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人民心中的丰碑
目录
第十五章 人民心中的丰碑
第十五章 人民心中的丰碑
上一页下一页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一日晚,广播电视里低回的哀乐又传来了邓大姐与世长辞的噩耗。清清的湖水拍打着桃花垠堤岸,发出低声的抽泣,周恩来纪念馆沉浸于一片悲哀和思念之中。当晚,纪念馆领导立即商量了悼念邓大姐的办法。第二天是星期天,可是周恩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却都来了,而且来得比平时都早。大家眼含泪花,强咽悲痛,扎花篮,做白花,为邓大姐放大遗像,忘了吃饭和休息。中午十二时,主馆正门上方就挂出了“沉痛悼念邓颖超同志逝世”的黑布横幅。纪念厅后侧还布置了可供人们吊唁逝者、寄托哀思的纪念室。下午二时,纪念馆近百名工作人员胸佩自己做的白花,抬上自己扎的花篮列队缓步进入纪念室,三鞠躬致哀,并将自制的花篮敬献在邓大姐的遗像前。同时,还派出两名代表和淮安市委领导人一起赶赴北京敬献周恩来家乡人民的沉痛哀思和深切悼念。
周恩来的形象,他的精神和人格,将永远和周恩来纪念馆一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恒地矗立于天空和大地之间,矗立于千千万万人民的心里。
一九九二年清明节前后,周恩来纪念馆迎来了开馆后的第一个旅游高峰。从每天早晨六七点钟起,人们就排起了长蛇阵,等候进馆,天天都有一二万人,晶多的一天超过三万。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们,他们打着校旗、团旗、队旗,怀着一颗颗金光闪耀的童心,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坚定的步伐,一队又一队,一列又一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他们高举右手,在周恩来纪念馆前,在周恩来的汉白玉坐像前宣誓:“敬爱的周恩来爷爷,我们定要像您那样,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为实现您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遗言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中央领导同志和各地各界人士也纷纷前来周恩来纪念馆瞻仰或者寄来题词。国家副主席王震因年事已高,身体不太好,但他仍要为周恩来题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并嘱咐秘书寄给淮安;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寄来的题词是:“一代师表。”三月份,国务委员宋健来到周恩来纪念馆向周恩来塑像敬献花篮并且写下了“学总理的崇高风范,为现代化建设竭力奋斗”;四月份,国政协副主席,当年和周副主席一起在陕北纺线线的原三五九旅副政委王恩茂从扬州驱车直奔周恩来纪念馆,他在仔细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的全部设施和陈列后,十分高兴,连声夸赞这个馆建的不错,管理得也有条理,希望能保持下去,让周恩来的精神永远传下去。他还与随行人员商量写下了“总理一生为了人民,人民永远缅怀总理”的题词。老人登车了,还要向周恩来纪念馆投去深深的一瞥。九九藏书网
在周恩来逝世十六年后建立起来的周恩来纪念馆是一座爱的丰碑。
五月下旬,周恩来的嫡长侄女、华声报社负责人周秉德出差途中顺道来故乡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当她听人介绍纪念馆各种建筑的寓意时,高兴极了,连声说:“齐康教授真了不起,他想得真周到!”在总理的汉白玉坐像前,她看了又看。那专注的神态好像在说:“伯伯,秉德看您来了,您放下手中的工九九藏书作,休息一会吧。”好一会儿,她才“清醒”过来。在陈列厅,她久立于周恩来遗容照片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任凭思念的泪水溢出眼眶,流过腮边。有顷,她才提笔凝墨,写下了“愿亲爱的伯伯魂归故里,晚秉德敬”一行字。放下笔,周秉德好像是解释自己题词似的缓缓地说:“伯伯十二岁离家,我爸爸是十四岁离家。他们都没能再回故里,安息长眠!”
江苏省抗洪救灾事迹报告团的同志久久肃立在纪念馆陈列厅的周恩来视察邢台地震灾区时的照片前,专门请讲解员讲解这张照片的故事:一九六六年,河北邢台发生了大地震。值班秘书在夜间接到电话后立即向他作了报告。总理一听,心情沉重,当即命令秘书,要空军准备一架直升飞机,天亮后带他去邢台。总理到达邢台后,大地还不住颤抖,五级以上的余震持续不断,周总理亲自帮助地方指挥交通,挨家挨户地察看、访问,并一口气慰问了一百多位伤病员。他在群众大会上号召“大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自然灾害作斗争,重新建设好我们自己家园!”他的讲话给了灾区人民以力量,以安慰,以鼓舞,也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的抗灾决心。当他因讲话时间较长,而当时条件又不允许,当地干部不好意思地向他递过一碗泥浆似的开水时,周总理马上接过来,大口地喝了下去,并向递水的人投去表示谢意的微笑。总理与灾区人民同甘共苦,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发自群众心底的爱和信任。听完了讲解,有的流下了眼泪。离馆之前,他们集体商量后,写下了“万世楷模99lib•net”的留言,以称颂周总理的爱民之情。
日本东京华侨总会副会长、留日华侨江苏同乡会会长陈学全来了。为纪念中日邦交恢复二十周年,中日友协拟在东京筹办《周恩来》专题展览。陈学全大声疾呼,多方奔走,努力把淮安周恩来故居的模型列入展出。此时,他在周恩来汉白玉坐像前注目良久,鞠躬致意,深切怀念这位值得自豪的同乡。
从一九九二年三月下旬起,前往周恩来纪念馆参观瞻仰的人进入高潮。
在中南海西花厅灵堂,人们正列队为邓大姐守灵。看见周恩来家乡的代表,跟随邓大姐二十七年的秘书赵炜急忙上前拉着大家的手边哭边说:“听说你们淮安的同志要来,我们一直在等。现在只有光山县邓大姐老家和吉林的远房侄子,还有你们淮安是她老人家亲属了。”七月十七日,从北京东西长安街、复兴门内外大街直到石景山路的八宝山,沿线十八公里的道路两旁,几十万群众顶着高温酷暑,像十六年前送总理一样为邓大姐送行。这几十万群众中,也有周恩来家乡和周恩来纪念馆的代表。
从开馆那一天起,海外的炎黄子孙、国内的人民群众不远千里、万里,专程而来,走进心目中向往的圣地,捧起一片崇高,泻下一腔思念。
人生苦短,挚爱永恒。仅从一九九二年一月六日开馆到十月底的半年多时间里,就有一百万中外宾客来到这里。每当讲解员结束讲解前念到“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时,总免不了声音哽咽,千千万万的瞻仰者也止不住泪水涌流。展览大厅的斑斑泪痕可以证明:一切热爱人民的人,人民将永远将他们铭记。
三月二十八日,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勤务学院的藏书网四十多名教职工和部分学员乘了一夜的车。清晨六点,他们洗干净手脸,整理好衣服,排上整齐的队,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向周恩来的汉白玉塑像敬献花篮,献上他们的一片爱心。参观结束后,他们动情地说,我们空军战士忘不了周总理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关怀,更忘不了他老人家对部队工作的遗愿,我们一定要遵照他的教诲,早日实现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现代化,使我国的空防走到世界的前列。
美国北加州苏浙同乡会会长朱元忠、泰国江浙会馆理事长陆恩达、留日华侨大阪江苏同乡会会长刘宗廉、日本和歌山华侨总会事务局长徐敏春等三十余人一起来了。他们各自居住在不同国家,但他们对周恩来却是同样的敬仰,于是,他们相约结伴瞻仰周恩来纪念馆。“故乡一滴水,游子三分亲。”在周恩来纪念馆接待室,他们一起诉说对祖国,对周恩来的思念,尤其对周恩来的伟大功绩景仰备至。几经商量他们推举美国北加州苏浙同乡会会长朱元忠执笔,在纪念馆第一册留言簿上写下了“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然后各人再逐一签上自己的名字。写字签名时,侨胞们是那样认真、专注。一点点笔墨,一片片深情。
巨型史诗故事片《周恩来》摄制组来到纪念馆后,闻讯赶来的数千名淮安群众把演员王铁成围得个水泄不通。他走到哪里,人们跟到哪里,围到哪里。有的向他献花,有的要他签个字、题个名,有的挤到他的身边,和他握握手或者留个影,实在挤不上去的,也要望一眼才满足。人们为啥这么偏爱王铁成?因为淮安把他当成“周总理”。周总理十二岁离开淮安,就再也没能回老家一趟九九藏书,凡是他的家乡人都有一种十分遗憾的心情。五十年代末期听说总理要回来,数十万淮安人民不顾天寒地冻,不分白天黑夜,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修葺了他老人家童年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挖过野菜的文通塔,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几条主要街道……盼呀盼呀,总理国事太忙,他没能回来。后来淮安人又听说有一次总理坐飞机飞临淮安上空时,曾低空盘旋,他看到了潺潺流淌的文渠,也看了淮安城内的桥溪巷陌……打那以后,只要有飞机飞经淮安上空,淮安人都要驻足抬头,深情地观望。哪怕正在田间劳动的农民也要停下手中的活,手搭凉棚,远眺蓝天,看一看是不是周总理又在俯视淮安城。这一次,用王铁成的话说,他是替周总理还愿的,因此,“人们把我当成了周总理。”当王铁成在驸马巷出现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淮安”一下挤到“周总理”身边,老泪纵横地说:“您终于回来了,我们可想念您了……”王铁成紧紧握住老人的手,禁不住泪水汩汩涌流。整整一天时间,王铁成无法在纪念馆拍张照片,因为淮安人不放过他们朝思暮想的“总理”啊!没奈何,只好第二天起个大早,六点钟就来到纪念馆。结果,那消息又像长了翅膀似的,二十多分钟后就涌来一千多人。在纪念馆影视厅,王铁成用他那颤抖的手,挥笔写下了“忠诚与日月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当他刚要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时,一滴泪水已滚落到他的腮帮,他怕污损了题字,急忙转过身,揩干净泪水才写下去。王铁成走后两个多月了,淮安街头还有人眉飞色舞地说起那天与他握手的情景。是的,在淮安人心中,王铁成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周总理啊!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