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张居正改革
第二节 危机四伏明中叶
目录
第一章 商鞅变法
第二章 汉武帝改革
第二章 汉武帝改革
第三章 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章 魏孝文帝改革
第四章 唐玄宗改革
第五章 王安石变法
第六章 忽必烈改革
第六章 忽必烈改革
第七章 张居正改革
第二节 危机四伏明中叶
第八章 戊戌变法
附录
上一页下一页
(3)“吏治因循”。官吏考课不严,名实不核,贿赂多的官阶居高,投机取巧的则依次进用。
从15世纪中期起,到16世纪中期,是明王朝发展的中叶。自英宗朱祁镇起,至穆宗朱载垕〔hou后〕止,共七代皇帝。这一时期皇帝多怠于政事,沉溺于声色之中,常年不临朝,将大权交予宦官或权臣,政治日趋黑暗,边防废弛,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冲击着明朝的腐朽统治。
张居正登上政治舞台时,整个局势可谓内外交困,国家财政匮乏,入不敷出;政府官吏冗滥,办事效率低下;武备废弛,边塞烽火终年不熄。张居正对社会的弊端早有觉察。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他就给朝廷上了一道《论时政疏》,阐述了朝廷的五大积弊:
25岁的张居正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痛陈时弊,言语铿锵。当时权臣严嵩当政,并未将张居正的上疏转呈御览,而是搁置一边,不予理睬。
由于土地兼并的扩大,租税徭役的加重,更多的农民被迫离开家园,成了饥馑逃亡的流民。“民亡且乱”,导致了九-九-藏-书-网农民起义的爆发,规模不断扩大,蔓延七八个省。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叶宗留率领流民矿工在浙、闽、赣边区首先揭竿而起。次年,福建沙县邓茂七领导了佃农抗租斗争。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刘通率领流民在郧阳(今湖北郧县)山区起义。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李原又在这里起义,自号“太平王”,归附的流民近百万。正德五年至七年(公元1510—1512年),在北京西南的霸州、文安又爆发了影响较大的刘六、刘七起义,直接对京城构成威胁。
(5)“财用大匮”。朝廷费用超过国初的10倍,官僚的供给,每年耗资巨万,国家财政钱粮亏空。
(2)“庶官瘝〔guan官〕旷”。国家不重视培养人才,使用时又不信任,稍有议论,就罢职驱逐。“轮资逐格”,职务旷废的现象严重。
在此时期,本是皇帝家奴的宦官却成为皇族地主集团的政治代表,而内阁大学士则是官僚地主的政治代表,出现了宦官和权臣轮流执政的局面。从英宗正统至武宗正德年间,主要是以王振、曹吉祥、汪直、刘瑾为首的宦官专权,自世宗嘉靖到神宗万历初年,则为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权臣掌政。当然,权臣也要拉拢宦官。因此,宦官专政是这一阶段突出的政治特点。宪宗朱见深宠信大宦官汪直,小宦官阿丑用表演相声的形式讽刺说:“只知汪太监,而不知有天子。”武宗朱厚照是个荒淫残暴的皇帝,他宠幸“八虎”之一的宦官刘瑾,权擅天下,为非作歹。当时北京城内外传说,朝廷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皇帝姓朱,一个皇帝姓刘。世宗朱厚熜〔cong匆〕统治45年,将大权交给严嵩。他信奉道教,服道士所炼丹药,乞求长生不老。宦官把持朝政,大多数官吏曲意逢迎,徇私舞弊,贿赂成风。大学士焦芳为了讨好刘瑾,竟然搬到他的家中办公。弘治年间,抄了宦官李广的家,查获了一个簿子,上面写着许多文武大臣的名字,馈送黄米白米各千百石。孝宗吃惊地问:“李广吃多少粮食,接收这么多的米?”左右侍从说:“这是暗语,黄米是金子,白米是银子。”严嵩父子获罪后,从他家中抄出黄金30万两,白银200万两,珍宝器物无数。明代吏治的窳〔yu〕败,可窥一斑。www•99lib•net99lib•net
(4)“边备未修”。防御工作平时做得不完备,不能防止寇虏侵扰。
明代中期,土地兼并迅速发展,主要是皇帝、勋戚王公、宦官、豪绅地主占田。明朝制度规定,宗室、皇亲国戚、功臣都有赐田。但他们还向皇帝请求增加土地来扩大产业,叫作“请乞”。宪宗时,外戚锦衣卫指挥周彧〔yu育〕索要武强、武邑田地600余顷;翊〔yi意〕圣夫人刘氏申请赐予通州、武清土地300多顷,皇帝都降旨应允。正如户科给事中李森所说:“名为奏求,实豪夺而已!”(《明史·李森传》)一些大地主为了高攀势官,或躲避赋役,干脆将自己强占来的土地主动献给勋戚王公,称作“投献”。有权势的宦官
http://www.99lib.net
也乘机通过修建寺院大肆侵吞良田。宪宗时,大宦官汪直占田二万顷,成为大地主。皇帝占田就更为突出。成化年间,北京有皇庄五座,到了武宗正德时期,前后不到30年,皇庄已经多达36座。皇帝不仅建皇庄,还放“皇债”,开“皇店”,卖“皇盐”,设“皇窑”(煤窑),牟取暴利。结果是“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张太岳文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武宗时,直隶地区人民抵制占田,官府抓了平民鲁堂等200余人,引起了京畿南部百姓的骚动。
(1)“宗室骄恣”。宗室藩王表面求亲献媚主上,实际上奸贪淫虐,欺凌地方主管官吏,苛剥百姓,为所欲为。
这时,北边的蒙古部落先是瓦剌〔la拉〕,后是鞑靼,经常骚扰内地;在东南沿海,倭寇(日本海盗)不时出没,抢劫商旅,掠夺人口和财产。这种边患的严重形势,被当时人称作“南倭北虏”。蒙古骑兵越过长城,进入中原,进行大规模的杀掠,其中两次兵锋直指北京城,震动朝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99lib•net首领也先率领军队从赤城、大同、甘州、辽东分四路攻打明朝。宦官王振调动京师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约50万大军,挟持英宗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明军惨败,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当时严嵩专权,边事大坏。鞑靼首领俺答汗率兵长驱直入,屯兵于安定门外,围攻北京城。这一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16世纪中叶,即嘉靖时期,倭寇与中国豪强地主、富商大贾相勾结,活动十分猖獗。当时严嵩党羽赵文华、胡宗宪出任抗倭主将。赵文华只知祭海神,不敢与倭寇交锋。身为防倭总督的胡宗宪,私下与倭寇交往,人称“军门倭主”。直到嘉靖后期,严党一伙垮台,抗倭将领戚继光、俞大猷〔you尤〕、刘显等人率军浴血奋战,才取得抗倭大捷。
那么,如何根治这种“臃肿痿痹”之病呢?张居正指出,必须使“血气升降而流通”。建议世宗广开纳谏之门,亲近辅弼大员,君臣之间无所隔阂,按照五个问题分职定责,人人发挥所长,积弊便可以除掉。
更多内容...
上一页