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水面之下
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目录
站在十字路口
站在十字路口
潜入水面之下
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潜入水面之下
面对真实世界
面对真实世界
处在剧变前夜
处在剧变前夜
置身血肉战场
置身血肉战场
同在五环之下
上一页下一页
从来没有一个阵营,能永远都是铁板一块。
在这个委员会开出的禁运清单中,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三大类共上万种产品。禁运对象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还包括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总数共约30个——苏联自然首当其冲。(中国也在禁运名单里。)
时间来到1979年。
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在一年内向14个有“巴统”禁令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任何产品。(当时日本和中国还签订有25个合同,全部被暂缓执行。)
加工能力在10英尺以下的两轴数控机床,并不在“巴统”的禁运名单里,更何况日本是向同为“巴统”会员国的挪威出口,所以日本通产省并没有严加审核。
四台机床组装完毕,日本人如愿得到了一笔天价的全款,而苏联人如愿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器。
在得到奥西波夫的“口信”后,熊谷独兴奋地给总部发回了这个消息。

2

美国之所以抓住“东芝事件”不放,与当时日本经济和科技快速崛起,让美国觉得受到很大威胁不无关系。
自从世界上有了国家,国与国之间就有了阵营,阵营与阵营之间就有了对抗,对抗与对抗之间,就有了各种明修栈道和暗度陈仓……
在这样的微妙时刻,日本向苏联出售九轴数控机床“东窗事发”,正好给美国递了一把刀子。
至此,轰动一时的“东芝事件”终于落下帷幕——这被认为是“巴统协定”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桩“泄密”事件。
一方面,美国不动声色地利用国内舆论给日本施压;另一方面,美国和日本进行多轮谈判,要拿到自己原先一直拿不到的筹码,比如日本的一些尖端机密军事科技。
当然,这背后有日本“危机公关”的努力。
熊谷独特地飞回东京,在芝浦码头监督发货工作。

8

接下来,就要看他们怎么“瞒天过海”了。
1982年12月,到了双方合同约定的发货日子。
第一台MBP—110S数控铣床被拆分后装进了几十个大箱子(这种机床整体重达200吨),准备发货。
还是说说美国和日本另一场博弈的事吧。
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亲自向美国方面道歉;
果然,在以往谈判中要狠狠砍价的苏联人,在这笔交易中只做了一个象征性的还价,很快就认可了最终价格:35亿日元。

馒头说

在这场酒会上,日本和光交易公司驻莫斯科首席代表熊谷独被他的老朋友、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公司的副总裁奥西波夫拉到了一边聊天,得到了一个信息:“苏联需要一种制造大型船舶推进器的数控机床,东芝作为这方面的专业公司,是否可以提供帮助?”
反对过分制裁东芝的声音,在美国政府内也渐渐形成了一股声浪。

5

熊谷独是和光交易公司驻莫斯科的首席代表。和光交易公司成立于1952年,是当年为数不多被中国认可的日本“友好商社”(多为当年从中国归国的日本籍八路军开办)之一99lib•net,主要从事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商业往来。
为什么会有“2~5年”这个区间?因为美国当时还有另一种反对“制裁过猛”的声音。

7

签订协议后,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表示:“我们现在才第一次有了获取日本技术的渠道。”
“巴统”,全称是“巴黎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to Communist Countries),正式名称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于1949年11月由美国提议成立,因为总部设在巴黎,所以被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
“巴统”会员国偷偷向苏联出口各种东西,其实几乎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为什么单单惩罚日本?
是刑事杀人案件?是经济纠纷案件?还是贪污腐败案件?
也就是在1987年6月,美国参议院把制裁东芝机械的条款加入贸易法案,同时对东芝的所有产品实施禁止向美出口2~5年的惩罚。
6.《巴统禁令与日本外汇外贸管理法的修改》(泽田克己、李黎明,《中外法学》,1993年03期)
故事,还要从苏联人说起。
东芝机械公司社长饭村和雄引咎辞职,两个月后,母公司东芝公司的董事长佐波正一和总经理杉一郎宣布辞职;
美国很快就“炸窝”了。
1.《冷战转型期的美日关系——对东芝事件的历史考察》(崔丕,《世界历史》,2010年06期)
有钱能使鬼推磨。
1988年4月,美国国会关于“东芝事件”的最终制裁法案出台:制裁范围仅限于东芝机械公司,不涉及东芝公司;制裁的时间由原先计划的5年,缩短至3年。
1983年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称:在五个高新技术领域中,美国目前只在飞机制造和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在半导体技术、光纤技术、智能机械技术领域已经全面落后于日本,美国武器系统中的高级电子部件有40%来自日本。至于在民用市场,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等迅速渗入美国市场并站稳脚跟,早已不再是新闻了。
按照熊谷独的揭发,当年这笔交易的细节被完全曝光:1981年4月,苏联对外贸易部、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公司、苏联波罗的海造船厂的代表与日本东芝机械公司、伊藤忠商社、和光交易公司的代表签署协定:东芝机械公司向苏联方面提供四台九轴数控机床,总价值35亿日元。
不明就里的公司员工议论纷纷,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件事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抓人的是日本警察,但背后指使是美国人,而针对的对象其实是苏联人,其中还牵扯了挪威人,当然,最后要接受惩罚的还是日本人。
但日本人相信苏联人也知道,这种只需要一人操作、能够加工130吨潜艇螺旋桨叶片的高科技机床,是“巴统”严格禁止向他们出口的,日本人为此收一个天价的“风险费”并不过分。
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苏联的核潜艇似乎在全世界广袤的大洋中“消失”了。从北约各国的军事监九-九-藏-书-网听报告来看,苏联似乎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让他们的螺旋桨噪声瞬间降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
究其原因,恐怕从当时美国国会议员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端倪:“我们向日本提供了防卫保护伞,日本却占领了我们25%的汽车市场。”
日本人当然知道出口这四台机床给苏联是“违法”的。
在铁证面前,日本政府迅速摆正姿态,向美国“全面认错”:

4

根据日本得到的可靠情报,法国早就向苏联出口过“违禁”的机床了,为什么不惩罚法国?

当时美国国内爆发抵制东芝的活动,图为美国人在白宫前砸毁东芝的收录机
但美国就是咬住日本不放,不顾日本的任何辩解。
当然,借“敲打”日本的机会,美国也达到了震慑其他“巴统”成员国的目的。“东芝事件”之后,“巴统”进一步严格了向苏联等国家输出技术的规定。
写“举报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全程参与这笔交易的和光交易公司驻莫斯科代表熊谷独。
1978年恰逢苏联遭遇寒潮,粮食大减产,所以政府在1979年将有限的外汇储备主要都用来购买粮食,对工业设备的进口几乎暂停了。而作为当时对苏联最大的工业机械出口方,日本的很多相关企业都心急如焚,纷纷动用各方面资源,想争夺苏联当年为数不多的机械设备购买额度。

苏联的“阿尔法级”核潜艇,拥有多项先进技术和骇人的高速,但产生的噪声极大,美国海军曾开玩笑说:设在百慕大的监听站竟然都能够收听到位于挪威海的“阿尔法级”核潜艇的螺旋桨噪声
2.《“东芝事件”及其影响刍议》(侯文富,《日本学刊》,2000年01期)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美国自己也违反“巴统”禁令,向苏联出口过不少“违禁品”,他们为什么不说自己?
5.《从东芝事件想到的》(项国波,《群言》,1988年03期)
日本修订《出口管制法》,凡是违犯“安全出口管制”者,一律处以重罚,处罚期限从原来的1~3年提高到3~5年,罚金标准提高到相当于出口贸易额的3~5倍;
二战之后,苏联成为堪和美国比肩的军事大国,重工业制造能力一直受人瞩目,但在一些精密加工制造领域,却久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国防制造业,比如他们一直很看重的核潜艇。
而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似乎成为一个让美国最恼火的地方:你不是只“背叛”了一次,也不是只有一家公司在“背叛”,更不止一个国家在“背叛”。
九*九*藏*书*网
7.《美国制裁公司的典型案例:1987年东芝事件始末》(华尔街见闻网,2018年12月10日)
3.《发人深思的东芝事件》(冯昭奎,《世界知识》,1987年22期)
当时日本一直主张独立研制FSX战斗机,多次拒绝美国提出的“联合研制”请求。“东芝事件”爆发后,美国借机强调这次事件严重影响了美日两国的国家安全,再一次施压日本。1987年10月2日,日本政府被迫声明:放弃独立研发FSX战机,并向美国分享或出售之前的研发成果(包括新型雷达辐射涂料技术等)。
美国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和前政府贸易代表威廉直接致信美国国务卿和商务部长,呼吁减轻对东芝的制裁,因为“美国企业和东芝有广泛的经济联系”,他们甚至列出了详细测算:如果制裁东芝,那么1988年美国将减少3.4亿美元的税收,而东芝在田纳西州、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将至少解雇4000名员工。
以参议院银行、住宅和城市事务委员会主席伽恩和共和党参议员邓肯·亨特为代表的“严惩派”,主张至少禁止东芝公司(东芝机械公司的母公司)的所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5年,另外,日本要至少向美国支付30亿美元的补偿款。
这个委员会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等在内的17个会员国,都是西方世界国家,而它们成立这个委员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
当然,美国也绝非只是把大棒“高高挥起,轻轻放下”。借着“东芝事件”,美日在台面下展开了另一场博弈。
熊谷独因为没有得到许诺的晋升,与老东家和光交易公司闹翻,一怒之下,就向美国商务部和“巴统”写信揭发——后来也有人怀疑,鉴于日本人忠于公司的传统,熊谷独可能是被美国人策反的。
很快,在和光交易公司的牵头下,东芝机械公司和苏联方面就达成了协议:苏联向东芝机械公司购买四台MBP–110S数控螺旋桨铣床。
然而,最终还是被曝光了。

1

6

根据日本政府的调查,在这笔涉及41.25亿日元的交易中,东芝机械公司获得了37.22亿日元,伊藤忠商社获得了2.77亿日元,和光交易公司获得了1.26亿日元。
按理说,如果本国无法制造,就可以进口,但苏联在这方面却一筹莫展——它长期受制于“巴统协定”,无法购买到需要的核心科技产品。
这一年,日本和光交易公司驻莫斯科分部举办了一场商业酒会。
日本人是这样操作的:他们先从挪威进口了四台NC—2000型两轴数控机床,然后在日本秘密改装成了符合苏联要求的九轴数控机床(挪威还提供了相关的配套计算机程序),然后把出口国依旧填为“挪威”——还是以出口两轴数控机床的名义。
由此可见,当年的“东芝事件”虽然已经够“劲爆”,但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博弈。而从这场博弈中,九*九*藏*书*网我们当然也会有各种感受:关于垄断,关于强权,关于壁垒,关于贸易战,关于“大哥”和“小弟”……
这还有“王法”吗?
当时美国政府内的一种声音是:“日本只知道依靠美国这把保护伞,却不承担其自身的防卫费用,如果他们继续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卖技术制品,我们的防卫费用将增加数十亿美元。”
最初的质疑,恰恰就是从“沉默”开始的。
在组装第一台机床的时候,日方的工作人员就发现,参与组装的苏方人员经常哈欠连天,眼眶发黑。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技术人员白天和日方人员组装一台机器,晚上要用白天学到的方法去组装另一台机器。
东芝机械公司对这桩生意的来龙去脉又何尝不是心知肚明?但在商言商,它绝不愿意放过这笔大单子。
货轮的目的地是苏联吗?并不是,是挪威。
苏联一直无法制造出表面高度光洁和形状误差极小的新型螺旋桨——这需要多轴联动的机床。而苏联恰恰缺少这种精密机床。
日本确实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结局比外界预料的要好不少,所以美国国务院最终制裁宣布之日,日经指数上涨了100.44%,而东芝机械的股票更是大涨,跑赢大盘指数,连母公司东芝公司的股票也上涨了64.57%。
1985年12月,一封“举报信”让当年这件在“隐秘的角落”里完成的交易浮出了水面。
为了让这个过程万无一失,和光交易公司找到在通产省有良好信誉的伊藤忠商社申请出口许可证,在货物抵达挪威港口后,再由和光公司组织运送到苏联的相关口岸。
但苏联对此也不感到很慌,因为他们一直相信,各国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尤其是他们相信一句谚语——这句话在全世界各国表述不同,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不过于我个人而言,倒还有一点感触很深:
在人类进入“核时代”后,能搭载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和战略轰炸机都无法躲避电波监测,而能隐藏在深海的核潜艇成了最有效率的核导弹发射基地。要侦测到核潜艇的动向,最好的办法就是检测它发出的声音——来自核潜艇螺旋桨旋转的声音。
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东芝事件”。
至于价格,东芝机械公司开出的是每台10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相当于500万美元)——这个价格,超过东芝同类产品在日本国内售价的10倍以上。

当时日本《产经新闻》对于“东芝事件”的报道,称对这一事件日本“切腹自杀都不足以谢罪”
事实上,美国一系列针对日本的相关“隐性惩罚”已经启动:1987年5月,美国军方取消了一项从日本东芝机械公司购买导弹技术的协议;6月,美国国防部取消了原定从东芝进口价值150亿日元的计算机的合同,而且决定禁止通过与东芝机械公司的任何新的军事合同;8月,美国国防部空军的计算机投标中,原本被认为很有竞争力的东芝计算机落选。
藏书网1987年5月27日,日本东京的东芝机械公司大楼前,忽然出现了大量警车。蜂拥而入的日本警视厅警察在众目睽睽之下,逮捕并带走了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

3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挪威也参与了这次“背叛”,为什么不惩罚挪威?(美国当时对挪威几乎没有任何惩罚。)
被逮捕的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分别被判处10个月和1年的有期徒刑;
但熊谷独透露,日本不仅仅给过苏联九轴数控机床,也给过五轴数控机床。
更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日本出口给苏联机床之前,苏联的核潜艇螺旋桨噪声问题其实已经有明显改善了。
其实“东芝事件”爆发之初,日本方面很是辩驳过一阵子。他们辩驳的理由也不无道理。
这些数字总和超过了熊谷独“揭发”的35亿日元。
事实上,奥西波夫的“副总裁”身份只是一个掩护,他的真实身份是克格勃的高级情报人员,他传递的意思,其实就是苏联政府的意思。
这笔交易既隐秘又成功,且神不知鬼不觉。
日本政府一开始对此事矢口否认,但美国政府通过情报人员得到了大量证据。在证据面前,日本政府无奈于1987年4月30日以“涉嫌违反《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对东芝机械公司提起诉讼,5月27日,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当然,除了这些明面上的措施,日本还花了一些其他心思:1987年5月,东芝投入1亿日元,在美国50多家报刊整版刊登“谢罪广告”;尽一切可能资助和发动日本在美国的说客组成“院外集团”,以东芝与美国企业的经济不可分割为理由,呼吁美国政府减轻对东芝的制裁,至少将东芝和东芝机械区分开来。
4.《东芝事件而引起的……》(孙艳,《世界知识》,1987年17期)
一直和苏联做生意的熊谷独怎么会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他回国后就立刻开始为这桩生意挑选合作伙伴,最终,他选定了制造高精度数控机床实力极强的东芝机械公司。
这些报告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他们开始怀疑:苏联核潜艇的螺旋桨噪声降低,肯定和得到了精密数控机床有关。问题是,这种精密数控机床是“巴统”严格限制出口的。那么,究竟是谁当了“叛徒”?
在“巴统”的禁运名单中,多轴联动的高精度机床是被明令禁止出口给苏联的。
所以,原先需要日方人员负责组装的四台机床,最终只安装了两台,另两台由苏方人员自行组装完成了。
这四台机床被标注为运往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发电厂的机床,最后被秘密运送到了苏联波罗的海造船厂。按照合同的约定,东芝机械公司专门派技术人员到船厂负责组装和调试,同时要培训苏方的技术人员。直到机器正常运转后,苏联才会将之前扣下的10%款项交付。
美日贸易的摩擦使得当时美国国内的“反日情绪”达到新的巅峰,甚至到了“逢日必反”的地步——议员们竞选时只要选择攻击日本或抵制日货,就会明显得到更多的选票支持。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