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绘画(公元581—907年)
目录
第一章 原始绘画
第二章 先秦绘画(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第三章 秦汉绘画(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三章 秦汉绘画(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绘画(公元220—589年)
第五章 隋唐绘画(公元581—907年)
第一节 表现自然之美
第五章 隋唐绘画(公元581—907年)
第六章 五代两宋绘画(公元907—1279年)
第七章 元代绘画(公元1271—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绘画(公元1368—1644年)
第八章 明代绘画(公元1368—1644年)
第九章 清代绘画(公元1644—1911年)
第九章 清代绘画(公元1644—1911年)
第九章 清代绘画(公元1644—1911年)
上一页下一页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从而结束了300多年的混战与割据的局面。暂时的安定和统一,使农业经济得到恢复,文化艺术也得到一定发展。在绘画方面,除了宗教壁画外,卷轴画已经十分流行。这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年,但却能综合南北朝以来绘画的各种表现方法,为唐代绘画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618年,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澜中,李渊、李世民父子取得了最后胜利,建立大唐帝国。经过10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政治稳固,经济繁荣,疆域辽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唐代的绘画,也如同唐代的舞蹈、音乐、诗歌、散文一样获得了灿烂辉煌的成果。
唐代的宗教绘画仍然十分盛行。寺庙、石窟的兴建与开凿,宗教宣传的需要,给画家们创造了施展绘画才能的条件。许多知名画家,都从事宗教壁画的制作。例如,被尊为“画圣”的吴道子,就是因从事寺观壁画的创作而闻名于世的。据说,他在兴善寺的中门画壁画时,长安的士人百姓、男女老幼都争着来看,围得水泄不通。吴道子画佛像的灵光圈不用界尺,只“立笔挥扫,势若风旋”,观者连声喝彩,惊动了整个街巷。吴道子作的壁画,仅长安和洛阳就有300余间。他创作的形象很有感染力。据说他在长安景云寺画的地狱变相,奇踪异状,阴森森地使观者毛骨悚然,一些以屠宰牛羊、捕鱼为业的人看了以后,都纷纷改行。
世俗生活也吸引了画家和欣赏者们的注意。人物画高度繁荣,山水、花鸟画也迅速发展。鬼神、牛马、屋宇画等也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至今,有文献和画迹可查的唐代画家有近400人。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韩干、张萱〔xuan 宣〕、周昉〔fang 访〕、边鸾、张璪〔zao 早〕、王洽、曹霸、戴嵩、韩滉〔huang晃〕、孙位等都是独树一帜、驰誉千秋的大画家。他们创造的唐代绘画五彩纷呈,绚丽多姿。

第一节 表现自然之美

《游春图》横80.5厘米,纵4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描绘明媚的春天,人们踏青郊游的情景。宽阔的河面碧波粼粼,有一载着游人的篷船荡漾其中。两岸青山叠翠,掩映着寺院、村舍数间。游人有的骑马巡观于山间小路,有的步行驻足于岸边浅滩,沐浴着和煦的春光。整个画面开阔,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无怪乎宋代诗人黄庭坚看了这幅画,慨然写道:“人间犹有展生笔,事物苍茫烟景寒,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此图以勾勒填色的方法画山川、树木,不用皴〔cun 村〕笔,其中的人物、远树、繁花,直接用色点染,水面勾以轻柔、细密的波纹,整幅画大量使用石青、石绿,所谓“青绿重彩工细巧整”,被后人称为青绿法。
王维擅长画石。据说他曾给唐玄宗的弟弟歧王李范画过一幅怪石,真实而有趣。李范经常展卷观赏。有一天,雷雨大作,猛然一个大劈雷,将画中的怪石拔起,被狂风卷走了。画面变成白纸。过了六七十年,到唐宪宗时,朝鲜国送来了一块石头,说是朝鲜神嵩山上飞来的奇石,上面还刻着王摩诘的印。人们才知道,以前王维画的那块石头,原来飞到朝鲜去了。画上的石头会在空中飞藏书网,这当然不是真事,但足以说明,王维画的石头惟妙惟肖。
据唐人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记载,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唐玄宗忽然想观赏四川嘉陵江风光,便派吴道子去写生。吴道子目识心记,并不对景写生。回长安后,玄宗向他要画,他说:“臣无粉本(草稿),并记在心。”玄宗令他在大同殿壁作画。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吴道子便画出了嘉陵江300里的美丽风光。玄宗又让李思训在大同殿画嘉陵江山水。他画了几个月方才完成。玄宗把两人的画作了比较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关于《辋川图》还有一段趣闻。据说,宋代文学家秦观得了肠胃病,有个朋友拿来王维的《辋川图》挂在他的床头,说看了它病就会好。秦观病倒在床,心情郁闷,但每天欣赏这幅画就好像到了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辋川别墅,心情开朗,肠胃病果然好了。
展子虔生卒不详。《历代名画记》说他“历北齐、周、隋,在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可推测他大约生活于550—604年间。据有关画史记载,展子虔的很多作品流传到唐代。还说他“触物留情,备皆妙绝”。意思是说,展子虔之所以画什么都藏书网能画得非常好,是因为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留意观察体验。他的画“描法甚细,随以色晕”。这种表现方法,直接继承了顾恺之的画法,但又有发展和变化。他还善于画台阁、鞍马,画得最出色的是河流山川。
山水画发展到唐代,有了新的变化。
盛唐的吴道子,一改隋唐名家重视色彩的画风,以丰富有力的线条表现对象,发展了所谓“疏体”画风。吴道子的山水画迹已不可见,从他画300里嘉陵江,竟能一日而毕,可推想其画法是以水墨为主,或略施淡彩。同代史论家张彦远说吴道子的山水画“怪石崩滩,若可扪酌”,有很强的真实感。这种画法促进了水墨画派的成长,引发了唐末、五代水墨山水画的勃然兴起。
此外,唐代还有张璪、王墨、郑虔等著名画家,也画山水画,并独成风貌。可惜他们的作品大多数都失传了。
在南北朝前,自然风景只是人物画的陪衬。到南北朝时期,艺术家开始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更多地注意自然和自然美的价值。他们企图把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画出来,得到与观赏大自然一样的身心享受。于是画家们开始寻找能使人身临其境的方法,即在有限的平面上,画出深远的感觉。经过二三个世纪的寻觅,99lib•net至隋代的展子虔,终于超越了早期画山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把“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比例关系运用于画面,在视觉上创造了一种“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空间效果。他的《游春图》即是典型一例。它标志着山水画摆脱了人物画附庸的地位而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画种。
李氏父子的山水画是初唐进入盛唐时期最有影响的山水画派,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那豪华富丽、灿烂辉煌的风格,正是唐代绘画的基本格调之一。
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字希俊,被呼为小李将军。承其家法,画法更趋精细。虽然气魄不如其父,但以装饰性和精妙取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皇幸蜀图》,传为李昭道所作。
近代有些史论家认为,这卷《游春图》是初唐或盛唐时期的作品。但是,从画法的古朴来看,即便不是展氏手笔,也是隋代原稿临摹品。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因此,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依然有着重要价值。
李思训(公元651—716年)字建,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人称大李将军。《历代名画记》说他“早以艺称于当时,一家五人(李思训、弟思诲、藏书网子昭道、侄林甫、侄孙李凑)并善丹青。”李思训画山水,继承并发扬了展子虔有勾无皴极重色彩的画法。强调勾画山石形状,皴法不明显,用大青绿着色,树木多双勾填色,有时用金银复勾,金碧辉煌。所画山水多“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的想象中的境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江帆楼阁图》,传为李思训所作。画中江天浩渺,风帆往还,山中曲廊楼台,长松桃竹相掩映。一如李白诗句“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三幅《宫苑图》,山重水复,楼台殿阁,华美壮丽,当是李氏画派的作品。
关于吴道子画嘉陵江山水,宋人董逌〔you由〕的《广川画跋》说是“图本以进”,明人张丑的《清河画舫》说是“请匹素写之”,并非画在大同殿壁上。有的美术史家也指出,天宝年间,李思训早已故去,不可能与吴道子同时作画。关于这些问题,可留给史学家继续考证。我们却可以从这则记载中了解到,唐代的山水画已有了不同的表现方法。李思训画的是青绿山水画,工整、细丽,金碧辉煌;吴道子画的是以水墨为主的简体画,略施淡彩,气势豪壮。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两种画法风格。不同风格的出现,说明山水九九藏书画在唐代开始繁荣。
唐代还有一位著名诗人画家叫王维(公元701—761年),是山西蒲州(治所在今永济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好佛,自号摩诘。通音律,精诗文,善书画,多才艺。他曾说自己是“当世谬词客,身前应画师”。晚年遇安史之乱,被俘并授伪职。据《唐书》记载,安禄山曾召集梨园弟子在凝碧池演奏。有一乐工将乐器扔在地上,面向玄宗避难的西南方痛哭,当即被安禄山杀死。王维目睹这一惨景,自吟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安史之乱被平定后,王维因任伪职下狱,后来又因此诗和胞弟的解官相救,官复原职。但从此无意功名,归隐辋〔wang网〕川别墅,或弹琴赋诗,绘画自娱,或焚香独坐禅诵经文。他的诗追求恬淡、清幽的境界,他的画抒情而富于诗意。王维的真迹已不可睹,但从画史记载中可知画如其诗,意境深远。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画法上创湿笔水墨渲染法,丰富了中国绘画技巧。《唐朝名画录》说他“踪似吴生(吴道子)而风致标格突出”,“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