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怀念篇
百年遗德 似梅斯馨
目录
一 童年篇
一 童年篇
二 故乡篇
三 亲属篇
三 亲属篇
四 怀念篇
百年遗德 似梅斯馨
五 文物篇
附录
附录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早在一九八五年梅花绽放的季节,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就曾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周恩来故居。参观后他激情难抑,挥毫在留言簿上写道:“我们参观总理故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深切怀念周总理,向全党楷模、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一九九一年六月,当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开馆之际,江总书记又一次在日理万机之中抽暇书写了珍贵的题词:“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两幅题词墨宝,两次殷切的召唤,号召人们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像“百花效梅”那样,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德。
“梅开几度见慈容,小院春秋世纪风。何虑安危临虎穴,惟凭勇略挫妖锋。”周恩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戎马岁月和革命生涯的洗礼,锻炼出一副梅干般的铮铮铁骨和傲霜斗雪、蔑视强权的坚强意志。他在处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中,拨开迷雾,巧发微中,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在梅园新村国共谈判中,临危不惧,从容机警,智斗狼犬,遏制“独裁”;在“文革”这“欲罢不能”的浩劫中,他巧妙斡旋,砥柱中流,为“四人帮”彻底垮台和邓小平重新崛起,巧布棋局。……上述几掬浪花,足以展现他“岁寒色不凋、凌雪香益远”、“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腊梅品质和气度。
坐落在淮安驸马巷七号内的周恩来故居,其后院墙角有一株清妍虬劲的腊梅树,每到严冬季节,绽萼含苞,竞相怒放,使偌大个楚城的上空,仿佛都弥漫着扑鼻的馨香。相传这株梅树,是大鸾(周恩来乳名)诞生那年,周恩来祖父亲手栽植的。如今虽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雨雪风霜,却越发长得叶茂枝荣,花蕊勃发,香意盎然。到淮安周恩来故居瞻仰的人们,九*九*藏*书*网在充分领略周恩来的硕德浩气、亮节高风之余,总要伫足在这株“一品梅”下流连忘返,油然引发无限绵长的遐思。
呵,一瓣馨香,百秩英灵!呵,百年遗德,似梅斯馨!
“梅花春来早,一蕊艳朝红。疏影花香雅,枝斜色正浓。年年到此地,岁岁拜周公。四海皆崇敬,游人意悉同。”诚然,每逢一月八日祭辰日或是三月五日诞辰日,为缅怀这位世纪伟人而慕名来到周恩来故居的国内外游客忒多,整个院落里比肩接踵,人流如潮。据故居管理处不完全统计,自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以来,前往周恩来故居悼念和瞻仰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及来自五大洲许多国家的外宾、华侨竟高达一千多万人次。周恩来以一个真正共产党员光天烛地的楷模形象超越了不同国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底蕴,而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崇敬,这可谓中国近现代史上特有的“周恩来现象”。周恩来无论在生前或去世后,在国际或国内,不仅能赢得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最广泛、最深厚的爱戴,而且也赢得了不同信仰、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阵营中的一些人的深深赞许。蒋介石不但认为他是一个人才,而且为他不能为国民党所用而深深叹息;杜鲁门时代的国务卿艾奇逊称周恩来为“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外交家”。七十年代崛起的美国“最杰出的国务卿”、“超级外交明星”基辛格也称赞周恩来是在他打过交道的人中“最令人钦佩”的外国政治家。五十年代日内瓦会议上杜勒斯曾拒绝和周恩来握手,而七十年代尼克松第一次访华时想到了这件事,便以历史的负债感,一下飞机就特意主动伸出手来走向他。
——来自周恩来故居的情思
九九藏书网
“梅花开在百花前,祛寒先报一枝春。”据一位研究周恩来的专家介绍,他在研讨中共党史的过程中,发现有“周恩来之最”的史实,竟然多达百处。譬如:周恩来首创由旅欧支部选派年轻党员对团实行政治领导的组织形式;周恩来最先在欧洲实现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周恩来发动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周恩来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最早、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位中央领导人;一九五三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九五四年最早提出同资本主义国家求同存异的方针;一九五七年周恩来在一次关于香港问题的重要讲话中,一定程度上已经作出了“一国两制”的最初构想;一九七三年周恩来第一个在外交会谈中赞许台湾省将高雄港作为自由港吸引外资的做法,因而产生了大陆办特区的动因,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周恩来“敢为人先”的睿智卓识和宏健胆魄。一九九零年十月,美中教育基金会主席约瑟夫·肯尼迪博士深情拜访了周恩来故居。他说:周恩来总理逝世时,联合国决定降半旗致哀。有个美国议员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非国家元首不可有这种规格的待遇。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满怀激情地说:“中国的周恩来先生,十九岁赴日本、西欧,他精通六国语言、七国文学,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智慧、风度无与伦比;他作为十亿人的大国总理,从事革命工作半个多世纪,一生奋斗,廉洁奉公,在国内外银行没有私人存款,他的胸怀品质,无与伦比;他与五四时期的结发之妻一生相爱,忠贞不贰,虽身居要职,没有子女,也始终未娶第二个女人,他的人格风范无与伦比。”驳得那位反对者哑口无言,继而也九九藏书转变态度,连连点头。说到这里,肯尼迪博士在故居的题词簿上,用英文写下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在每千年中,就有一位伟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比如周恩来,他使得许多人从他的精神中获取了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有益于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将比世界上任何财富更为宝贵。”
如今,时届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日,周恩来故居的梅花,似乎也通人性般地格外缅怀主人,益发显露出蓬勃的生机,透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馨香。淮安故里一位耄耋长者,为庆贺周恩来百年圣诞,特地从乡下赶来,又一次拜谒了周恩来故居,并赏读了这株高雅的“一品梅”。他激情荡漾,口占一诗道:“故居院内一株梅,花与伟人各占魁。傲骨铮铮无仰面,素心耿耿有忠胎。愿和松竹为三友,誓向冰霜斗百回。独放清香盈四海,频频风送入怀来。”另一位词人挥毫撰写楹联一副,奉献给周恩来百年诞辰圣典,联曰:“功著两间,誉隆四海。数十年尽瘁忘身,辅千秋伟业,开九州盛世;品昭三德,泽被群黎。亿万众陈诚荐醴,掬一瓣馨香,礼百秩英灵。”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同样是周恩来最伟大的政治道德和最光辉的人格力量的写照。遵义会议上他自觉让贤,终身笃于协理,甘当“二传手”,以超人的智慧和忠诚,成功地协助毛泽东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时时处处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周恩来谦逊恭让不居功,还表现在他处理家乡的故居、祖坟地等小事上,见微而知著。周恩来十二岁离开故乡淮安,从事繁重的革命工作数十年,“少小离家老大不回”。虽然他一直怀念故乡人民,思念故土的桥溪巷陌,但从未回乡探亲。建国初期,他就严格要求淮安的亲属和邻居不要九*九*藏*书*网说出他住过的房屋,以后又多次要求当地政府“万不要引人去参观”。并且“永约三章”:“不要群莺集;不要惊飞梁上燕;不要添砖加葺。”一九六四年,周恩来派侄儿周尔萃返乡,把祖坟深埋,平掉坟头,并叮嘱说:“人死了不做事了,还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平掉祖坟,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是破旧俗、立新风的一场革命。”他坚持这种主张,并和邓颖超约定,在他逝世后,把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上。这是何等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千百年来“衣锦还乡”的官场显贵作派,在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中荡然无存。他真是深深扎根于亿万人民土壤中的一枝“俏不争春”的梅花呵!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周恩来有着高尚的德操和渊深的学识,自然产生超凡的修养和绝佳的风度;横溢的才华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必然获得崇高的声誉和无比的景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由于周恩来二者兼备,所以才成为世界公认的德超于群、行高于众的非凡人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周恩来那无与伦比可慕而不可得的声望,无一不是个性完美的统一体。他宽宏而坚定,伟大不失平凡。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如此集道德、卓才、风度、魅力于一身,又是那么自然适度,浑若天成,酷似故居的这株梅花,绽苞在苍劲的枝干上,完美得体,幽香怡人,因而使得无数的向往者如流云集。日本名古屋同朋高等学校音乐科讲师浅井加叶子女士就是这向往者中的一个典型。早在一九七六年,她作为日中友好青年访华团的成员首次抵达中国。当时正值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第四天,悲痛的氛围笼罩着赤县神州。访华期间,浅井女士一直苦苦思索着,为什么中国总理的逝世会引起倾国倾城如此深切的悲痛缅怀?于是,她潜心研究周恩来,景仰之情与日俱增,崇拜之心日笃。她为两个孩子分别起名“周嗣”、“来留美”,取其“承继周恩来的美德流芳百世”之意。后来,她和丈夫、孩子曾多次越洋来到周恩来故居瞻仰。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她又一次来到周恩来故乡淮安,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纪念周恩来艺术展”。她将其母亲自制的一束纸质梅花带来,虔诚地放在周恩来的铜像前摄影留念,并让她八岁的儿子周嗣用中文书写了“友好”二字,献给敬爱的周爷爷的英灵,以表示世世代代报答周恩来对中日友好之泉的“掘井之恩”。曾受到周恩来总理九次接见的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在她七十一岁高龄时,还不远万里前来参加周恩来纪念馆奠基仪式,拜访这块养育了伟人的热土圣地。那时她正在撰写《一千八百九十八—一千九百九十八周恩来和他的世纪》一书。就在故居的这株腊梅树下,有人问她:“为一个人写传,按国际惯例,通常都是从诞生写到逝世。而为什么要写周恩来的一百年呢?周恩来逝世后的岁月,他的传略该怎么写呢?”韩素音女士十分动情地说:“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周恩来是一位永远活着的人,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不仅属于淮安,也属于国际,故乡人民无限怀念他,爱戴他,国际上更不知有多少人爱戴他,尊敬他。他的德政的馨香飘逸四海,超越时空而永恒。我写这本书,就是要让国际上的青年人都有一个人格的参照系,做人行事要像周恩来那样……”www•99lib.net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