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史胜利组的条件
成功的第一个要件
目录
第一章 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
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
第三章 历史胜利组的条件
第三章 历史胜利组的条件
成功的第一个要件
第四章 秦始皇的为人
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
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
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被骗?
第六章 人为什么会被骗?
第七章 骄傲与灭亡
第八章 谁才真正对你好?
第九章 谁骗谁?谁能骗谁?
第九章 谁骗谁?谁能骗谁?
上一页下一页
短短九十九字,把秦始皇即位时的版图、主政者、手段、目的、最重要的文官武将,和即位初年的国家局势和大事,交代得一清二楚。这就是《史记》的文字,各位看看中国传统史书的笔力如何!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他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史记》这一段怎么描写:
因此,燕太子丹打算派人去刺杀秦王:
可能有人会问我:“难道我们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就真的不好吗?”

听完了茅焦的话后,秦王不但立刻接受他的建议,而且还选择亲自到雍城,将母亲迎回咸阳,迎回太后所居的甘泉宫。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是讲这个国家实际的主政者。
“晋阳反”,这是秦始皇登基所碰到的第一件大事。
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
好,我们继续读下面的部分:

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

为什么这一年他要去雍城祭祀历代祖先呢?因为“王冠,带剑”。什么叫作“冠”?古人行“冠礼”代表成年了,因为古代男子都是留长头发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剪发这是很晚的习俗。所以待到了成年,头发必须束起来,束起来的头发必须“加冠”,加了冠就代表你是成年人了。一个王如果加了冠,就代表他成年可以亲政了,以后国家的政权就要从太后到他的手中去了。

结果一方早有准备,一方九-九-藏-书-网临时作乱,这样一场大乱不过“斩首数百”就平定了。
“李斯为舍人”,这是文官。

“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这是国家情势。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嫪毐的势力被铲除后,秦始皇开始对付其他会阻挠他统治的对象。次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嫪毐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因此吕不韦被用这样的理由牵连而免职。此外,秦始皇还将他的亲生母亲流放到雍城去,因为他不愿意再看到她。
如果心算好的朋友,一定马上就会算出来,十三岁即位,九年正好二十二岁。
人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第一个要件是什么呢?我们从历史上总结得到的教训,成功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无论何时何地,请把你的理智摆在感情之上。
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是决定你成功或失败的,往往是你的理智控制了感情还是感情控制了理智。
有着这样的储君,真是燕国之悲哀!而太子丹在当时的列国诸侯中,已经是比较出众的人物了。他尚且如此,可以想见秦始皇为何能够统一天下了!

山东济宁武氏祠石刻《荆轲刺秦王》
这个十三岁的小孩即位为秦王,当时真的一帆风顺吗?秦国是当时天下第一强国没有问题,可是国家的政权并不在他身上。

我举个例子给各位听,各位不妨去藏书网看看《史记·刺客列传》和《燕丹子》,在后来发生大家所熟知的“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燕太子丹为何要派荆轲去刺秦王?
“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这是武将。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那为什么他到二十二岁才能亲政呢?很简单,因为有人不想他亲政啊!如果他亲政了,嫪毐怎么办?太后怎么办?所以只好一年拖过一年,最后到二十二岁实在阻止不了了,只好让他亲政。
古时候男子成年行冠礼是几岁呢?有早有晚不一定,但一般最晚不会超过二十岁。
为什么呢?因为对方讲得有理。
你们看看这一段很有趣,在很多历史剧里面都会提到这个人物——嫪毐。嫪毐是谁呢?简单地介绍,他是秦始皇母亲的情夫。秦始皇的母亲多喜欢这个情夫呢?你们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什么叫作“恣毐”?所有的生活享受,从衣食住行到游玩娱乐,全部让嫪毐随心所欲,国家预算无限供应。还有更夸张的,“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当时始皇尚未亲政,王权由太后代行,而所有国家大小事实际都由嫪毐来决定。你们就能看出嫪毐受到太后多么大的宠幸,身上有多么大的权势。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晋阳反。
王知之。

九-九-藏-书-网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道,在过去这种道德的克制力是非常强的,倘若违反了这些传统道德,未必会有法律制裁,但不孝子自然会被排斥,人人都不愿意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始皇想要平定天下,自然希望能够事半功倍,但名声败坏则可能让事情走向事倍功半的道路。我们从史书中可以知道,秦始皇是个情感非常强烈的人物,他被人背叛后,怨愤、恨意往往会比他人更为强烈。特别是被理应是自己最亲的母亲背叛后,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聚积了满腔愤恨。
你们以为秦始皇真的愿意这么做吗?坦白说,从《秦始皇本纪》一路读下去,你就会发现始皇是一个感情非常强烈的人。例如他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小时候作为人质,日后当他攻下邯郸后,他做出这样的事:
因为嫪毐不作乱,始皇还真难找到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铲除他;他要作乱,始皇就正好布置一个陷阱让他跳进来。这一年的秦始皇,才是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在今天也才刚大学毕业。一个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能够设下这样的陷阱,等着权臣跳进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人!
“王知之”啊!秦始皇他早就知道了,他早就准备好,就等着你造反啊!
可是我希望各位特别注意,在这一刻始皇选择的居然是,听从来说服他的这个齐国人的话,把自己的母亲迎回甘泉宫。
这不就是为了报复秦王给他的屈辱吗?鞠武知道后大吃一惊,因为你是一国储君,不是街头匹夫啊!你只想到报复的快感,可是万一失败后呢?岂不是一国都要为你的冲动而殉葬!
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
这一年,一个叫茅焦的齐国人见到
九*九*藏*书*网
如此做法,于是求见秦王,并提出谏言:
但不管鞠武如何劝阻,如何建议,燕太子丹一律不听,因为他已经被情感冲昏了头。他后来对鞠武介绍的田光先生说只要能报仇,“纵令燕秦同日而亡”,他也甘心!
他对他的老师鞠武说出了真正的原因,因为当年秦王:
《战国策》中记载着,当时秦国从执政的官员到拉车的百姓都在问:“与嫪氏乎?与吕氏乎?”也就是秦国到底会落入嫪毐的手中?还是吕不韦的手中?似乎没有任何人看好嬴政这个孩子,但他终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
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
嫪毐立刻举兵造反,因为他知道不能束手待毙。但最可怕的是接下来这三个字。


秦始皇即位的时候几岁?十三岁。在今天也不过就是初中一年级的孩子,他就继任了一个这么大国家的王位。请问各位十三岁的时候在做什么?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和他后面做的事,才知道这个人天资有多么的不平凡。
“欲以并天下”,这是目的。
“招致宾客游士”,这是手段。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这是秦始皇即位时的版图。
他把小时候得罪过他的人,全部找出来杀光了。一个能够记仇记这么久,过了不管多少年还要报复小时候怨恨的人,由此可见他的性格。一个感情如此强烈的人,当他受到背叛,特别是自己亲生母亲背叛的时候,他的怨愤、他的恨意只有更加强九-九-藏-书-网烈。
而跟随嫪毐造反的人下场如何呢?据《史记》记载,他们的结果是“车裂以徇,灭其宗”!死无全尸之外,还把所有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人全部杀光了。秦法之残忍,由此也可见一斑。

我们来看看,此时的始皇会怎么做呢?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
这里不是要故意夸张秦法的残忍,历朝历代对造反的人本来就不会留情。但各位必须注意一件重要的事情,秦朝解决事情的方法,往往就是那一百零一招——“杀”!宁可错杀一百,绝不放走一个。各位不要觉得夸张,我先点出这个伏笔,后面会用无数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这一段想表达什么呢?始皇即位的第九年,他到雍城去。雍是秦国的旧都,历代先王的宗庙都在那里。在先秦时代,一个国君要即位或亲政,都要先到宗庙去祭祀历代祖先,始皇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嫪毐会怎么办呢?
我反复讲这一点,目的是什么呢?我要各位算一算,即位已经九年,秦始皇此时几岁?
那为什么秦始皇会晚到二十二岁才行冠礼呢?各位接下来就应该要问这个问题了。读历史最重思辨,你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往里剥,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茅焦说:“秦国正要经略天下,但您却流放您的母亲,无疑是毁坏自己的名声,我担心诸侯听到后,从此人人背离秦国。”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