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岛
5
目录
缘起:深宅
缘起:深宅
那些从来没人见过的风景:乌托邦的旅行线路图
那些从来没人见过的风景:乌托邦的旅行线路图
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
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
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
哲学问题与贵族精神
哲学问题与贵族精神
宿命论的宿命之争
宿命论的宿命之争
宿命论的宿命之争
语言之岛
5
语言之岛
理性的学术和感性的学术
理性的学术和感性的学术
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正常的
读书人没有一个是正常的
越读书,越落后
上一页下一页
当说一件事情如同写一件事情时,说就变成了朗读。(《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第27—28页)
中国人向来缺乏研究语言的兴趣,而西方人之所以发展了这个研究方向,实在有一个怪诞的理由。按照《创世记》的记载,亚当和夏娃似乎才被创造出来就已经会说话了,那么语言显然不是人们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慢慢磨合出来的,而是上帝创造出来并且直接赋予我们的祖先的。在巴别塔的故事发生之前,全世界的人都操同一种语言。
我们知道,传统的宗教观念难免会受到最新科学发现的质疑,圣奥古斯丁叛离摩尼教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地心说会让人们怀疑人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进化论会让人们怀疑伊甸园的存在,但是,语言神授论,好像不需要任何科学新发现也会让人感觉不妥吧?可见那些习焉不察的传统对人的束缚到底有多大,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常识和信念若是放到千百年后来看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在我读过的那些书里,实在充满了五花八门的奇思异
www•99lib•net
想,只有乔姆斯基的看法让我比较容易接受。他认为不分东西南北,所有人类的心灵构造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先天认知结构,语言能力正是由此而生的,所以语言的深层结构都是一样的。形式逻辑就是这样一种深层结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只不过有的人把这种能力发展得比较好,有的人发展得不太好,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只要肯花上一些耐心,总还是可以彼此沟通的。
(在水井的旁边)家庭间的最初的交往出现了;在这里,男女之间的第一次约会出现了。姑娘们来这里洗衣淘米,小伙子们来这里饮牛饮马。那一双双从小习惯了同样景象的眼睛,在这里开始多了一分喜悦。眼前的这些新鲜的人和事让他们怦然心动,一种温柔的、莫名的吸引力生发出来,心灵也因不再孤独而感到喜悦。不知不觉间,水好像变得更加必要了,牲畜们也好像变得更加口渴,人们怀着期待匆匆而来,并带着惆怅默默而去。在那个快乐的史前时代,人们对时间没有概念,不知道计时,也不会计时,时间的唯一尺度就是欢愉和厌烦的交替。在不老的古橡树下,热情的年轻人渐渐失去了他们的野性,并渐渐变得有些腼腆,有些不好意思。为了努力使对方理解自己的意图,他们开始学着表达自己。也是在这里,最早的节日诞生了。脚在欢快地跳着,但这种热切的姿态也不能够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于是需要伴之以富有激情的歌唱,于是欢乐和欲望合而为一。就这样,正是在这些水井周边,终于孕育出了一个民族的真正摇篮,也正是从这晶莹的水井中,流出了最初的爱的火焰。(〔法〕卢梭著,吴克峰、胡涛译:《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60—61页)
九-九-藏-书-网
于是我对“语言”产生了越来越烈的好奇心,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去啃语言学方面的书。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学科果然枯燥得很,假如我不是好奇心太强并且自闭症太重的话,恐怕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我再没有见过比www.99lib.net这更加充满诗意的语言理论,从感情上也真的希望这样的理论能够站得住脚。但没办法,这实在过于诗情画意了,今天哪怕是毫无学术素养的读者在它面前恐怕也会显露出一点恰如其分的狐疑。
当然,基于他们一贯的理性主义传统,语言神授论也不能仅仅诉诸《圣经》就算了事,还需要认真而严密的论证。我们不妨看看当时一本学术著作的标题:《试证最早的语言并非源于人,而只能是上帝的发明》,这书的作者苏斯米希是普鲁士科学院的院士,出版时间也并不算早,是1766年,这已经是中国的乾隆三十一年了。
原本指望文字可以固定语言,不料正是文字改变了语言。文字以其表达精确替代了口语的表现力。它不仅改变了语言的语汇,而且改变了语言的灵魂。说话表达的是感觉,而文字表达的是观念。在文字中,每一个词的使用必须根据它们约定俗成的用法。但在言说中,言说者却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音调、语气的变化而表达不同的意思。因为越是不限制语言的明确含义,一个人的表达空间就越大,因而也就越有力量。并且,一种可以书写的语言,不可能像那种仅仅可以说的语言那样,始终保持它的活力。写下来的是语词,而不是声音。但在一种可以变换音调的语言中,声音、重音和所有的种种声调的变化是这种语言的活力的主要源泉。正是由这些东西,使得某一个在其他情形下的一般表述,成为在这一情形下唯一适当的表达。为克服口语的这种不足而使用的种种方法,倾向于使书面语言变得相当复杂、详尽。而当这些书面语进入口语当中时,又使语言变得苍白无力。九-九-藏-书-网
卢梭认为,人类一定起源于温暖的地方,而那温暖的地方如果水草丰茂,那么人们就会以家庭为单位离群索居,不需要和别人交往,连婚姻都是在直系亲属之间完成的。但是,一旦干旱降临,大家就只能联合起来打井取水,还要商量出井的使用方式。“如此一来,在温暖的地方,社会与语言的起源就一定会发生在水井边。”
不过平心而论,卢梭这本书还是很有一些亮点的,例如分析文字对口语的影响就很能给人启发:
这就是西九_九_藏_书_网方的“语言神授论”,今天就连基督徒也觉得不那么可信,但它曾经是最主流、最经典,甚至是唯一正确的语言发生论,直到18世纪仍然主宰着绝大多数一流学者的认识。
语言学发展的第一步竟然是要挣脱语言神授论的束缚,而为了挣脱这个束缚,思想家们很有一些奇思异想,在今天看起来简直可以说是充满了喜感。卢梭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他有一本长期不曾受到重视的小书,叫作《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他说在原始人的家庭内部,人们是不需要语言的——他们只要有默契的肢体语言和极简单的几个声音就够了,只有和外人交流才用得到语言。那么,最初的语言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
聪明的读者会一下子联想到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我们已经在前边的旅程中遇到过它),似乎真是不同治水的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社会结构。但卢梭和魏特夫不同,他是一个很感性、很有诗人气质的人,所以他接下来的推理是:
按照卢梭的这个说法,我们从古汉语改用白话文,实际上是一个用口语代替书面语,又以文字把口语固定下来的过程,这恐怕已经不仅仅是“不仅改变了语言的语汇,而且改变了语言的灵魂”了。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