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终识庐山真面目——处理1971年林彪事件
目录
第一章 循循善诱,出以公心——在“红卫兵运动”中
第二章 “生产绝不能停!”——“文革”初期的国民经济
第二章 “生产绝不能停!”——“文革”初期的国民经济
第三章 怀仁堂的怒吼——1967年“二月抗争”
第三章 怀仁堂的怒吼——1967年“二月抗争”
第四章 大雪青松——在外交部“夺权”前后
第五章 终识庐山真面目——处理1971年林彪事件
第五章 终识庐山真面目——处理1971年林彪事件
一、山雨欲来
第六章 “极左思潮一定要批透!”——领导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
第六章 “极左思潮一定要批透!”——领导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
第七章 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共和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第八章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研制“两弹一星”
第八章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研制“两弹一星”
第九章 “这是将来中国很重要的一位领导人!”——1973年邓小平的“复出”
第九章 “这是将来中国很重要的一位领导人!”——1973年邓小平的“复出”
第十章 “芙蓉国里尽朝晖”——1974年“长沙决策”
第十一章 鞠躬尽瘁,不辱使命——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十二章 “你这一年干得很好!”——1975年“全面整顿”
第十二章 “你这一年干得很好!”——1975年“全面整顿”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疾风知劲草!”
林彪集团是以个人野心为基础、在“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面夺权”期间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党内军内的宗派势力。“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两个集团既互相勾结利用,又互相争夺倾轧。这些野心家根本不讲党性原则,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争夺各自宗派集团的利益。他们总是要借机生事,借堂皇的题目作卑劣的文章。“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林彪的“接班人”、“副统帅”的地位,这个集团的权势迅速扩大,并在中共九大和九届一中全会达到高峰。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包括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他们通过军委办事组这一特殊机构,实际上掌握了日常的军事指挥大权。九大以后,原“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因与江青等人的矛日趋尖锐,也投靠到林彪集团当中。
1970年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中央开始着手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筹备工作。林彪集团把召开四届人大看成是夺取更多权力的机会。他们利用讨论修改宪法的机会,屡屡挑起纷争,企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山雨欲来

3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如期召开,有关四届人大的各项准备方案全都顺利通过。
1970年,“文化大革命”已进入第5个年头,也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4年)召开后的第6年。
这些语言,几乎全是过去林彪用来“颂扬”毛泽东的原话。随着“文化大革命”已进入“扫尾”阶段,毛泽东认为对他的个人崇拜应该“降温”了。
过了一周,林彪突然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用电话记录的方式向在长沙的毛泽东提出:关于国家主席,“仍然建议由毛主席兼任”,“否则,不合人民的心理状态”;至于国家副主席,则可以不设。林彪还特别表示,他自己“不宜担任副主席的职务”。这个电话记录,同时也传给了中央政治局。
4月12日,就在林彪传来电话记录的第二天,已访朝回京的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林彪的“建议”。九*九*藏*书*网会上,多数政治局成员同意仍由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
8月13日,在康生主持下,中央修改宪法工作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宪法草案稿的文字修改问题。会上,张春桥和吴法宪就宪法草案稿中有关提法发生争论。张以毛泽东在一次会见外宾时谈到“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是讽刺”为据,提议删去原草案稿中“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及“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等语。吴对此反驳说,“要防止有人利用毛主席的伟大谦虚贬低毛泽东思想”。张春桥代表的是江青一伙,而吴法宪则属于林彪集团。二人在修改宪法会议上的争吵,正是“文革”中江青集团与林彪集团各自利益冲突的体现。
这实际上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厮杀”的前奏。
林彪的“建议”,乍看起来似乎颇有些费解。其实,他的目的是很99lib•net清楚的,这就是:还应设国家主席。
毛泽东没有考虑让董必武以外的其他人当“国家主席”。
3月8日晚,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讨论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的建议。政治局一致拥护毛泽东的建议,决定立即着手进行筹备工作。政治局还商定近期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讨论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对此,毛泽东在周恩来的报告上批准以上中央部署,林彪也表示赞同。
同年五六月间,周恩来一直陷于繁重的内政外交事务之中。直到7月份,四届人大的筹备问题才重新提上日程。
就在周恩来访朝前夕,毛泽东审阅了“两报一刊”编辑部文章《列宁主义,还是社会帝国主义?——纪念伟大列宁诞生一百周年》,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批语:“关于我的话,删掉了几段,都是些无用的,引起别人反感的东西。我九九藏书网曾讲过一百次,可是没有人听,不知是何道理?请中央各同志研究一下。”
17日,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宪法修改草案作最后定稿。会前,在北戴河的叶群曾打电话给陈伯达、黄永胜,要他们准备“天才”方面的语录,以便在政治局会上同张春桥等作“斗争”。周恩来也对会议将发生“激烈争论”有所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张春桥等人在会上未发一言,宪法草案稿被顺利通过。
4月初,应金日成邀请,周恩来安排好国内事务,准备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访问。这是自1966年夏天赴欧洲之后,周恩来的第一次正式出访。
如果纯粹是就设不设“国家主席”问题发表意见,林彪的“建议”应该说是无可指摘的。但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林彪确实另有打算。
于是,周恩来开始部署即将在江西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对此,周恩来批告先将毛九*九*藏*书*网泽东批件在中央政治局范围传阅。林彪本人无疑很快就见到了毛的批示。
但这时的林彪却暗中吩咐黄永胜、吴法宪:要多小心,这件事(即同张春桥等的争论)没有完,到庐山会有大的斗争。
会后,吴法宪到陈伯达处详细谈了争吵情况,并通过黄永胜报告了林彪。随即,吴又向周恩来报告了此事。
在党内高层发生的这起“文字”争论的背后,正孕育着一次权力的再分配。林彪、江青这两个靠“文化大革命”起家的宗派势力之间长期掩盖着的矛盾,到这时终于露出端倪,由暗斗转入明争了。
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毛泽东与林彪第一次在重要问题上各执己见。
7月10日,周恩来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毛泽东关于修改宪法、召开九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会议的指示,并确定了党中央为此进行工作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到8月20日,将基本完成四届人大有九九藏书网关文件起草和其他各项准备工作;8月下旬,召开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国庆节之前,举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然而,讨论修改宪法会议上的一场风波,打破了几个月来的“平静”。
当中央政治局讨论报告送到毛泽东那里后,毛于即日批道:“我不能再作此事,此议不妥。”随后,毛泽东又多次明确表示,他不当国家主席,也不设国家主席。但林彪仍继续坚持原来的主张。
正在苏州休养的林彪,对毛泽东的批评意见未作一字“表态”。
毛泽东听了林彪的“建议”之后,笑了,说:“设国家主席,谁当主席呢?反正我不能再当了,那就让董老当吧!”
毛泽东删去的“无用”和“反感”的话有:“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主席”,“毛泽东同志……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毛泽东同志就是当代的列宁”,等等。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