼兰国。
直到今天,种种分洪建议都没有实行,因为这些建议存在着不实际处。
围海造田大致有五个阶段:
西江过了三水思贤滘才叫珠江呢!
珠江的功劳,功莫大焉。
《筹潦汇述》一书中,也有文章提到“试观沙口入佛山,不过10里余之程,数十年间所挖不下数十次,乃至今年挖,明年积,仍无计可施”。局部疏浚,不到几年,淤积如故,作用不大。
上面讲防洪多,讲抗旱少。珠江三角洲是丰水区域,如从上空俯视下面,阳光照耀下的大小河流、水道,就像金线织成的网,罩在三角洲这块土地上。许多农村河涌围绕,开门见水,出门用橹,这样的地方也有抗旱吗?!
经过多年建设,西江中下游,三角洲地带成为了航运最繁忙区域。
2005年1月11日,应急调水的指令下到了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府,那里马上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副州长任指挥长。隶属的兴义、安龙、册亨、望谟四个沿江的县市也动员起来。
珠江沿岸并没有天然的湖泊用以调节洪水,所以康有为在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中国宜用治尼罗河法以治水书》中就提出要参考英国人帮助埃及治理尼罗河的经验,来治理珠江水患。南海人康有为,光绪进士,1888【光绪十四年】鉴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上书清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以图中国之富强;1895年组织1300余赴京会试的举人,公车上书;后又促进“百日维新”。早期他是以民族、国家为念的。所以对关系千家万户的治水问题,他是用心的。
1902年英国一家汽行车要在重要港口梧州设立分行,开办梧州至广州、香港航运,其他外商纷纷效法,强占码头、私建货栈,并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进行排挤,对中国旅客设立侮辱性规定,引起国人强烈反抗。1903年梧州商人也成立西江航运公司,提出“中国人搭中国船,自货自运,不受外国人欺侮”的口号。到1938年,西江航运已全为中国公司控制。
《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南方日报》、《贵州日报》、《广西日报》、《澳门日报》,都在第一时间向外报道了这次亘古未有的盛事。
有。

珠江档案

据历史记载,自北宋至今的千年之中,水灾情况是:
古代珠江流域居住着百越族、夷族等古先民,2000多年来,经过长期的迁徙、交融、演变,这片土地上如今生活着汉、壮、瑶、苗、彝、布依、侗、白、土家、哈尼、傣等1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和谐地相处,亲人般相敬,同饮珠江水,构成了民族大家庭的风雨同舟的图画,历史上民族之间没有什么抵牾和纠葛。
广东内河航运大大发展,起先是由火轮带拖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出现闻名半个多世纪的“花尾渡”。“花尾渡”船尾高耸,画有花纹图案,才叫“花尾”。这种木船起初也要有火轮拖拉,后来自备动力。
咸水不也是水吗,只不过有点咸而已。非也!海水是不能饮用的,因其含氯量过高,不但是咸的问题,还有影响身体的健康问题。如果海水可以饮用的话,那么覆盖地球表面70%的、占地球总水量97.5%【淡水只占2.5%】的海水,就不会使地球上许多国家成为贫水国了。用人口去平均拥有的淡水,我国也属于贫水国。从太空看地球,那么绚丽,那么蔚蓝,那么美丽,大概都是海水呈现的水彩吧!可是海水在咸潮倒灌上,就没有光彩的光环了。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蕉门、洪奇门:在万顷沙左右。
翻阅珠江从古到今的历史,充满了惊心动魄,从中也听到了时代的步伐,更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呼声和愿望。
天生桥水库、岩滩水库等机构,属南方电力公司管理或控股,南方电力总部在广州,岳中明主任首先要和他们协调,南方电力董事长袁懋震明朗表态说:电力是企业管理,企业就要创造利润,但是企业也要以人为本地考虑问题,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抵牾时,大局为重,服从社会效益。但是,当前是枯水时期,希望尽量降低压咸的流量,也就是尽量节约用水。他非常通情达理,大气磅礴。
1988年8月,西江中游的柳江、红水河发生20年一遇的大洪水,损失巨大;
南盘江、北盘江流域生活着的布依族,淳厚、纯真,他们依江傍山而居,山是高耸陡峭的山,水是湍急奔流的水。他们春夏之季在山上种玉米杂粮,到了秋冬季节枯水了,江边显露出一片一片滩地,他们就在滩地上种庄稼种蔬菜养鸡鸭,这是老天给他们的季节性的生产空间,他们要利用这一个时间差,增加收入。秋冬枯水期的滩地上十分繁忙热闹,这滩地平坦肥沃,比起石山峭岩上缺水缺土缺肥的小地块,不知强几十倍几百倍,产量当然也是丰厚的。滩地上鸡啼鸭叫,羊欢牛叫,孩子们也乐意在这天地里游玩嬉戏,是人们心目中的小“香格里拉”。然而通知说要放水,大水要淹没这一切,广东那边缺水,要支援遥远的、据说富得流油的地方,厚道的布依族汉子女人们,一说就通。他们说:“天下一家人嘛!”“有福共享,有难共当嘛!”“我们这里有不少男子女子在广东打工呢,应当支持那边!”
2003年暮秋之后,因为雨少天旱,珠江上中游来水少,咸潮入侵三角洲,自来水就喝出一点咸味来了。“咸”,它不像水中的其它杂质,容易过滤;真正要去“咸”,那是海水淡化技术,自来水厂没法把“咸”过滤掉。
在施工过程中,坚持了沙土保持、绿化、园林化等措施,做到挡渣、护坡、钢筋锚固、防止山体滑动等结果。
总的说,珠江是条和平的、丰饶的江。
这些工作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成绩,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而人民群众在这些工程中,觉悟很高,豪情空前。
人类在珠江流域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不会比黄河流域迟缓。
除了采砂,大马力的机动船的来往,激起强力波涛冲击堤岸,特别是双体高速船扬起的波涛对于土堤、险堤有致命的杀伤力。机动船来往密度日益繁忙。
从地理上看,云贵高原河床深切,峡谷陡峭,山上奔腾而九九藏书下的水流,急湍凶猛。从珠江源头马雄山海拔2400多米到三角洲河口的海拔60米,落差巨大,冲击力非常强悍,由于高原之上,千山万壑,缺乏天然的储水湖泊,就像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对于长江那样,可以调节水量、流速、流量,而不是一口气奔到海口。这样的地理地貌也促成珠江水灾往往势头猛烈。
崖门:新会南部,崖门口有古炮台,是南宋末年的古海战战场。
治理石漠化是贵州省建设生态环境、脱贫致富、为下游百姓着想的民心工程的中心任务之一,各地都在努力。
特别是道光十三年【1833】,民国四年【1915】,珠江流域普遍降下暴雨,几百条支流水势汹涌,齐向中下游杀到,河槽不堪重负,漫堤破坝。
我们就2004年的那次抗咸补淡战斗作为剖示。
2006年西江下游整治工程全部完成,总投资10亿多元。
1827年的《香山【今中山】县志》说得同样明白清楚:“昔人以西江为南【海】三【水】之害,顺【德】香【香山】之利。顺香近海,易流注也。今海门内沙田日淤,昔之浩荡而去者,今则曲折回旋,而不能达;鲟鳇沥【古镇西、外海东的一段水道】当咽喉之冲,沥以南卤【指咸水】渐退而田日美,沥以北水受束而田日坏,故顺德则大半受其害;邑西北诸乡,亦受其害。”一个具体例子,把原委说得明明白白,人为地围筑沙田,人为地束窄河道,人为地封堵河口,后果严重。平时尚且如此,洪水一来,无法招架。因此当时就察觉其弊端,1829【道光九年】清政府就下令拆毁石坝57处,以利行水。
由此可见,加高堤坝、疏浚河道以利防洪之议,不能说一点作用都没有,必要时也可急用一用,可是不是全局、长久、治本之计。
1999年属南【海】顺【德】联围的白蛇洲险段出现严重坍塌,紧急投入整治。
过去,洪水来时恨它多余、残暴、无情;当枯水干旱时又视水为宝贝、甘露。大中型水库就可以起到调节、调和的作用。这对农业稳产高产、稳定浇灌面积,功莫大焉!
珠江的名字美丽而有诗意,它的得名因为广州沿江西路总工会、爱群大厦一带对出的江中,有一块面积亩许的礁石屹立,像江中之珠,广州人把“江”称“海”,也就名为“海珠石”,“海珠”。这块“海珠石”从南宋时候起,就有记载,说是从前有人从海外归来,携有经寸大珠,光彩夺目,乘船快到岸边时,忽然“珠飞入海,无所寻觅”,珠飞入海处当晚光亮烛天,遂成为一个沙洲。当时这里是浅海湾,水面宽阔。1931年拓宽马路时,将海珠石炸去。从此珠石已逝,名称永存,珠江的“珠”就来自这颗珠。
1986年广东省人大6届5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河整治工作的议案》,省人大对治理表示了关心重视。
保护水资源,发展供水大业——
八个出口像扇面一样打开在珠江西岸,西江、北江之水或小或水地由八门流入珠江口的狮子洋、伶仃洋。
尼罗河全长6670公里,上游有维多利亚湖、蒙博托湖等调节,水量变化不大;中下游常常泛滥,淤积巨量沃土,到地中海出口处形成典型的三角洲,为世界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康有为说:“中国宜用英人为埃及治尼罗河之法以治水。其治水之法,上游自旧京谷士浑而中京录士下至开罗,数千里间皆设水塘以水闸,沿河设测候所,若当雨少天旱,则酌泄水塘,以灌农田;至大水暴来,淫霖连日,则全开上游数千里水塘以受之。”“今粤之被灾甚矣,只在上游多开水塘、水闸,设测候所而已。”
磨刀门:出海口宽阔,江心容易积起拦门沙,甚至出现草坦【成形沙洲,水来浸入水中,水去露出水面,沙洲日高,平时已长满青草】。因此要搬走沙洲,疏浚中水河床,必要处抛石,砌起石坝,规范航道。
1月31日,番禺、江门达标供水;
清末广东三角洲民间运输,也是以木帆船为主。随着闭关锁国被打破,同治四年【1865年】英商创办了省港澳轮船公司,由此外国商船由沿海航行到深入内河航行。
珠江在全国众江河中,算是脾气较小、毛病较少的大江,可是自然灾祸还是不少,而且种类更多更复杂,除了洪水、干旱之灾,还有台风、咸潮之灾。风不调雨不顺是常有的事,自古有之。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因为航道不畅,常有搁浅、沉船危险,对浅滩、礁石、淤浅河道进行疏浚、治理,如疏浚陈林水道、广州出海水道,炸除顺德甘竹滩等的礁石,整治广州至虎门间的碍航浅滩等。
淡水来少,咸潮上溯,几千万人的供水就很头疼。
四是草埗阶段,退潮后滩头露出水面,可以种植水草,迅速茂盛生长,说明具备了开垦条件。
2005年1月9日到12日,正值大潮,咸水直迫广州西村水厂取水口,1月11日广州沙湾水道三沙口测得的含氯量高达每升8750毫克,高出国家标准35倍。
在云南时它叫南盘江,一路山高谷深,水势湍急,水雾飞腾,多险滩瀑布;到了贵州望漠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北盘江汇流后称红水河,因为两岸是红色土壤,河水变成红褐才有此名。到了南宁东南的邕宁,它又叫郁江了;到了桂平,汇合了黔江后,改名浔江。流啊流啊,流到广东的封开,正式叫西江,因此叫西江的河段也是很短的。
三角洲南【海】番【禺】顺【德】地区,从宋代开始就创造了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一带土地平旷低平,海拔极低,雨水一多就淹。人们在长期劳作中,创造了桑基鱼塘即把部分土地挖成鱼塘养鱼,挖出来的泥土堆到塘基上,把塘基抬高,种果、种蔗,更多的种桑。种桑养蚕,蚕沙【蚕粪】倒入鱼塘喂鱼,到冬季干塘,将塘泥翻上塘基肥田。形成生态循环。这个模式一直为生物界、农业界称道。这个模式在当代更为发扬光大。
二是橹迫阶段,低潮时小艇驶过,橹的尾端常常触到沙底,艇仔驶过,水变浑浊,说明沙滩初步形成,可以抛石促淤了。
经过多年治理,贞丰县的许多石漠化山头终于长出了绿色,可喜可爱的绿色。证明了治理的成绩。
广州不能幸免,河水灌城,长堤水深三尺,西关一带水深达到一丈有余。尤其不幸,十三行忽遭大火,延烧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25条街道的2000多户人家尽毁,泮塘、十三行各街死于水火的男女尸体200有余,小北门处浮尸千计。真所谓水深火热,百姓无有遁处。
冬天要人造洪峰,这就打破和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生产习惯,大水来了要禁渡、禁渔、禁许多活动,可是人们开通,愿意作出牺牲。
从清末到民国的议论,很多都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即使是好的意见在当时也无法实施。当时国困民穷,民生多艰,内忧外患,政府无力顾及治河。真正的治河直到解放之后,政治清明,政府体恤下情,加之国力、财力、技术力量蒸蒸日上,持之以恒60年,才打造出了一条全新的珠江。
这样的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是造福工程,是平安工程,是致富工程。
哺乳动物体内65%到80%是水,人类体内三分之二是水,大脑的90%是水,干巴巴的骨胳中44%也是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至今宇宙中还没有找到第二个有水的星球,因此生命还只存在于地球上。
2003年冬咸潮严重性已经是20年一遇的级别了,2004年冬的形势更糟,远远超过以前。那是多少年一遇级别了?没说。预计2004年全年降水量还要比干旱的2003年少20%。
新中国成立后,珠江水利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山上有木,雨时多收水汽,且根叶能使雨水停蓄,不致泥沙直下壅塞江河,此森林之力也。”
社会主义制度有一种魅力,一旦有什么灾难,举国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困难反而激励了民族之气。在这个意义上:多难兴邦!
沈仁康
中国是贫水国家,拥有的淡水人均占有量是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全国600多城市中400多座供水不足,100多座严重缺水。
水是可贵资源,自古以来水在白白流走,然而当今的每滴水都不能轻易放走,要发电,要供水,可生财,每一立方水从上游流下,被十多次地利用,产生2元以上的电价。特别是在枯水时期滴水如油啊!哪一个水站水库能够为你三角洲“压咸补淡”,大手笔地将几亿立方水放闸送走?水能就是电能,要少发多少电啊?
可能很多人不甚了了。
近年来,珠江流域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使得年供水能力达到931亿立方,相当于大型的龙滩水库50亿立方容量的19倍。
关于分洪之议——
西江流域雨量充沛,但很集中,全年不平衡,需要许多水库来调节水量,丰水期和枯水期互济;西江从头到尾落差有2000余米,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以驱动众多发电机。险滩多、坡陡、流急的红水河水力资源特别丰富,可以梯级开发。
2月2日,澳门达标供水。
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州、佛山、西樵、九江,才是海边。由于上中游来的泥沙不断填海,使三角洲不断扩大,把原本是浅水湾的地方不断填成沙田。到秦汉时,海岸线推到石楼、番禺、顺德一线;到宋代,海岸线推到了黄埔、小榄、新会一带。不断开垦,不断围田,珠江口变得越来越窄。宋元时期修的堤坝,就有近30处之多,围下了大片沙田。万顷沙、灯笼沙等都是近200年才淤平形成的。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珠江航运业翻天覆地,乘风破浪,现代的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船舶建设、现代化的航道建设,使人们眼睛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振。
【沈仁康:曾任广东文学院副院长】
清末以来沙土流失更严重,人们意识到了必须加以改变,治水与治山的关系也就引起热议。1918年在连年水患后,痛定思痛,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登报征求水灾善后意见,汇编成《筹潦汇述》一书。书中提出许多善策:
60年来,从云南到广东,西江沿线修筑了100多座的www.99lib•net大中型水库和水利枢纽,那些小水池、小塘坝、小沟渠、小水窖、小水利无法计数,不在其内。
“千里送清泉,思源怀祖国。”
虎门:在南沙与东莞之间,狮子洋南,伶仃洋北。东江水由此出口。
据测算,磨刀门竹洲头到灯龙山水道,1990年到2000年间就被采砂3000多万立方,南【海】番【禺】顺【德】等地区水道,被采砂总量达到16000多万立方,数量很大。
经过千里奔突,水流不再咆哮,不再急湍,仿佛用尽了力气,平缓地、心平气和地静静流淌,把上游中游挟带来的泥沙,甩包袱一样甩了下来,月积年累,三角洲越来越大。河道犹如蛛网,堤围犹如长墙。过去是鱼米之乡,现在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请想一想100余个大中型水库及水利枢纽,长藤结瓜般出现在西江上,像一串银练串着上百颗大小明珠。100多年前,水利专家们左争右议,看不到希望,这“希望”如今100倍几百倍地出现了。珠江不必再艳羡长江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这样的大湖作为水的仓库,现在它自己也有了成百个人造的大湖,作为水的仓库。
这方面工程很多,内容丰富,目的只为既防洪又治水土流失,狂暴的雨水冲刷掉土层,土地就变得贫瘠低产,特别是岩溶地貌,只要石窝窝里有点积土,就种几棵玉米之类作物,如若这点土也保不住,全山就石漠化。
“珠江”,你真了解它吗?
长期以来珠江下游河道一直处于不断的淤积之中。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三角洲主要河道普遍存在大规模的采砂活动,愈演愈烈。因为城乡建设需要,建楼、修路、建设各种钢筋混凝土工程无不需要砂石。于是炮声隆隆中,到处都有开山取石的石场,机船轧轧声中,无处不有采砂之船;有了禁令都不能煞住,白天停工,夜里开工,因为巨额利润在吸引着某些人。
1986年10月,云南境内的元江出现强降雨,出现从1908年以来的第二大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滚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所以,我们还是要先翻翻它的档案,讲讲它的籍贯。
更重要的它每年带来了如此众多的淡水,水,如今全世界都认识到水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生命之源,是工农业发展之本。
台风灾祸也是不可忽视地巨大,1989年的“8926”号台风、1991年的“9107”号台风、1993年的“9315”号“9314”号台风、1995年“9509”号台风、1996年的“9615”号台风,都给广东沿海造成破坏,风力狂暴,挟带豪雨而至,房坍树倒,船橹摧折,后果严重。
城市的供水更是普遍,以解决城市猛烈发展对水的更大需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就对水质更高要求。各地建成了许多引水工程,比如云南柴石滩水库向昆明供水;广西桂林、北海等城市的引水供水工程;广东东江向香港输水的东深工程;鹤地水库经青年运河向湛江的供水工程;茂名的供水工程……几乎所有水库都在向附近城乡提供优秀水源。广州自来水厂从西江取水的取水口,一再上移,为的就是想取较为干净一点的水源。
珠江的繁频水灾的形成有气候的、地理的、人为的多种因素。
回良玉副总理在《关于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初步总结报告》上批示道:
7月13日【农历六月初二】梧州洪峰流量达到54500立方/秒,这是从未有过的记录,这是200年一遇的洪水。
但是,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说:要办好,要快!
我们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传统,已经深入民族精神之中。一次一次的灾难考验过我们,灾情不但软化不了我们,反而把我们锤炼得更坚定更团结。你看,1998年6月中旬到9月上旬,长江、嫩江、松花江同时发生罕见的特大洪灾,国家领导人都到长江边上抗灾,多壮观、多危急的场面,多感人、多难忘的时刻,可是军民一心,万众一心,硬是把洪魔斗得落荒而逃了;你看,2008年的春天,南方诸省出现了罕见的冰雪灾害,车辆冻结在路上,人们冻结在车站,可是团结奋斗的人民也取得了抗灾胜利;你再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受害群众达1500余万人,那些伤痛、酸楚的日日夜夜,那些激情燃烧的日日夜夜,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组成了行动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救灾队伍。那时候,全国的目光凝聚汶川,全国的心扑向汶川。
天生桥二级电站,在广西隆林县。南盘江三江口到双河口短短的一段河床,落差竟达425米,共建三座大型水电枢纽:天生桥一级二级,平班三级。年发电总量149亿多千瓦时,是“西电东送”的骨干主力军。天生桥一级水头高111米,而天生桥二级水头最高达204米。年发电82亿千瓦时。
要从根本上治理珠江,那不是单一办法可以解决,而是综合治理的问题。
珠江是“三江汇集,八口分流”。“三江汇集”上面已经讲了,“八口分流”是指八个入海口,从北到南依次是: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
随即,岳中明率队赶赴贵、桂两地,去协调调水事宜。
这是严重灾情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震动了珠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的领导。2004年11月,珠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今冬明春珠江三角洲咸潮和供水形势分析和预警报告》:

水患记录

一条路线是从肇庆的新兴江挖通连接阳江的漠阳江,由漠阳江分洪入海。
这是珠江治理中的重要一环。眼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体呈恶化趋势,西江上游的南盘江、北盘江地区、特别是三角洲地区等,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日增,一半河段的水质劣于Ⅲ类,到达不能饮用地步,人畜饮水安全受到严重挑战。保护水源、发展供水事业,成为一件大事,也是城乡发展的必须。
针对众多自然灾害,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政府领导广大人民,艰苦卓绝地防灾抗灾,坚持不懈地进行水利建设。可以说是战绩辉煌,人定胜天。前人不敢想或者只在纸面上勾勒的梦想,如今能够得到实现。
随着广泛争议,意见趋于统一成熟。
到了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全国解放前的二年,洪灾又一次光临广西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从飞机上巡视灾区的亲历者写道:“东莞石龙一带,洪流所及,汪洋一片,只见房屋沉浮于浊黄的巨涛之中。”又说:“惠州西湖已不辨本来面目。”又说:“南海灾情,较东【莞】博【罗】为甚,广大地区,尽没水中。飞抵三水、西南、芦苞一带,临江城镇尽在水中,村村之仅见树梢及屋顶者触目皆是……”
面对从古到今的珠江水患,人们都在想方设法予以根治。特别到了近代,仁人志士们引入了国外的近代理念进行思辨,还从国外聘请水利专家实地考察、谋略。
鸡啼门:在斗门县南部。
一条路线是从肇庆羚羊峡上开支河,穿过金利围,再流回西江。可以降低肇庆洪水位1.7米,但要占用沃野31平方公里。
全国闻名的鲁布革电站,龙滩水库、岩滩水库,天生桥一、二期工程,以及正准备施工的大藤峡工程,等等,都是防洪、发电、航运俱备的工程。
关于加高堤围之议——
珠江的历史,也像我们祖国的历史一样,背负过屈辱、苦难,发出过悲鸣、呜咽。但是60年特别是30年来,它面貌大变,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如今它更有活力,更有声势。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10月,开办了“招商局”,是我国的第一家轮船公司。
西江中游的广西地区,有水灾年份292年,大水灾年头12个。平均3.4年就有一个小水灾年,83年间就有一个大水灾年。
整治三角洲的出海口和堤围——
广西柳州通天岩洞穴内,发现距今5万年的旧古器时代人的头骨化石;
在中上游喀斯特溶岩的贫困的深山里,地面上溶洞多了供水十分困难,往往要到多少里外的谷底去担水,误工费力,取一次水往往耗时半日,在广西的许多山区,协助人们修筑水塘,一户一家能修起一亩半亩的水泥池子,下雨时将水引入,可供终年的人畜用水。这是解除苦旱的利民工程。
当上下游同时庆祝历时15天的战斗胜利,三角洲各地紧张地为近乎干涸的各水库补水,珠海有七个水库,连续30多天不能正常取水了,淡水消耗殆尽,此时抢着存储了2000万立方米水。其中南屏水库和竹仙洞水库,是向澳门供水的,这时已经灌满了生命之水。

新中国成立后的珠江整治

因为珠江整治从上游到下游,方面很多,情况复杂,内容颇繁,60年来做了许多开创性的修复,很难一一叙述清晰,只能给读者一个大概轮廓,让读者自己在心底编出一句歌词:“社会主义好!”
1996年7月,西江中游强暴雨天气,柳州洪峰水位达到100年一遇的水平;
百色水利枢纽:大型水库,库容达到56.6亿立方,是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多功能水库。使南宁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扩大灌溉面积为1万公顷;使右江航道由六级提高为三级,能够通行1000吨船只;四台机组发电,年发电17亿千瓦时。
关于修建水库之议——
1841年的《新会县志》认证甘竹滩以下的出海水道上无计划地抛石筑坝的结果时说:“沙坦之承垦,必筑石坝;石坝之争筑,必碍下流;下流淤塞,水势泛滥,决防之患,在所不免。”“及今承垦愈多,石坝愈多,水患亦愈烈……南海、新会、香山【今中山】、番禺等县地方皆然。”这段话可以佐证盲目开垦围海造田引起的阻碍江水宣泄的后果。
它是梯级电站之首,以下还有岩滩、大化、百龙滩、乐滩、桥巩、大藤峡六级电站相继开发,可以发电200多亿千瓦时。龙滩蓄水后,大部分险滩被湖水淹没,500吨船可以直航广州。它可以拦蓄50年一遇洪水,不致肆虐三角洲。
“据气象部门预测,华南地区藏书网天气稳定,仍无降雨迹象,枯水季降雨偏少状况已成定局,出现最不利来水情况可能性增大。”
1885年【光绪十一年】,农历五月,大雨连日,西江中游到三角洲又成灾了,河水骤涨,柳江、桂江、贺江、郁江、黔江、浔江一起上涨,桂林、柳州、梧州等所属的26个县受灾。“淹没田庐,损伤人口”;广州、肇庆、韶州、惠州所属的20多个县也被淹。《广东自然灾害史料》一书有如此这般地记录:“五月初六日,西北两江同时陡涨,一夜水高数丈……【广州】西关外水深三四尺,城内一二尺不等。连日绅士善堂捞起民尸不下千百。”四会县“围基尽漫决”,“城多坍塌”;南海县“县属基围十决其九”;高要县“决堤二十有一”;怀集县“平地水深二丈有奇,冲塌房屋万余间”;花县【今花都】“有村居数百户尽行冲没者”。朝廷一向悭吝,此时不得不赈灾6万两。
应急调水通知到了广西,这不寻常的举动影响着沿江沿河人们的一切;通知到了岩滩水电站,起初水电站许多人想不通,因为这对岩滩影响太大,按照调度令,从1月17日到1月24日天生桥以每秒560立方米向下放水,是岩滩蓄水阶段,之后岩滩再以每秒1700立方米的流量向下游放水,少于每秒1700立方米流量就形不成人造洪峰,就不能在几天之后使在1500公里之外的三角洲水涨1.5米以上的效果,就达不到“压咸补淡”的目的,就会功败垂成。每秒1700立方米的流量,每2立方米多的水就能发1千瓦时的电,没有叫它们发够电就流走了,太心痛了。他们说:“白花花的水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我们地区也长期缺水缺电,自治区首府南宁也要分片轮流供电,一些重要街道,夜里只开一半的路灯。河池那地方,只有一半的人用上自来水,其他的人还要走几小时的路到岩洞里去背水……”
这也说明在农民中,生态意识、生态积极性,古就有之。只要启发得当,就能燃起熊熊烈焰。
珠江,旧称粤江,它是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从北部五岭山脉流来的北江,上游又叫浈水、武水,到韶关汇流南下才叫北江,到三水思贤滘与西江合流,然后入海;东江发源于粤赣交界的莲花山,上游叫寻鸟水、九曲河,在虎门入海。我们称珠江的,往往是指珠江入海时的这一段。
诸如上述整治险段不一而足,都需要抛石、砌石、混凝土预制件护岸等等,工程量都很大。

治理方案的历史之议

西江、北江、东江上游,来水量偏少,沿途水文站测得极低水位,流量跌破了历史同期最低值。珠江流域枯水形势日趋严峻,珠江三角洲地区今冬明春的咸潮袭击,将超过去冬今春的20年一遇的量级,澳门、珠海、广州、中山等地的供水安全备受威胁。
历史上出现旱灾次数还不少,有些枯水年份很是折磨了三角洲一下的。珠江上中下游雨量偏少或大减时,从头到尾就会喊“渴”,不但影响航运、工农业生产,而且还会影响供水;三角洲地区如果上面来水骤减,因为地势很低,海水就会倒灌,咸潮就会肆虐。这在全国各条大江大河中情况很是突出的。
短短的几天内放走几亿立方水,本来干枯的各河道立刻溢满,一路上许多地方要停航、旅游点要休息、渔业要调整、沿途要贴安民露布,等等,损失是不小的。众多水文站工作人员将日以继夜,坚守岗位。
一条路线是由新兴江连通江门的潭江,由潭江分洪入海,土方量7亿多立方,可降低思贤滘水位1.5米。
作出这样的承诺需要勇气。
新中国成立之后,珠江流域换了人间,可是天灾水患并不因此戛然而止,不再骚扰。洪灾仍是频繁发生的最大自然灾害。
在广东治河处的瑞典人总工程师柯维廉则说:“林木之落叶腐烂,而成一种泥质,具有伟大吸收水量之能力,但吸收之力一经用尽,其减杀水势之能力又往往失却功用耳。”“广植林木,必须数十年始可成林。”他计算过,要将北江水位降低一英尺,所植林面积须占北江流域的65%,资金就成问题,组织也是难事,所以他认为想用林木来解水患是“遥而无期”的。
通过调查测核,因为西江与南部出海口之间都有丛山相隔,分水岭高广,许多路线很难实行;如果非要动工,“所费不赀”。所以分洪之议只好放下了。
2004年冬至2005年春西江枯水,入海流量不足,咸潮倒灌内江内河,严重影响饮用水质,为保证珠海、澳门、中山、东莞等地1000多万人供水,由中上游水库放水压咸补淡,曾经震动珠江全流域和全国。下文还要提及,此处暂略。
关于治水必须治山之议——
咸水甚至上溯到广州水厂的取水口。广州人有喝早茶之习惯,当茶客喝出茶味中带有咸味,就会嚷嚷。
西江中上游,过去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综合治理了小流域2500条,修水平梯田17000多公顷,兴修蓄水保土工程50多万座,种植水土保护林、经济林、果树林8000多公顷,封山育林1万多公顷等等。原来情况严重的南盘江、北盘北中上游,经过治理,得到显著效果,泥沙下山入河被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脱贫致富有了很大进步。
从气候方面说,云贵桂粤都处于南方亚热带区,雨量都集中于夏秋两季,加上太平洋上台风的生成也是这个季节,风狂雨骤,狂暴不堪。这一地域降雨量十分丰沛,都在1700毫米上下。水量大,又集中,一时宣泄不了,容易成灾。我们从上面的叙述中,都可以看到,洪涝之灾都集中在6、7月这个时段。
广东是多水的地方,平均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以上,但是此时中山、珠海、澳门等许多地方,城乡人民饮用水的含盐量竟高出一倍。
一条路线是从梧州西的北流江开挖新河道,连通玉林附近的南流江,可以分出每秒1万立方流量入海,但要挖土方20多亿立方,可以降低三水思贤滘水文站水位1.5米。
马帮出发了,半个月乃至几个月都在路上,循高山深谷间盘曲山道,用马帮着物资走向辽远的地方。夜里,烧一堆篝火,又驱夜寒又驱野兽,大地当床月当灯。
这是珠江的档案。
“此事办得很好!”
可是他们想到三角洲的兄弟们能喝上甜甜的西江上中游的水,他们是想通了,牢骚没了,大公无私、全局观念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这白花花的银子一样的水,流到那里也是财富,也是幸福。
一是鱼游阶段,在海水退潮时,可以看到鱼游浅底,水深约为1米多到2米,构成滩涂已为时不远。
珠江真正的主流是西江,它发源于云南乌蒙山脉的高有2440米的马雄山。西江从云南流来,源远流长,横穿乌蒙山、苗岭、十万大山、云开大山,流经云贵高原、广西的峡谷险滩,然后到达珠江三角洲,海拔从2400多米到出海时的60米。西江水量比北江、东江大得多,长度也有2000多公里,而北江、东江都只有500多公里。西江是珠江的主力,所以人们习惯把它叫“珠江”。可是它这一路,在三水之前从来没有一处叫“珠江”的。
柯维廉是瑞典工程上校,1915年3月到任广东治河处总工程师,在广东工作20余年,为珠江水利做过不少开创性贡献。1936年广东治河会改组,柯维廉任顾问,其后回瑞典。
横门:在中山市横门岛南部。
1991年6—7月,西江上游的南盘江、北盘江泛滥,经济损失很大;
珠江三角洲70%被淹,受淹农田648万亩,其中失收450万亩,灾民378万人,死伤者10多万人。
民国四年【1915】水灾,是珠江流域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这年7月,南中国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洪灾,珠江流域洪灾是其一部分。
到了2004年11月,广州的新闻媒体都报道咸潮再次袭击的消息:
鉴于洪水来时过急过猛,原有河道无法容纳,早在1918年的《筹潦汇述》一书中,已有人建议开挖分洪河道,“欲免广东之水患,非另凿新河以分泄其流不可”。具体的分洪新河应在西江之上。为此,柯维廉和英国籍工程师葛登一起实地考察、研究,并作过几条线路的测量。结果是:
珠江提供如此丰沛的淡水,确实显示了它的丰满、无私和重要。我们对“母亲河”是敬爱的也是敬畏的。
2000年11月8日贵州省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建,同时开工,标志“西电东送”的全面启动。
珠江在各江河中,挟带的泥沙与一杯河水半杯泥的黄河当然没有可比性,与其它江河比也是最少的。可是它还是从上中游带了无数泥沙来到河口,来到海边,用了千万年的工夫填造了美丽丰饶的珠江三角洲。
西江全流域,心向广东。
综观上面所议,都是治河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有的有幼稚性,有的是实施后碰了壁的,我们也从中可看见随着朝代前进,治河理念也在完善、提高。
比如贵州贞丰县的石漠化山头,光裸着,黑褐色,寸绿无有,毫无表情地耸立着,变成死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气。
如此这般,老天作对,唯一办法是从上中游水库调水,但是上中游水库的蓄水量也都偏低,而且如从天生桥调水到广州,路途1300公里,沿路山峰连绵、深谷幽幽、千河百汊,那水能调得到三角洲吗?水是活东西,一路的旱象还不把它吸干了!
珠江下游的广东地区,从1949年上溯1000年,有过405个水灾年份,平均每2.4年就有一个水灾年头,大水灾年份有30个,平均33年有一个。
1990年对顺德三槽口菊花湾险段开始进行整治,发现1000多米河滩坍塌,原本河床深槽深3米,此时每年又深掏2到4米,危及堤岸。
“2004年4到9月的汛期,珠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7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比常年同期水平偏少二成;10月份降雨仅为8.5毫米,比常年偏少八成。
多么宽阔的胸怀!
珠江与长江、黄河、淮水、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从名称变换中也可看出它www.99lib.net的水系的复杂。因为它是南方的大河,全流域处于亚热带,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虽然地势险峻高耸、峡谷深邃曲折,西部山区人烟稀少、人迹罕至,可是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水量浩浩。珠江的径流量是黄河的七倍,仅次于长江,论水量居“二哥”地位。若论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计算,它超过长江,为全国之冠。
磨刀口:是西江主要的出水口,出水量最大,在珠海市三灶岛与横琴岛之间。
这水系,这名称,够丰富多彩的,不找一找家谱,建一建档案,真弄糊涂了。
五是围田阶段,随着沙滩继续升高脱盐,便在滩涂外围筑堤围垦,变成田亩。
“盖治水原不仅治河,须兼顾治山,今吾粤童山,触目皆是。如若林木森然,自可杀雨量之势。”
然而,毕竟三角洲1500万人在翘首期望。
龙滩水库:是红水河上游的一个大型水库,库容170多亿立方,地处广西河池天峨县境内。水库蜿蜒于云贵高原东缘的群山峻岭之峡谷中,龙滩水库防洪、发电、航运综合利用。它是西江上游的龙头工程和战略性骨干工程,是西江堤库结合的关键工程。它创造了世界三个之“最”:最高混凝土大坝,坝高216.5米;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可提升179米。
可是,那个时代,政治浑浊,经济凋敝,技术落后,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画饼充饥,无法实现。解放之前,我们看到珠江流域有一个大中型水库建成了吗?看到洪水真正受到控制吗?
航道整治是与防洪、固堤、疏浚等等工程综合进行的,分不开的,这里不再赘述。
天生桥的水,下泄经过岩滩水库、大化水库、百龙滩水库、乐滩水库,到广东境内又接纳飞来峡水库的水,最后便以每秒2500立方的流量冲向三角洲。
这次“压咸补淡”,再一次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迅速地、团结地举一国或一地之力,破解任何难题,所以能够屡有创举,屡有令西方世界目瞪口呆的、认为不能达到的境界。这次长时间长距离的调水,在世界上属第一次。
频率在增加,如果用明代至1949年的近600年来统计,发生过水灾有376个年份,其中大水灾26个,平均1.55年出现一个水灾年份,也就是22年就会出现一次大水灾年头。
其实由新兴江上游开挖一条人工河,穿过分水岭,与漠阳江相接,这条新河长约30公里,由此分走4成洪水,将大大缓解三角洲的水患,此一建议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就有人提出了。终因当时条件所限,无法实现。
先说说洪涝之灾,珠江的上中下游情况也有所不同。在山高谷深、10里不同天的云南山区,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洪涝往往有面积小、多地点、不连片的特点,到了中下游的广西、广东,因为地势开阔,三个县以上的连片面积、50万亩以上的连片面积,灾情就显得很重很大。到了三角洲地带洪涝还摧毁堤围堤防、干旱还引起海水倒灌,情况更严重,损失更巨大。

抗咸补淡战斗

被邀请来广东的上海浦江浚河局总工程师海德生就认为:“广植树林,本为今世防免潦患的唯一之策”,但是“非50年后不能收效”。远水不解近渴。
招商局最早为李鸿章筹办,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广州、福州、神户、横滨、吕宋等地,承运漕粮,兼顾商业。1877年【光绪三年】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一批船只、设备,扩大营业,始终受到帝国主义在华航运势力的排挤。1885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划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以后成为国民党政府机构,到1947年11月止,已有船460艘,33万余吨。全国解放后,成为人民财产。它对我国的航运事业的发展,是有过巨大推动的。
中国版图上有两个山系,把南北分隔得清清楚楚,一是秦岭,一是南岭。南岭南北的气候、生态、民族方言、生活习俗都有很大区别,南岭在古代也阻挠了中原和岭南的文化交流。从秦代起,这种封闭逐渐被打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才被沟通。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灵渠除了通航,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灌溉之利,而且灌溉面积越来越大,解放前由于水利工程损毁,只能灌溉2000多亩,而如今则为3万多亩。
1998年奇怪的是: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都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南南北北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江河出槽,这引起了全国对水利的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做出了重要决定。
持不同意见者不是反对植树来扼止土水流失,而是认为不能很快奏效,而且组织工作难做及花费资金甚巨。植树之法只应倡导,而不能视为治河之根本之法。
由于采砂,三角洲各河道普遍被下切,深掏,掏空了河堤、险要防洪工程的基础,特别是那些老旧的基础。由于深掏,引起了主流流水的摆动,一向无事的河堤忽然由于水流的冲击而呈危。
此外广西来宾、云南路南板桥、广西百色上宋村、广西都安九楞山、贵州兴义顶效猫猫洞、深圳盐田海滩、珠江口的南沙海滨都有过古人类的遗址,证明距今5万年、1万年乃至几千年前,就有我们的老祖宗了。
可是,对这样的命题,也有不同意见。
珠江奔流在阳光下,灿灿发光,它是多么美丽而伟大的大江啊!
1896年《四会县志》载:“光绪乙酉五月初旬,水一日夜骤涨丈余,邑内基围同时并决,其故何哉?上游诸山童且崩,沙泥随水入江,江底愈积愈浅,滛霖为灾,潦至弥速。”1819年《南雄县志》也说道:“近四五十年,日渐增植【烟叶】,但种烟之地,俱在山岭高阜,一经垦辟,土性浮松,每遇大雨,时行冲刷,下注河道,日形壅塞,久则水患。”人们早已看到盲目垦殖,毁坏森林,破坏植被、水土流失,造成水患后果。童山秃岭无法吸收雨水,大水一到,挟带泥石滚滚而下。
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岳中明了解珠江不像长江、黄河那样,全流域水利都由国家统管,珠江不是,而是属于各地分管的,要调水肯定会遇到问题。但他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举全流域之力,必能办好全流域的事。他信心百倍地说:“我负责去直辖市,沟通与各地的关系。”
2005年1月17日上午8时,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一声令下,“应急调水”开始,天生桥一级的大坝缓缓打开闸门,顿时水流从100多米高处,喷薄而下,水雾飞腾,水声隆隆。天生桥一级水库是一座大型水库,总库容量100多亿立方。此时它必须保证每秒560立方米的流量,向岩滩水库放水,连续15天的下泄,将使它的水位下降3米多。
孙中山提出把黄埔港筹建为“南方大港”,从1925年开始筹议到解放前夕,黄埔港仅仅完成码头一座、仓库和宿舍6座。黄埔港的真正建设是在解放之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珠江航运,这里主要讲西江航运。
“压咸补淡”这样的困难,自然压不倒我们。
用今天的观点来审视,植树造林是治河的首要工作之一,另外再辅以开发水平梯田、在山谷之中筑挡泥坝等措施,对治山治水是十分有效的。
但是到上世纪30年代才有疏浚,航道并无建树。当时的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也承认:“唯财力所限,尚无显著成效。”
1885年【光绪十一年】3月24日,清军70岁老将冯子材大破法军于镇南关【今友谊关】,取得威震中外的大捷。清军乘胜出关追敌,29日收复谅山,30日收复谷松、观音桥等地,直迫河内。为此,法国茹费内阁倒台。中法战争中,军需运输繁忙,西江航运鼎盛一时。当时发明一种用脚踏作动力的50吨木船,脚力踏蹬,使船侧的木制飞轮转动而前进。
请看一般水灾年,由2.4年一次,到1.55年一次;大水灾年从33年一次,到22年一次,再到8年一次。多一次水灾,特别是大水灾,会带给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俯首听命的众生多少苦难!
为了避免枯燥,其它如横门、蕉门、鸡啼门等治理不作赘述。基本情况大致相似,都为了行洪、通航创造更好条件。可是这些整治工程都很艰巨,往往花费几年时间才完成一项工程,耗费可观,这正好说明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把整治工程看得很重,抓得很紧,目的就是打造一条新珠江。过去不可能实现的,如今都在实现中。
因为是“前不见古人”的创举,还可能有许多没有想到的问题。
珠海、澳门供水早已告急!从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27日,已经32天无法正常连续供水了,蓄水水库仅存1500万立方米水,其中700万立方米水含氯度高达每升800毫克【国家标准是每升不超过250毫克】。
1987年广州港和黄埔港合并成华南第一大港,是当今三大集装箱中心港之一,它既是内河港又是海港,内港航道可通行5000吨级船只,外港航道可通行3万吨级船只。
1998年6月,西江流域普降大暴雨,西江发生100年一遇的洪水,造成两广共计94个县市受灾。
珠江八个出海口因为淤积、泄水不畅、有碍航道等原因,多年来持续不停进行了整治。
这种将防洪、蓄水、灌溉等结合而多筑塘库的主张,1914年成立的广东治河处,在初期是不赞成的。《广东水患问题》一文就说:“欲于本省各江流域中建蓄水池以为低地防潦之用,殊难望其有效。诚以如西江下游一带,如非将广大之农作地段占用,将无地供水池之用。峡上各江及其支流之流域地,类多狭窄而陡斜,欲建容量合宜之蓄水池殊不可能。”
咸潮倒灌过去也是常有的事,只是那时的三角洲工农业没有那么耀眼夺目、人口没有那么摩肩接踵,更重要的是过去历代统治者不会重视这样的民生问题。
人们看到了森林的功能,目光注意到对山的治理。山和水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
多少涓涓细水,在山崖岩壁间渗流出来,成千上万处细流聚拢来,合流成小溪、支流,最后汇成了浩浩大江。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