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吕氏英杰
目录
二十五、吕氏英杰
上一页下一页
王立群:
王立群:
刘邦于高帝六年两次封侯,其中大部分人是因为军功,但其中有三个人身份特殊,他们是周吕侯吕泽,吕后的大哥,建成侯吕释之,吕后的二哥,舞阳侯樊哙,吕后的妹夫,而三人中最著名的就是勇闯鸿门宴的樊哙,樊哙自从刘邦起兵反秦后就一直跟随刘邦东征西讨,那么他一生立了哪些功?他被封侯是实至名归还是因为和刘邦有特殊关系呢?而吕后的两个哥哥又是因为什么被封侯的呢?
刘邦得了民心,最终得了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的大学问家胡三省认为樊哙一生中,最大的功劳就是阻止刘邦住进秦始皇宫殿,这可以说是很有眼光,那么樊哙一生中除了立下这一件首功,他还立了哪些功劳呢?
樊哙实际上是个功臣,但是人们的眼中间,樊哙是吕后一党,他属于吕党,所以樊哙这一点很麻烦,他是功臣,但他永远洗刷不掉吕党的嫌疑,就因为他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吕后就这姐妹两个人,吕后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所以樊哙就这一点沾上了麻烦,不过樊哙也有一点好处,樊哙死的早。在汉惠帝六年的时候死了,他死后九年,吕后才死,然后吕后这一族人全部被灭族,到灭族的时候,樊哙的老婆被杀,樊哙的儿子被杀,那要樊哙活着呢,樊哙会不会被杀,历史不好假设但是你想想就是樊哙不被杀,樊哙那时候也得气死,老婆被杀、儿子被杀,你说他作为一个功臣,他不窝囊吗?就因为娶了这么个老婆,然后老婆也死了,儿子也死了,他那个侯爵,那个列侯的位,好几个月都空在那儿,等到汉文帝继位以后,汉文帝觉得樊哙还是个功臣,又找了樊哙的一个庶子,不是嫡子,找了个庶子顶上去,才接了他这个列侯之位,所以他也吃了这个亏了,吃了吕后这一党的亏了,所以樊哙在某种程度上,樊哙怎么呢,樊哙按照我们今天一个网络术语叫“被外戚”,他不是外戚,他是“被外戚”,但是没有办法,但是他也确实沾了外戚的光了,沾外戚什么光呢,吕后执政的时候,樊哙的职务是上将军,这上将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那个时候你看周勃也在、灌婴也在,唯独樊哙做了上将军,占了什么便宜,吕后掌权了,吕后让她的妹夫做上将军,还是沾点光的,这个人虽然是“被外戚”了,但是还是沾了吕氏的光了,所以这个人应当说是个功臣,但是这个人确实还有洗刷不掉的外戚色彩,就这么一个人,在吕后这一支中间他也是个重要成员,所以在除诸吕的时候,他老婆被杀,他儿子被杀。
画外音:
王立群:
画外音:
黥布叛乱的时候刘邦已经病重,他甚至连人都不想见,但他最终还是在重病中亲自率兵出征,平定了黥布的叛乱。那么,我们就有一个疑问,樊哙闯宫对刘邦决定亲征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刘邦在高帝六年的正月和十二月两次封侯,其中在正月封的侯中间有三个人关系很特殊,这三个人一个叫吕泽,一个叫吕释之,还有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叫樊哙,樊哙原来是个卖狗肉的,《史记》的记载就是两个字:“狗屠”,卖狗肉的,这个人跟刘邦的关系不同一般,他是吕后的妹夫,他跟刘邦是什么关系,他跟刘邦的关系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地方叫“一条船”,还有地方叫“连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你像萧何、曹参、周勃、灌婴,他们跟刘邦的关系都不一般,其中有很多人跟刘邦有一个关系,跟刘邦是老乡,我们多次提到刘邦前两批封的29个列侯中间,有一大批是刘邦的老乡,这http://www.99lib.net樊哙也是沛县人他不光是老乡,他除了老乡以外,他还多了两条,第一他跟刘邦是亲戚,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你看沛县起兵的时候,是萧何跟曹参建议沛县的县令把刘邦招回来,当时派人去找刘邦,派的是谁呢?樊哙,派樊哙去找在芒砀山隐匿的刘邦,为什么派樊哙呢?至少有两条,第一,他知道刘邦在哪儿。第二,他去了刘邦相信。你弄个生人,说县令请你去了,刘邦会觉得县令是不是想宰我了,到那儿把他请过去把他杀了怎么办呢?所以樊哙去,刘邦会信。这说明两个人的关系中间有一个字,我们可以概括起来叫“亲”,就是他俩不是一般的老乡,他俩是沾亲带故的“亲”,这是刘邦和樊哙的特殊关系的一条。第二条,萧何、曹参应当在刘邦的起义军中间属于“老革命”,“革命”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但是和今天的意义不一样,这个“命”指的是天命,古代的皇帝,说怎么当皇帝呢?是老天让我当皇帝的,天意,所以你看皇帝的诏书叫“奉天承运”,是天命,所以“革命”,“革”的这个命,“革”的是天命,所以古人说“革命”,就是改朝换代。“革”原来那个皇帝的命,“革”天命,改变天命,所以我们今天可能还要用了好几次“革命”,是在这个意义上用的“革命”,萧何、曹参、周勃包括灌婴都是“老革命”,但是这些人有一条,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
那么樊哙的第二件功是什么呢?勇闯鸿门宴,项庄舞剑最危急的时候,樊哙闯进来了,樊哙一闯进来起到三个作用,第一,终止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要杀刘邦的这个刺杀终止了。第二件事,樊哙的一番话配合刘邦,樊哙那番话跟刘邦的鸿门说辞前后呼应。第三当刘邦退出来召樊哙想逃的时候,刘邦最担心的我没有来得及跟项羽告别,没有告别你走,叫不辞而别,樊哙说了两句很有名的话叫:“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就是做大事不要考虑细节,行大礼不要拘泥小的礼节,这刘邦才决定一咬牙不辞而别,走了,这个勇闯鸿门宴是樊哙一生中间第二件大功。第三件大功叫擅闯汉宫,擅自闯入刘邦的寝宫,这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王立群:
画外音:
樊哙是刘邦集团的功臣之一,在西汉开国的过程中他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元代的大学问家胡三省,却认为樊哙一生立了那么多功劳都不值一提,只有阻止刘邦住进秦始皇宫殿是他的首功一件,那么,胡三省为什么把樊哙阻止刘邦住进秦始皇宫殿这件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
画外音:
我觉得有三条,第一阻止腐败,刘邦要是当天晚上住在秦始皇的宫殿里开始,那他走的就是谁的路呢?就是明代的李自成,就走那条路了,他就会迅速地腐败,樊哙阻止刘邦这样做让他退出来,驻军霸上,这一点我觉得很了不起,我觉得这是胡三省高度评价樊哙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呢?叫留足后路,我们平时老百姓说话有两个话,大家可以放到一块儿想一想,一句话叫世事难测,社会上的事,人生的事,你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这叫世事难测。还有一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你谋事了,你为什么不能够决定一定能成呢?意料不到的因素太多了,所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跟成事的区别就在于谋事是你的主观努力,成事还要受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你想不到,刘邦当天晚上光看见(享受),你想刘邦作为一个小亭长,他哪见过秦始皇的床,谁能比过秦始皇的寝宫那么漂亮,不想走,但是他没有想到后果严重,刘邦这是听了劝谏,退出来了,当然樊哙的劝谏,没有起大藏书网作用,刘邦不听,后来是张良又烧了把火,这刘邦才出来了,这出来帮了他一个大忙,两个月以后项羽一进来要杀刘邦,这鸿门宴时候我们讲过,刘邦怎么说呢?刘邦就说我来到秦宫我不敢住,我还军霸上以待大王,你看如果你住到宫殿里,你将来还有退路吗?你跟项羽说话的时候,你还能说我退出来就是等您来吗?连谎话你都说不成了,你说谎话得有个根据吧,根据就是我进去了,我没住我搬出来了,我等着你去住了,你要是住进去了你再骗项羽,那项羽还能听你的忽悠吗?忽悠不住了,这叫留足后路,樊哙其实帮了他这个大忙,这都是想不到的事情。第三争取民心,刘邦要是一进来就住在秦宫里边,躺到秦始皇的床上去了,那老百姓会怎么想,你看看这个人跟那个被灭掉的那个秦国的国君一个样,这叫天下乌鸦(一般黑),你一退出来,好了,人家觉得这个人和住在那个屋里那个人已经划开界限了,他是两拨人不一样,把民心争取到了,这都是了不得的事件。
樊哙一生中立了三件大功,一是谏留秦宫,让刘邦得了民心。其次是勇闯鸿门宴,让刘邦安然脱险。最后是擅闯汉宫,促使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可以说樊哙是刘邦集团中不折不扣的功臣,但他又是吕后的妹夫有外戚色彩,那么,对于他的封侯,王立群老师是怎样评价的呢?吕后的两个哥哥又是因为什么被封侯的呢?
我想应当这样看,樊哙闯宫最大的作用是让刘邦精神上振作起来了,其实刘邦在重病之中,人在晚年得了重病以后最容易在精神上垮掉,就是人这个时候还没有到死亡的阶段,但是在重病之中,他很容易在精神上垮掉,樊哙的闯宫和大臣们所起的作用,就是重新把刘邦的勇气给点燃起来了,说当年我们打天下的时候多么雄壮威武,你看你现在这个样子,这就把刘邦的劲儿鼓起来了,他不是刘邦这次亲征最重要的原因,他至少也是起了一个鼓舞他的干劲的作用,那么什么原因最后让刘邦决定亲自出征呢?还有一个原因,吕后起作用了,吕后做了不少工作,樊哙是把他的精神振作起来了,吕后是一个劲地向他哭,刘邦不想亲征,第一他老了,第二他病了,他想让谁去呢?他想让他儿子去,汉惠帝刘盈去,一开始这件事吕后没有反应过来,叫儿子去,就儿子去,得到一个带兵锻炼的机会不是挺好的吗,他老子眼看病重了,早晚要接班,先操练操练,先担任个大将,领领兵,回来再接班不挺好吗,这个吕后没有想太多。
画外音:
第一件事叫谏留秦宫,这指什么事情呢?就是刘邦打到咸阳,进到秦始皇的宫殿,一看见秦始皇的宫殿,房子特漂亮,而且里边的财宝特别多,还有那么多美女,所以刘邦当时就想在秦始皇的那个床上睡一觉,不想出来了,第一个劝他出来,不能住,谁劝他呢?就是这个“狗屠”樊哙,樊哙按说是个卖狗肉的,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准,但是当刘邦想住在秦始皇的床上睡觉的时候,第一个阻止他的就是这个卖狗肉的,而且樊哙还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史记》没有,《汉书》没有,《资治通鉴》有,《资治通鉴》写了这么两句话,“沛公欲有天下邪,将为富家翁邪”?意思很简单,说你刘邦,沛公,你想要整个天下呢,你还只想做一个富人呢,你要想要整个天下,你从秦始皇的“席梦思”床上撤下来,你不能住,你要想做个富人,那你就睡吧,你得不了天下,这话很简单。这是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的,我们说明一点,为什么《史记》没有?《汉书》没有,《资治通鉴》有呢。因为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主要参考的当然是《史记》、《汉书》了,但是司马光在北宋初年,他看到的资料比我们今天的文献多得多,所以《资治通鉴》有些资料《史记》、《汉书》没有,但是我们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有记载,元代有一个大学问家叫胡三省,这个人很有名,他的名字就是根据《论语》的“吾日三省吾身”取的名字,叫胡三省,胡三省是个大学问家,他的有名是因为他给《资治通鉴》做了个注,我们今天看《资治通鉴》注释就是元人胡三省的注,胡三省在做注的时候,就评价樊哙阻止刘邦住秦宫这件事,这胡三省很有眼光,他说樊哙只是个卖狗肉的,他能够有这样的见解,那应当是樊哙一生中间最大的一个功劳。九九藏书网
王立群:
但是有人给吕后做了分析,别人这分析就讲了两条,他说第一,你让太子带兵,你先考虑一下,太子统率的是什么人,刘邦手下要出征的这一批将士,是当年跟着刘邦一块儿打天下的猛将,那可不是一般的羊,那是狼,那不是七匹狼,那是几十匹狼,这帮人谁能驾驭住?刘邦能驾驭住,换了刘邦他儿,那太子想驾驭这一班勇将非常困难,听你的不听,这军队之中有一条非常重要,自古以来的军队,军队的将领,特别是军队的高级将领,他们都特别重视你有没有资历,你打过仗没有,老子是流血打仗打出来的,你一个小娃娃,你来指挥我们,因为他现在不是皇帝,他是太子,他这个资历不够,他跟刘邦不一样,刘邦是带兵打下的江山,手下的将领听刘邦的,换了太子听不听这是个问题,这是第一。第二你看看你要打谁,打的是谁?黥布,黥布是谁?黥布是项羽手下的第一悍将,知道巨鹿之战吗?巨鹿之战第一个带兵过河的是黥布,带了两万,他打了个小胜仗,项羽才破釜沉舟带兵过去了,黥布在项羽集团中间就是最能够打仗的人,一个太子从来没有带过兵,我们知道刘盈,汉惠帝刘盈死的时候20多岁,这个时候刘盈的年龄还很小,一个小伙子领着一群老将去打一个悍将,这仗不好打,打赢了,该赢,打败了,麻烦大了,刘邦正想换太子呢,你要打了败仗回来了,那不正好借势,既然如此无能,换了吧,有人把这个利害讲给太子他娘听,太子没明白,他娘可聪明,他娘是吕后,吕后明白了,吕后知道这一次出兵打仗非同小可,它关系到太子之位能不能保,而太子之位又直接关系到吕后的地位能不能保,万一打了败仗,刘邦一生气把太子一拿掉,换成赵王刘如意,再一传位,那戚夫人成了皇太后了,那以后麻烦大了,所以吕后九九藏书明白这件事非同小可,所以吕后就下定决心绝不能让儿子出兵,一定得让他爹去,他爹不是病了吗?病了也不中,病了也得去,所以最后把刘邦鼓捣到前方去的不是樊哙,是刘邦他老婆,他老婆有本事,老婆算是给刘邦送上前线了,送夫参军,所以刘邦这一去受了一个致命的箭伤,回来就不行了,刘邦这次亲征起来关键性作用是吕后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樊哙发挥作用了,樊哙一个“排闼直入”,把刘邦的勇气给鼓舞起来了。
我们要讲一下,时间是高帝十一年,汉高祖刘邦的十一年,第二年刘邦就死了,这个时候刘邦怎么样呢?刘邦病重,病重的时候出来了一件大事,黥布叛乱,黥布是项羽手下的第一勇将,后来被策反投靠刘邦,传出来一个消息黥布叛乱了,刘邦怎么样呢,刘邦这时候病了,病到什么程度呢?病到不想见人,不想听见人的声音,大家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没有,说明你们身体很好,刘邦是在临死前一年得了重病,在重病之中病的不想见人,不想听见人的声音,专门下了一道诏书,大臣们一律不得入宫,不让任何人进去,这个时候情况非常紧急,一方面是黥布叛乱,另一方面是高祖病重,而且汉高祖刘邦不见群臣,史书的记载是:“群臣绛灌等莫敢入”,特意提到“绛灌”,我们前面讲过,绛侯周勃加上灌婴,这是刘邦手下最信任的功臣,十几天不敢进,想见刘邦,刘邦不见,刘邦下诏不见,这些人不敢进,刘邦专门有诏令不见,就在这个时候樊哙来了,《史记》的记载四个字:“排闼直入”,“闼”这个字我们今天很少见,是个“门”,里面是个到达的“达”,这个字读“闼”,“排闼直入”,“闼”是什么,“闼”就是门,什么叫“排闼直入”呢?门一推就进去了,这就叫“排闼直入”,当然我们现代汉语口语就是一推门进去了,用文言文来讲叫“排闼直入”,樊哙一推门进了,皇帝的诏书是不让进,他敢闯,为什么?第一,亲故,他跟刘邦是亲戚、连襟,所以他敢。第二,他是个武夫,不考虑那么多,闯进去了。他一进,大臣们蜂拥而入进去了,到那儿一看,刘邦确实有病,躺到那儿了,躺到哪儿了,刘邦的头枕着一个宦官在睡觉,当然这个宦官,有些人说就是刘邦的男宠,我们不好推测,因为史书记载就这么简单,我们讲其他的,是不是刘邦的男宠,我们姑且不论,这个樊哙当时就给刘邦说了一番话,樊哙流着眼泪说,他说当年你在沛县起兵,领着我们打天下的时候多么威武雄壮,现在你竟然躺在一个宦官的身上睡觉,不见我们,而且是外面发生了叛乱,你显得多么软弱,我们这些人和你一块儿打天下,你不和我们在一起却和一个宦官在一起,你都忘了秦始皇那个朝代出了一个赵高了吗?你看看樊哙,“狗屠”能说这个话,还是挺有水平的,照樊哙的原话是:“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这番话说完,我们看刘邦,《史记》记载五个字:“高帝笑而起”,刘邦大笑一阵起来了,开始阻止平叛了,最后刘邦是亲征,亲自出征,带病出征,当然这次出征他又挨了致命的一箭,本来是重病之中出征,又受了致命的一箭,回来之后不久就死了。
这刘邦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而樊哙这么劝他确实起到这个作用了,这个民心的问题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民心的问题是个不得了的问题,你看秦灭六国,六国抵抗了多少年,六国抵抗秦的兼并抵抗了100多年,最后一个一个被秦灭掉了,你可以知道秦多强大,可是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起来时候,天下群起响应,我们以后会讲到一个记载,《史记·陈涉世家》中间有一个记载,这个记载不得了,这个记载说什么呢?这个记载说,当时楚国就是几千人一伙儿的反秦武装,不可胜数,就是你查都查不过来,那可见那不是三股两股,百八十股,那可以说是叫星火燎原,到处都是反秦武装,所以秦那么强大,秦二世也不是吃素的,他调章邯去镇压,秦王子婴即位以后又调兵镇压,秦帝国把那六国一百多年的抵抗都给打下去了,但是全国老百姓一起来,他再也抵抗不住了,三年灭了,而这个民心的获得,实际上是从刘邦住不住秦宫开始的,就已经得到民心了。九九藏书
那吕后的两哥哥呢?两个哥哥都是立有战功,史书记载,刘邦在彭城打了败仗以后,当时的情况非常惨,惨到什么程度?中国一句古话:“树倒猢孙散”,当时那些诸侯看见刘邦势大了,都加入刘邦的军营,所以刘邦一下弄了56万人,彭城一打败,好多人都逃了,又从刘邦那儿投奔项羽了,刘邦那个时候没有办法,跑到下邑就今天的鹿邑县,去找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吕后的大哥吕泽,找到吕泽,在吕泽那个地方暂时歇一歇脚,然后在吕泽那个地方,刘邦做了两件事,第一,收聚散兵,打散的军队在这儿重新聚集起来。第二,在下邑,刘邦提出来一个大战略叫“捐关以东”,把函谷关以东全部捐出来。谁能帮我打天下,我把函谷关以东就封给他,张良给他提出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这两件事情上都沾了吕泽的光,吕泽要不是守住下邑,刘邦没有落脚点,也没有时间跟张良谋划一个大战略,这个大战略的提出、酝酿都是在下邑,所以吕泽应当是个功臣,带过兵、打过仗,什么时候加入刘邦集团?史书没有记载,大致应当在刘邦沛县起兵以后,他就加入了,也属于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但是战功我们看,因为《史记》没有专传,看不出他有多大的战功,但是他死的很早,没有参与后来的一系列的事情,应当说在刘邦高祖六年十二月、正月的封侯之中,他封的这两次,第一次封了10个,第二次封19个侯,这29个侯,相当一批人靠的是军功,当然也有人一半是军功一半是亲故,沾亲带故,这个也很难怪,你说刘邦封的时候只封功臣,自己的大舅哥他不封了,自己的“连襟”不封了,这个也不可能,那么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就是:除了功臣,除了这三个和吕后有关的人,还有没有其他幸运的人很幸运地封侯了?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请看下集,幸运之歌,谢谢大家。
沛县起兵,樊哙比他们资格老,老在什么地方?当刘邦把那些刑徒放走的时候,他就在芒砀山匿隐下来了,当时在芒砀山匿隐下来的时候,樊哙就跟着他待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一两年的时间才有秦末大起义,所以樊哙和他们相比较起来,比这批“老革命”资格还老,那叫“老革命”中的“老革命”,这叫“故”,故人的“故”,所以樊哙跟刘邦的关系概括起来,和别人不同的是两个字,一亲二故叫“亲故”,所以这个关系他就和刘邦非常特殊了,那么樊哙在刘邦的一生中间立过很多功劳,他是跟着刘邦,从芒砀山开始跟着刘邦,到沛县起兵一直打到关中,后来到汉中又打败项羽,一直到刘邦称帝,那是跟着刘邦打了“三大战役”,第一灭秦,第二亡楚,把西楚霸王给灭了,第三平叛,平定诸侯王的叛乱,所以樊哙这个“老革命”算是参加了“三大战役”,那么樊哙的功劳也很多,立了很多军功。《史记·樊哙传》有记载,以后我们还会详细地跟大家讲樊哙的军功,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这些东西,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樊哙在刘邦整个生涯中间,他做了三件事情非常值得提。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