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汉初三杰
目录
十七、汉初三杰
上一页下一页
画外音:
而且他对刘邦最后当皇帝立了四件大功,第一成全沛公,沛公就是沛县县令,楚国当地把县令叫做公,沛公是怎么当上的呢?沛公是刘邦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最低的,刘邦一生三个舞台,第一沛公,第二汉王,第三高皇帝、汉高帝,这三个平台的第一个平台就是沛公,而这个沛公是萧何成全他的,萧何最早提出来让刘邦出来主政,而且萧何联合其他的人帮助刘邦杀了县令,成全了刘邦的沛公,这是第一件大功,第二个他成全了高帝,当刘邦的起义军进入咸阳以后,起义军的将领们在干什么呢,都去找那个最有钱的衙门到那儿去抢,这史书写得很明确,唯独萧何,萧何不是不抢,抢另一样东西,人家抢的是物质遗产,萧何抢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东西?户口,还有中央财政的记账的东西、地图、图书,萧何把这些东西全抢到手了,这些东西后来帮助刘邦帮了大忙,这些东西一到手以后,当时的书是写的,(不是)刻的,流传极不方便,不像现在是印刷的太多了,就拿一个最简单的地图来说,除了秦朝中央政府掌握的有全国的地图以外,你在全国任何地方买不到全国地图,不像现在咱们出去几十米都能找到小报亭,买一张北京市地图,那个时候的地图是国家的机密,不可能找到的,萧何把它全拿到手了,一拿到手刘邦就知道什么呢?知道天下有多少人口,每个郡有多少人,每个县有多少人,知道这有什么用呢?按人口收税,知道这就知道该找谁去收税了,能收来税这国家不就有钱了吗?就解决一个大问题,钱从那里来,萧何把这些东西全抢到手,成全了刘邦,所以刘邦后来做了高皇帝,第三件大功举荐韩信,韩信没有萧何早就跑了,是萧何极力举荐的韩信,第四件大功就是经营后方,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是屡战屡败,但是他还能够屡败屡战,为什么呢?萧何在经营了三块地,第一关中,第二汉中,第三巴蜀,都是萧何在那儿经营,他给他补充兵源,给他补充粮饷,他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不断地给他补给,所以刘邦能够打到最后,萧何功不可没,所以刘邦说这三杰确实是有道理的,我们今天介绍了两位还有一位韩信,不用介绍了,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么三杰归了刘邦,刘邦就得了天下,刘邦得到天下以后,是不是就能够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呢?请看下集,血性男儿,谢谢大家。
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中,张良得到了《太公兵法》这部奇书,这对他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张良在加入刘邦集团后为刘邦出谋划策,成为刘邦手下不可或缺的一个智囊人物,但在刘邦起兵反秦到登基称帝这七年时间中,张良并不是一直都在刘邦身边,他和刘邦还曾经有过两次离别,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除了张良,刘邦手下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在刘邦从布衣百姓,到贵为天子,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人和刘邦的关系,还非同一般,他甚至还救过刘邦的命,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刘邦的这一段话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话题——汉初三杰,刘邦认为当时天下最杰出的人才就是他手下的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正是有了这三个人的辅佐,刘邦才能最终取得天下,而在三杰之中刘邦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张良,显示了刘邦对张良的器重,那么张良在刘邦手下究竟有怎样的表现?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画外音:
九-九-藏-书-网
王立群:
第二个人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炫耀的一个资本,他认为是三杰之一,但是萧何跟张良相比,萧何比张良那大不一样,萧何跟刘邦有三个“老”,第一个叫老乡,第二个叫老同事,第三个“老”叫老战友,所以萧何跟刘邦的关系,远比张良跟刘邦的关系要亲、要近,首先他们都是当时沛县丰邑人,这个丰邑当时是个邑,现在这个丰邑划出来了是江苏的丰县,今天你到江苏去,丰县是丰县,沛县是沛县,它是两个县,原来在秦帝国时代它是一个县,都是沛县,他俩不但是沛县人,而且是沛县丰邑人,关系很近是老乡,这是第一层。第二层老同事,就刘邦所在那个沛县,萧何一早就做官了,萧何做了什么官呢?他是个管人事的一个公曹,史书记载叫“主吏椽”,而且刘邦这个人在没有做亭长之前,刘邦可不是一个遵章守纪的人,多半那个最先起来造反的人,大多数都不是遵章守纪的人,刘邦也是这样的不是个遵章守纪的人,他在秦朝没做泗水亭长之前,他弄了好几次犯法的事,谁把他救下来呢?萧何,萧何是一个熟悉秦代法律的一个刀笔吏,萧何多次袒护刘邦、保护了刘邦,而且等到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以后,萧何对他的关照更多,所以刘邦心里对萧何还是很感激的,他们是个老同事,那么最后一个关系呢?是老战友,老战友的关系是因为刘邦在做泗水亭长的途中,在丰邑西他把逃跑的这些服徭役的人给放了,所以刘邦就逃亡,藏在芒砀山里面,而这个时候萧何怎么办呢?萧何还在县里工作,而且萧何工作做得非常好,秦朝中央政府来人来沛县考察干部,每一次考评萧何都是全县第一名,所以当时来考评的这些官员都想把萧何从地方上调到中央去工作,萧何有好几次可以到中央政府去工作,萧何拒绝了,不去,当然萧何的拒绝,今天的人有好多种说法,说萧何是慧眼识英雄,早就看出来刘邦是个真命天子,这是胡扯,刘邦当时没有舞台,没有机会,他就这么基层的一个亭长,这个时候刘邦将来能够成大事一点都看不出来,没有这个道理,还有一种说法呢,就说萧何已经预感到秦帝国的这个江山有点风雨飘摇,这是推测,萧何为什么叫他从基层到中央工作他不去,司马迁没写,萧何没说,我们不知道,最清楚这个问题的就是萧何,他最明白,总而言之萧何没有走就留下来了,所以当秦末农民大起义一开始以后,当时沛县的县令就面临一种选择,要么成为秦帝国的替罪羊,肯定被老百姓起来造反杀了,要么来一个华丽转身你也起来造反,这样还可以保全自身,所以这一个沛县的县令,最后想的办法就是他想起兵,然后这样他就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了,当然他想起兵,他要找人商量,商量人就是萧何、曹参,这两个人都不同意他,说你做秦代的县令做这么多年,杀了那么人,得罪那么多人,你现在起兵没人跟你,你要想成事,你得把咱们县逃出去的人召回来,他这个县里谁逃出去了,就是刘邦,所以这个县令万般无奈就派樊哙去召刘邦,刘邦得到了消息,当然是乐不可支,本来在芒砀山隐居了,现在突然间叫他回来主持造反的事,他是很高兴的,但是这个时候县令改变主意了,县令觉得刘邦要一来带的手下几百人,他的势力那么大,没有我的份儿了,所以他就想杀了萧何、曹参,关闭城门阻止刘邦入城,没有想到萧何、曹参早就得到99lib•net消息,翻城而出跟刘邦汇合,刘邦写了信,策动城里的老百姓起来把县令给杀了,所以萧何就带领他全族的人参加了刘邦的起义军。
王立群:
其实张良跟刘邦有一个两离两别,第一次是当项梁立了楚怀王熊心的时候,张良看出门道来了,熊心是个什么人,他是楚怀王的孙子,已经是个放羊娃了,项梁把他找回来,立为楚国的国君,所以张良就看出门道来了,他也去找项梁,他说韩国虽然灭亡了,韩国也有一个国君的后代挺不错的,能不能把他也立成国君,立成韩王,你多树立一点(秦朝的)对立面,可以减少自己的压力,项梁就听了然后让张良去找,张良就给刘邦第一次离别了,把这个人找过来,然后项梁封他做韩王,这就是后来很有名的韩王成,所以张良就跟着他,项梁给了他一千多士兵跟着他去在韩国的地盘上想打天下,但是很不顺,一直到遇见刘邦,西入秦关的时候遇见刘邦,刘邦帮着韩王成打下了十几座城,这韩王成才有了个立足之地,所以当时刘邦就有个建议,说有那么十几座城,项梁不是封你做韩王吗?你也有这么十几座城了,你就在这儿做你的韩王,至于子房,我帮你们打了这块地,你把这个人先借给我,韩王成就让张良跟着刘邦,跟着刘邦一直到项羽大分封的时候,项羽封了18个诸侯王,照样承认了韩王成,所以张良就告别了刘邦又去跟从韩王成,这里你可以看出来一点,张良所有做的事情都是要为韩国复仇,想重新把韩国给立起来,但是张良的做法恰恰和他的主观愿望相反,张良跟着刘邦以后替刘邦出了好多主意,特别是鸿门宴,张良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项羽就惦记上了张良了,觉得张良帮助刘邦做那么多事,所以项羽特别恨这个韩王成,说你手下弄了这么一个人跟着刘邦,给他出了那么大力,所以韩王成封了韩王以后,项羽把他扣在自己的军营不放,死活不让他走,后来又把他降成侯,降成侯以后又把他带到彭城,到了彭城以后又把韩王成给杀了。这一段经历让张良彻底地绝望了,张良好不容易找了一个韩国的国君的后代立为韩王,封了两次,项梁封了一次,项羽封了一次,封了两次最后被项羽杀了,没有办法他又逃过去跟着刘邦,张良是这样归汉的,所以我们从这个张良归汉的过程中间可以看得出来,张良跟刘邦的君臣相遇有偶然性,就是张良去带着人去投奔另一个人,路上竟然遇见刘邦了,这是偶然的,但是也有必然性,就是刘邦特别能够理解张良,这个很不容易,张良说什么,刘邦马上就能明白,这是一个人的天赋,这叫悟性,刘邦是个悟性很高的人,就是你跟他一说他能明白,所以张良为刘邦的建汉立了很大的功劳,这才有刘邦在当了皇帝以后,对他手下的大臣们讲,说这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所以张子房张良,他为刘邦西汉政权的建立立了很大的功劳。
王立群:
画外音:
画外音:
隐居下来以后在邳县张良遇到了一个奇人奇事,有一天张良过一个桥,他站到那个桥边上的时候看见来了一个老先生,这个老先生就冲着张良走过来了,走到张良的身边,这老先生的动作非常奇特,就把自己的鞋脱下来往桥底下一扔就扔下去了,张良就愣了,这个老头怎么扔鞋呢?这老先生鞋扔完就指http://www.99lib.net着张良说:“小伙子,到桥底下把我的鞋给我拾过来。”这张良看见这老头的鞋掉下去,这不是一般的鞋掉下去,是老先生有意把它扔下去,然后叫张良去给他拣鞋,所以张良当时就感到一股热血冲到脑门儿上,就想“扁”这个老头,但一看这个老先生太老了,搁不住打,所以张良就压着火下去把鞋给拣回来了,拣回来老头理直气壮把脚一伸给我穿上,拣回来不算还要给我穿上,张良又想“扁”这个老头,但是你好事已经做过了,给他鞋都拣回来了,又忍着跪下来给老头把鞋穿上,老头鞋穿上,老头一句话没说,道谢的话一句没说,看了看张良,笑了笑扬长而去,张良傻了,觉得这个老先生不正常,你把鞋扔了叫我给你拣,咱俩非亲非故,我拣回来,你叫我给穿,我还跪到那儿给你穿上,一句道谢的话没有,走人,走了,张良看着他走,走了一里多地,老头又拐回来,拐回来就说了一句话:“孺子可教。”什么叫孺子可教,年轻人你还是可以是个可教子女,可以教育好的,就这样吧,五天以后,天亮的时候,你来这儿等我,张良一听觉得这老头奇,五天以后还叫他来,张良就跪下来说:“遵命”。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就赶过去了,一到那儿老先生已经来到了,老先生一见他来的晚了马上一顿训斥,把张良训得够呛,而且说:“与老人期,何后也”,你和一个长辈相约,你怎么能来晚呢,说完老头就走了,五天以后再来。五天以后天还不亮,张良就急吼吼地赶过去了,一到那儿老头又到了,比他来的还早,这老头又把张良骂了一通,走了,临走说五天以后再来,这三个五天就十五天了,说到第三次张良晚上就不敢睡了,天刚半夜他就去了,他刚到那儿不久老先生来了,老先生一看他,年轻人就应当这样,说完这老头就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这本书非常好,你就回去好好看,看了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帝王之师,10年以后你可以发达,13年以后在蓟北咱俩还可以再见一面,那个古城山下有一块黄石,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走了,天不亮,张良也看不见是啥书,等天亮了,打开来一看,这书名四个字,《太公兵法》,太公,托的姜子牙的名字,所以张良就得了这本书,张良的一生和这本书的关系非常密切,从此以后张良就在这个地方隐居下来,专心地去读和揣摩这个《太公兵法》,读了10年,10年以后果然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召集了100多个人,当然张良这100多个人很少了,他想去投奔另一个人,结果遇见刘邦,就加入了刘邦,然后张良就试探,经常用《太公兵法》说给刘邦,刘邦这个人读书不多,悟性很高,张良一说他就明白了,所以没等张良说完,他就明白张良要说什么,而且马上就能做,张良也试着把这个《太公兵法》说给其他的人,其他人听完以后没反应,所以张良就觉得用这个《太公兵法》试了不同的人,就觉得唯独刘邦是个可跟的人,他就跟着刘邦了。
刘邦当皇帝和他以前的所有的君王相比较起来,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如果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速成”,就是他从一个布衣百姓到登上天子宝座用的时间只有七年,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从一个草根到当上皇帝时间最短的一个人,所以刘邦当皇帝以后,他手下有一个人曾经跟他提意见叫他迁都,那个人叫娄敬,娄敬跟刘邦讲,他说你建立的这个汉朝和建都在洛阳的那个周朝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的长短不同,人家周朝是怎么得了天下的?周文王、周武王他们得天下,是在他们之前有十几代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可,我们讲秦始皇他最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成功,在他前面有三十五代秦国国君,人家都经过了几百年铺垫,然后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来,没有像刘邦这样“三级跳”,七年就当上皇帝了,所以他这个“速成”就带来一个问题,有很多人对刘邦当皇帝有看法。比如说刘邦跟项羽打了几年仗的那个荥阳广武的古战场,在西汉建国以后,500多年以后,也就是魏晋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文人叫阮籍,此人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登上广武的古战场看了看当时楚汉战争那个遗存,说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这两句话叫:“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说世界上的英雄都死光了,竟然让这小子最后他当上皇帝了,所以刘邦这个当皇帝后人是评论很多的,我们不多说,现在我们要说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刘邦怎么样自己看自己的成功,这也个大问题,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看法,你自己怎么看呢?99lib.net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从平民百姓到当上皇帝时间最短的一个人,刘邦从起兵反秦到楚汉战争中消灭项羽,最后登上皇帝宝座一共只用了七年时间,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速成”,而在刘邦称帝“速成”的背后有三个人功不可没,这就是张良、萧何、韩信,其中韩信是汉初的军事名将,他在战场上攻城掠地立下了赫赫战功,相比之下张良和萧何没有韩信在战场上的威风,但他们在刘邦集团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张良和萧何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他们和刘邦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王立群:
画外音:
张良是韩国贵族,他的家世很不一般,张良的祖父曾经做过韩国三代国君的相国,他的父亲做了韩国两代国君的相国,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叫“五世相韩”,“五世相韩”这个意思就是说,张良的祖父跟父亲曾经辅佐了韩国的五位国君,一直到公元前250年张良的父亲去世,张良父亲去世离韩国的灭亡中间相差了20年,也就是张良的父亲死后20年韩国灭亡,但是在张良的父亲去世以后,张良没有出任国相。张良当时年龄很小,年龄小你不能做官,等到年龄大可以做官了,韩国灭亡了,所以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已经成为一个青年人了,但韩国灭亡张良的家可是不穷。因为你想想,他的祖父跟他的父亲做了五代韩国国君的国相,所以他家做了这么五代的国相,家里面非常地富有,韩国灭亡的时候他家里富有到什么程度呢他家里有300个奴仆但是这个时候他家也遭遇了一场不幸,就是他弟弟夭折了,国破、家亡,张良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他把他弟弟简单地安葬了,按照贵族的习俗这要隆重下葬的,简单地、草草地埋葬了,然后把300个奴仆全部放走了,把家里的财产全部变卖,张良就攥了一把钱,他拿着一把钱又拿了一大笔家产变卖的钱,他要寻找、找人,找什么人呢?刺客。因为在六国被秦国兼并的这个过程中间,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兼并了六国,这十年中间这六国中出现了两个热血青年,一个是燕国的太子丹,这个人我们知道很熟悉,太子丹也是个热血青年,另一个就是韩国贵族青年张良,这两个人有共同特点,这两个人都是花钱要买凶,然后去杀人,杀的也都是同样的一个人——秦始皇。我们单说张良,当然你拿那么多钱去找人,这个天下还是不缺人的,也不缺刺客,最后张良找到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按照《史记》的记载,这个大力士能够把120斤的铁锤就能够投很远。然后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外出巡游的时候,张良和这个刺客就埋伏在今天河南原阳县的南边,当时的这个地点叫博浪沙,非常有名,秦始皇的车队从这儿过,当然过的时候秦始皇已经有了戒备,因为在这之前秦始皇两次遇刺,一个是荆轲,一个是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两次遇刺,所以秦始皇坐的那个车,他是同样形制的车弄了好多辆,其中有一辆是秦始皇坐的,所以张良行刺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那么多车不知道哪一个是,就用铁锤照着一个砸过去,把那个车给砸个稀巴烂,那个车刚好不是秦始皇坐的,所以没有砸着,然后这就惊了驾,所以马上就大搜捕,张良跟刺客逃了,张良逃到江苏的下邳就今天江苏的邳县隐居起来,这次行刺《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详细记载了这件事情,可见这次行刺是一个重大案件,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由于当时没有抓到这个刺客,下令在全国大搜捕,10天没有抓到,张良就隐居下来了。九-九-藏-书-网
王立群:
其实刘邦在登基称帝不久,他就把都城定在了洛阳,他曾经在当上皇帝不久,在洛阳的南宫召集了当时的大臣,包括诸侯、将军、列侯们在一块儿喝酒,在这个酒宴上刘邦就提出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刘邦说你们放开胆子说,说说你们的看法,你们觉得我为什么最后打败了项羽当上天子,酒宴上他抛出来这么一个问题,他这个问题一出来以后,马上手下就有两个大臣站出来说话了,这两个大臣说话也很不客气,他说陛下你对人是十分傲慢,你远不如项羽对人那么仁厚,就是对人来说你比项羽错远了,但是你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打下来一些地方以后呢,你分给其他人让这些人去做封侯、封王,而项羽打下来地方以后他不封,所以你封了以后,大家跟着你干有劲儿,项羽不封,大家跟着他干没劲儿,这就是你打败项羽的原因。这是大臣们的意见,刘邦听完以后,他就打断了大臣的话,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你没有说到点子上,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个子房是张良的字,刘邦提到张良非常客气都称他的字叫子房,刘邦这个人很傲慢,但唯独对张良不叫子房不开口,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天下的人杰,我能用他们所以我得了天下,刘邦这一番高见一发表,底下大臣们都对刘邦的这个高见表示赞成,心悦诚服。
刘邦起兵反秦,可以说是一件豁出性命事情,萧何虽然是刘邦的老乡,老同事,老朋友,俩人关系非同一般,但萧何如果没有出众的本领也不可能从刘邦集团中脱颖而出,那么,在刘邦起兵反秦到登基称帝这一过程中,萧何究竟立了什么功劳呢?为什么刘邦认为自己能够称帝萧何功不可没呢?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