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清代绘画(公元1644—1911年)
第三节 扬州八怪
目录
第一章 原始绘画
第二章 先秦绘画(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第三章 秦汉绘画(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三章 秦汉绘画(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绘画(公元220—589年)
第五章 隋唐绘画(公元581—907年)
第五章 隋唐绘画(公元581—907年)
第六章 五代两宋绘画(公元907—1279年)
第七章 元代绘画(公元1271—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绘画(公元1368—1644年)
第八章 明代绘画(公元1368—1644年)
第九章 清代绘画(公元1644—1911年)
第三节 扬州八怪
第九章 清代绘画(公元1644—1911年)
第九章 清代绘画(公元1644—1911年)
第三节 扬州八怪
上一页下一页
郑板桥的家乡温暖、湿润,多花、多竹,他20多岁起画竹,至老不倦。曾自述其爱竹之心曰:“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为了画竹,他在自家屋南种竹,夏日尝置一小榻于竹林中,卧看新篁〔huang皇〕初放,体会绿荫下的凉适之感。秋冬之际,把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幅天然图画。郑板桥就是靠观察和揣摩这些纸窗、粉壁,日光、月色下的竹影,再加上反复实践,不断地提炼概括,成就了他潇洒、疏朗,坚实而又飘逸的风格。例如郑板桥66岁时画的《竹石图》,图中有一瘦长的石头,兀然自立,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直冲云霄,竹叶偃仰,疏密穿插,清瘦而挺拔。全幅并不着色,却使人感到枝叶青翠,一片秀色;着笔不多已生动刻划出竹子坚劲傲岸、节节不凋的风韵。此图有画家自己的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说,我画竹已有40年,白天不断地挥笔作画,到九*九*藏*书*网晚上还要反复思索,怎样才能画得更好。终于悟出,要去掉繁杂不美的部分,提炼概括出最能表现竹子特性的清瘦挺拔的形态。要达到这个目的,还要反复实践,在十二分的熟练中去创造不同凡响的新风貌。这首诗用的是典型的“板桥体”,潇洒奔放,轻盈秀逸,不仅与竹石相映成趣,而且在构图上也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成为整幅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郑板桥的作品流传极多,各地博物馆,几乎都有他的藏品。有《郑板桥全集》、《郑板桥集》流传于世。
郑板桥最喜画竹。因为,竹子不仅因枝叶碧绿、形态清秀而深得人们的喜爱,而且挺拔向上,寒暑不凋而令人联想到高尚的思想品格。因此,它一向被尊为“四君子”之一。宋代以来,文人艺术家就多画竹,并借以自喻。元、明以后,画竹名家层出不穷,郑板桥堪称画竹大家。
金农(公元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杭州)人。博学多才,擅诗词,精书法。自创字形方扁,横划粗、竖划细,搭配和谐,富有金石味的隶书体,在当时很有名气。据记载,金农好游历,走遍了大江南北、名
九*九*藏*书*网
山大川,但是他不屑于做官,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到文人荟萃的扬州,结交了不少有创新精神的画家,50岁以后从事绘画创作。由于他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很高的文学修养,所以出手不凡,自成风貌。他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佛鬼、鞍马、梅竹无所不画,而且大多诗画合一。他极力反对死摹硬搬古人的成法。在摹古、泥古习气很浓的当时社会中,他的这些富有革新精神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创作,很不被人理解,反而被看作“怪人”。金农还常以书画借题发挥,影射时弊,发牢骚,鸣不平,因而他一生坎坷,常寄居在庵院寺庙中,除了卖画,有时不得不靠贩古董、抄佛经、画彩灯、刻砚石来维持生活,直至衰老穷困而死。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三岁丧母,幼时家境贫寒,但生性聪慧,写得一手好文章。年轻时,因生活所迫,曾开蒙馆当教书先生,也曾在扬州卖画,以补家用。40岁时才考中举人,44岁考取进士,49岁起先后出任山东范县(现属河南省)、潍县知县。在任期间,他抱着九九藏书网“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体察民情,惩恶扬善。遇饥荒年景,他为民请命,开仓放粮,深得人民的爱戴。但他的所做所为却遭到了权贵们的嫉恨,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他。郑板桥目睹官场的黑暗与腐败,1753年愤然辞官,重返扬州,以卖画为生。从此,他潜心于艺术创作,将心中的种种幽怨,寄于笔端。他的诗词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质朴,通俗易懂,常带活泼诙谐之趣。他的书法,巧妙地将隶书的扁,楷书的方,行书的瘦长,熔于一炉,自创“六分半书”亦称“板桥体”。其特色是,笔法“摇波驻节”,取黄庭坚之长笔画入八分,夸张其摆宕。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quan全〕说:“板桥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最生动地道出了这一特质。在章法上,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意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律感。在绘画方面,郑板桥反对一味摹仿,主张学后能“自树旗帜”。即便对所崇拜的大画家,也要“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99lib.net亦不必全也。”他有一句题画诗云:“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意思是画家是各有自己的灵性根苗的,只有自探其路,才能独立于艺林。
江苏扬州,地处运河入江口,自隋唐以来就是东南重镇。至清康熙后期,又因盐业的发达而空前繁荣。商贾云集,漕运如梭,商业阶层迅速发展,不少新兴的巨商,贾而好儒,常不惜巨金,造园林,广邀骚人墨客酒宴歌舞、吟诗作画以附风雅。许多怀才抱艺的画家也聚集在这里各展所长并获得声名。
金农的传世作品较多,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梅图》很能代表他的绘画风格。画中一株老梅,铜枝铁干,虬曲向上。如珠似玉的白梅花,凌寒怒放。远远望去,繁花如织,充满生气。晚风吹来,似有一股幽香飘散,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咏梅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画家在画幅的右侧题诗道:“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意思是说:在寒冷的冬天,我蘸着砚池中结冰的水和半干的墨,画这些在傍晚寒风中开放的梅花,它们不仅形态美丽,而且香气袭人。对那些不喜欢和不理解它的人们,我是不给看的。画99lib.net家以凝重浑厚之笔画老干,以滋润流畅之笔画新枝,再以清淡秀润之笔勾圈花瓣、花蕾。风格朴素而秀雅。此外他还有《双色梅花图》、《玉壶春色图》、《采菱图》册页、《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等作品和著作流传于世。
是时的画坛,以“四王”及其传派为正统,天下画人莫不以“娄东”、“虞山”为宗。辗转抄摹,久而久之,他们的画风趋于僵化。扬州远离保守势力强大的北京,画家大多远官而近商,注重个性的张扬,追求不拘一格、生动活泼、自由自在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以金农、汪士慎、李鱓、郑板桥、李方膺、高翔、黄慎、罗聘、边寿民、高凤翰、杨法、闵贞等为主的“扬州画派”。正统画家视他们为“狂”、为“怪”,所以又有“扬州八怪”(一般指前八位)的称谓。现将“八怪”中颇有代表性的画家金农和郑燮分别介绍如下。
更多内容...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