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毛泽东再留傅作义
一、守华北还是撤江南
目录
第一章 决战之前的华北战场
第二章 毛泽东抑留傅作义
第二章 毛泽东抑留傅作义
第三章 毛泽东再留傅作义
一、守华北还是撤江南
第四章 先斩蛇尾
第四章 先斩蛇尾
第五章 兵临城下
第五章 兵临城下
第六章 和平的曙光
第六章 和平的曙光
第七章 力克天津
第七章 力克天津
第八章 古城春晓
第八章 古城春晓
第九章 用“绥远方式”解放绥远
第九章 用“绥远方式”解放绥远
上一页下一页
上述的两个特点既反映了华北战场上蒋、傅的矛盾,又反映了华北战场上弃、守的矛盾,而这两种矛盾正是日后傅作义集团招致大败的重要因素。
对于这一形势,蒋介石和傅作义当然也是明白的,而且在这明明白白之中,日子最难过的当然是傅作义自己。之所以说他最难过,不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武装力量不是解放军的对手,他既打不过林彪,也打不过聂荣臻,更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如果打败之后的下场。就在11月初,他曾收到了一份蒋介石的绝密电报:“卫立煌对于指挥部署迟疑不决,贻误战机,失陷东北,撤职查办,着即扣留。中正手谕。”这就是说,蒋介石要傅作义在北平扣留在东北打了败仗的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
(二)四纵、十一纵、独四、独六、独七、独八师等向北平附近前进后,锦榆(按:榆,即榆关,指山海关)线及热河空虚,请在占领沈阳后,从北面各独立师中抽出几个先行南下,应付锦西、承德之敌,免其泛滥残民。
就在沈阳被东北野战军解放之后两天,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就叫傅作义到南京参加了一次专门研究华北问题的高级军事会议,与何应钦、顾祝同等就华北战场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蒋介石很清楚,中原地区的大战已是不可避免,刘伯承、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和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不是吃素的,他们必将对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歼灭性打击,而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是蒋介石在东北大败之后的嫡系部队聚集地,如果中九九藏书网原决战失败,蒋介石的主力也就不复存在,长江防线也就会大门洞开,国民党政权也就无法保全。所以,这时的蒋介石心中,最高利益是保住中原,保住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嫡系部队。
(三)张家口防区,放了7个师(或旅)的兵力,以第十一兵团司令孙兰峰为首。
就在傅作义的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计划正在实施和破产的时期,东北战场上的决战结束了。11月2日,沈阳解放,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结果是:我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约48万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卫立煌何许人也?他是孙中山的警卫排长出身,国民党军队中最著名的“五虎上将”之一,早在北伐时期就担任过东路军的前敌总指挥,1930年就出任军长,1935年就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陆军上将。当年他在蒋介石指挥下打内战,曾因为攻下鄂豫皖苏区的军政中心安徽金家寨,而由蒋介石下令将金家寨片区改建为县,名之为“立煌县”,这在民国时期是其他将领都未曾得到过的殊荣。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担任过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按当时的编制,八路军即第十八集团军属于第二战区,应当由他指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战区,可以调动相邻四个战区共200万部队),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出征印缅,战功卓著,荣获过国民党政府的最高奖赏青天白日勋章。就是这样一名为蒋介石政权立下了很大功劳的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层名将,也就因为在东北的内藏书网战打了败仗,如今竟要被扣,而且要他傅作义来执行。傅作义是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统帅,华北战场与东北战场相邻,东北战场上的情况他相当熟悉,他心中很清楚,东北的失败,卫立煌无论如何也不能负主要责任,因为蒋介石曾经四次到沈阳,越过卫立煌直接指挥,特别恶劣的是曾经授意几个担任副总司令的黄埔门生直接向蒋负责,不听卫立煌的话,弄得卫立煌这个总司令形同虚设,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谁都知道东北战场的真正指挥官是蒋介石和杜聿明。可是,现在却要扣留卫立煌,这使得傅作义不忍下手,因为他不能不物伤其类,他在卫立煌的身上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卫立煌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他的明天。
战局本来是应当如此发展的,因为毛泽东已经在10月31日给东北林彪、罗荣桓发出的电报中对此讲得很明确:
……
林彪不久就要入关,华北又当如何守呢?傅作义对此早就有所考虑,他的方针是收缩战线,重点防守。具体的方案是把兵力集中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几个铁路线上的大城市,控制好塘沽出海口,在入关的路上层层设防,阻滞林彪入关,不让林彪和聂荣臻的两支大军会合,这样就可以保住华北,拱卫和支援中原。
国民党在东北战场失败之后,蒋介石对华北怎么打算的呢?
(二)北平防区,放了26个师的兵力,以第四兵团司令李文和第九兵团司令石觉为首;
对于华北怎么办,傅作义当然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要南撤,他是坚决不干的,他的起九九藏书家军队和依靠力量是三十五军,他的根据地在绥远,三十五军大多是绥远人,要他傅作义离开华北,放弃绥远,不说他傅作义,就是他的部下也不会干。还有,如果他到了江南,就成为一支寄人篱下的力量,又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任何时候都可能被排挤、被裁削,甚至被吞并。所以,南撤这一条路无论如何也不能走。傅作义本人的最好途径是退守绥远,窥测方向,看看共产党方面下一步的动作再说。但是,在华北地区的40万中央军系统军队是不可能到苦寒的绥远去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保持现状,暂守平津。
为了能够守住平津,傅作义对军队的部署也做了调整。调整的中心是加强重点,放弃一般,他将华北地区的承德、保定、山海关等地都放弃而不设重兵,把主力都放在三个重点防区:
当傅作义得到蒋介石的电令后,如实做了电复,说卫立煌未来北平。谁知他的复电刚刚发出,卫立煌就飞到北平来了,而且一到就来会他。傅作义别无他法,只得把蒋介石给他的电令交给卫立煌本人过目。
南京军事会议是傅作义的一个成功。他回到北平后就按会上所定下来的方针进行固守平津准备:一是扩大军队,打算在近期扩军20万人;二是加修工事,包括各大城市的城防工事和保护海港、铁路的工事;三是争取美国的援助。11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达命令:“美海军驻军继续留驻青岛,并按既定步骤,以武器接济华北方面仍与共产党作战之中国军队。”
根据傅作义的估计,以
藏书网
他的力量对付聂荣臻的三个兵团是不成问题的,因而华北近期无险。辽沈战役之后,林彪至少也得休整三个月,所以,林彪入关,林聂合流,至少也是几个月以后的事。如果现在就撤,岂不是提早几个月将华北拱手送给共产党!几个月之后,如果实在打不下去了,再说南撤,反正铁路和海路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守和撤的主动权都在自己手中。这个方案,可以称之为“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
(三)东北主力除四纵、十一纵等部即行南下外,其余在沈营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12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准备于战争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1月至6月期间,协同华北力量歼灭傅作义主力,夺取平津及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完成东北与华北的统一,以便于战争第四年的第一季即明年秋季,即有可能以主力向长江流域出动,并使政治协商会议能于明年夏季在北平开会。……
蒋介石见傅作义的态度很坚决,意见又很有道理,也就不好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让他拿出守卫平津的方案来。
傅作义的这些安排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把中央军系统的部队放在平津地区,必要时方便南撤,也让中央军系统的部队心中有个退路;而他的晋绥系统的部队则放在北平和张家口地区,为的是必要时退回绥远。是他把主力摆成了由东到西的一字长蛇阵布局,这在军事部署上是一种失策。
http://www•99lib.net
根据这一考虑,傅作义坚决拒绝了蒋介石要他南撤江南的意见。他的理由很简单:守华北是全局,退江南是偏安,何况没有了华北,也就无法保住中原,假若放弃华北,让东北的林彪大军入关和聂荣臻的华北兵团一道南下,就成了共产党的四大野战军合打中原,请问蒋家军队中有哪一个将领敢来应付这一大仗?
(一)天津塘沽防区,放了19个师(或旅)的兵力,以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和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为首;
卫立煌十分清醒,只好在北平隐居,但后来仍被国民党特务软禁。
根据这一总体考虑,蒋介石在会上明确表示要放弃华北,要傅作义率华北的主力部队全部南撤江南,担任东南军政长官一职,继续指挥四个兵团。但是,几十万大军如何撤?如果放弃华北,中原又如何守得住?蒋介石也拿不出一个能够说服人的安排。
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也会明白,东北大军即将入关,下一步棋毫无疑问就是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部队共同消灭华北的傅作义集团,解放北平和天津。
傅作义这个方案在当时应当说是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因而在军事会议上得到了通过,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为了使方案得到实施,蒋介石还决定,从此时起,华北进入紧急状态,华北地区的党政军财大权全部由傅作义负责,傅作义还可以直接与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联系,就海防海运等问题取得美军的支持。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