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表象世界再论
31
目录
卷一 表象世界初论
卷一 表象世界初论
卷二 意志世界初论
卷二 意志世界初论
卷二 意志世界初论
卷三 表象世界再论
卷三 表象世界再论
卷三 表象世界再论
31
卷四 意志世界再论
卷四 意志世界再论
卷四 意志世界再论
上一页下一页
但是,我大胆提出这个近乎过分的暗示,完全停留在未定状态,只有亲切而专心地考察自然才能促成或证明它。只要让我们服从意志的关于单纯关系的知识过渡到美感审视,我们就能成为摆脱意志束缚的认识主体,如此一来,理念借以表现在我们面前的那种自然也就具有更清晰的适当性,自然种种形式的意义也更明确。
这种精神的超升不但应当是自觉获得的,而且也应该是自觉保留的,所以接着就是不断唤起意志。可是,所唤起的不是某一特殊的意志活动,如恐惧或欲望,而是人类的一般意志活动,如果它是普遍地表现于客观性及人体中的话。
如果某一实际的意志活动要通过实际的个人压力与来自对象的危险而进入意识,受到如此影响的个体意志会立刻获得优势,平和的静观就不可能了,壮美的印象就失去了,因为焦虑取代了它的地位,而在焦虑中,个体改正自己的努力就被其他思想所淹没了。如果我们举几个实际的例子,对我们说明壮美的理论将大有帮助,并且也会消除这方面的一切疑虑。同时也会使我们明了壮美感的各种不同程度。
当我们眼前呈现这种自然势力的大规模争斗时,如果我们在这种情景中因倾泻而下的流水声而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或者如果我们身在暴风雨呼啸的海面上,巨浪起伏,冲击险峻的崖石,浪花飞上天空,暴风怒号,海水奔腾,电光从乌云中闪出,隆隆雷声淹没暴风呼啸和巨浪拍岸,这种印象就更强烈了。这时在大胆的观看者方面,他意识中的双重性质表现得最明显。
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是个体,是脆弱的意志现象,只要一丁点力量就可以完全毁灭他,面对自然的巨大力量,他是无助的,依赖性很强的,是偶然因素的牺牲品,面对巨大惊人的力量时就变得非常渺小。可是,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自己是永久的、心平气和的认知主体,是对象、客体的条件,因此是整个世界的支
99lib•net
持者。自然的可怕争斗只是它的表象,这个认知主体本身摆脱了一切欲望和必然的限制,平静地了解理念。这是所谓宏壮的印象。在这里他看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力量,这种力量超乎个人之上,有毁灭个体的强劲态势。
虽然那些审美能力不是很强、想象力也不是特别灵活的人,只了解我们以后所举的关于壮美印象的显著例子,他们只注意到这些例子,而忽略那些应该先举出来的较低程度的例子,我仍然要举出一些关于这些转变以及壮美印象各种较低程度的实例,我认为这才比较符合我讨论的最初计划。
光是“美”的王冠上最大的宝石,光对一切美的对象的知识,具有显著影响。光的出现是美不可或缺的条件,它的有利倾向增加了最美东西的美感。适当的光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增加建筑的美,甚至最不重要的东西由于光的影响也会变得更美。
我是一切创造的总和,在我之外,一无所有。
我们通过一种空间直接得到这个印象,与整个世界比起来这种空间的确很小,但却可以直接被我们所察觉,空间的三个向度具体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几乎是无限渺小。空虚无物的、宽广的空间永远不能这样来感觉,只有借助周围界限从各个向度去知觉的空间才可以这样来感觉。例如,圣彼得大教堂或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
一般而论,它和优美感相同,与纯粹无意志的认知以及必然随之而来的关于理念的知识也相同,它和优美感的区别只是对外来性质的反应不同,它能够外来的性质超乎静观的对象和一般意志间的敌对关系。因此壮美有各种不同的程度,从优美到壮美,根据外来性质到底是强烈、明显、急迫、接近、遥远,还是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定。
现在我们假设一种没有植物只有光秃秃岩石的情景,完全不存在生存必九九藏书需的那种生命,所以意志立刻变得惶恐不安,出现可怕荒漠的情景,我们的心情冷寂凄凉,一下子超升到纯粹的认知状态,更确切地说脱离了意志的关切;同时由于我们仍旧停留在纯粹的认知状态中,所以宏壮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由于它没有替那不断争斗和攫取的意志提供任何对象,所以只留下纯粹的静观状态,而凡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将陷入未曾满足的意志空虚和无聊倦怠的痛苦中。到现在为止,这是对我们理智价值的一种试验,一般说来,我们在孤独之中停留久暂的能力或对孤独的喜爱程度是这种试验的最好标准。
那么,影响我们的便只有美,而引起的则是对美的事物的感觉。
在这里,产生宏壮感是由于我们面对一种巨大高耸的东西而感到自己身体的渺小空虚,其实从另一观点来看,这种巨大的东西只存在于我们的表象中,作为认知主体我们是它的承载者。因此这种崇高的东西产生于两种对比之间:我们作为个体、作为意志的现象和作为纯粹的认知主体之间的对比,让我们显得渺小。
如果不假思索只做静观,甚至繁星的苍穹也产生这种崇高感并且和感受巨石的方式没有差别,而这种油然升起的感觉其实只是由于它的外表而不是因为它的实际范围。我们知觉的某些对象在内心引起崇高的感觉,不但因空间广大,也由于年代久远,换句话说,由于时间绵延不尽,于是当我们面对它们时,反衬出自己非常渺小却非常喜欢静观它们时所产生的快乐。高山、埃及金字塔以及远古的巨大废墟,都属于这一类。
我们早就说过,当对象势将变为纯粹知觉状态时,当它们因本身多种多样但明确的形式变为理念的表现物时,就容易发生过渡到纯粹知觉状态的现象,客观意义下的美便是这种纯粹的知觉状态。这种性质主要属于自然美,自然美让最迟钝的人也能得到短暂的愉悦感满足。的确,植物能引起www•99lib•net人审美的观察,这种情形和下述事实有关,即这些有机体不像动物的身体,本身不是知识的直接对象因此需要外来有理智的个体帮助它脱离盲目的意志世界而进入表象世界,它们渴望进入表象世界,至少可以间接地获得直接得不到的东西。
在美的事物中只有最微弱的壮美,而美本身的确表现得很少。
下述的处境可能产生更高一等的感觉:大自然因暴风雨而震撼;天空因雷霆万钧的乌云而黑云压城;光秃秃的悬崖壁立千仞,遮挡了视线;汹涌的急流,荒凉的沙漠,迅速钻过岩石缝隙的疾烈之风,似鬼哭狼嚎。我们可怜的依赖,与敌对自然的争斗,在冲突中破灭的意志,现在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了。
正如人一方面是盲目的意志冲动(以生殖器为动作中心),另一方面又是纯粹认知的永久、自由的主体(以大脑为动作中心)。同样,与这种对比的情形一样,太阳一方面是光的来源,是最完美知识的条件,也是最使人愉快的条件,另一方面又是“温暖”的来源和生命的第一条件,换句话说,是一切高等意志现象的条件。所以,温暖之于阳光正如意志之于知识。
不过,所有这些现象并没有立即进入我们的思想中,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自觉:只有在哲学能解释,我们与世界合为一体,因此,世界的这种无边无际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压力,反而使我们精神昂扬。吠陀《奥义书》中一再以不同方式表达的,就是这种自觉。前面所举的一段话中说得很好:
因此我们所描画的这个情景是低等宏壮方面的实例,在这个情景中,由于整个纯粹的认知状态混合着对意志的依赖和贫乏的回忆。这是宏壮的一类,北美内陆无垠大草原的情景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这种审美与认知的完美融合。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我们进入纯粹的认知状态就需要超越意志的关切,因为我们很少会想到,这些光线中没有温暖,换句话说,很少想到缺乏生命99lib.net的原理。只有些许阻碍他停留在纯粹的认知状态和阻碍他摆脱一切意志活动,这就是从优美感转变为壮美感的实际例子。
这就是超越自己的个体性的宏壮感。
壮美感和优美感的区别如下:在优美感的情形下,纯粹知识毫不费力地占据了优势,因为对象的美使其本身的理念知识易于获得的那种属性,已将意志与服从意志的种种关系的知识毫无阻力地从意识中去除,留下来的只是纯粹的认识主体,根本不会想到意志。另一方面,在壮美的情形下,只有借助有意和强制的力量突破同一对象与意志之间种种不利的关系,只有借助自由而有意地超越意志及与意志相关的知识,才能达到那种纯粹的知识状态。
严冬时节,当整个自然因冰冻而没有生机时,如果我们看到落日余晖从一块块的石头上反射出来,虽然撒满大地却无温暖之感,因此仅仅有利于最纯粹的知识却无利于意志;静观光对这些石块产生的美的效果,就像自己的美一样,我们立刻就进入一种纯粹的认知状态。
下面所举的例子也是同样没有说服力的。现在我们假设自己被带到一个非常寂寞孤独的地方,四周一望无际,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下,树木和植物在完全不同的空气里,没有动物,没有人类,没有流水,只有死一般的沉寂。这种环境似乎需要庄严和静观,离开一切意志和它的种种期望;但这正是把一点儿壮美感安置到这种死寂的情景之一。
宏壮的印象也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创造,只要表现空间和时间的不可计量,就可以产生这种印象。它无法估计巨大的数量,个人因而变得渺小不堪。如果我们使用康德的术语和精确分类,可以称第一种是力学式的崇高,而第二种则是数学式的崇高,虽然我们不同意他对这种印象的内在本质所做的解释,也无法在其中分享道德反省或经院哲学所谓的“实在”。
所以他乐于流连在对它的静观活动中,超越自己的意志及其他一切意九九藏书志。在这种情形中,他内心充满了壮美之感,现在处于精神高亢的境界,因此产生这种状态的东西,叫作壮美。
但是,这些对象和人类意志若产生敌对的关系,和意志对立,意志受到它们无法抗拒的优势力量的威胁,或面对它们无比的伟大因而变为无关紧要者。可是,如果观赏者不注意这种意志的敌对关系,而尽量去认识它、承认它,却能够有力地脱离它,有力地使自己摆脱意志及其种种关系,并且全神贯注到知识之上,所以静观那些使意志感到可怕的对象,只是去了解它们的理念。
所有这些考察的目的是要明白美感快乐的主观部分,换句话说,是要明白那种只包含在知觉知识中而与意志对立的愉悦感。同时也就是明白了与此直接相关的自然对美感倾向或心境提供的一种解释。
然而只要个人的压力未占优势,我们还停留在美感的静观中,纯粹的认知主体便坚定不移并漠不关心地看透自然争斗,看透意志破灭的情景而静静地领悟理念,甚至领悟到意志发现的威胁和那些可怕的东西的理念。宏壮感便兴起于这种差别对比之中。
如果我们全神贯注地静观时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到宇宙无边无际,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作为个体,作为生物,作为意志的短暂现象,我们觉得自己像海中的水滴一样消逝,不留一物。
面对自己这种虚无的幽灵,面对这种并非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立刻感觉到所有这些星辰的存在只是源自我们的表象,只是纯粹的认知活动的永久主体变化出来的,这里所谓的纯粹认知活动的永久主体是一切星辰必需的支持者,而且永远是它们存在的条件,一旦我们忘却自己的个体性,就会发现自己是这种认知活动的主体。过去让我们不安的世界广大无垠而无法把握,现在却只能依赖全赖我们自己;过去我们依赖它,现在它反而依赖我们。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