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的怒吼
争霸亚洲:400多年前那场中日之战
目录
筹码的较量
筹码的较量
炮火的怒吼
炮火的怒吼
争霸亚洲:400多年前那场中日之战
炮火的怒吼
个人的抉择
个人的抉择
个人的抉择
自然的抗争
上一页下一页

丰臣秀吉

5


当时的李如松,正率领辽东的精锐铁骑在宁夏平叛,需要平叛之后再率军入朝
中国为这三次胜利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尤其是第三次,代价可以说是惨痛的。日本为三次败仗付出的代价自不用提,而甲午一胜,从短期看自然是让日本国力大进,但从长期看,也滋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最终在二战中遭遇了最惨痛的失败。
然后,沈惟敬献上了日本的降表——这份降表是他自己伪造的。
毫无疑问,万历朝鲜战争,对日本人而言是一场大败。
另一方面,明朝也没少做情报工作,比如派人确认朝鲜国王的真假,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求援。
相对于第一次战争,中日第二次在朝鲜战场上的较量更为惨烈。明朝军队取得过稷山大捷,但在第一次蔚山攻城战中也遭遇了不小的损失。总的来说,明朝军队的人数少于日本,但火炮、战术和骑兵都强于日本,日本在火枪和战斗经验方面则占有一定优势。
与日本人“议和”,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明朝一方面筹措粮草(明军认识到只能自带干粮入朝作战了),一方面调集兵力,最重要的,是在等待一个人。
1592年6月15日,明朝的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率领1000多人的明朝部队,开始渡过鸭绿江。
1592年9月,明朝的各方面准备都差不多了,沈惟敬也得到了消息:差不多得了,回来吧,我们要动手了。
一方面,由于土地的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原先各地的“大名”(诸侯)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丰臣秀吉不希望看到一个火药桶从内部爆炸,需要找到一个外部的宣泄口。
和后来的朝鲜战争一样,中国的援军在现在韩国人的叙述中,已被提起得不多,但史料中还是记载着后来朝鲜肃宗李焞说的一句话:“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于是,在万历皇帝的亲自点头下,明朝通知朝鲜国王李昖:我们愿意派兵过鸭绿江,帮你们打日本人。
对了,1599年,万历皇帝想起了关在大牢里的那个沈惟敬,提审,一刀斩首。
五、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
愿警钟长鸣。
据说他当时想将明朝使者全部处斩,结果被人劝住。
这场历时7年之久的万历朝鲜战争,最终以中朝获胜而落下帷幕。
二、发展勘合贸易;
这一年,刚刚结束战国纷乱时代统一全日本的丰臣秀吉,有点坐不住了。
辽东防守力量的削弱,直接让一些当地少数民族势力抬头,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努尔哈赤的后金。经历朝鲜战争后,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力量在剿灭努尔哈赤这件事上一直力不从心,内部又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危机,最终战后不到5九九藏书网0年,大明帝国崩溃,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时间倒退7年,这个故事,要从1591年说起。
而另一头,小西行长也向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已经同意了七点要求,只需要日本派使臣一起去北京请万历皇帝批准。
六、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第二,朝鲜谎报军情。可能是出于让明朝尽快出兵的目的,朝鲜大大低报了日军的人数,比如他们说平壤只有1000多名日军守卫,但交战后,祖承训发现对方至少有上万人。
于是,这一年的4月,丰臣秀吉派人给朝鲜的国王,宣祖李昖(yán)送去了一封信:“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但是,中国军队加入战场后,也遭遇了一个“开门黑”。
双方就这样一直纠缠到了1598年9月,其间各有胜负,然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丰臣秀吉在久攻朝鲜不下,国内开始怨声四起的时候,“驾崩”了。
这一次,明朝集结了7万大军(号称10万),粮草齐备,于1592年年底开始横渡鸭绿江。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我丰臣秀吉,已经统一了日本,下一个目标,是征服中国的明朝,但打中国要经过你们国家,所以问你们借条道。
宣祖李昖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你敢不敢打明朝,会不会打明朝,我们不管,但你问我们借道,其实是想打我们,这肯定是真的。
我们经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但历史却证明,我们两个国家往往是“一衣带血”的关系。
按记载,那一战,日军损失超过1万人,而明军只损失了1000人左右。
那么明朝胜了吗?从表面上看,明朝教训了日本,帮助了小弟,维护了宗主国的尊严,但事实上,七年的朝鲜战争,也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因为要支持朝鲜战争,明朝国库开始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明朝精锐的辽东军经此一役,也元气大伤,从原来的近10万兵额,下降到1600年的4万,下降幅度达到了60%。
第三,争夺指挥权。朝鲜一直希望明军由朝鲜将领指挥,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从一个低级武士一跃成为全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蜕变,可以说是谱写了一段日本战国传奇。而这一年,他才54岁,他觉得他的征途不能止于日本列岛,而是星辰大海。
中国的精锐力量终于出动了。
听闻日本再伐朝鲜,万历皇帝震怒之下,先把那个沈惟敬投入了大牢。
丰臣秀吉提出了七个停战条件,通过小西行长转达给了沈惟敬:
仓皇出逃的李昖一直逃到了当时的中朝边境义州,和群臣一商议,觉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赶走日本人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抱大腿”。
朝鲜的陆军毫无疑问是九九藏书网相当糟糕的,基本早就被日军打残了,但他们的海军还是非常有战斗力的,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代名将李舜臣。
第一,没有粮草。朝鲜根本无法提供给明朝军队粮草——事实上,朝鲜当时已经崩盘,根本找不到地方官员筹措粮草。
二、只册封而不准求贡;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取得突破的,是海战。
丰臣秀吉看到这封册封书,当场就掀了桌子:我本来就是日本的王,还需要你来封?(“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哉!”)
一、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海峡;
一直打到1593年6月,战争陷入僵局,双方都已经没了战意。
因为就在这一天,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逝世了。

册封书里写道:“封尔平秀吉为日本国王,锡以金印,加以冠服。……一切免行,俾绝后衅,遵守朕命,勿得有违。”
沈惟敬一看纸包不住火,就在回国途中留在朝鲜不肯走了,还伪造了一封丰臣秀吉的谢恩表让其他人带回朝廷。
四、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
因为朝鲜的溃败太过迅速,反而让明朝生疑:你是不是和日本勾结在一起,引诱明军主力入朝,然后一举歼灭,顺势入侵中国?
也希望我们的一些同胞,不要再在键盘上体会“踏平东京”乃至“东京大屠杀”带来的快感,更不要让这种行为沾染上自己国人的鲜血。
1592年4月14日,日本的先头部队在朝鲜的釜山登陆,开始攻击朝鲜。
收到朝鲜的求援后,明朝朝廷上下也大吃一惊:朝鲜怎么垮得这么快?
三、中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虽然明军首战失利,但朝鲜的使臣们还是没有放弃努力,他们生怕明朝就此撒手不管,所以还是频频游说明朝朝廷上下,希望明朝能够继续派兵,即便派个几百人过去壮壮声势也行。
所以,朝鲜给日本的答复是两个字:不借。
丰臣秀吉到底想不想打朝鲜?当然想。历史上,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
除了一些民兵在自发抵抗外,朝鲜正规军大面积溃败。朝鲜八道,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就全部沦陷。
其实日本军人的心里都很清楚:这场仗,是打不下去了。
在朝鲜人的记录里,他们一直称明军为“天兵”。
以当时很多人的眼光来看,丰臣秀吉的这个口气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什么?敢打明朝?
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1598年9月18日这一天的天气,但对于在朝鲜前线的日本远征军高级将领而言,心情肯定是充满阴霾的。
碧蹄馆之战的结果就是,日军发现明军确实强大,而明军也发现“倭寇”绝对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可以轻松战胜。双方之后又断断续续互有攻守,总的来说明军还是占有一定优势,但却无法一举将日军赶出朝鲜。
1592年7月17日黎明,明朝辽东副总兵祖承训(他的儿子就是后来抗清又降清的祖大寿)率数千明朝士兵开始攻击平壤城,结果天降大雨,明军的火枪统统失灵,再加上日军确实强悍,结果明军大败而归,祖承训率军退回鸭绿江。
藏书网当时丰臣秀吉并没有发作,据说还身穿明朝的冠服,在大阪城接待了明朝的使者。不过,整个议和其实完全失败了——丰臣秀吉已经在酝酿再次攻打朝鲜了。
但明朝的议和,其实是假的。
不过,这场败仗也没白打,祖承训回国后,总结了一系列经验教训,主要有三点。
这和300多年后中国人又一次入朝援助作战,颇有相似之处。
明朝从皇帝到大臣都非常满意,万历皇帝立刻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然后再派沈惟敬把册封书带往日本。
1597年10月,退无可退的李舜臣率领12艘朝鲜战船及100余艘改装过的民用船,在鸣梁海峡决战日本水师。凭借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李舜臣发明的“龟船”,朝鲜水师在鸣梁海峡大破日本水师。这就是著名的“鸣梁海战”(韩国专门为此拍过一部电影)。

馒头说

得知明朝的这个怀疑之后,朝鲜人也哭笑不得。李昖只能继续不断派人去明朝求援,不仅递交正式国书,还让人分别游说明朝的尚书、侍郎、御史甚至太监,希望明朝能尽快发兵。
露梁一战,日本被摧毁200艘战船(一说400艘),伤亡万余人,大败而归,但明朝的名将邓子龙和朝鲜的李舜臣也在这场战役中殉国。
丰臣秀吉的死讯在最初被严密封锁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这个消息就开始扩散开来。
刚刚经过战国时代大小战争残酷洗礼的日本武士,在朝鲜如入无人之境。日本的9个兵团在日本战国名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黑田长政、小西行长等人的率领下,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只花了19天就攻克了朝鲜的“王京”汉城,43天后又攻下了平壤。
所以,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经过反复调查和沟通,明朝终于明确了一点:“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2

一场涉及中、日、朝三个国家的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那一仗确实是明军打得相当漂亮的一仗,一方面也得益于当时明军的武器还比较先进,配备的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数百门火炮,一起向平壤城轰击。按当时朝鲜人的记录:“在距城五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七、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6

抱谁的大腿?当然是明朝的大腿。当时的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
因为这场战争,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抑郁而终,而丰臣家也开始发生分裂。就在万历朝鲜战争结束后第三年,“关原合战”爆发,丰臣家的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火并,丰臣家权威尽失,开始四分五裂。15年后,惨烈的大阪战役爆发,德川家全歼丰臣家,丰臣一族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大家去大阪旅游的话,可去天守阁顶层看这段历史。)可以说,入侵朝鲜是丰臣家败落的最大诱因,也是丰臣秀吉一生最大的败笔。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丰臣秀吉的这七条是在痴心妄想——但明眼人虽多,懂日语的却只有沈惟敬一个。
不仅如此,朝鲜还把日本发来的威胁书信原封不动地转九*九*藏*书*网交给明朝。
其实中国当时还不是丰臣秀吉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打下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不仅在亚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流的。
而朝鲜呢?朝鲜虽然赶走了侵略者,但其实也是个输家。朝鲜首都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八九万户减到战末三四万户(还被日本人掳走了不少陶瓷工匠)。战后朝鲜全国人口只有战前的1/6,从此一蹶不振。
军心动摇。
战争才刚开始,朝鲜就垮了。
当时的明朝,处于张居正改革之后,虽然万历皇帝已经开始自我封闭,但整个国家的国力还是有底子在的——这也是当时的日本只能排到亚洲第二,绝排不到亚洲第一的原因。

4

这一次,这封假的谢恩表被识破了。参与欺骗的兵部尚书石星等人立刻被革职下狱。

1

这无疑把朝鲜人给吓了个半死:你们议和了,我们的国家可就没了啊!
对于中日两国,我们经常用“一衣带水”这个词来形容。但两国之间的战争,却发生过不止一次。
沈惟敬当时做了一个相当厉害的决定:他一口答应了丰臣秀吉的这七条要求,然后对同行的明朝官员说,丰臣秀吉决定向明朝俯首称臣,并请求封贡。
代表明朝的,就是那个精通日语的沈惟敬。
朝鲜宣祖李昖重文轻武,朝廷上下互相钩心斗角,人浮于事。朝鲜当时的八道(“道”相当于我国“省”的概念)300多个郡县,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守备部队的。
和当时沈惟敬在日本时一样,小西如安也假装一口答应。
三、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最大的一场战争。
其实,早在1593年5月8日,丰臣秀吉就会见了到达日本的明朝使团。
脆弱的和平没有维持多久,1597年1月,丰臣秀吉再次调动兵马,第二次入侵朝鲜。

3

收复平壤后,李如松想顺势进攻汉城,随后中日双方在一个叫碧蹄馆的地方又发生了一次遭遇战。日军毕竟还是相当强悍的,从后来各方的记录来看,碧蹄馆之战明军没有讨到任何便宜,甚至死伤人数超过日军。
当时占据平壤的是日本战国悍将小西行长,他率领日军第一军团18000人严阵以待。李如松在那一场战斗中尽遣主力,亲自坐镇,明军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全力进攻——东面留出来给日军撤退(撤退路上有伏兵)。
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及“丁酉再乱”。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明神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已经不再接见朝臣,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但他还是密切关注着外界的局势,通过谕旨的方式下达命令。
中国人出手了。
先前提到的那位沈惟敬,又要粉墨登场了。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明朝名将李如松。
但是,丰臣秀吉很快就找了个借口发怒了:朝鲜的王子为什么不肯来?然后拒不接受册封。
而作为应对,明朝先后入朝的军队又达到了7万。
这场仗,发生在朝鲜的国土上,但主要交战的双方,却是日本和中国。
那他想不想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想的,但把握不大,准备打一步看一步。藏书网
但当时日本为什么敢那么想?因为日本当时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
第二次侵朝,丰臣秀吉发动了14万人马。
于是,1594年10月,日本的议和使团又和沈惟敬他们来到了北京。日本的代表叫小西如安(小西行长的属下),他来之前,已经和沈惟敬对好了口供。
丰臣秀吉一死,日本的侵朝军队立刻军心大乱。这时候,明朝和朝鲜的联合水军又发动了“露梁海战”,截击日本撤退的军队。
明军入朝的第一场大仗,就是围攻平壤。
这个时候,明朝却派出了一个会讲日语的商人,名叫沈惟敬(他是这场战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后面还会登台亮相),去和日本人议和了。
然后,明朝再度派遣援军进入朝鲜。
到了北京之后,明朝的兵部尚书石星提出了中国真正期待的三点要求:
中国处于明朝的万历年间,所以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
1595年1月,沈惟敬带着万历皇帝的册封书来到了日本。这本册封书,如今就保存在大阪的博物馆,通篇是上级对下级、皇帝对番王的口气。
一、迎大明公主为日本天皇后;
经此一败,日本在朝鲜再也无力组织起像样的攻势,最终在1598年全军撤出朝鲜。(关于露梁海战,参见后文《1598年,中朝日决战露梁海》。)

7

特别希望日本能够再多回顾一下历史,借鉴一下历史,正视一下历史。
这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狂妄的战争设想。
在了解到日本派的军队绝非朝鲜人口中的“几千人”,而是数十万人,准备对朝鲜发动“灭国战”之后,明朝知道不能那么轻易地派几千人应付了事了。
回顾历史,如果不把元朝出兵日本算上的话(那场战争因为气候原因,双方几乎没有大规模作战,蒙古海军是被“神风”给吹没的),中国和日本这两个近邻国家一共发生过四次大规模战争,其中中国获胜三次(唐朝的白江口之战、万历朝鲜战争和抗日战争),日本获胜一次(甲午战争)。
日本当时处于文禄至庆长年间,所以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
但明朝还是不想再进行战争,到了1596年5月,万历皇帝仍想通过册封丰臣秀吉的方式换来和平。于是,明朝的都督佥事杨方亨和沈惟敬(没办法,他会日语)再次领命到了日本。
当时日本全国拥有40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个数字放到当时的欧洲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其中,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6万人。同时,日本还有相当一部分重装甲骑兵,以及1000艘作战舰只。
于是,李昖开始连续不断地派出使臣向明朝求救,希望明朝尽快发兵,“抗日援朝”。
所以,在得到朝鲜意料之中的拒绝答复之后,丰臣秀吉立刻就开始调兵遣将。到了1592年的3月,丰臣秀吉总共调集了40万水陆大军(其中10万为预备队,以当时日本的国力,确实是倾国一战了)。
第一场大仗就打得有点下不来台,作为宗主国,明朝也有点脸上无光。

日军用以狙击明军骑兵的鸟铳(火绳枪)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