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成败萧何
目录
三十七、成败萧何
上一页下一页
刘邦在总结自己如何打败项羽时曾说,自己统兵打仗不如韩信,实际上四年楚汉战争中韩信可以说功不可没。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的称帝之路就会还需时日,但是有着大功的韩信最后的结局却十分惨烈,身为将军他没有血染沙场马革裹尸,而是被吕后杀害,其罪名就是谋反,那么韩信为什么要谋反?韩信是怎么谋反的?关于韩信之死还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韩信之死与萧何有什么关系?
陈豨就好这一口,但是这一口给他带来麻烦了,这个麻烦怎么起的呢?陈豨从边地到京城去要途经赵国住在邯郸,然后陈豨一住下来他的门客很多,他的门客随从是一千多辆车,把整个赵国都城邯郸所有的宾馆给住满了。这件事引起了一个人的警觉,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我们前面讲那个夺储之争的时候刘邦的爱子刘如意,被封到赵国做赵王,刘邦就听别人的话,派了一个最信任的大臣叫周昌来做赵国的国相,周昌在赵国做国相。陈豨带大队人马从赵国都城邯郸一过,周昌盯上了,等陈豨从京城一回来,周昌就赶快向京城打了个报告,说了两点:第一,陈豨养客甚众,太多了,他养了这么多人;第二,此人在边地手握军权多年。有了这两条,他手上养了那么多人,他又这么多年一直掌握军权,会不会有变化,有变故,周昌就报告给刘邦了。
《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吕后杀害韩信时刘邦是在平叛陈豨叛乱的前线不在宫中,那么吕后杀韩信刘邦会怎么想呢?毕竟韩信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刘邦会如何处理这个大事情呢?
画外音:
王立群:
画外音:
王立群:
当然这个消息后面的记载就有不同的记载了,《史记·淮阴侯列传》是怎么记载的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是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刘邦在前线并不知道,等刘邦平定了陈豨叛乱回到京城以后才得到这个消息。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司马迁写了这么一句话,就是说刘邦听说韩信谋反被杀以后,“且喜且怜之”,这个且什么且什么,实际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一边什么一边什么,一边是心里很高兴,这叫且喜;且怜之,怜是感到很惋惜,另一方面又对韩信谋反被杀感到非常惋惜。这是《史记》的《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我们先按照这个记载讲,那么刘邦一回来以后,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且喜且怜之,然后他就问吕后,韩信临死之前说什么没有?吕后说说了,他临死之前说我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我要听蒯通的话怎么会被你们这些人杀掉呢?刘邦说蒯通我知道,这个人是个齐地的一个辩士,最会讲话的人,立即全国通缉蒯通,以中央政府的名义通缉一个人很容易啊,很快把蒯通抓住了,抓到蒯通以后,刘邦就审这个蒯通,问蒯通是不是你叫韩信谋反的?他说是啊,韩信那个家伙不听我的,他要听我的怎么会今天被你们杀了呢?这蒯通一承认,刘邦气得立即下令把蒯通推出去杀了,他鼓动韩信谋反。
王立群:
王立群:
这是韩信准备做的,但是这件事情韩信在商议好以后,出了一个意外的变化,这个变化是韩99lib•net信手下有一个门客犯了罪,韩信非常恼怒,把他关起来了,想杀了这个门客,结果这个门客的弟弟知道他哥哥被韩信抓起来要杀,他弟弟恼了,跑到皇宫里向吕后告发说韩信谋反,韩信怎么和他的家臣商量,怎么和陈豨勾结谋反,举报了,这一举报吕后就知道了。吕后想召韩信进宫,但是又怕韩信不从,所以吕后跟萧何商量怎么办呢?萧何说这样,萧何说这样吧,我们就说皇帝在前方打大胜仗把陈豨杀了,这个战报已经送到宫里来了,让京城所有的列侯和大臣进宫去祝贺,只要韩信一进宫我们就在宫里把韩信抓住给杀了,商量好以后就通知韩信。韩信当然不会去啊,结果谁来了呢?萧何来了,萧何亲自跑到韩信的府上告诉韩信,说皇上前方打了大胜仗,杀了陈豨,让所有的列侯跟大臣们都进宫去祝贺,你是列侯啊你该去啊,韩信说我有病,萧何说你有病也得去。韩信想想萧何是自己的知己啊,当年举荐自己的就是萧何,萧何一直对自己不错,所以在萧何的劝说之下,最后萧何是死拉硬拽把韩信拉进了吕后所住的长乐宫。韩信一入宫,埋伏的武士一拥而上把韩信就绑起来了,绑起来以后再看萧何,萧何已经不见了,所以人们常说“成也萧何败萧何”就指这件事。然后这些武士把韩信一下子就推到钟室,因为古代的宫殿里边这边是个击鼓的,叫鼓室,那边是击钟的,叫钟室,皇宫两边呢一个是放鼓的地方,一个放钟的地方,把韩信弄到钟室,就在那个钟室里边把韩信就给杀了。韩信临死之前非常后悔,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说我最不该的是没有听蒯通的话,当年我做齐王的时候蒯通劝了我两次,让我不要帮助刘邦,我没有听他的话,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这帮老娘们儿给坑了,所以韩信非常后悔。吕后就立即下令,在长乐宫的钟室把韩信杀了,而且灭三族,这就是韩信谋反和吕后杀了韩信。
实际上刘邦得到韩信谋反消息的时候,刘邦并不在京城长安,那么刘邦晚年第一有病,第二有伤,他不待在京城跑到外边去干什么呢?因为刘邦在外面平叛。韩信虽然被刘邦伪游云梦,从楚王降为淮阴侯,住在京城形同软禁,但是韩信的生活跟自由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限制,那么为什么韩信这个时候会突然之间发生谋反的事情呢?这两件事,就是刘邦去平叛韩信参与谋反,这两件事其实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叫陈豨,陈豨是个什么人呢?陈豨是秦末大起义一开始,陈豨就率领五百士兵投奔刘邦去了,所以他应当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起义军将领。而且呢,陈豨的立功是在平定臧荼叛乱的时候立的功,所以他是刘邦在第一批封侯的时候,第一批封那29个列侯中间其中就有陈豨。到了汉七年韩王信叛乱的时候陈豨又参加了平叛,这一次平叛刘邦给了陈豨一个重任,因为韩王信的叛乱是在代地,臧荼的叛乱是在燕地,就是整个汉帝国的北方一直在建国以后不稳。而且它离京城长安又特别远,燕就是今天北京这一带,代地就是今天的山西的北部这一带,太原以北这一块,这些地方离京城长安特别远。所以刘邦后来就做了一个决定,陈豨就任命他作为赵国的国相,让他做赵国的国相实际上是在监管代国跟赵国两国的军队,就是让他统领整个北部的军队,等于是北部边防军的集团司令,给了他这么一个职务。陈豨是汉七年被受命去做了燕代两国的总监军,到了汉十年,陈豨发动叛乱,就是汉十年的年底叛乱。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了,陈豨既然被刘邦委任统管赵代两国的军队,应当说是位高权重,特别是掌管着军权,那么这个人怎九_九_藏_书_网么会背叛西汉政府叛乱了呢?陈豨这个人有一个毛病,就是他有一个爱好,我们过去曾经说过,这个人一旦有爱好的话就是软肋,好哪一口,这一口就要出问题,陈豨呢他好这一口特别奇特,他不是贪财,也不是贪色,也不是贪权,陈豨喜欢养士,就是在他手下养活很多白吃饭的人,养活很多门客,这些门客最鼎盛的时候能达到多少呢?一千多人,陈豨只要一出来,他的门客一人驾一辆车跟在后边,一千多辆随从的车浩浩荡荡,风光无限。
王立群: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前面已经丢下来一个包袱没有讲,就是我讲过《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吕后杀了韩信以后没有报告刘邦,刘邦不知道,刘邦是平叛回来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们看《史记·萧相国世家》不是这样记载的,《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的什么呢?是吕后杀了韩信以后,立即把杀韩信的事情报告给刘邦了,两个记载不一样,《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是刘邦平叛回来以后才知道,《史记·萧相国世家》说刘邦在平叛的前线就知道了,刘邦知道以后立即做了一个反应,他不是追查韩信之死的问题,而是立即加封萧何,听说韩信叛乱被杀立即加封萧何,封了萧何什么呢?第一,从丞相任命为相国,丞相一般设两个左右丞相,相国只设一个,再给他升一级相国;第二,加封他五千户,萧何当年封了八千一百户,现在加封五千户;第三,派了500个士兵一个都尉,作为萧何的警卫队,专用的警卫部队500人加封萧何。
画外音:
结果这样一来,刘邦就觉察到事情不妙,紧跟着刘邦的父亲太上皇病故了,然后召陈豨进京参加治丧,陈豨不敢来,陈豨不来,刘邦就断定陈豨叛乱了,然后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这次平叛在刘邦的平叛史上是个很经典的一件事,它把刘邦的军事才能跟政治才华,这以后我们还要专门讲,在这里我们点一下,刘邦的军事才能跟政治才华在这儿表现得很突出。到了邯郸以后,刘邦看了一下非常高兴,他觉得这个陈豨成不了大气候,他说陈豨南边他不占领那个漳水,北边他不守邯郸,这没有什么作为,成不了大事,这说明刘邦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然后这个周昌是首先告密的人,周昌就建议他,说那个常山郡一共是25个县,现在丢了20个,所以他建议刘邦把这个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全部要处决掉,25个城你丢了20个城,你丢的地方太多了。刘邦听了以后就问了一下,说那个常山郡的郡守跟郡尉参加叛乱了没有?周昌回答没有,刘邦马上就做了个判断,说他们是力量打不过人家,不得已而投降人家了,这不是他们的本心,是力不能也。所以这就显示刘邦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他能够区别开来因为力不敌众而投靠叛军,和主动的叛乱是两回事。所以刘邦就赶快叫周昌帮他找,你们赵国有没有能打仗的将军。周昌说有啊,推荐了四个人,这四个人一见刘邦,刘邦就看了他们四个人一眼,觉得这四个家伙没有一个能用的。刘邦当时就说了一句话,这个话说得很有意思,“竖子能为将乎”,“竖子”就是你们这些家伙,就你们四个人哪一个能当将军领兵?这四个人是周昌推荐的,周昌认为他们都是好汉,结果刘邦就没有用,看了一眼就不行。结果这四个人吓得就趴到那儿直磕头,说我们确实不行。刘邦说这样吧,每一个人封你们一千户,赏你们一千户的食邑,做我的将军吧,还是用了。然后刘邦就到十一年冬天,就把陈九九藏书豨叛乱主力部队给打垮了,到了十二年的冬天,樊哙就把陈豨杀掉了,这个叛乱前后历时三年给平定了,这就是陈豨叛乱。
从恐惧到真的叛乱,陈豨的叛乱过程很具有戏剧性。然而更具有戏剧性的是,陈豨叛乱把韩信卷了进去,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陈豨叛乱与韩信有什么关系呢?
就是陈豨在受命以后,在接受任务去担任赵国的国相统领赵代两国军队,在受命以后他亲自去拜访韩信,这一段很重要,这一段的描写对我们判定韩信谋反没谋反非常重要。陈豨受命以后去拜访韩信,韩信怎么办呢?韩信叫他手下的随从全退下去,不要跟着,亲自拉着陈豨的手说了几句话,“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听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陈豨在受命出发之前专程去拜访了韩信,大家听清楚是陈豨主动去拜访韩信,韩信一见陈豨来,没有等陈豨说话就把他身边的人全部打发开,然后就拉着他的手,我想跟你说一句话,你能不能听我来给你讲一点话。陈豨说“唯将军令听之”,我听将军之令,您说吧!然后韩信说,他说皇上派你去那个地方是个天下驻扎重兵的地方,它是个战略要地,现在派你去了,这是第一;第二,你手握重兵;第三,皇上对你非常信任。有这三条,战略要地,手握重兵,深受信任,假如你到那儿要是有人说陈豨叛乱了,第一次说皇帝肯定不信,不相信,第二次说才会将信将疑,第三次说才会恼羞成怒,因为他对你最信任,结果你叛乱了,他一定会带兵出征,一定会亲征,只要皇帝一带兵亲征离开京城,那么,下面韩信又说了几句重要的话,“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那么我怎么办呢?只要皇帝一出京城去平定你的叛乱,那么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天下是可以拿下来的,就是咱们俩联手,你主外我主内,咱们俩联手能够把整个天下拿下来。陈豨怎么说呢?《史记》的《淮阴侯列传》是这样记述的,“陈豨素知其能,信之,曰,谨奉教”,陈豨平时就知道,早就知道韩信是有一个大本领的人,这素知其能,所以信之,就相信了韩信的话,然后就说,那么我就遵命了。这就是韩信叛乱的这件事情,这段描写很重要,所以我们读了两段原文。
那么大家想想,韩信被杀刘邦加封萧何,什么意思啊?这个以后我们再讲,大家可以想想,这留一个话题。现在我们要解答另外一个,就是刚才我们提的问题,《史记·萧相国世家》是说刘邦在前方听到韩信被杀然后加封萧何,《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说他平叛回来才知道韩信谋反被杀,两个记载不一样,哪个更可信?我个人觉得《史记·萧相国世家》更可信,为什么呢?我有这么四条理由,第一,韩信非寻常之人,韩信不是一般的人啊,韩信的军功是天下第一,这么一个大功臣随便杀了,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啊,吕后也不敢这样做,韩信非寻常之辈,这是第一。第二,吕后此时不敢不报,因为杀韩信的时候正是刘邦准备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愿望最强烈的时候,你想想在这么一个关口,吕后不经请示擅自杀了一个大功臣,事后又不汇报,那要万一杀错了,或者刘邦不愿意了,那吕后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吕后有那么大的胆子吗?这是第二。第三,我们刚才第二点已经提到了,此事影响废立,就这件事直接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如果吕后这件事上处理失当,那么刘邦抓住这件事可以一个诏书下来就把吕后给撸了,把太子给换了,这个关键时刻吕后一步棋都不敢走错,特别是杀韩信这种大事,她岂敢事后不向刘邦汇报呢?我认为不可能。等到刘邦平叛回来才知道,然后是且喜且怜之,不大可能,一定是事情急得必须立即得杀,谋反了,你不能等,必须立即杀,杀完以后立即上报,这个比较合乎情理。第四点,吕后邀功心切,这件事情发生在汉十一年,汉十二年刘邦就死了,刘邦死前一年正是决心把太子拿掉,换成赵王刘如意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吕后最希望的就是闹出点动静,展示一下吕后的肌肉,当然吕后有没有肌肉咱们不说了,所以吕后这个时候她最迫切的就说,我这个人虽然没有戚夫人那么年轻,但是我对你巩固刘姓江山,对你巩固刘姓王朝,我吕后还能发挥作用的。所以在这么一个关键时刻,这是吕后一个邀功的机会,也是一个吕后展示自己的肌肉,展示自己力量的机会,她岂能放过,好不容易抓到一个叛乱的人,而且自己亲手把他做掉了,赶快向刘邦报告,显摆自己的功劳,吕后能傻到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放弃这么一个显示自己的机会吗?不可能。http://www.99lib.net
所以从各方面来看,吕后一定是立即上报,《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不大可信,《史记·萧相国世家》的记载更符合情理。当然司马迁为什么一个这样写一个那样写呢?估计司马迁在写的时候已经听到了两种说法,所以司马迁是个很优秀的史学家,最优秀的史学家是一般不会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判断的,所以他怎么办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一说,《史记·萧相国世家》记一说,两说都记载下来了,那么哪一说对呢?大家看吧,这是一个最公正的史学家,最优秀的史学家的做法,不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影响历史事实的叙述和记载。所以我认为这件事应当是吕后立即就上报了。但不管怎么说,韩信因为跟陈豨联手谋反而被最后灭了三族,但是从古人到今人,都有很多人不相信韩信谋反,古代有好多学者不相信,今天还有很多学者不相信,这就是一个问题啊,为什么从古至今有那么多人不相信韩信谋反呢?请看下集《反乎冤乎》,谢谢大家。
一代名将韩信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走完了他的一生,后世的人们说这句成语的时候,在怀念韩信的同时,也多少带有一点谴责萧何的意味,事实上韩信的兴衰与萧何有很大的关系,但与韩信生死关系最大的还是刘邦,吕后杀韩信时刘邦是什么时候得到消息的呢?关于这一点为什么司马迁给出了两种答案呢?
画外音:
蒯通一听说要杀他,蒯通是高声喊冤,我太冤枉了!刘邦说我杀你是有道理的,你还喊冤,那你回来,咱们说道说道,我杀你冤不冤?你鼓动韩信谋反该不该杀?蒯通说杀我冤枉,因为有一句古话叫人各为其主啊,我当年在韩信的手下,我只知道我的主人是韩信,我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刘邦,我根本不知道有你。我既然是韩信的部下,我要忠于韩信,我要为韩信设身处地的谋划,那么为韩信最好的谋划就是,刘邦你也别帮,项羽你也别帮,你保持中立,他两家加起来才有30万军队,你自己手里就有30万军队,你要保持中立,刘也灭不了项,项也灭不了刘,他俩更无可奈何你韩信,那将来这个天下是个什么局面呢?刘邦、韩信跟项羽咱们三分天下,这是蒯通原来的计划。他说你想想,我当时就不知道你,我只知道我的主人是韩信,我为韩信http://www•99lib•net出谋划策我有什么罪啊?我给你打一个不好听的比方,那个狗逮着谁都咬,它就不咬它的主人,你能说这个狗不好吗?这种见着生人都咬,不咬自己主人的狗是天下最好的狗。说得刘邦就答不上来了,而且刘邦这个时候已经是刘邦的晚年了,我们知道刘邦晚年,我们前一段讲过,刘邦晚年最重要的,要在朝中提倡一种什么样的风气呢?忠诚,要提倡忠诚,蒯通忠诚于自己的主人那当然你不能杀了,所以最后刘邦没办法了,放了放了,把蒯通放了。所以蒯通这个人啊很有智慧,当年他鼓动韩信谋反,当韩信不听他的,他立即装疯卖傻去了,等刘邦把他抓过来的时候,他早就准备好一套说辞,你怎么问我我怎么答,你要杀我我说冤,你要说我不冤,我说我真冤,果然这一套一说,刘邦无可奈何把他放了。
刘邦一听有道理啊,一个手握重兵兵权的人,他掌握两国的兵权,养了那么多人,干嘛呢?查,就开始查。这个陈豨一查,你看他手下养了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你怎么能保证所有人都是奉公守法之人呢?你想想这些人他投奔陈豨是为什么?第一有吃有喝有住的,再一个仰仗着陈豨的这个势力他能做点事情吧,起码来说吧他捞一点,所以他难免有一些不法的行为。这一查,这件事陈豨马上就知道了,皇帝派人去调查一个人,那等于中央去地方上查一个人,这个事陈豨马上就知道了,陈豨一知道,陈豨就做出了两种反应:第一,恐惧,内心非常怕,因为他知道皇帝现在专门查他了,当然这个怕说明陈豨一定是有事,没事你随便查;第二,陈豨立即派人给原来韩王信手下的两个叛将,叫王黄跟曼丘臣联系上了,马上和叛将联系起来了,就准备一旦事情急了就要造反。当然这个事陈豨肯定是做得不对,本来你要有了违法之事,那你只是一个违法,你一旦给王黄、曼丘臣勾搭起来,跟韩王信的叛将勾搭起来,这叫叛乱,这叫不归之路。所以陈豨就和他们联系到一块儿了,当然陈豨和他们联系起来也有原因,韩王信叛乱的时候,当时曾经派人跟陈豨联系过,但陈豨不干,那时候陈豨手握军权正受信任,他不愿意参加叛乱,人站在高地上都不愿意去蹚浑水,等到他虎落平阳了,他就想起来他原来跟我们联系过,赶快和人家联络。
画外音:
在王立群老师看来,陈豨或许真的有什么问题,如若不然,为什么刘邦一查他就乱了方寸呢?当然,他有没有问题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问题是陈豨的敏感反应刘邦会怎么看,他会认为陈豨没有问题吗?
到了汉十一年陈豨叛乱,刘邦亲自去征讨这个陈豨的叛乱,要求韩信随同出征,韩信没有去,说我自己有病不能去,就留在京城,然后留在京城的韩信暗中派人给陈豨送了一封信,这时候陈豨已经叛乱了,这个信中间最关键的有这么两句话,叫“弟举兵,吾从此助公”,您要是举兵叛乱的话,那么我要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这就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间记载的韩信跟陈豨谋反的全部经过,这个我们讲得很详细。然后韩信得到刘邦出征的消息以后,就和自己的家臣在一块儿商议,他没有兵啊,这时候他不是齐王手下有30万精兵,也不是楚王手下还有精兵,他在京城做个淮阴侯手中没有兵。那怎么办呢?韩信说这样,我们诈称皇帝有诏书,这个京城有很多官府衙门,每一个官府衙门中间都有很多奴隶,我们把这个京城各个官府里的奴隶集中起来,就说皇帝有令,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起来跟咱们干,然后咱们领着他们对吕后和太子的宫殿发动突然袭击,只要杀了吕后和太子把京城占了,这件事情就做成了。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