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太原起兵
二、晋阳起兵
目录
第一章 后院起火
第二章 玄感败亡
第二章 玄感败亡
第三章 炀帝失策
第四章 三征高句丽
第四章 三征高句丽
第五章 李敏之死
第六章 雁门之围
第六章 雁门之围
第七章 三下江都
第八章 李密崛起
第八章 李密崛起
第九章 中原苦战
第十章 太原起兵
第十章 太原起兵
二、晋阳起兵
第十一章 关中易主
第十二章 禁军谋叛
第十三章 江都宫变
第十四章 隋亡唐兴
第十五章 殷鉴不远
上一页下一页
怎么联合突厥呢?李渊打点了一大金银珠宝送给始毕可汗,还以臣子对君主的礼仪,亲自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现在天下大乱,皇帝在江都不回来,这样不行!所以,我想举义兵,把他接回来主持局面。然后和突厥和亲,跟当年文帝时候一样。可汗若是愿意和我一起兴兵南下,那我当然欢迎,如果只是想和亲,不想和我们一起打仗,那我们也高兴,照样会奉上礼物。
李渊一听,假装大惊失色,赶紧接过来看,只见里面赫然写着:“威、君雅潜引突厥入寇。”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人入侵。
武士彟一听他们这么说,大脑开始飞速旋转起来:太原留守和副留守之间产生矛盾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矛盾,这恐怕就是拥隋和反隋的两条路线斗争!在这两条路线之间,哪个更有前途?武士彟是一个聪明人,他觉得反隋更有前途。既然如此,何不给自己搏一个未来呢?想到这里,他装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对王威和高君雅说:“二人皆唐公客,若尔,必大致纷纭。”两位老兄真要去审刘弘基和长孙顺德?恐怕不妥呀。这两个人都是唐公的客人,现在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证据,你就抓人家手99lib.net底下的人,以后你们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还怎么处理?还是先放放,有了证据再说吧。王威和高君雅也比较优柔寡断,觉得有道理,真就把这事儿给放下了,暂且算是救了李渊。
第三,大肆募兵。要想造反,不光要有民心,还要有兵力。李渊手里已经有了几万士兵,但是还嫌不够,还要再招募一些。当时,太原周边有很多支造反军队,其中有一支军队的领袖叫刘武周,此人借助突厥势力,把马邑太守王仁恭杀了,还抢占了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
但是,谋划了这么一件事之后,王威和高君雅又犯傻了。这两个人一贯办事不密,不小心把这事情告诉了他的一个朋友。此人名叫刘士龙,是晋阳的一个乡长,算是基层公务员。
李渊见目的达到了,这才说:“然则先当集兵。”既然如此,那我就专权一把。现在兵力不够,要想大败起义军,只好赶紧募兵。文书发布出去,没过半个月,就招募了一万人左右,让李世民还有他结交的那帮英雄统领。
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不仅要防控突厥,还要防控起义军。现在,听闻起义军占了皇帝的行宫,李渊就把手下的军官都召集到一起,问他们:“武周据汾阳宫,吾辈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刘武周占据汾阳宫,我们却不能制止,论罪该当灭族,怎么办?
这其实是给始毕可汗指了两条路,九_九_藏_书_网一条是帮李渊一起打,这是积极方案;还有一条路,就是不帮忙,但是也不坏事,这是消极方案。
此人是山西当地的一个木材商人,名叫武士彟,就是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的爸爸。这个人精明强干,黑道、白道都能走,别看只是一介商人,但跟太原的军政长官都很熟。就在王威和高君雅想要追查李渊手底下那些统兵官将发未发之际,有一天,武士彟来找王威和高君雅喝酒。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以第四子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坐镇后方。自己则在军门誓师,夹杂着打起绛、白两色大旗,表示既服从隋朝,又服从突厥,然后打着推尊远在大兴城的代王杨侑的旗号,和大儿子李建成、二儿子李世民一起,率领三万士兵,从晋阳宫出发,直奔大兴城而去了!那么,这支军队又会面临怎样的前景?
两条道路都对突厥有利,始毕可汗当然不会拒绝。他到底选哪条道路呢?他选的是积极道路,派了两千兵马过来助阵。突厥这样一表态,李渊终于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刘士龙也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内心判断了一番之后,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李渊。李渊大吃一惊,连夜做了安排。第二天早晨,他照样和王威、高君雅一起坐在府衙里处理公务。处理未毕,刘文静带进来一个人,声称有密状。李渊就让他交给王威。没想到,这个告密状的人坚决不给,说自己这密状告的就是两位副留守,所以,坚决不能交给他们,一定请唐公您亲自看!
不过,虽然武士彟暂时替李渊挡了一下,但是眼看着李渊紧锣密鼓地张罗,王威和高君雅也不是傻子,心里的疑虑还是越来
九*九*藏*书*网
越大。怎么办?此时正逢太原大旱,李渊作为最高军政长官,要到晋祠去替百姓祈雨,王威和高君雅想来想去,打算趁李渊出城,身边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他抓起来,交送隋炀帝。他反也罢,不反也罢,由皇帝说了算。这可是千钧一发之际,试想,起义都还没有开始,主帅如果被抓起来,那是什么后果?
大家平常关系都很熟,喝酒的时候,说话也比较开放,王威和高君雅也没想背着他,就说:“顺德、弘基皆背征三侍,所犯当死,安得将兵!”刘弘基、长孙顺德都是逃避兵役之人,是罪犯,现在唐公让他们领兵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想把这两个人抓起来审一下。
手下一听,赶紧表态说:“公地兼亲贤,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要在平贼,专之可也。”您既是宗亲,又是贤臣,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若是事事等着奏报,哪里赶得上时机?只要是为了平灭盗寇,专权也是可以的。意思是说,别禀报了,就您说了算吧。
直到此时,高君雅终于反应过来,破口大骂说:“此乃反者欲杀我耳!”这是造反的人要杀我了啊!可是,此时再明白还有什么用?刘文静和刘弘基、长孙顺德一干人一拥而上,把两位副留守抓了起来,砍头了事。就这样,王威和高君雅举报李渊未成,反倒被李渊先发制人,成了冤死鬼。
第五,称臣突厥。现在,李渊兵源有了,民心有了,内部也稳定了,他还差什么?李渊要想夺取天下,还有一个最大的顾虑,那就是太原以北的突厥。突厥当时兵强马壮,一旦李九_九_藏_书_网渊发兵去攻打大兴城,他们从背后打过来,那李渊就腹背受敌了。怎么办呢?这时,刘文静出主意说,不如和突厥联合,这也是中原政权的老方法,当年北周和北齐都这么干。李渊也熟知此道,马上依计而行。
经过李渊的老谋深算和李世民的努力协助,造反的班底算是搭建起来了。问题是,造反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就要身败名裂。李渊是个城府很深的人,既然决定造反,那就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确保万无一失。造反之前,李渊一共干了五件大事。
这些将领也都在为这件事发愁,此刻赶紧说,我们没主意,都听您的。听了这句话,李渊为难道:“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进退维谷,何为而可?”朝廷用兵,行止进退都要禀明上级,问题是,如今贼在三百里外,而皇帝在三千里外的江都,加上道路险要,还有别的盗贼盘踞,我们如此拘泥,盗贼则势如虎狼,两相较量,我们必然无法保全。真等禀报了皇帝再决定,那恐怕黄瓜菜都凉了,我也是进退维谷,不知怎么办才好啊!
第一,召集儿女。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渊要是造反,最信赖的当然是自己的儿女。可是,当时他的几个大一点儿的儿女中,只有李世民在身边,其余长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和女婿柴绍都不在太原。怎么办?往回叫吧。这几个孩子接到父亲的书信,也都拼命往回赶。到六月,基本都到了太原。
这道敕书一传开,马上“人情恟恟,思乱者益众”。老百姓都议论纷纷,想要造反。难道隋炀帝此时真的发出了这样一道敕书吗?其实并不是。这是李渊让刘文静伪造的。问题是,这个伪造的敕书太像真的了。谁都知道,隋炀帝一直对高句丽耿耿于怀,也一直没死了打高句丽的心,所以,说这道敕书是他发出的,绝对无人怀疑,也无人不恨之入骨。就这样,凭一封伪造的敕书,李渊成功地把太原变成了一个火药桶,也为自己以后起兵赢得了民心基础。九-九-藏-书-网
第二,收买民心。就在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太原留守李渊忽然接到一封皇帝的敕书。里面写着:“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民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为兵,期岁暮集涿郡,击高(句)丽。”大意是说,凡太原及其周边地区,男子在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统统当兵,到年底再去打高句丽。这不是扫地为兵,让老百姓都去送死吗?
把这两个绊脚石除掉,意味着李渊的内部稳定下来了,从此,整个太原城就听李渊的了!
第四,除掉绊脚石。隋炀帝虽然派李渊担任太原留守,但对他也并不是完全信任。还派了两个副手,一个叫王威,另一个叫高君雅,让他们来监视他。这两个人本来也同意李渊募兵,但是把招募来的新兵都交给逃兵役的罪犯来统领,他们心里不免怀疑起来了。这个唐公,不会是想造反吧?想到这儿,他们决定先把刘弘基和长孙顺德抓起来审一审。李渊当时各项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如果这时候把他手下的重要将领抓起来审问,难免会露出蛛丝马迹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有道是“吉人自有天相”,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贵人来给李渊帮忙了。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